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梧桐夜雨漢宮秋,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的晚年淒涼印證了政治的冷酷

梧桐夜雨漢宮秋,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的晚年淒涼印證了政治的冷酷

唐玄宗的人生是黑白分明的

唐玄宗的一生用“高開低走”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了,作為一個前半生盡顯明君風範、開創一朝盛世的他,後半生尤其生命中最後六年卻只有徒留寂寞梧桐、感傷形影相弔的淒涼。不得不說唐玄宗的晚年有太多值得我們思考和反省的東西。

當然,我們不能簡簡單單地用“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最是無情帝王家”、“繁華落盡終是秋”這樣飽含諷刺意味甚至幸災樂禍的言論來作為晚景淒涼的李隆基的人生註解。作為一個在歷史上書寫過濃墨重彩的篇章的皇帝,其一生的起伏跌宕,除了應該給我們帶來更多的人生思考之外,更應該為我們思考和借鑑歷史提供一個角度和思維。

究竟是什麼導致了曾經勵精圖治、文韜武略的李隆基如夏花般燦爛,又如秋葉般淒涼呢?李隆基“冰火兩重天”的人生又在給我們暗示什麼樣的歷史規律和政治本質呢?

成敗都是因為“那個女人”

梧桐夜雨漢宮秋,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的晚年淒涼印證了政治的冷酷

楊貴妃是唐玄宗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個女人”

本文中的“那個女人”包括但不侷限於楊貴妃,縱觀唐玄宗百轉千回的一生,“那個女人”如影隨形、無處不在,就像一雙無形的手,牽引著唐玄宗從主動走向被動、從正面走向反面,從輝煌走向落寞……

在他少不更事的時候,“那個女人”叫武則天。那是他的奶奶,可就是他的奶奶篡奪了李唐的江山,並且讓李唐的皇子們個個人人自危、戰戰兢兢。我想,小時候的李隆基一定會和我們現在的小孩一樣,總感覺自己的父親缺少一點英雄氣概、弱懦謹慎得不像個男子漢。殊不知一個父親總是在竭盡全力地呵護著自己的孩子,以成全他們的希望和夢想。

在他年少成人的時候,“那個女人”叫作韋皇后。那是他的伯母,遺憾的她的伯母並不比她的奶奶溫和善良多少,她一心只想複製武則天的人生奇蹟,從而對於本就膽小怕事的父親咄咄逼人甚至變本加厲。血氣方剛的少年最容易感受到“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的無奈,畢竟他還是一個孩子。但好在,有一個同樣心有不甘的姑姑,

讓他堅信總有“撥開迷霧見青天”的那一天。最後,他們終於如願以償地衝進了皇宮。

梧桐夜雨漢宮秋,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的晚年淒涼印證了政治的冷酷

上官婉兒在唐玄宗生命中曇花一現

在他衝進皇宮的時候,“那個女人”叫上官婉兒。那也算是她的伯母,但這個女人實在太過複雜,原本是一個罪臣之女,卻憑藉美貌和才華在皇宮中成功逆襲,並

一直如魚得水、興風作浪。儘管自己能夠衝進皇宮是得益她背後的策劃和安排,但“早熟”的李隆基清楚地知道這是一個他父親掌控不了的女人,所以最終還是毫不猶豫地手起刀落砍了她的腦袋。

在他躊躇滿志的時候,“那個女人”叫太平公主。那是他的親姑姑,有能力,更有野心。她是他人生的領路人,讓他在政治的黑夜中逐漸尋找到了光明。望著龍椅上那個謹小慎微的父親,他知道這錦繡江山最終還是他的。可是這個猶如導師一般的姑姑卻愈發變得囂張跋扈了,想著自己指點江山時的美好畫面,意氣風發的李隆基還是毅然決然地把姑姑送到了另一個世界,他也最終接過來父親心領神會的權杖了。

梧桐夜雨漢宮秋,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的晚年淒涼印證了政治的冷酷

武惠妃曾是唐玄宗的最愛

在他功成名就的時候,“那個女人”叫武惠妃。那是他奶奶的侄孫女,這個女人滿足了他的征服欲和歸屬感,她很美麗、很溫順、很善解人意,這樣的女人讓李隆基“百鍊鋼化為繞指柔”。但是她姓武,所以註定當不了皇后,李隆基只能用其他的寵愛來彌補這種先天性的遺憾,哪怕為她殺掉那個“不聽話”的太子和其他兩個皇子也在所不惜。可惜的是這個女人早早地離他而去。

在他無敵寂寞的時候,“那個女人”叫楊玉懷。那是他的兒媳婦,這個女人本不應該和他有過多的交集。但是,當李隆基每天看著那些按部就班的臣子和歌舞昇平的百姓時,當李隆基想起那個雄才偉略的曾祖父也不過如此時,他深深地感覺到無敵是多麼的寂寞。當一個皇帝感到寂寞的時候,就是臣子們應該反思的時候,畢竟這一切都是朕打造的江山帶來的,也只有朕感覺到不寂寞時,才能帶你們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所以,楊玉環還是來到了他的身邊,他的世界開始變得熱鬧起來了

楊玉懷是唐玄宗生命中最後一位“那個女人”,也是最重要的那一個。為他的生活打開了另一番畫面,也把他的人生帶到了另一個結局。

一切都怪那個死胖子?

梧桐夜雨漢宮秋,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的晚年淒涼印證了政治的冷酷

死胖子,你害得朕的江山沒啦

當唐玄宗看見那個對自己點頭哈腰的死胖子安祿山的時候,他的內心裡除了對自己的極度驕傲之外,或許就是對安祿山不屑一度的鄙視吧。畢竟,一個徹底被自己征服了的胡人是不值得自己尊敬的。

但是唐玄宗萬萬沒想到就是這麼一個油膩而又猥瑣的死胖子最後卻把他送上了一條不歸路。

唐玄宗的內心是驕傲無比的,當然,那個時候的他有這個資本。當他感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中時,當他看到自己即將名垂青史時,他需要一個人來分享他的功德圓滿,來排遣他那無敵的寂寞。所以楊玉懷被他當作完美人生的最後一塊拼圖。

梧桐夜雨漢宮秋,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的晚年淒涼印證了政治的冷酷

楊國忠其實才是罪魁禍首?

他把萬千寵愛都給了這個讓他身心愉悅的女人,寵愛的背後往往是放縱。所以,平庸的楊國忠能夠位高權重,諂媚的安祿山能夠依靠楊玉環的寵愛在宮中胡鬧。唐玄宗對這一切都心知肚明,但是他不介意,他覺得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他享受地是別人無法理解的成就感。

直到貪婪的楊國忠成功地逼反了醜陋的安祿山,唐玄宗依然覺得這也只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情而已,畢竟,這一生他打敗過太多強勁的對手了,那些人統統成了他的墊腳石。這個毫不起眼的胖子也不會例外。

所以,他在楊國忠的建議下殺了“平亂不力”的封常清、高仙芝;所以,他又在楊國忠的建議下逼迫“膽小弱懦”的哥舒翰放棄潼關天險,主動出擊。

直到哥舒翰20萬大軍戰敗,潼關失守,長安危矣,唐玄宗終於迎來了他生命中黑暗的開始

當然,即便是在這個時候,他依然覺得,這一切只都怪那個狼子野心的死胖子。

將至末路方覺有心無力

梧桐夜雨漢宮秋,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的晚年淒涼印證了政治的冷酷

馬嵬坡之變時,唐玄宗才覺得人生有些無奈

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九日,唐玄宗丟掉了自己曾經的血性和驕傲

,在他的大舅哥兼宰相楊國忠的建議下逃離長安,奔赴蜀地避難。

在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的護衛下,趁著東方剛泛白,晨霧漸飄渺,玄宗帶著楊貴妃、太子李亨以及其他妃嬪、皇子、公主,還有宰相楊國忠、宦官高力士等人從禁苑的西門逃出了長安城。而城裡的達官貴人和老百姓則直到天大亮才發現自己被她們曾經英明神武的皇帝拋棄了。

唐玄宗的皇宮沒了,他的形象也隨之沒有了

梧桐夜雨漢宮秋,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的晚年淒涼印證了政治的冷酷

忠心耿耿的身邊將領也隨時可能背叛

行色匆匆又飢腸轆轆的唐玄宗一行人,已經淪落到向老百姓求食的地步了。期間一個叫郭從謹的老漢直言不諱地對唐玄宗道:

安祿山包藏禍心,已非一日,以前有人向朝廷告其逆跡,陛下卻不信,致使他陰謀得逞,陛下流離失所。我還記得宋璟為相時,每進直言,天下太平。在那之後,大臣們卻忌諱直言,一味阿諛奉承,故宮外之事,陛下一概不知。我等在野之人,早就知道會有今天,但宮闈森嚴,無法上達天聽。事不至此,我又怎能當面向陛下痛訴!

唐玄宗聽完郭老漢的話,慚愧地說:“此朕之不明,悔無所及!”但這種醒悟顯然來得太遲了。

唐玄宗一路向西走,來到興平縣的馬嵬驛。在這裡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馬嵬坡之變他失去了他的楊玉環。

疲憊不堪且又背井離鄉的禁軍將士擔心被留在長安的親人的命運,悲從中來、怒火中燒,紛紛要求殺死奸相楊國忠。最後,為了穩定軍心,楊國忠死於謀反的罪名,楊國忠的兒子,以及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都死於亂兵之中,虢國夫人出逃到半路被追殺,自刎而死。

梧桐夜雨漢宮秋,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的晚年淒涼印證了政治的冷酷

楊貴妃不死,事情沒完;死了,也沒完。

當然,事情並沒有完,將士們以“賊本尚在”為由不肯散去,陳玄禮替他們向玄宗解釋說:“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楊國忠因貴妃得寵而受到重用,將士們一定要將她斬草除根。

玄宗愣住了,緩緩說:“朕當自處之。”

大臣韋諤見唐玄宗猶豫不決,上前連著磕了幾個頭,血流滿面,勸諫道:“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

梧桐夜雨漢宮秋,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的晚年淒涼印證了政治的冷酷

雙宿雙歸自此變成形影相弔

唐玄宗還是不忍心,說:“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

此時,侍奉玄宗多年的高力士也說話了:“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高力士不愧是宮裡的老幹部,這番話切中要害。如果不殺貴妃,將士們恐怕連玄宗都不放過。

唐玄宗愛楊貴妃,但他更愛自己的生命和皇位。這一刻,他連心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了。

在與楊貴妃訣別後,玄宗痛心地下令將她處死,命人用白綾將愛妃縊死在佛堂前。正如白居易《長恨歌》所寫: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痛徹心扉的醒悟為時已晚

梧桐夜雨漢宮秋,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的晚年淒涼印證了政治的冷酷

唐玄宗悔之晚矣

在短暫的踟躇後,唐玄宗還是選擇入蜀避難。當地老百姓將皇帝的車駕攔下來,說:“宮闕,陛下家居;陵寢,陛下祖墓。今舍此,欲何之?”

唐玄宗不是沒有重整雄風的意願,而是佔據他內心的更多是蒼白無力的傷感,

所以在聽了老百姓的話之後,沉默了許久,還是往蜀道的方向漸漸遠去。年輕時一代英主的影子,再也抓不住了。

玄宗走後,太子李亨卻在老百姓的呼聲中留下來了。他要到西北去調兵平亂,他要去保家衛國?!

梧桐夜雨漢宮秋,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的晚年淒涼印證了政治的冷酷

英雄遲暮本身就是一種悲涼

失去了寵臣,失去了愛妃,又等不到愛子的唐玄宗孤身上路,經過一個月的長途跋涉,玄宗終於到達劍閣。置身安全之地的他終於理清思路,準備再造輝煌了,他發佈了一道制書,昭告天下,部署平叛戰略。

唐玄宗先是自責:“伊朕薄德,不能守厥位。貽禍海內,負茲蒼生,是用罪己責躬。”這就相當於罪己詔,意思是說今日之禍都是我的責任。隨後又宣佈:“以太子亨充天下兵馬元帥,領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使,南取長安、洛陽永王李璘、盛王李琦、豐王李珙等諸皇子也各領地方節度使,應須士馬、甲仗、糧賜等,並於當路自供。”

看得出來唐玄宗依然還把自己當作至高無上的皇上,也想做回曾經那個無所不能的皇上。可是,為時已晚。就在玄宗下詔的三天前,太子李亨已得到朔方軍擁護,在靈武(在今寧夏)擅自即位稱帝,是為

唐肅宗。他還遙尊玄宗為上皇天帝,即太上皇

梧桐夜雨漢宮秋,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的晚年淒涼印證了政治的冷酷

李亨潛伏得很深

李亨的自作主張無疑是對唐玄宗一種無情的打擊和宣判。從此前的制書可看出,玄宗不願放棄皇位。他從年輕時就對權力充滿慾望,一向驕傲自負,唯我獨尊。

對他而言,放下尊貴無比的皇權,就是放下最後一絲尊嚴。

但木已成舟,唐玄宗一個孤家寡人也無法拒絕現實,於是只能頒佈《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詔》,承認李亨為皇帝,一切軍國大事聽他調度,宣告自己的統治生涯結束。唐玄宗這種無奈的妥協保證了權力集中在皇帝手裡,避免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爭鬥。這或許是唐玄宗在位做出的最後一大貢獻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的淒涼終於來了

梧桐夜雨漢宮秋,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的晚年淒涼印證了政治的冷酷

太上皇的位置只適合思考人生

在蜀地,卸任皇位的唐玄宗終於開始靜下心來思考人生了。

他回想起當年輔佐他開創盛世的宰相姚崇,說:“若姚崇在,賊不足滅也!”

他回想起專權固寵的宰相李林甫,懊悔不已,評價他:“妒賢嫉能,亦無敵也。”

他回想起開元最後一任賢相張九齡。當年安祿山違犯軍令,唐玄宗不願將他處死。張九齡斷定安祿山必為後患,上奏“不宜免死”,是自己不聽。

兩年後,也就是至德二載(757年),唐玄宗終於接到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唐軍收復長安!而且唐肅宗還言辭懇切地上表他還京,

繼續當皇帝。但歷經起伏的唐玄宗沒有理由去相信這種鬼話,立馬給李亨寫了封回信,你把四川割給我吧,我不回家了,就在這兒養老。

梧桐夜雨漢宮秋,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的晚年淒涼印證了政治的冷酷

唐肅宗真不是個省油燈

唐肅宗無奈之下又命他的心腹重臣李泌寫了一個賀表,這次是用群臣的名義寫的,就27個字:

自馬嵬請留,靈武勸進,及今成功,聖上思戀晨昏,請速還京以就孝養。

話少意思多,短短几句話,就包含三層意思:李亨稱帝是百姓挽留,群臣勸進,不得已而為之,不是不給玄宗面子,這緩和了父子間的矛盾;其次,肅宗派兵奪回長安,“及今成功”,大臣們覺得他有資格當這個皇帝;最後兩句是說,肅宗日夜想念玄宗,希望父親回京頤養天年,這就是打親情牌。

唐玄宗接到這道賀表,心情果然大不相同,於是下決心離開成都,東歸長安。然而,歷史告訴我們,被迫放棄皇權的帝王,日子終究不會好過。

道是有情卻無情的冷漠

梧桐夜雨漢宮秋,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的晚年淒涼印證了政治的冷酷

唐肅宗準備了一場好戲

玄宗和他的小朝廷剛到扶風(今陝西寶雞),就被肅宗派出的3000精兵給“迎駕”了,而此時玄宗身邊不過600禁軍而已。肅宗的3000精兵一到,玄宗的600人也被全部繳械,就地解散了。

到了咸陽的望賢宮,這裡是玄宗當年逃離長安後途徑的第一站,肅宗早已在此等候。

肅宗為父親安排了盛大的歡迎儀式,為天下人演了一場父慈子孝的好戲。先是一頓抱頭痛哭,然後是一場你辭我讓,最後還是肅宗當了皇帝,還是玄宗親自為他披上的黃袍,並說:“天數、人心皆歸於汝,使朕得保養餘齒,汝之孝也。”

唐肅宗終於在左右為難的樣子中名正言順地當上了皇帝。這是不是和後世的朱祁鈺迎回朱祁鎮的場面十分類似,不光場面類似,劇情延續更加類似。

梧桐夜雨漢宮秋,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的晚年淒涼印證了政治的冷酷

唐玄宗徹底失去了自由

唐玄宗為了把戲做足,還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吾為天子五十年,未為貴;今為天子父,乃貴耳”。當昔日不可一世的雄主說出這種違心的話,足見其晚年落魄。

回到長安後,唐肅宗並沒有把唐玄宗立即軟禁起來,而是安排唐玄宗住進了

興慶宮,自己住在大明宮表面上父子倆經常互相探望,實際上實時監督。

興慶宮由玄宗原來當藩王的舊宅改建,位於坊市之中,最南面的長慶樓就緊挨著大道。唐玄宗閒來無事喜歡登上長慶樓,而過往百姓依然是那麼的可愛,一見到唐玄宗就高呼萬歲。而一些唐玄宗的一些子嗣和舊臣也偶爾回去看望他。但這些人之常倫讓肅宗極為不安。

肅宗明面上雖然不敢怎麼樣,但是皇帝身邊總是不缺乏揣摩聖意的人,於是,在肅宗保持沉默的前提下,宦官李輔國成功地經過試探和欺騙,把唐玄宗弄進了位於大內之中的太極宮。從此過上與世隔絕的生活。

一向仗義執言的顏真卿曾代表百官上表,問候玄宗的起居情況,立馬被撤去刑部侍郎的職務,貶為蓬州長史。

寶應元年(762年),在被軟禁在太極宮一年零十個月後,78歲的唐玄宗含恨去世。

不及深思的細節昭示了冷酷

梧桐夜雨漢宮秋,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的晚年淒涼印證了政治的冷酷

所有的一切隨著皇冠流失而流失

晚年孤獨的玄宗,沒有權力,沒有愛情,沒有尊嚴,甚至,沒有自由,只剩下虛弱不堪的身體,如風前殘燭,籠中囚鳥,桑榆暮景,雨夜梧桐。

我們也可以說這都是唐玄宗自作自受,畢竟這其中的主要原因還是他自己造成的。但是我們也會發現唐玄宗權力失落的過程遠遠不是一個“自然死亡”的過程,有些細節總是讓人覺得很突兀。

1、馬嵬坡之變為什麼會發生?

梧桐夜雨漢宮秋,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的晚年淒涼印證了政治的冷酷

楊貴妃死也沒弄明白

按照常理,那些禁軍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既然願意跟隨唐玄宗一起入蜀,就不存在半路之中因為擔心家人而憤怒到要殺楊國忠等人。退一步講,殺了楊國忠等人,他們就不擔心家人了嗎?合理的解釋,只能說“馬嵬坡之變”是一場有組織和預謀的政變,主要目的就是針對當時最受唐玄宗寵幸的楊國忠等人,從而製造某種政治機會。那麼,這個幕後的操盤手又會是誰呢?

陳玄禮只是一個執行者,而且參照當時的職位和權力,以及後來的表現和待遇,他也不可能是組織者。那麼剩下的有能力和資格去組織或者煽動這個政變的人只有唐玄宗本人、高力士和太子李亨了。唐玄宗本人當時一頭霧水自然可以排除,且他沒有作案動機。太子李亨和高力士都有可能為了爭權而想殺楊國忠。高力士作為“千古第一賢宦”,一生死忠於唐玄宗,他有為了讓唐玄宗徹底醒悟而痛下殺手的嫌疑。但終究這種越俎代庖的解釋還是比較牽強

。而李亨在整個政變過程中一直保持沉默,事發前陳玄禮請示他的時候,他也保持沉默。這就有點諱莫如深的感覺了。而且發動政變的陳玄禮在唐肅宗手裡並沒有受到重用,反而備受打壓就更加有欲蓋彌彰的嫌疑了

2、入川的路上為什麼會有百姓的請留呢?

梧桐夜雨漢宮秋,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的晚年淒涼印證了政治的冷酷

事出反常必有妖

我們可以理解老百姓希望唐玄宗能夠承擔起一個皇帝的責任,早日平定叛亂,恢復安定的生活。但這樣勸諫更應該由那些大臣來提出。如果大臣請留都無效的話,老百姓請留就更不會有效的了。而且這個請留的時機也是恰到好處。不早不晚,就在馬嵬坡之變之後。

如果順著這個邏輯,事情就好理解了。老百姓的請留應該是有人安排和指示的,而且是知道請留對唐玄宗是無效的。也只有無效,老百姓再“退居其次”地請留太子李亨就合情合理了。李亨就坡下驢,和唐玄宗分道揚鑣也順理成章了。

3、太子為什麼剛到靈武就要登上帝位呢?

梧桐夜雨漢宮秋,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的晚年淒涼印證了政治的冷酷

李亨其實等不及了

如果說李亨往西北去就是為了早日恢復國家安定,那麼作為一個太子,在唐玄宗尚在人世的情況下,他的身份和權力完全滿足條件了。如果說當時的西北因為唐玄宗是悄然離京,不知道唐玄宗的狀況,急需立一個新的旗幟和核心,那麼李亨到西北正好把唐玄宗的消息帶給西北軍方呀。況且,在太子和皇帝杳無音訊的前提下,當時還有那麼多的王爺,也沒有其他人站出來稱帝的呀。

所以,只能解釋李亨的稱帝是早有預謀。對照其後面給唐玄宗上的第二道表中所提及的百姓請留事件,邏輯上簡直就是遙相呼應。並且在時間上也可以證明李亨是一到臨武就宣佈稱帝了。

4、肅宗平定叛亂之後為什麼非要把唐玄宗接回長安?

梧桐夜雨漢宮秋,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的晚年淒涼印證了政治的冷酷

也是為了皇位操碎了心

按照一般的邏輯,讓唐玄宗在成都養老,李亨既不要承擔風險,也不必承擔後來軟禁父親的不孝罪名。這是本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顯然,李亨雖然通過一番神操作,順利當上了皇帝,但是沒有正式的交接儀式,還是不能服眾。畢竟之前的永王李璘就造反過。只有把唐玄宗控制在自己手裡他才會徹底地放心。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唐玄宗晚年的淒涼確實是他得意忘形的放縱造成的。但是同時在這樣過程中,也真實地反映了在古代皇室權力之爭中,是真正的步步驚心、冷酷到底。

一點點無病呻吟的感言

梧桐夜雨漢宮秋,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的晚年淒涼印證了政治的冷酷

唐玄宗的結局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警鐘

唐玄宗這位盛唐天子,自從離開長安後便一蹶不振,更是在失去權力後彷彿失去了生命的色彩,在孤寂中走向人生的終局。

而如願以償的唐肅宗,也沒有來得及充分享受他的勝利果實,就在唐玄宗去世13天后,也一病不起,不久便撒手人寰。

不知道這對生前為了權力機關算盡、倫理盡失的父子不久便在黃泉之下相見了,是否會繼續延續生前的鬥爭?但對於我們這些至今活著的人來說,不管是出於對唐玄宗的思考也好,還是出於對唐肅宗的反省也罷,我們自始至終都應該相信,人生不僅僅、也不應該只有政治、權力、利益和慾望,還有親情、道德、倫理和禮教,以及無數雙時刻審視和評判我們的眼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