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請問,大明朝很腐敗嗎?為什麼?

用戶6093132260070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其實每個朝代的滅亡還不都是一樣,官貪而民困。

明朝有三個特色,一是宦官勢大(魏忠賢等),二是密探繁多而刑罰殘酷(東、西廠,官員人人自危),三是官員結黨(東林黨等,別以為結黨是什麼好現象,它會限制官員的提升與褒貶,使各個黨派之間大肆攻伐、打擊異己,導致政壇不穩。

1368年初,朱元璋在應天稱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明朝建立後,明太祖又用了近20年的時間,掃平各種割據勢力,完成了統一。

明朝統治者通過廢除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以八股取士和在地方設立三司等措施和制度,極大地強化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

明朝前期,明太祖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 鼓勵墾荒, 進行屯田,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明朝的農業生產水平超過前代,除水稻等糧食作物外,桑、麻、棉等經濟作物種植廣泛,尤其是棉花,已在全國普遍載種。從國外引進玉米、甘薯、菸草等糧食和經濟作物,也是明代農業的一個特色。明朝的紡織、制瓷、冶鐵等手工業生產,規模更加擴大,技術更為先進。明朝的商業和城市獲得了空前繁榮的發展。

明朝中後期,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在絲織業等手工業生產部門,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蘇州等地,有許多以絲織為業的“機戶”,他們擁有大量資金和幾臺至幾十臺織機,開設機房,僱傭機工進行生產。機戶就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僱傭工人,他們靠出賣勞動力為生,計日領取工資,維持貧困的生活。蘇州城裡有機工幾千人。“機戶出機,機工出力”就是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這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係。明朝中後期的資本主義萌芽,只出現在個別地區和生產部門,在全國範圍內,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

明朝前期,國力強盛,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繫,明成祖派譴鄭和出使西洋。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先後七次航海,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鄭和的船隊成為中國與亞非各國之間的友好使者。許多國家的國王和使臣,搭乘鄭和的寶船來中國訪問,明政府對他們給以熱情接待。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的航海比歐洲航海家的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

明朝中期以來,中國東南沿海遭受倭寇的侵擾。戚繼光等愛國將領,在人民支援下,肅清倭寇,這是歷史上中國人民抵禦外侮的一次勝利。16世紀,西方殖民者相繼來到中國沿海地區。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中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

明朝後期,統治腐朽。宦官魏忠賢專攬朝政,殘酷地迫害異己、鎮壓人民。土地集中達到驚人的地步。統治者不斷加重對人民的賦稅剝削,加上災荒連年,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1628年,明末農民戰爭在陝北爆發,湧現了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幾十支起義軍。高迎祥犧牲後,李自成被擁戴為闖王。李自成農民軍提出“均田免糧”口號,深得農民擁護。1644年,李自成攻佔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同年三月,農民軍攻佔北京,推翻了明朝統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