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一個月疫情怎麼會擊垮那麼多公司?

遊樂人間001


目前我從事的貨代行業所接觸的行業有外貿公司/報關行/拖車行/包包工廠/傢俱工廠,傢俱商店等……

也找他們其中一些供應商聊過,說是資金運營有點緊張,但是還是能勉強可以熬過去……

沒有提問者說的這樣,那麼多公司倒閉……

不過

生活中確實也有倒閉的,可能只是我沒有遇到吧,至於疫情來了待業一個月公司就倒閉了,想必應該也是公司是才創立不久的,沒有遇過此類危機,風險來了措手不及/資金運行跟不上,應該是缺泛了把控風險的能力。很多公司表面你看著運行正常,其實都是環環相扣,一邊進賬一邊出賬,資金鍊跟得太近。以至於疫情來了,防不勝防,從而導致這幾年剛創立的公司倒閉!



貨代說


財務上有個名詞叫做:“現金為王”,一家企業最重要的其實並不是利潤,而是其現金流,如果單單看利潤,京東前幾年就是一個爛企業,因為一直在虧損,但是一看京東的現金流,你就知道它的價值在那裡。為什麼短短一個月的疫情就會擊垮不少公司呢?迫使這些公司降薪減效甚至直接申請破產倒閉。這一切都歸根於企業缺少現金流入,資金鍊出現斷裂(恆大為什麼要搞75折促銷,就是為了回籠現金流,當然恆大其實還沒緊張到這個程度,帶有一定的套路)。

我們以恆大集團為例:截止2019年6月,恆大集團合併報表總資產17629億元,總負債14008億元,淨資產為3621億元。也就說如果不考慮品牌價值不考慮其他因素,現在把恆大變現,恆大還有3621億元,在怎麼的與破產也沒有任何關係。但是恆大的3621億元它並非都是現金,它可能是投入在建工程,投入固定資產,投入了廣告,企業銀行賬戶上可能就一千億元的現金。

假設恆大集團每個月的固定支出為800億元(貸款利息、工資、水電、廣告、物業、辦公成本等等),在以往企業一直在營,每個月都有資金回籠,假設平均每個月可回籠1000億元以上,那麼對於恆大而言,固定的800億支出根本不是問題。但是現在受疫情影響,所有營銷中心關閉,旗下的酒店生意也受到影響,每月的資金回籠可能變為了一百億,與固定的800億元支出,還有700個億的差額,第一個月還可以用原來銀行賬戶上的資金支撐,但是第二個月賬戶裡的資金就不夠了,這時候就沒有錢還銀行或者還供應商的欠款了,而你一旦逾期欠款,被爆出來之後,所有的銀行和供應商擔心回收不會來資金,就會一擁而上,紛紛要求你還款,結果肯定是一下子沒辦法拿出來這麼多錢的(當年的樂視就是這樣),因為借來的錢都投在各地的房地產中,而房子還沒賣出去,沒有資金回籠,最終就會被擠兌掛掉。

故而,單單看淨資產,看利潤,可能一家企業還很良好,但是由於沒有經營性現金流入或者經營性現金流入不足以覆蓋企業的每個月的固定支出,且差額較大的,就容易出現資金鍊斷裂的現象,這就是為什麼財務上很忌諱一家企業瘋狂擴張,特別是盲目的負債擴張,如果一切順風順水,確實可能獲得大步的跨越發展,但一旦遇到困難,短時間內經營性現金流入減少,那麼企業可能就會灰飛煙滅了。所以說現金為王,不是沒有道理的。

總結

現實中很多企業確實是效益很好,經營也很不錯,只不過其賬面上並沒有留太多的資金,往年的利潤或分配掉或者再投資了,如果按照正常經營發展,企業的每個月的貨款回籠加上賬戶裡原來留存的金額,足以應對一切,但是沒想到一個疫情,使得企業一下子失去收入來源,而銀行的貸款以及員工的工資、企業的房租,它可不一定都會延期,所以在還款日拿不出錢時,即使企業原來的效益再好,也不得不面臨破產的困境。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企業撐不住1個月。


鯉行者


為什麼僅僅只是一個月,很多公司就倒閉了?很多人難以理解,覺得這麼短的時間,怎麼公司就倒閉了,難道都是皮包公司嗎?

不是的,拋除一些皮包公司,其實這裡大多都是初創業公司,和一些小型公司,他們抗風險能力很弱。

初創業公司,一個或者幾個股東創建公司是為了盈利的,但是運氣不好,一創業就碰到這樣的事情,怎麼辦?兩個方案,繼續堅持或者直接解散。

大部分人都不用選擇,肯定直接解散,因為初創型公司沒有名氣,公司沒有凝聚力,與其這樣拖著還不如直接解散了,又省錢,到時候還可以重頭來過。

小型公司

這種公司一般也就是幾人最多不超過五十人。

這種老闆比較看中錢,名譽什麼都不重要,一個月損失多大?這樣耗著,乾脆降低損失。直接重組或者解散了。畢竟沒名氣,解散了損失也不大。

所以你看到的所謂倒閉了很多公司的基本都是這兩種但是你聽到過哪些有名氣的公司倒閉了嗎?沒有!


大熊和他的小熊


對公司來說,一個月沒有收入,但是房租還要付,人工成本還要付,貸款還要還,現金流肯定會出現緊張。對於大企業來說,還算過得去。對於小企業來說,可能就是很大的困難了。

有個高校對中小企業現金流進行了一個調研。34%的中小企業,現金流沒辦法撐過一個月。85%的企業沒有辦法撐過三個月。


對於大企業來說,有抵押物,有信譽擔保
都可以貸到款。

但對於小企來說,貸款是個非常困難的事情。更多的可能是靠老闆去借錢或者用一些更高利息的民間貸款。

這次國家撥付的請的專項貸款,小米美團輕鬆申請幾億,而那些中小企業只能望錢興嘆。

如果中小企業主沒有辦法借到錢,或者貸到款那麼他們可能很難熬過這個冬天的。

另外,國家的降息也作用不到他們身上。雖然利息降低了,但是他們根本就貸不到款。降低利息也就沒有什麼意義。而且,降息降準還可能會造成人工成本上漲,租金上漲。這些中小企業生存壓力就更大了。

希望國家可以出臺更多的措施,能夠有效的幫扶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是解決就業的中流砥柱。如果過多的中小企業撐不住了,就業會出現問題,經濟增長也會出現問題。

願疫情早日結束,大家早就開始掙錢。



莫水宏觀經濟


其實,不是疫情擊垮那麼多公司,只是沒想到疫情會持續那麼長時間。意想不到的情況,一大把企業沒想到就這樣給破產了。

這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將是非常嚴重的,同時影響也會持續一段時間,這次相比03年的非典,嚴重程度不是一個數量級別的。特別受重創的行業,是那些服務行業,比如,餐飲業,酒店賓館,沿街門面店,還有勞動密集的企業都會是影響非常大的。

現在很多公司不管是多少盈利,往往提現盈利是賬面上的,正常的利潤需要資金流。除非非常優秀的企業也就三個月左右的現金流,不少企業資金都需要週轉在滾,一旦無法營業,無直接收入,很容易導致資金流動緊張。

不少企業和公司,都是需要支付租金,都可能有貸款,,需要支付工資,不上班同樣有很多隱形成本需要支出。這些支出都需要支付的。

如果一個公司可以有一個月的資金流,在經過這次疫情,加上春節假期,已經一個多月過去了,現在雖然可以慢慢的復工,但疫情沒有解除,很多企業特別是服務業,就是開工也沒有客戶,怎麼去賺錢?

現在如果有一定的現金流的企業,對他們來說可以挺一陣子,但後面形式會不會變好,還需要看後續進展如何。

希望,這次對企業的影響不要太大,如果產生太多的人失業,太多的企業破產,那就麻煩了。


軍轉創業指導


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以來,出現了很多對後續經濟走勢的預測和分析文章。今天我們來直觀地看下,單單這個春節假期前後的1個多月中,具體的損失有多少?

這個數據來自於一個學習筆記,署名是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前IMF總裁。我分享給大家作為參考,數據口徑後續大家可以一起核實探討。

先看個總數:減少1.38萬億。這是直接的影響,間接影響和連鎖負面沒有計算在列。

簡單說幾點,把分析思路理一理。

首先,看GDP貢獻值中權重最大的部分,2019年是消費最大,6.1%增速中貢獻了3.5%,接近40%。看到這個數據,相信大家也有感覺,那就是中國擁有巨大的消費能力。

另外有一個數據,是亞洲的年輕人很多,是美國和歐洲的好幾倍。這個“年輕人”由兩個群體組成:① 1980~1994的千禧一代;②1995後的Z時代。

這兩群人是未來消費的主力軍,有消費帶動,就有很多機會。不僅僅是商業上的機會,也是投資上的機會。

那麼疫情直接衝擊的就是消費板塊,所以我們可以有個定性的判斷:今年GDP增速會繼續下滑。

其次,觀察受衝擊區域的結構,這就是尋找α的過程。

零售中餐飲最慘,服務中旅遊、電影、演出最慘,符合邏輯和常識認知。

餐飲少了4200多億,聚餐幾乎都取消了。上海很多年夜飯都退掉,路遠一點的索性都不出門了。從除夕就開始,一直憋到現在。

網上零售也減少了2000多億,主要是沒快遞送——送貨員復工也延後了。2月頭上要在盒馬上買點菜,比上海拍車牌都費勁。

旅遊受傷最嚴重。2019年2月-3月的旅遊消費差不多是9300億,今年這部分減少了9026.8億——是損失的主要部分。

還要注意電影票房,2019年全年票房600多億,現在140億沒了,大約縮了1/4。電影院產業壓力會很大,畢竟是重資產。此外,《囧媽》跟頭條的合作效果是明顯的,而之前那個什麼投訴效果似乎不明顯。今後難保有樣學樣,對線下電影院進行二次打擊。我覺得,與其去投訴,不如想想怎麼轉型。

有人說這不可能!

那是你不可能,不代表別人不能。

就像一直有理財師給我留言說,銷售不可能比項目經理更專業!如果夠專業,還要項目經理幹嘛?

我說你這樣理解是可以的,你有選擇一條簡單道路的權利。

但你別忘記了,經濟行為的本質是選擇,選擇的背後是成本和收益。走簡單的路可以,但同時請做好支付代價(成本)的準備。

踩雷了,就別怪監管沒保護好你。因為是你自己選擇成為一個瞎子、聾子。

殘血了不回家,還在野區裡浪,人家收你人頭,沒毛病吧?

當然疫情也帶來了一些機會,我們看到在線教育從2019年的300多億增長了300%,1240億,幾乎所有教學和補習都轉線上。

而今年傳統商務培訓要好好想一想。

比如,過去銀行內訓都是外包給培訓公司做線下。效率和內容質量都低,不是KYC,就是領導力,主要是做個形式,給上面領導看看,滿足下監管合規要求。

如今一些城商行和券商已經在考慮線上大培訓了。但是常規視頻會議工具只解決在線傳播問題,沒有解決數據跟蹤和挖掘分析的問題。對於金融機構的上層,相比培訓過程更注重培訓的結果數據。

視頻內容方面增長明顯,我發現比較多一個是熱劇,這塊已經被騰優愛壟斷;另一個是小視頻,這塊是抖音寡頭。小視頻裡我發現吃播和做菜的量有明顯增長,一方面是因為眼睛看過,腦補下美味。另一方面是預計要在家裡待挺久,也沒別的事情做,那就做菜做飯做甜點吧。(又胖10斤)

還有個上漲的數據,糧油(↑20%),大約是470多億。這是由囤貨引起了,上週我想買粉絲,盒馬上買不到,於是跑到樓下農工商,發現粉絲和掛麵的架子空了。還有個年紀大的爺叔提了個籃子,裡面裝的都是一瓶瓶醬油。(我當時想到的是海天味業)

最後,對於現狀做一個分析。

疫情過後,有些消費部分能補回來,有些部分無法補回來。比如,你也許會連吃三天海底撈,每次比平時多點30%的菜。但也就這樣了,不太可能原來一天吃3頓,現在變成7頓。(少數大胃王有可能)

但這個限制在基建上則沒有。3月沒開工的,可以在5月、6月同時開(籤合同)。基建的拉動,來源於財政赤字增加(財政積極),就會有更多融資。各類債券和地方政府融資會有增量。

還有大家都很關心股市的機會,有的在討論後續還能“瘋”多久,有的認為還會有持續的刺激政策出來。而另一種聲音則覺得這是過度解讀和過度樂觀,需要提前進行一些對沖。


小小小金哥哥


相信在中國,大部分企業都是有負債的。雖然很多企業表面光鮮,難不難只有自己知道。賬上有錢,不一定真的有錢。

為什麼一個月疫情會擊垮那麼多公司?因為疫情對於企業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strong>一家企業的正常運營,需要經營住所吧?

企業有經營場所,就要付出相應的租賃費、物業費等費用,這些都是無法避免的,這些都是剛性支出,不得不付。

雖然疫情爆發以來,比如王健林,減免了萬達廣場商戶一個月的租金,免收一個月租金,意味著少收入三四十億,但著實為他贏得了好的口碑。

但是全國有幾個王健林?全國大部分實體,好的房東會給適當降低租賃、物業費用,但是相信大部分房東一分錢也不讓。

有個朋友開了一家餐館,疫情期間需要閉門不能營業,本身自有資金捉襟見肘,想讓房東給點優惠,房東就說了一句話:給你減免租金,我吃什麼?

疫情期間大部分實體經濟的老闆被要求閉門謝客,沒有收入來源不說,還要承擔高額的房屋租賃費用。

人工薪資支出壓力大

企業停工,人員工資得發吧,員工的社保也得繳納吧。誰也沒想到,疫情來襲,大部分企業停業停工,員工精簡的企業還好,對於在職員工較多的企業來說,這是一場災難。

本身賬面資金僅夠維持公司運轉以及人員開支,企業收入來源斷了,耗盡公司運轉資金之後,人員開支也會是壓到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疫情爆發節點

疫情的全面爆發是在春節假期期間,本來這應該是一個生產銷售的旺季。

大部分實體企業在春節前準備下了充足的原材料,也積壓了大部分資金。準備節後大幹一場,怎奈疫情一來,庫存反而成了累贅,沒法營業,沒法生產,商品滯銷,其他費用還得照常開支,企業遲遲無法復工,壓力山大。

企業負債

開篇也說了,大部分企業本身都是有一定負債的,有欠銀行的,有欠上下游企業的,原本企業的生存依賴於銀行貸款以及其他的負債騰挪出來的流動資金。

疫情來了,企業停工,雖然收入來源斷了,但是該還的賬還是要還的。

財務支出成本居高不小,停工停產,極易造成企業資金鍊斷裂,走向破產清算。

北京的K歌之王夜店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還未開工,就已走向全體裁員、破產清算的窘境。

總體來看,疫情的爆發確實打了大部分企業一個措手不及。企業延遲開工,經營成本居高不下,資金鍊斷裂,優秀的企業都在苦苦支撐,更不要說眾多處於艱難創業期的小微企業了。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這對企業也是一塊試金石,堅持下去了未來可能一馬平川,堅持不住,就可能倒下了。


財富公元


疫情正式公開大約是1月20日,之後是春節陸續放假,然後正常基本是2月上班。那麼與正常時間對比時間延長了十天左右,這些企業連一個月都沒有等完,現在就開始解散。在我看來,這不過是給了他們幾個人一個退出的理由罷了,一個企業連抵禦一個月風險都沒有?

一些門店、一些工廠及公司被房租和工資壓垮,因無法償還債務、貸款而倒閉。一些工人被裁員,被降薪,家庭收入下降。一些家庭收入減少,無法按時償還貸款導致斷貸、違約。

這說明經濟循環遭受打擊,市場的自愈能力遭遇挑戰,甚至出現通脹螺旋或債務螺旋。

概括起來,這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不是眼前,第一季度、這半年的經濟損失,而是這次疫情是否會打擊正常的經濟循環。

由於這次疫情比非典傳染程度更高,政府封鎖力度更強,疫情期間返程復工、企業復產、經濟復甦的難度更大、週期更長,市場循環可能斷裂。我們需要著重關注兩點:

一是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債務危機。企業收入下降、現金流枯竭、債務危機爆發,會引發連鎖效應,經濟衰退,產值下降,債務增加,工人失業。疫情期間企業的壓力包括:租金、工人工資壓力大,物流受阻,違約風險大,客戶流失,負債率上升,資金週轉困難,復工招工難,業績受損波及資本市場,預期不確定性,運營管理難度增加,等等。

既然疫情是短暫的,所以不管是對待現有員工,還是繼續招聘,陳鴻飛都建議企業要根據自身情況,在工作安排、薪酬績效等層面與員工做充分溝通。

比如,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可以借鑑盒做法,缺少渠道的公司也可以依託金柚網等數字化人力資源平臺的能力,來實現人力資源層面的數字化變革。

但更重要,也是最重要的事情是:

不管是否處於疫情,企業都要著重解決勞動力問題,縮減一切不必要開支,找到效率更高、更靈活的用工方式。因為這些才是企業能夠抵禦未知風險的根本保證。

其實有點納悶,賺了幾年的錢居然撐不過一個月?這樣公司存在有什麼意義?才幾天現金流就沒有了,說明問題早就存在了,不要往疫情身上推。

倒閉的大多都是在苟延殘存,並不能代表大多數。資金流緊張,長期虧損是其特點。這次疫情只是讓倒閉的那一天提前到來。只看見眼前利益,不看長久發展,沒有抵抗危機的能力,倒閉是早晚的事。

一個老闆做企業,一環扣一環,原本看上去好好的企業,健健康康地,只要有一環沒注意好,就很可能資金斷鏈,全盤皆輸。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作為一個這麼大的企業在這麼短的時間,就去宣佈倒閉,真和疫情有關係嗎?

當然疫情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半數以上的企業和個人現在都是死撐,實力不夠的用不了多久就會垮,止損的辦法只有開工,沒有他法。疫情也許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若能維持,誰願意關張!網友說,本來也就是勉強支撐,盼著一年比一年能好,現實卻是一年不如一年,能把員工工資發出來就不錯了。、

一是疫情防控時間越長,返程復工越緩慢,工業復產越艱難,對製造業的打擊越大。疫情先衝擊第三產業,尤其是零售業,然後波及製造業。隨著時間推移,工廠的壓力主要來自廠房租金、員工工資、銀行貸款、無法按時交貨以及壞賬增加。一旦工廠資產負債表惡化,會出現較多的“三角債”。

二是勞動密集型工廠,如服裝、電子,在復工復產過程中,很可能面臨招工困難。這個跟失業率增加並不矛盾,屬於結構性、短期性問題。

第三點外貿出口型企業,可能面臨交貨困難、違約風險。如果復工復產的時間拖得越久,國際訂單丟失、國際客戶丟失的越多。國際客戶丟失可能加速國際產業轉移。

我們需要了解一個背景,過去幾年,尤其是中國與美國貿易摩擦之後,中國內地成本上升,部分企業如三星電子,轉移到越南等地。如今兩三個月無法交貨,國際客戶很可能就跑到越南去了。承接這一訂單的,很可能也是從中國內地轉移過去的工廠。另外,疫情是否會導致國際客戶降低對中國商品的採購,目前我們還難以估計。

企業繼續經營著,現金流轉動,尚可抵禦風險,但是一旦停止經營,沒有現金流入,但是各項成本卻在照常支付,企業壓力可想而知,祈禱疫情儘快結束,恢復生產,減少損失。

大城市昂貴的房租,裝修費,員工工資每一筆都是很大一筆開銷,還有很多看不到的無形的費用。不要看到表面風光,近兩年的生意競爭很激烈,越來越難做,很多老闆都是硬扛著。加上疫情,加速了中小投資者做不下去的原因。但凡有能支撐過去,我想他們也不會想把自己好不容易成型的公司,就這麼放棄了,希望疫情早點結束。

活著就是希望,什麼都有從頭再來的機會,生命沒有。人在什麼都可以有,人沒了就真的什麼都沒了!國家比我們想得更周全,相信祖國,不要亂了陣腳。


奮鬥中的韓先森


說最簡單道理,就這些公司現金流斷了,老闆又沒能力繼續拿錢出來,或者也不想拿錢出來,後續資金跟不上,所以只能關門。

但是一家企業如果出現一兩個月的極端事件就要關門,那說明平時管理層們做的經營工作實在是不合格。

以前管理過多家公司,對公司經營管理過程中的酸甜苦辣有著體會。尤其是中小企業,只要稍有不慎,現金流就會發生問題。所有的支出都是剛性的,但公司所有的收入都是彈性的。所以如何扶持中小企業,對於國家來說,那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絕不是出一個政策,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1.公司經營過程中,其實有時候維繫公司生存的,不是去看報表中的盈或虧,而是看現金流,尤其是自由現金流。好多年虧損,公司仍然能活得下來,但是沒有現金流,哪家公司都無法生存。這裡面比較鮮明的例子就是亞馬遜,都虧損了多少年了,但是現金流狀況一直良好,所以仍然能成為全球知名的大公司,估值還挺高。

2.企業的現金流量表其實是非常重要的,現在很多企業都不做這張表,老闆也不會看這張表。

A.首先經營產生的現金流,可以讓老闆很明確的知道自己業務的健康性(不是指是否盈利),即使報表盈利,但是資金沉澱越來越多,資金流動越來越緩慢,那麼就需要改善。否則很有可能所有的經營資金都被存貨、在途或者欠款給壓住了,企業再沒辦法動彈。

B.其次財務產生的現金流,可以清晰的看到跟金融機構一切往來,要了解續貸時間,還款時間以及未來重新借貸的可能性。可別忘了有多少中小企業,就是因為一筆貸款到期無法續貸而最終關門。

C.最後是籌資產生的現金流,這裡面就要看老闆或者股東們以及董事會們,他們對外的資源和財務實力嘍。在企業發生資金兌付風險時,誰能在籌資方面得到突破,那麼企業就得到最終的保護。

在這方面做的最棒的,我看到的就是賈躍亭。在所有人都不看好樂視的時候,他還有能力去讓他的老鄉拿出錢來給公司,確實是籌資天才。

3.一般企業在現金流管理中需要按照流量表,最少要做三層的兌付安排。企業賬上應該至少趴一個月的隨時可調用資金,可以在兩三日內快速變現的理財資金或短期投資也得有一個月。最後是可抵押的資產,能撐一個月。這三個月的第次安排就是保證企業不受現金流困擾的最佳辦法。

總結一下:像餐飲和娛樂業遭受此次打擊,不但顆粒無收,可能還要再接著賠本,那還是值得同情的。但是那些所謂搞線上教育的,更覺得是蹭熱點關閉企業。

德先生講金融和理財由專業變得通俗。跟隨德先生得到最簡單的答案和最實用的解決之道。覺得好關注我!再多點點贊。點點下面廣告,讓德先生再賺點錢!


勻楓財技大兜底


從國家開始防控新冠肺炎,到現在也就一個多月的時間,可能很多網友就發現有很多企業在裁員、要求職工降薪,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根據清華和北大聯合發佈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受調查的995家中小企業中,企業的現金流撐不過三個月的佔85%。這真的讓很多人大吃一驚。


這種情況下,很多企業一上班,就公佈了裁員計劃或者降薪計劃。這當然是一種未雨綢繆的心理。很多企業對於未來生產經營的前景並不看好,覺得現在無法供養這樣多的職工,抓緊進行止損。當然這一個理由並不足夠,有的企業則正好找到藉口,裁減了冗員,只留下精兵強將,是公司管理的一種策略。等到經濟形勢變好,進入生產擴張時,再重新招納人。

職工工作不好找,在疫情防控的經濟形勢下,多數職工是不敢跳槽離職的。因此,很多職工只能接受降低工資待遇的要求。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當企業出現大面積的裁員或者經營不確定時。國家肯定會出臺一系列的穩就業措施。比如,國家最近出臺的減免中小微企業承擔的5個月養老、工傷、失業保險費,大型企業減免一個半月,醫療保險減半徵收,社會保險費可以申請緩繳等等。而且國家還有貸款優惠政策,減稅降費政策等等。

受影響最大的還是餐飲業、旅遊業、教育業以及一些個體工商戶、中小企業。這些單位短時間內收入大大降低,不僅會面臨著裁員,甚至會面臨倒閉的風險。

不管怎樣,企業經營肯定是有風險的。要是沒有風險,幹嘛不人人創建企業?總體來看,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確實會淘汰一批風險防控不夠的企業。但是,一旦疫情過去,這樣的企業肯定會又像春風吹又生一樣,再次出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