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為什麼明朝沒有出現太后專權的事情,而清朝會出現呢?

微笑轉身不見你


明朝母壯子幼的時候也是有的。

比如:李太后時期,她罷免高拱的職位,然後讓張居正主政,結果張居正成了一代權臣,但李太后的知名度卻非常低。

並且後期張居正的權力能夠保持穩定依然是在李太后的支持下才得以維持的。但就是這樣,李太后仍然沒有想過要垂簾聽政。對於清朝來說,男尊女卑程度應該高於明朝,后妃不可以干政的規定比明朝還要多,為什麼明朝那麼多女主,守著年幼的皇帝,而且大臣們又非常敬重她們,但她們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干政的念頭,倒是明朝宦官干政的非常多,這是為什麼呢?

主要原因明朝的設定了很多規矩:就是為了嚴防后妃、外戚干政。

首先,明朝的后妃很多都是出自於平民家庭,這些人家族勢力非常弱,缺乏威望。再就是皇后的父兄等人只能當一個芝麻大的小官,沒有任何實權。不像漢代的外戚,擔任丞相、大將軍等高官爵位。 所以,如果明朝的后妃想要專政,她們既缺乏法統和輿論的支持,又缺乏朝中的援助。

但是,明朝的太后不是沒有垂簾聽政的機會。比如:明英宗繼位的時候只有7歲,在一群大臣的要求下張太皇太后只能垂簾聽政,張太皇太后說道:“祖宗之法不能破壞,做事情要符合法規” 張太皇太后堅守了祖宗之法,這讓明朝的政治傳統就更多穩固了,後來的太后如果想垂簾聽政就更加困難了。如果張太皇太后開了這個頭,後世太后聽政就會容易的多。

至於明朝的宦官,其實他們和皇帝、太后都是一樣的。這些宦官往往小的時候就會呆在宮中,與皇帝、太后朝昔相處,可以說感情非常深。很多宦官都是和皇帝一起長大的發小。宦官可以說是皇帝、太后最信任的人。對於宦官來說,皇宮就是他們家,離開了皇帝、太后,他們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他們對皇帝、太后非常的忠心。所以,對皇帝、太后來說,“宦官專權”根本就不是個問題。


公元前


看到好多回答都在拿朱元璋的祖訓說事,莫名覺得有點好笑。朱元璋還有祖訓說宦官不能識字呢,結果後代們不僅讓設內書堂教宦官識字,還把批紅的權力都給宦官了;朱元璋還有祖訓說不能發行紙幣,結果明朝發行的紙幣氾濫貶值到用紙幣買草紙不如直接用紙幣擦屁股。這怎麼都不聽朱元璋的了?後宮不得干政他們就聽了?有祖訓後代不想遵守等於白搭。事實上,明朝也有太后干政的事情,雖然不算太后專權,但曾經離專權也就一步之遙,沒有造成嚴重後果,恐怕只能說是運氣好!具體分析一下為什麼說是運氣好。


首先,我們看什麼情況下會出現太后專權。除了極少數像武則天那樣有雷霆手段的女子,大部分的太后專權都是一種情況——幼主登基!皇帝就十歲左右甚至更小,那太后也就自然而然把持朝政了。很多太后原本也是溫婉純良的,可是大環境把她頂到那個地方了。這叫時勢造“英雄”。幾個著名的例子,西漢初呂后稱制,前少帝劉恭、後少帝即位時也就三四歲;清朝慈禧,同治即位時六歲,光緒即位時四歲。原因很簡單,如果皇帝即位時候已經成年,太后就沒有任何理由干預朝政了,只有在皇帝即位之初時就掌握大權,才能一直延續下去,始終不放手。這就是為什麼東漢是太后、外戚亂政最嚴重的朝代,就是因為皇帝短命,小皇帝特別多,東漢14個皇帝,十五歲以下登基的皇帝有10個,其中最小的才三個月。這給了太后和外戚們太多“機會”了,自然太后、外戚專權也就多了。

所以,我們看明朝,明朝“未成年”登基(我們就按照十五歲以下算)的皇帝實際上只有兩個,英宗朱祁鎮(9歲即位)和神宗朱翊鈞(10歲即位)。實際上,這種歲數,能給太后發揮的空間就不大。除了這兩位,其他的太后真沒有任何理由跑去幹預朝政,畢竟還有朝臣等其他勢力制衡,不容你玩的太過分。


而即使未成年皇帝這麼少,還是可以看到太后發揮影響力的影子。這位就是神宗朱翊鈞的母親李太后(孝定太后)。李太后出身低微,只是個普通宮人,朱載垕為裕王時,寵幸了她,生下了第三子朱翊鈞,雖然不是長子,但前兩個兒子先後夭折,朱載垕即位後朱翊鈞就以長子身份成為了太子,並最終即位。母憑子貴的李氏也就從貴妃成了太后。


說起來,李太后可沒有遵守“後宮不得干政”的祖訓,她可是以專權的名義罷黜了首輔高拱,支持張居正接任首輔。如果按照不能幹政的說法,在朝政本應高拱說了算,這點來說,就算違背祖訓了。之後,也真是她全力支持張居正,才讓張的改革在萬曆初期得以實施。

雖然我們一般高度評價張居正的改革,高拱也確實專橫。但李太后干預了朝政是不爭的事實,所幸,李太后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人,沒有走上專權的道路,故而我說運氣好。就像清朝前期連續出現順治、康熙兩個小皇帝,本來孝莊太后也有機會專權,但她算個傳統意義上的“好人”,所以這種因為太后自己放棄專權的,只能說運氣好。


除了孝定太后李太后外,還有一個姓李的女子,也險些走上專權之路。這就是被稱為“西李”的泰昌帝光宗朱常洛寵妃李選侍。正是她主導了明末三大疑案之一的移宮案。李選侍頗受光宗恩寵,原本快要受封皇貴妃,因光宗突然駕崩,未能如願。因此心態不平,在萬曆鄭貴妃的教唆下,在乾清宮拒不移宮,扣押新君天啟帝朱由校,將朝廷所有奏章都由自己過目。

試問,這不是專權是什麼?連皇帝都扣了,奏章都要她批准。不過還是說運氣好,因為李選侍畢竟沒獲得更高的地位,只是個小小的低級嬪妃選侍,所以此事造成朝臣極大反彈,東林黨聚集力爭,最後李選侍畢竟膽量頭腦都不足,害怕了,自己主動離開,沒有釀成大禍。但是,天啟朝皇帝乳母客氏和太監魏忠賢專權,李選侍又巴結二人,獲封康妃(神奇的是朱由校的親生母親還是李選侍打死的),也算奇葩一件。


伊耆角木


明朝並非沒有出現過太后干政,如神宗皇帝母親李太后就廢除了高拱的首輔之位,支持張居正擔任首輔。不過總的說來太后干政這種情況與歷朝歷代相比,這種情況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是因為明朝採取內閣制。而且朱元璋制定了規矩讓太后不得干涉。

1、朱元璋提前具有防備

朱元璋是一個非常精明的人,他在遍觀了中國歷史之後。發現在明朝之前出現過非常多的太后干政的情況,所以說他提前就給自己的國家打了預防針。朱元璋這個人在做了皇帝之後,就明確規定太后不能直接干政。

並且朱元璋在挑選與皇家聯姻的人選的時候,會刻意的迴避那些具有龐大勢力的家族。他主要選擇一些貧民階級或者是中等階級的家族,這樣的話就能有效地牽制後宮的力量。有了這樣的雙重保險,就導致明朝的時候很少出現太后干政的情況。在這個方面來說,朱元璋確實是一個英明神武的皇帝。

2、明朝採取內閣制

我們都知道明朝的時候皇權是被高度集中的,因為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廢處了宰相設立了內閣。所以說皇權的力量是被加強了的,這樣就導致太后很難從皇帝手中拿走權力。因為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是不能夠動用皇帝專屬的權利的。這就排除了太后干政的可能,更不要說明朝的時候,言官勢力非常的龐大。如果太后干政的話,這些言官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綜上所述,明朝之所以不會出現太后干政的情況,一方面是開國皇帝朱元璋提早就有了預備。另外一方面是因為明朝採取內閣制,使得皇權高度集中。





老三學文史


這件事要歸功於明太祖朱元璋!別看朱元璋沒什麼文化,但他卻虛心好學,特別是對前朝的歷史很感興趣。朱元璋在位期間,吸取歷史經驗教訓,特意編寫了一本《皇明祖訓》,用來教導後世子孫,其中明確規定,“凡皇后止許內治宮中諸等婦女人,宮門外一應事務,毋得干預”.而且明代為了防止後宮干政,慣例以平民家庭出身女子為后妃,"平民"指政治地位低,通常就是小富商、秀才、低級軍官這種家庭的美女,非世家出身,導致外戚勢力很弱。

清朝末期,我們也一定會想到她。那就是慈禧太后,一個人盡皆知三次垂簾聽政的專政太后,慈禧太后之後能得到如此的地位,這也是慈禧太后通過利用咸豐帝對她的寵愛,成就了慈禧太后的後來的主權地位。慈禧太后生於葉赫那拉氏,而當時慈禧太后也僅僅是咸豐帝的嬪妃之一,而且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當時咸豐帝的皇后,孝貞顯皇后也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后,在咸豐皇帝駕崩後,慈禧太后是與孝貞顯皇后聯合兩宮並尊的,孝貞顯皇后就是先皇咸豐皇帝的正宮老婆,鈕祜祿氏。後來慈禧太后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兩個人同時垂簾聽政,最後二人順利的奪取了皇權。

而慈禧太后先後對同治皇帝、光緒皇帝的政權掌控,也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孝道觀念。母權依託的觀念也讓兩代帝王對慈禧太后的統治言聽計從。而在慈禧太后巧言令色,通過對慈安皇后的籠絡,同時也對慈安太后進行了洗腦,得到了這位正宮皇后的大力支持。所以才會出現清末皇后專權的現象出現




80後的歷史愛好者


首先,太后要干政得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皇帝是幼年登基,所以清朝主要也只有兩位太后長期干預過朝政,一位是清初的孝莊太后,另一位就是清末的慈禧太后(隆裕沒當幾年太后而且是慈禧的侄女就歸到一系裡了)。

其餘幾位皇帝登基時基本都是成年,要麼太后已經去世,要麼就是皇帝已經掌握實權,你說太后要上皇帝那給親戚求個官之類的事情滄州有,但是掌握朝政的確實沒有。

包括電視劇裡面說的乾隆皇帝的太后,也沒有像電視劇裡面說的那樣對皇帝干預太多,畢竟清朝有祖訓“皇宮一律不得干政”,除非是要亡國或者是皇帝實在不成器,顯然乾隆是不在這兩個條件範疇之中的。

明朝時期確實沒有出現過多少太后干政的事情,也就是明英宗被蒙古人俘虜時,孫太后出來主持了一下大局,然後就是讓景帝朱祁鈺立誓不得廢除朱見深的皇太子之位,然後就是周太后在萬貴妃最得寵的時候,保住了年幼的朱佑樘,讓他不至於被萬貴妃殘害,最厲害的可能是萬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她倚仗馮保聯合張居正趕走了攝政的高拱,在潞王就藩時與萬曆皇帝講條件等等,但是確實沒有太多的干預朝廷上的事務。

明朝之所以會出現太后基本不幹政的局面,與清朝最大的區別就是明朝皇帝禁止從大官僚家族娶妻,這與宋朝喜歡與勳貴結親不同,不過宋朝一般也是與將門連姻的比較多,與文臣的瓜葛比較少,而清朝則是與蒙古貴族聯姻,清朝歷代皇后,必定是滿蒙貴女,而且在乾隆之前滿漢是不能通婚的。

所以明朝時的太后多是小戶人家出身,親戚朋友比較少,人際關係簡單,最多家裡幾個不務正業的兄弟,安排當個混吃等死的勳貴就可以了,而清朝多是官員或者蒙古貴族女子,天然的關係網就要複雜一些,比如慈禧的妹妹就是醇親王的福晉也就是光緒的母親,所以清朝的太后如果想幹預朝政的話起碼她不會無人可用。


飛凡看歷史


明朝歷時兩百多年卻極少出現太后專權的情況,而清朝時期,太后專權比比皆是,尤其是這慈禧太后,更是清朝末期的女皇帝。那麼,這兩個朝代出現如此不一樣的境況,可以說於明朝的制度有著極大的關係。

祖制規定

自朱元璋建國初期,明朝便是明文規定了後宮不得干政的鐵律。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後宮太后的權力。再者,明朝實行的內閣制度也是很好的分散的皇權過於集中的弊端。促使即使皇帝年幼,後宮的權力也是有人監督。另外,明朝盛產不怕死的文官,敢於彈劾監督。若這僅僅是後宮不得干政這書面的條例,畢竟作用有限。但是,多了這一群不怕的讀書人時刻監督著,即使是太后想要專權那也是困難重重。

選後制度

明朝時期對於皇后的人選也是十分有講究的。歷史上有了諸多的外戚干政的教訓。朱元璋這個勤勞的皇帝在建國之後為了明朝的長治久安自然是不希望子孫後代重蹈負責。所以,明朝歷史上的皇后人選多是出身並不高貴的女性。這些女性本身在朝堂上並沒有顯赫的背景。這就有效的預防了太后和孃家內外勾結,篡奪朝廷的事情發生。

總結

朱元璋從國家規定到選後規定這內外雙重規定著手,有效的阻止了可能出現的太后專權,外戚干政的情況。而清朝時期,滿族是由多個部落組成,入關之後為了皇權的穩固,通常也是選取強大部落的女兒為皇后,這樣,皇后的孃家人實力也是十分的強大,也為之後的太后專權埋下了隱患。


浪裡白條不再白


社會腐敗主要表現為男性沒落。滿清進關後,十位皇帝,最後三位都沒有生育能力。足見其沒落!百節之蟲死而不僵,所以太后專政,又迮五十年。筆者1985年去北京,參觀故宮時,有管理人員指著天安門右邊,一院落通向外面的隱敝角門。說是同治帝經常晚上,從角門潛出,去八大胡同嫖娼。宮內女人內向,宮外妓女放浪。同治帝追求享受,最終得病不治而亡。光緒帝自幼被慈禧欺負,心理身體都差。故沒有生育能力。宣統帝被辛亥革命推翻,只有6歲。此後又在故宮當小皇帝10多年。這時候護理他的人,不是自已父母,下人們也不那麼盡心。有文獻說,宣統十三,四歲起,每天和幾個宮女搞男女關係,直到精力用盡為此。18歲大婚時,已經不能舉。他自己的書,我的前半生,中已經說明。大婚時,只在洞房看了看婉容,就離開了。此後宣統帝長時間,靠一姓崔的太監,給搞口交。以維持生理平衡,最終也沒有生育。有清一代,落後腐朽,都佔全了。最後靠女人慈禧,再延長几十年。明朝不一樣,首先制度上,朱元璋有規定,皇后,太后不可能專權。明最後的祟禎帝,本人能幹,但整個統治階級腐朽。也不能出現女人掌權。


文廟山居


【我是浮生若淺,很高興和您一起探討!】

所謂專權,意為獨攬大權之意。在明朝有太后攝政情況,但並沒有專權,在清朝前期也並沒有出現後宮攝政專權的情況,只不過在咸豐帝之後,出現了慈禧太后干政專權的情況。

為啥明朝沒有出現太后專權?

在明朝建立之初,汲取了前朝的歷史教訓,在後妃方面的選擇,有自己獨特的一套。

除了明朝初期,有出現勳貴與皇室聯姻的情況,比如懿文太子朱標的王妃是開平王常遇春之女、晉王朱棡的正妃是永平侯謝成之女、燕王朱棣的正妃是中山王徐達之女等。

再往後呢,選妃就沒有這麼多世家勳貴出身了,就算你是普通老百姓,只要身家清白,樣貌不錯就可以入選。出身平凡的后妃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與前朝外戚勢力相勾結的情況。

再者,后妃的性格品性。我們發現明朝選擇后妃時,賢惠仁德也是一個十分考量的標準,比如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胡善祥,入選前便是以賢聞名,被選為皇太孫妃,明英宗朱祁鎮的原配錢皇后為人謙遜賢德。

第三,很多女子入宮為妃,家族人中獲封的官職一般是虛職或者沒有太大實權的職位。這樣就算家中女子在後宮中得寵得勢,前朝外戚手中勢力卻掀不起風浪。

其實應該還有一點,朱元璋曾立下一塊三尺高的鐵牌,刻有“內臣不得干預政事。”八個大字,雖有一定的制約,但比起前面來說,影響力沒有那麼充足罷了。

清朝後期為何出現?

在清朝前期,登基的帝王全是年輕力壯的,儘管后妃各個勢力不凡,但帝王們也有足夠的勢力進行平衡和壓制。

到了咸豐帝之後,帝王普遍年幼,母族勢力普遍還是雄厚,嘗過權力的滋味之後,不放手,自然前朝勢力與后妃一勾結,便架空了皇帝的權力,出現了後宮專權的現象。


若淺話史


因為明朝後妃出身清白,大都是書香門第,母家不顯的女子。在前朝不便於清流交結,在後宮宦官又勢力更大,有的后妃甚至還要看權閹的臉色。

而清朝靠聯姻起家,八旗女子婚嫁政治意味高於其他,各個貴族勢力盤根錯雜,後宮女子多為家族的政治棋子,前朝後宮剝離不開。而滿蒙的傳統更是視臣下為奴才,除八旗貴女外漢臣之女包衣之女都很難晉位。乾隆等皇帝喜歡漢妃就是為了制衡後宮女子母家過於顯貴。



瓜瓜混圈日記


太后專權實際需要三個條件,強大的外戚背景;皇帝的信賴和寵愛;皇帝年幼。明朝時,高祖朱元璋有規定,皇子不與有強權的大臣聯姻,這是因為,朱元璋開國後,和好多功臣聯姻,比如:李善長、徐達、藍玉等等。功臣利用自己的權力和皇家關係,給國家造成了很多羅亂。從朱棣之後,小皇帝上位的有英宗朱祁鎮和神宗朱翊鈞。朱祁鎮登基時,還是他奶奶當權,根本沒他媽啥事。朱翊鈞登基時,是老師張居正做內閣首輔,張居正是個鐵腕人物,權力抓得很緊。更何況,朱翊鈞的媽媽是個宮女出身,對權力牙根就不敢興趣。所以,英宗和神宗梁朝都沒有行成太后干政局面。其餘的皇帝都是成人繼位,太后也控制不了。所以整個大明近三百年曆史,沒有外戚干政的事情發生。不過話又說回來,沒有了太后幫著孃家攬權,宦官的勢力就大了起來。大明朝宦官危害那也是硬傷。

反觀大清,實際太后干政也就出現了兩次,一個是順治和康熙朝,孝莊皇后干政,沒辦法,順治登基時6歲,康熙登基時8歲,即便她不想管也不行。另一個是慈禧太后,咸豐死的時候,他們的兒子同治帝登基時不過6歲,後來的過繼的義子光緒帝登基時更小隻有4歲,這都是幾歲的小孩子,連坐龍椅都需要人報上去,啥事都不懂,時時刻刻需要老孃的耳提面命,所以,慈禧也就參與了朝政。不過區別的是,孝莊皇后干政開闢了一代盛世,慈禧太后干政導致了大清的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