02.26 农村的“自留地”是什么意思?

豫南小平


我所知的“农村的自留地”:这是中国六十年代农村特有的专用称谓,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专有名词。

中国六十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那个时期是内外遭灾,外有苏联施压,内有自然灾害,既要还外债,又要抗内灾,人们过着一贫如洗的日子,家中无粮,三餐无饭,吃糠咽菜,汤汤水水度日,由于肚里无油无水,所以人们面黄肌瘦,身体浮肿,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但凡过来人,现在都不会浪费粮食,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六十年代能有这个吃的东西就不错了!

面对人们日益下降的身体状况,政府决定将集体掌控的土地,按家庭成员分给农民独自种植几分地,这就是当时农村的自留地。农民分得了几分地欣喜若狂,大大调动了农民为自己种地的积极性,虽然就几分地,可是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春种,夏锄,秋收,一年四季打理的很精细。说实话,自留地的出现,使得农民手中有点粮食,不至于饿死了,所以城里人很羡慕,有不少人抛弃了城市生活,回到农村,就是为了得到几分自留地,去解决吃饱肚子的问题。

时过境迁,今非昔比,六十年过去了,但那时没有饭吃的日子仍然历历再现,农村种过自留地的人有的已逝,有的也年逾古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