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第二天:夏本紀第二

我讀史,只是愛好,所以有些觀點會偏駁,可能跟原意不符,但是,歷史本來都是後人書寫的,司馬遷用當時的主流觀點來評寫歷史,而我,也會用現在的觀點去看歷史。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歷史觀。而作為小人物,我不認為自己的一些錯誤觀點就能影響到很多人,所以也把觀點寫出來了。貽笑大方,莫怪莫怪。

夏本紀,講的是夏朝的故事,主要是講夏的建立者---禹的故事。


第二天:夏本紀第二

大禹治水


從堯開始,洪水就開始氾濫,派了鯀去治理水患。鯀治了9年也沒見好轉,堯就派舜去監督查看,舜一看鯀治理的不行啊,就一下把他給咔嚓了。舜繼位之後,又讓鯀的兒子接任鯀的工作。這裡就很讓人疑惑了,到底是覺得鯀的兒子也會有治水的才能呢,還是因為治水用的鯀的部族,換了部族的話,其他部族是不願意上?擺明了治不好水就要背鍋,背鍋就是吃力不討好了。所以,只能硬頂著讓鯀的部落繼續上,所以就讓禹上了。而要治理水患,需要的人力必然不少,所以,鯀跟禹的部落也必然小不了。陰暗一點想,舜的部落已經開始衰敗,而僅次於舜的部落就是鯀的部落,甚至兩者實力接近,並且第二還在成長,所以,為了打壓第二的部落,自然要把第二的部落派出去消耗掉一些。而治理了九年之後還不夠,必須要繼續削弱。

然後禹開始治水。而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了所有的部落城邦,瞭解了各地的特產,甚至調配有無,定製賦稅。其實,按道理來說,治水在舜的部落眼裡,絕對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但是沒想到,禹太厲害了,用13年的時間, 統合了所有部落,並使得這些部落得利,而那時候只是奴隸制,中央集權程度不夠,然後,就悲劇了。所以,最終禹上位了。至於舜,哪怕名義上還是共主,但是權利全部都在禹手裡,有名無實又有什麼用呢?

所以,哪怕禹跑到陽城躲起來,但是下面的諸侯還是去找他了,而舜的兒子?誰認識你是誰啊?簡單的說,就是被架空了。

這裡其實是經歷過制度的過渡的。在舜的時期,還是部落聯盟的時期,雖然舜部落是最強大的部落,也是所有部落的領袖,但是由於部落之間有一定的距離,或者說城邦之間有一定的距離,因為要留出耕種跟狩獵的區域,那麼必然城市不會密集。所以,這個領袖的地位更多的體現在定期上交一點的貢獻,其他都一切都管不到了,大多還是各過個的。而禹因為治水,走遍了所有的部落,帶來了交流,帶來了技術,並且互通有無,所以,大家肯定會認同禹部落。畢竟利益能決定很多東西,誰能帶來利益,誰就是老大。放在現在不也是如此麼。

所以,一帶一路跟禹的行為像不像?我覺得有點像。

然後,禹成為天下之主,而禹跟前面幾任的區別在哪裡?那就是禹瞭解了所有部落的情況,並且通過禹才能互通有無,而且禹還釐定了賦稅,至於這個賦稅交給誰呢?看看諸侯去朝拜誰不就知道了。這樣,禹的部落必然會一直強大下去,所以,等到啟繼位之後,輕易的就按下了有扈氏的不服,因為,禹的部落一直在強大。而個別部落怎麼能跟有賦稅收,而且能調節有無的禹相比呢。

任何封建王朝都逃不脫敗亡的命運,夏朝傳承到第十三個帝桀的時候,終於走到了末期。這個時候諸侯中最強大的已經變成了湯的諸侯。而雖然中央集權還在,所以能把湯囚禁在夏臺獄,可是畢竟已經虛弱了,所以,哪怕抓住了也要放掉。不殺掉可能以後要亡,殺掉可能馬上就亡了。沒得選。


第二天:夏本紀第二

商湯滅夏


在禹之前,所有的部落,或者說城邦之間,只有大小之分,沒有明確的統屬之分,更多的像是城邦聯盟,而五帝只是聯盟裡最強大的那個。而在禹開始,因為經歷過瞭解跟統合的過程,並制定賦稅,才能真正的成為一個國家。所以,我國的王朝歷史一般都說從夏開始。

作為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君主,禹的功績自然是很大的,我倒是認為禹是功績在五帝之上。畢竟前面的五帝,更多的可能是一整個部族的功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