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光緒帝親政後,面對慈禧“後黨”,真的沒有一點軍政大權嗎?

歷史的味覺


光緒皇帝是屬於權沒有拿到,就想幹事的傢伙。自己的實力還沒有建立起來。就敢對抗太后為首的保守陣營。最後,等著他的只有兵敗身亡這個下場。皇帝被壓抑了太久了。太想幹出一番事了。可他忘了在那個環境下。面對太后掌控多年的朝局。只可以利用太后讓他親政的機會。在不觸動保守集團的利益的情況下。先把權力一步一步的收回來才是正道。要團結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這樣可以取的北洋軍的支持。只要軍權在手,皇權,也就有了保障。之後再一步一步的鋪開變法。方得成功。 而不是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貿然開鑼。這樣只會得到一場夢,真是可惜了。


楚之南風繁花盛開1


導語:

光緒皇帝所掌握的權力,那是有限的權力。真正至高無上的權力,始終都在慈禧太后手裡。所以光緒皇帝即使再努力,也無法操控那幫忠於慈禧太后的大臣。

為此光緒恨不得立刻培養出一支屬於自己的官員隊伍,但是這需要相當多的時間。可是慈禧會給他這個時間嗎?結果顯而易見。

01帝黨力量,說到底還是得聽慈禧太后的吩咐。

光緒皇帝的確是有鬥爭過,作為大清國的皇帝,他當然想要執掌大權。親政以後的光緒,忽然發現,慈禧太后的力量無時無刻都在控制著朝中大權。

慈禧太后雖然撤簾還政給了光緒,可是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依舊在慈禧太后手裡。這就是說朝中核心大臣的控制權,都在慈禧那兒,光緒只能控制三品以下的小官小吏。

上雖親政,遇事仍承太后意旨,久感外侮,思變法圖強,用有為言,三月維新,中外震仰。唯新進驟起,機事不密,遂致害成。時傳將以兵圍頤和園劫太后,人心惶惑。上硃諭銳等籌議調和,有“朕位且不能保”之語,語具銳傳。於是太后復垂簾,盡罷新政。以有為結黨營私,莠言亂政,褫職逮捕。有為先走免,逮其弟廣仁及楊銳等下獄,並處斬。---《清史稿》

再加上慈禧太后執政多年,他手底下的大臣依舊牢牢掌控著國家的命脈,而這幫人不聽皇帝的命令,只聽從慈禧太后的命令,這就要了命了。

光緒皇帝努力掙扎過,他親政以後,召集起了跟自己關係好的一幫大臣。這裡面以光緒的老師翁同龢為首,包括了瑾妃、珍妃以及他們的堂兄、禮部侍郎志銳等人。

這幫人都是緊密跟隨光緒皇帝身邊的人,所以對光緒皇帝是無條件支持的。他們所形成的一個派系就是帝黨。

  1. 翁同龢是一個關鍵人物,他曾經想利用科舉考試選拔一大批人才,以此讓這幫人才成為光緒皇帝的心腹。這一策略是不錯的,可是時間上的確差了點火候。
  2. 不過翁同龢這個人急功近利,幾乎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大局。在任財政大臣的時候,為了扳倒李鴻章,居然剋扣北洋水師的軍餉,以至於甲午戰爭的最終失敗。
  3. 除此之外,其他人都是一些讀書人,哪裡是李鴻章等人的對手呢?李鴻章久經戰陣,他手裡殺了多人他自己都不清楚,翁同龢跟他鬥還是差了點。

所以說帝黨說到底就是那些沒有掌握實權的人,他們想要擁有實權,但是從太后那兒得不到,便想要在光緒皇帝這兒索取罷了。說到底,他們還是隻能任憑慈禧太后的擺佈。

02維新派崛起的時間太晚,又被慈禧太后迅速撲滅。

帝黨沒有能力為光緒爭取來權力,可是翁同龢卻給光緒打開了一扇門。既然老人家都是慈禧太后的親信,那麼光緒便打算從新人當中,選拔一幫可以擔當重任的大臣。

光緒皇帝認為,只要這幫人能夠掌握朝政大權,那麼自己也就可以變相地從慈禧那裡奪取權力。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為此光緒吸納了包括康有為、梁啟超在內的維新分子。

  1. 康有為向光緒皇帝灌輸了一系列的變法思想,希望光緒皇帝能夠努力實行變法。甚至他們還集結了一幫變法之人,包括了譚嗣同、康廣仁、林旭等人。
  2. 這幫人都有崇高的理想,都認為國家可以在變法的過程中,變得富強。可是他們真的有研究過歷史嗎?歷代變法要想成功,不是光靠流血就行的。
  3. 變法必須要得到實權君主的支持,光緒皇帝的確支持他們,但是光緒皇帝不是實權皇帝。真正的實權在慈禧太后那裡,慈禧太后不支持變法,你們又有什麼用?

所以這幫人沒有看清這一點,妄言變法之後,遭到了慈禧太后的無情鎮壓。戊戌六君子被慈禧太后送上了斷頭臺,戊戌變法至此也宣告失敗。

其實康有為等人操之過急了,當時對光緒來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國家富強,不是變法圖強,而是要掌握實權。

二十四年,有為立保國會於京師,尚書李端棻,學士徐致靖、張百熙,給事中高燮曾等,先後疏薦有為才,至是始召對。有為極陳:“四夷交侵,覆亡無日,非維新變舊,不能自強。變法須統籌全局而行之,遍及用人行政。”上嘆曰:“奈掣肘何?”有為曰:“就皇上現有之權,行可變之事,扼要以圖,亦足救國。唯大臣守舊,當廣召小臣,破格擢用;並請下哀痛之詔,收拾人心。”上皆韙之。---《清史稿》

只有自己掌握了實權,才能去談那些變法圖強的事情。光緒皇帝自己看不到也就算了,戊戌變法的這幫人才,居然一個都沒有瞧見。

可憐戊戌六君子就這麼白白送了命,最終什麼結果都沒有達到。反倒是光緒皇帝身陷囹圄之中,再也無力變法圖強。

03光緒皇帝沒有漢宣帝的能力,卻遭遇了漢宣帝的命運。

其實在歷史上有一位皇帝,跟光緒皇帝的經歷何其相似,這位皇帝就是西漢的漢宣帝劉詢。劉詢早先不是皇帝,而是囚犯,後來出獄後,一直過著平民的生活。

在霍光輔政期間,由於漢廢帝劉賀不聽話,所以被霍光果斷廢掉,劉賀帶來的200多個家臣也都被霍光斬殺。

  • 這個時候霍光想到了劉詢,他是漢武帝的曾孫,戾太子劉據的孫子,當然是有資格繼承皇位的。所以在霍光的幫助下,劉詢成為了大漢天子。
  • 但是這位大漢天子是一點實權都沒有的,所有權力都掌握在霍光的手裡。那麼劉詢是怎麼做的呢?他一直都在唯唯諾諾中過日子。
  • 朝中所有需要做決定的事情,劉詢一定會先請示一下霍光,獲得霍光的允許後,他才能做出決斷。如果霍光表示遲疑,那麼這件事就算擱置作廢了。

由此可見,漢宣帝的求生欲的確很強。甚至在漢宣帝的皇后許平君被霍光的老婆霍顯毒死的時候,漢宣帝還是隻能接受這個事實,並且迎娶了霍光的女兒霍成君。

秋七月,大司馬霍禹謀反。詔曰“乃者,東織室令史張赦使魏郡豪李竟報冠陽侯霍雲謀為大逆,朕以大將軍故,抑而不揚,冀其自新。今大司馬博陸侯禹與母宣成侯夫人顯及從昆弟冠陽侯雲、樂平侯山、諸姊妹婿度遼將軍範明友、長信少府鄧廣漢、中郎將任勝、騎都尉趙平、長安男子馮殷等謀為大逆。顯前又使女侍醫淳于衍進藥殺共哀後,謀毒太子,欲危宗廟。逆亂不道,鹹伏其辜。諸為霍氏所詿誤未發覺在吏者,皆赦除之。”---《漢書》

漢宣帝一直熬到了霍光去世,這才逐漸掌握了朝中大權。並且在不久之後,對霍家下手,誅滅霍光滿門。

光緒皇帝也是一位沒有實權的皇帝,為什麼他就不能忍一忍等待一下呢?跟慈禧正面對抗肯定不是對手,為什麼不採取折中辦法呢?

總結:光緒皇帝性格急躁,不可能奪取政權。

光緒雖然是皇帝,但是他的作用基本上也就是用個年號紀年的作用。慈禧太后始終牢牢掌握政權,光緒皇帝只能選擇等待。

可是光緒不想等待,他想要跟慈禧做鬥爭。不過他太年輕,不知道一點,權力鬥爭始終都是最殘酷的事情。

李世民為了權力可以殺了兄弟全家,朱棣為了權力可以橫掃河北百姓,朱元璋為了權力將身邊的開國功臣殺了個一乾二淨。光緒何德何能,你想要和平奪權?

天真的光緒皇帝,必然是迎來失敗。而當時慈禧太后絲毫沒有手軟的意思,她將光緒囚禁了起來,關了足足10年,臨死前還把年輕的光緒一起給帶走了。

《清史稿》

《漢書》


江湖小曉生


大家好!我是“歷史影錄”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光緒帝親政後,面對慈禧“後黨”,真的沒有一點軍政大權嗎?

光緒皇帝從親政開始,一直試圖奪權。但是他最終沒有成功。

光緒皇帝是在16歲開始親政的。

慈禧太后當初之所以選光緒為同治的接班人,就是因為光緒皇帝還只是一個小孩子。一個小孩子,自然不能親政,因此所有當政的任務,只能交給慈禧。

當光緒漸漸長大後,慈禧必須按照當初的承諾,讓光緒親政。但是,慈禧顯然不願意遵守這一點。因為把權力還給光緒,對於權力慾望強烈的慈禧來說是難受的。也因此,在光緒親政之前,慈禧就開始未雨綢繆。

光緒15歲的時候,慈禧就宣佈,想要儘快讓光緒親政。但是,以醇親王奕譞為代表的一幫大臣,立刻紛紛上奏懇請慈禧,雖然皇帝可以親政了,但是太后依然不能“退休”,在政務上必須要把關,要“訓政”。朝廷中的各種事情,先要去向慈禧太后請懿旨,然後才能向皇帝稟報。直到皇帝大婚後。

這個話,實際上就表明,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模式,一點兒也沒有變。

後來,光緒大婚,慈禧仍然沒有放權,同樣由大臣上奏,慈禧“勉為其難”接受,慈禧在大事上繼續享有訓政的權力。一旦皇帝“胡來”,慈禧將隨時回來垂簾聽政。

這樣一來,就相當於慈禧在光緒的脖子上套了一根繩子,而且這根繩子還是一個活結。只要慈禧不滿意,她拿著繩子一拉,立刻就會把光緒置於死地。

光緒在親政以後,一直想找一些自己的幫手。他很明白,沒有幫手,永遠搬不倒慈禧。

但是要找幫手,卻並不容易,必須要有機會。如果在親政之前,就籠絡大臣,必然會引起慈禧的警惕。而光緒生性又比較懦弱,因此,雖然他有那樣的想法,但是他一直不敢有任何動作。

光緒親政以後,其實他也不敢有任何動作。


歷史影錄


我們先來把光緒的身份捋一捋,光緒皇帝的生父親醇親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就是慈禧丈夫咸豐皇帝的弟弟。

在慈禧的親生兒子同治皇帝去世的當晚,眾大臣商議皇位繼承人的會議上,慈禧力排眾議,過繼時年只有四歲的載湉給咸豐皇帝和自己做兒子,並立為帝。

兒童進宮的光緒帝,一直在皇宮,無法結交大臣,雖有太監相伴,但清廷弊處了明朝太監專權的的問題,已經沒有內臣一說了,到他成年,基本沒有親近的臣子,唯獨他的老師翁同龢唯對他還行

1889年光緒18歲,慈禧一面自說自話還政,搬進了頤和園一面垂簾聽政,但凡大事都要慈禧點頭,方能成事。

帝黨的形成是以維新派對清廷的弊端做出的改革。光緒帝把阻擋變法的守舊派壞一些高官革職,任用譚嗣同等為軍機章京,架空守舊的軍機大臣,觸動到慈禧核心權力中心。

光緒召見新軍統帥袁世凱,試圖抓軍權。這讓慈禧怒不可遏,軍權一丟便沒有話語權,況且慈禧從政幾十年,練就的一雙火眼金睛,早已把光緒看穿,光緒不光秉承了他父親的性格膽小,還沒有魄力,不具備改革派,帝王所需的人格。

6月15日,也就是戊戌變法進入到第5日,慈禧要求光緒連下三道上諭:一、下令免去帝師翁同龢的協辦大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職務,逐回原籍;二、凡授任新職的二品以上大臣,須到皇太后面前謝恩;三、任命慈禧親信榮祿出任直隸總督,掌握大權。

帝后兩黨的權力爭奪漸趨白熱化,過於急躁的維新措施直接把矛頭指向了慈禧,威脅到了慈禧苦心數十年所建立起來的權力架構,動搖了後黨的權力基礎。

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帝就在也沒有接觸權力的機會了。


雨哥港歷史


光緒皇帝是一個悲情皇帝,堪比大明崇禎帝,其立志不做亡國之君,一心變法圖強,可惜沒有實權,又急於求成,不懂帝王之術,不具備國際視野,終於禍國殃民!

光緒皇帝從親政開始,一直試圖奪權。但是他最終沒有成功。

其實沒有慈禧,光緒什麼都不是。光緒是慈禧立為皇帝的,其權力也來自於慈禧,百官聽命於他是因為給慈禧面子,可他並不清楚這一點,一心想要搬倒慈禧。

光緒皇帝是在16歲開始親政的。

慈禧太后當初之所以選光緒為同治的接班人,就是因為光緒皇帝還只是一個小孩子。一個小孩子,自然不能親政,因此所有當政的任務,只能交給慈禧。

當光緒漸漸長大後,慈禧必須按照當初的承諾,讓光緒親政。但是,慈禧顯然不願意遵守這一點。因為把權力還給光緒,對於權力慾望強烈的慈禧來說是難受的。也因此,在光緒親政之前,慈禧就開始未雨綢繆。

光緒15歲的時候,慈禧就宣佈,想要儘快讓光緒親政。但是,以醇親王奕譞為代表的一幫大臣,立刻紛紛上奏懇請慈禧,雖然皇帝可以親政了,但是太后依然不能“退休”,在政務上必須要把關,要“訓政”。朝廷中的各種事情,先要去向慈禧太后請懿旨,然後才能向皇帝稟報。直到皇帝大婚後。

這個話,實際上就表明,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模式,一點兒也沒有變。

後來,光緒大婚,慈禧仍然沒有放權,同樣由大臣上奏,慈禧“勉為其難”接受,慈禧在大事上繼續享有訓政的權力。一旦皇帝“胡來”,慈禧將隨時回來垂簾聽政。

這樣一來,就相當於慈禧在光緒的脖子上套了一根繩子,而且這根繩子還是一個活結。只要慈禧不滿意,她拿著繩子一拉,立刻就會把光緒置於死地。

光緒在親政以後,一直想找一些自己的幫手。他很明白,沒有幫手,永遠搬不倒慈禧。

但是要找幫手,卻並不容易,必須要有機會。如果在親政之前,就籠絡大臣,必然會引起慈禧的警惕。而光緒生性又比較懦弱,因此,雖然他有那樣的想法,但是他一直不敢有任何動作。

光緒親政以後,其實他也不敢有任何動作。

光緒皇帝的確是有鬥爭過,作為大清國的皇帝,他當然想要執掌大權。親政以後的光緒,忽然發現,慈禧太后的力量無時無刻都在控制著朝中大權。

慈禧太后雖然撤簾還政給了光緒,可是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依舊在慈禧太后手裡。這就是說朝中核心大臣的控制權,都在慈禧那兒,光緒只能控制三品以下的小官小吏。

再加上慈禧太后執政多年,他手底下的大臣依舊牢牢掌控著國家的命脈,而這幫人不聽皇帝的命令,只聽從慈禧太后的命令,這就要了命了。

光緒皇帝努力掙扎過,他親政以後,召集起了跟自己關係好的一幫大臣。這裡面以光緒的老師翁同龢為首,包括了瑾妃、珍妃以及他們的堂兄、禮部侍郎志銳等人。

這幫人都是緊密跟隨光緒皇帝身邊的人,所以對光緒皇帝是無條件支持的。他們所形成的一個派系就是帝黨。

翁同龢是一個關鍵人物,他曾經想利用科舉考試選拔一大批人才,以此讓這幫人才成為光緒皇帝的心腹。這一策略是不錯的,可是時間上的確差了點火候。

不過翁同龢這個人急功近利,幾乎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大局。在任財政大臣的時候,為了扳倒李鴻章,居然剋扣北洋水師的軍餉,以至於甲午戰爭的最終失敗。

除此之外,其他人都是一些讀書人,哪裡是李鴻章等人的對手呢?李鴻章久經戰陣,他手裡殺了多人他自己都不清楚,翁同龢跟他鬥還是差了點。

所以說帝黨說到底就是那些沒有掌握實權的人,他們想要擁有實權,但是從太后那兒得不到,便想要在光緒皇帝這兒索取罷了。說到底,他們還是隻能任憑慈禧太后的擺佈。

維新派崛起的時間太晚,又被慈禧太后迅速撲滅。

帝黨沒有能力為光緒爭取來權力,可是翁同龢卻給光緒打開了一扇門。既然老人家都是慈禧太后的親信,那麼光緒便打算從新人當中,選拔一幫可以擔當重任的大臣。

光緒皇帝認為,只要這幫人能夠掌握朝政大權,那麼自己也就可以變相地從慈禧那裡奪取權力。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為此光緒吸納了包括康有為、梁啟超在內的維新分子。

康有為向光緒皇帝灌輸了一系列的變法思想,希望光緒皇帝能夠努力實行變法。甚至他們還集結了一幫變法之人,包括了譚嗣同、康廣仁、林旭等人。

這幫人都有崇高的理想,都認為國家可以在變法的過程中,變得富強。可是他們真的有研究過歷史嗎?歷代變法要想成功,不是光靠流血就行的。

變法必須要得到實權君主的支持,光緒皇帝的確支持他們,但是光緒皇帝不是實權皇帝。真正的實權在慈禧太后那裡,慈禧太后不支持變法,你們又有什麼用?

所以這幫人沒有看清這一點,妄言變法之後,遭到了慈禧太后的無情鎮壓。戊戌六君子被慈禧太后送上了斷頭臺,戊戌變法至此也宣告失敗。

其實康有為等人操之過急了,當時對光緒來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國家富強,不是變法圖強,而是要掌握實權。

只有自己掌握了實權,才能去談那些變法圖強的事情。光緒皇帝自己看不到也就算了,戊戌變法的這幫人才,居然一個都沒有瞧見。

可憐戊戌六君子就這麼白白送了命,最終什麼結果都沒有達到。反倒是光緒皇帝身陷囹圄之中,再也無力變法圖強。

光緒皇帝沒有漢宣帝的能力,卻遭遇了漢宣帝的命運。

其實在歷史上有一位皇帝,跟光緒皇帝的經歷何其相似,這位皇帝就是西漢的漢宣帝劉詢。劉詢早先不是皇帝,而是囚犯,後來出獄後,一直過著平民的生活。

在霍光輔政期間,由於漢廢帝劉賀不聽話,所以被霍光果斷廢掉,劉賀帶來的200多個家臣也都被霍光斬殺。

這個時候霍光想到了劉詢,他是漢武帝的曾孫,戾太子劉據的孫子,當然是有資格繼承皇位的。所以在霍光的幫助下,劉詢成為了大漢天子。

但是這位大漢天子是一點實權都沒有的,所有權力都掌握在霍光的手裡。那麼劉詢是怎麼做的呢?他一直都在唯唯諾諾中過日子。

朝中所有需要做決定的事情,劉詢一定會先請示一下霍光,獲得霍光的允許後,他才能做出決斷。如果霍光表示遲疑,那麼這件事就算擱置作廢了。

由此可見,漢宣帝的求生欲的確很強。甚至在漢宣帝的皇后許平君被霍光的老婆霍顯毒死的時候,漢宣帝還是隻能接受這個事實,並且迎娶了霍光的女兒霍成君。

漢宣帝一直熬到了霍光去世,這才逐漸掌握了朝中大權。並且在不久之後,對霍家下手,誅滅霍光滿門。

光緒皇帝也是一位沒有實權的皇帝,為什麼他就不能忍一忍等待一下呢?跟慈禧正面對抗肯定不是對手,為什麼不採取折中辦法呢?

總結:光緒皇帝性格急躁,不可能奪取政權。

光緒雖然是皇帝,但是他的作用基本上也就是用個年號紀年的作用。慈禧太后始終牢牢掌握政權,光緒皇帝只能選擇等待。

可是光緒不想等待,他想要跟慈禧做鬥爭。不過他太年輕,不知道一點,權力鬥爭始終都是最殘酷的事情。

李世民為了權力可以殺了兄弟全家,朱棣為了權力可以橫掃河北百姓,朱元璋為了權力將身邊的開國功臣殺了個一乾二淨。光緒何德何能,你想要和平奪權?

天真的光緒皇帝,必然是迎來失敗。而當時慈禧太后絲毫沒有手軟的意思,她將光緒囚禁了起來,關了足足10年,臨死前還把年輕的光緒一起給帶走了。

其實光緒親政後,擁有一定的權力,只要政治平穩,經濟繼續發展,對外別有大戰,慈禧早晚會將所有權力逐漸交給光緒的。

可光緒偏偏等不及,非要殺日本這隻雞立威,並趁機掌握軍權,可日本雖為蕞爾小國,但明治維新之後經濟迅速發展,仿效英德建立了近代海陸軍,國力大增,正想對外擴張,光緒還送上門來。

反觀清朝陸軍,仍然是中世紀軍隊,北洋水師因為帝后之爭,而無法拿到足額軍費,被日本趕超。

甲午戰敗後,割臺灣,賠白銀兩點三億兩,清朝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列強紛紛前來瓜分清朝,光緒帝威信掃地,慈禧藉機出來訓政。

但是光緒並未消停,又重用康粱變法,李鴻章等人本來支持變法,但是康粱認為李鴻章是賣國賊,將其拒之門外。其實讓李鴻章這樣具有國際視野又老練的政客來主持變法是最合適的。

康粱變法急於求成,得罪了太多人,光緒一天發佈十數道政令,形如兒戲,地方督撫多不支持。

後來,康粱又想利用袁世凱圍園殺後,激怒了慈禧,慈禧殺害維新六君子,軟禁了光緒,從此光緒再無半點權力,直到去世。



當代曹植


光緒親政後,滿清的軍隊在京城附近有戰鬥力的、也就是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的新建陸軍,再就是榮祿掌握的武衛軍,但這兩個人對光緒的激進政策及康梁為首的新黨、是不贊成的,但卻是慈禧太后的死忠。康有為的百日維新的失敗,六君子的鮮血,足以證明,光緒皇帝只能有限的左右政局,不能控制軍隊,後來被囚禁瀛臺"悔過“,也顯示滿清的慈禧太后及"後黨“才是紫禁城的主人,光緒只能做個聽話的"皇帝“而已。


午夜夢醒18


慈禧是如來佛,光緒是孫悟空,光緒在怎麼折騰,也逃不岀慈禧的手掌,慈禧只是有限下放權力,做到即能放也能收,慈禧的政治能力,很少人能達到,就連晚清四大名臣外加袁世凱,都乖乖聽慈禧指揮,就光緒那個能力,根本不可能斗的過慈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