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唐朝接近300年的歷史中,長安一共被攻陷過幾次,都是怎樣的?

最後一個獵人兒


唐朝是歷史上被攻破都城最多的朝代但是也是命最硬的朝代,直到第6次才真正滅亡,在這期間皇帝更是逃跑了9次。

第一次攻破的時間是安史之亂,時間在756年的6月,這是唐朝的都城第一次被攻破,然而唐朝並沒有滅亡。

第二次,安史之亂不久,吐蕃又開始了早飯,在當時吐蕃出兵佔據了長安大部分的領土。不過這次攻佔長安的時間只有15天,但也是唐朝歷史上的恥辱。

第三次是朱泚之亂,在781年。在當時這個將軍不滿唐朝對他的待遇。直接派出了軍隊攻佔了長安,並且朱泚還當上了皇帝。一直到了784年,過了三年之後,長安城才被收復。

第四次是黃巢起義,這一次黃巢同樣當上了皇帝,並且建立了齊國,兩年之後才被收復。

第五次是藩鎮割據,在當時很多地方都出現了藩鎮。皇帝的話沒有人聽,895年的時候,當時的李茂貞當上了皇帝,還好在當時李克用及時的出現了,這個時候長安城才回到了唐朝的手中。​

最後一次被攻破是901年,當時朱溫又一次攻破了長安,然而這次的唐朝真的滅亡了。





y宿命的風


唐朝開國時期是當時最強盛的國家,但經歷了安史之亂後,開始衰敗,長安前後一共經歷了六次被攻陷破城。到底長安城經歷了什麼?都是怎樣的呢?

1.首先是安史之亂打破了唐朝的盛世,也稱天寶之亂,這是一場爭奪統治權利而爆發的內戰,由當時的將軍安祿山與史思明發起的,最終以失敗告終,這場內戰導致了百姓流離失所,國家動盪,繁榮盛世漸漸沒落。究其原因,也是朝廷內部開始衰敗群導致。

2.平定安史之亂後,留下了大量藩鎮,導致後來藩鎮反叛,攻進長安,雖說最後以失敗告終,但又使國家動盪了一次。

3.黃巢之亂,黃巢領導農民進行起義,再一次動搖了唐朝的根基,瓦解了唐朝的根本,建立了,齊國政權,但經歷了幾次戰爭後,最終也走向了滅亡。

4.平定黃巢之亂後,由於國家力量大大減小,再一次被藩鎮攻打,最後雖然勝利了,但只剩下一座千瘡百孔的城池。

5.朱泚之亂,由涇原籍士兵爆發的戰亂,最終也戰敗了。

6.唐帝被藩鎮擄走,經歷黃巢之亂後唐朝基本破滅,擄走的唐帝后來逃回長安,被朱溫逼著禪讓,建立後梁,唐朝滅亡。

長安城經歷了這麼多,從盛世到滅亡,被稱為都城被破次數最多的,其原因就是因為,統治者能力不足,軍事弱,政府內部開始腐敗,不作為。


佳伊媽媽講歷史


  對於一個王朝而言,都城非常重要,這是一個政權的統治核心所在。一般而言,都城被攻破,意味著這個王朝的終結,但是有個王朝,它的都城被攻破六次,直到最後才覆滅,它的統治時間也是中國歷史上所有朝代中最長的。這個王朝就是創造封建盛世的大唐帝國! 第一次:唐玄宗統治後期,邊將安祿山於公元755年12月起兵叛亂,史稱“安史之亂”,自此唐朝走向衰落。公元756年6月,叛軍攻陷長安,與此同時安祿山稱帝,國號大燕,但唐朝並沒有滅亡。公元757年,唐軍趁著叛軍內亂之際,出兵收復了長安。 第二次:公元763年,當時的皇帝是唐代宗。吐蕃趁著“安史之亂”之際,先出兵佔領了鳳翔以西的十幾個州,接著又進兵長安,立李承宏為皇帝。最後在郭子儀的謀劃下,吐蕃軍隊被迫退出長安,這次陷落時間為15天。 第三次:公元781年,唐朝與地方藩鎮之間發生戰爭,即“四鎮之亂”。公元783年,唐德宗派遣關內諸鎮兵去平叛,結果涇原兵在路過長安時譁變,叛軍攻入長安,擁立朱泚為帝,是為“朱泚之亂”。唐德宗先逃到奉天,又逃到漢中。直到公元784年5月,李晟收復長安,唐德宗才得以返回都城。 第四次:“黃巢之亂”公元881年叛軍進入長安,黃巢自立為帝,建立大齊政權。不過兩年後,唐軍反攻長安,雙方展開了一場激戰,最終黃巢敗退,唐軍再度收復長安。 第五次:“藩鎮之亂”公元895年,王行瑜與李茂貞、韓建聯合,率軍攻入長安城,殺死宰相,甚至想廢掉皇帝。李克用聞訊,率軍勤王,才將這些藩鎮。 第六次:唐昭宗想重振唐朝,招兵買馬,引起了李茂貞的不滿,他於公元901年再度起兵,攻入長安城,還將唐昭宗挾持到鳳翔。這引起了另一位藩鎮朱溫的不滿,他興兵討伐李茂貞,最終把唐昭宗奪了回來。


LHC否極泰來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王維的詩句描述當時唐朝強盛時期的景象,每當我們談起唐朝,國力強盛、疆域遼闊。高度的物質文明和高水平的文化,這些無不讓國人感到自豪,展示了民族自信心。大家可知道,唐朝有近300年曆史,長安被攻陷了幾次?讓我們來數一數:

第一次被攻陷就是唐朝強盛末期,天寶十五年,唐玄宗時期的“安史之亂”,這次的動亂直接導致唐朝由盛轉衰;

第二次是唐代宗廣德年間,吐蕃、回紇聯軍攻陷長安,讓唐代統治者再次丟下長安出逃陝州,這讓本來就走下坡路的唐王朝更加衰弱;

第三次是唐德宗建中三年,爆發“涇原兵變”,叛軍佔領了長安,使得唐德宗帶著妻兒老小倉皇出逃,攻陷後的長安被這幫叛軍大肆掠奪金銀,對唐王朝破害極大;

第四次是“黃巢起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說到做到,以詩為證。率領農民起義軍,輕鬆拿下長安,當然最終還是政治能力不成熟,導致了起義失敗;

第五次,乾寧二年,唐紹宗被節度使李茂貞和王行瑜趕出長安;

第六次天覆元年,主角還是唐昭宗,雖然沒有被軍隊攻佔了長安,但作為皇帝的唐昭宗卻被宦官劫持到別的地方了;

第七次,也就是唐朝近三百年曆史中,最後一次被攻陷,也同時導致了唐朝的滅亡。主角依然是悲催的唐昭宗,這次沒有那麼幸運了,直接被反叛者朱溫殺死,從此長安再也沒有被後來的封建朝代作為首都了。





梁一


以下是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們知道,歷史上的首都,都是皇帝住的地方,也是安全係數最高的地方,除了王朝的滅亡和特別大的變故,一個封建王朝的都城是很難被攻佔的,更多的情況是一旦都城被攻佔這個朝代往往就隨之滅亡。但歷史上卻有一個奇葩王朝,都城被攻佔了七次才滅亡,這個朝代就是唐朝。七次被佔領才滅亡,這也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 第一次都城被攻佔
  • 在安史之亂的時候,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禍及長安,就在這一年唐玄宗無奈捨棄長安,長安被叛軍佔領,而在去往四川的路上發生了馬嵬驛兵變,使得楊國忠被殺。而楊玉環也被無辜受累而死。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57年,唐朝軍隊在唐肅宗的率領下又收復了長安。
  • 第二次被攻佔
  • 在安史之亂結束的那一年,早在安史之亂之前,吐蕃人就趁著唐朝的安史之亂攻佔了青海、隴右地區,而在公元763年吐蕃更是攻入了長安,不過這次吐蕃人之待了半個月的時間就被各路勤王兵馬嚇得棄城而走了。
  • 第三次被攻佔
  • 783年被涇原叛軍攻陷的,當時的節度使各自擁兵自重,而唐德宗為了制衡讓他們互相爭鬥,可是在分封的時候卻出了問題,使得士兵譁變,而在京城的朱泚剛好利用這次譁變想要當皇帝,於是就佔領長安攻打唐德宗逃到的奉天。失敗後被迫固守長安,在第二年長安失手逃跑路上被部下殺死唐朝
  • 第四次被攻佔
  • 公元881年,這一年黃巢起義的黃巢大軍攻陷了長安,唐僖宗趕緊跑到四川,幸好黃巢攻佔長安以後不思進取沒有乘勝追擊,這才使得唐朝得以保全。直到883年長安才被李克用收回。
  • 第五次被攻佔
  • 在895年,當時的唐朝皇帝已經是名存實亡,就因為自己想當尚書令沒當上,於是王行瑜就聯繫李茂貞直接佔領長安把皇帝廢了,把丞相殺了。李克用趕緊勤王。
  • 第六次被攻佔
  • 在901年,此時的藩鎮已經各自為戰,很多人都有挾天子令諸侯的趨勢,於是宦官韓全誨等人把唐昭宗劫持到了鳳翔城,而此時的長安已經被亂軍佔領。
  • 第七次被攻佔
  • 在公元903年,這一年的唐朝天子已經完全變成了傀儡,在朱溫的強迫下,唐昭宗遷都洛陽,並被殺死。此時的長安在朱溫的控制之下。
  • 一次次的攻陷,大唐早已不復往日盛世之氣,逐步走向衰敗,而且自從唐朝之後,再無帝都定居長安,令人演繹…

中國歷史談


自李淵於617年攻佔長安並定為首都之後,唐朝的都城長安共被攻陷過七次,最終唐朝滅亡。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始建於582年,隋文帝楊堅以漢長安城地勢較低,城中比較潮溼為理由,在漢長安的東南方向建設“大興城”。主要原因是漢長安城城池狹小,水汙染比較嚴重,已經不具備都城的條件了。唐朝初年,將大興城改為長安城,寓意長治久安之意。

安祿山第一次攻陷長安。

攻陷時間:756年6月;

攻陷軍隊:安祿山叛軍;

收復時間:757年9月28日;

收復軍隊:唐軍;

收復軍隊主帥:天下兵馬大元帥廣平王李俶、副元帥郭子儀、前軍李嗣業、僕固懷恩等。

第一次被攻陷的原因:

唐朝對待來勢洶洶的安祿山叛軍派出了封常清到洛陽招兵買馬,拒守洛陽,短暫時間內之招收了六萬兵馬,然而這些士兵大都沒有很好的訓練就和安祿山的叛軍交戰了,可想而知戰敗是常態了。封常清一敗再敗,只得一路退守,切斷道路橋樑,阻隔叛軍進軍的步伐。此時唐玄宗任命高仙芝擔任潼關的守衛之職,高仙芝接應封常清之後,瞭解到叛軍勢頭兇猛,於是退守潼關,並任命封常清輔助自己。

從軍事戰略來看,高仙芝、封常清都是名將,對當時的整個戰略把控還是十分到位的,但唐玄宗不管這個,在宦官邊令誠的誣陷之下,756年1月24日,先後斬殺封常清、高仙芝,換上了名將哥舒翰。哥舒翰到達潼關之後,也認為固守潼關是上上之策,這樣安祿山的叛軍就攻擊不到長安,等叛軍懈怠之後再圖消滅。

唐玄宗十分愛面子,不顧當時的戰略態勢,強令哥舒翰出兵潼關與安祿山叛軍作戰,這正是安祿山叛軍求之不得的事情。哥舒翰出兵與叛軍交戰,結果大敗,哥舒翰也被安祿山俘虜,唐軍在逃回潼關之時,慌不擇路,很多唐軍死在原來唐軍在潼關之前挖掘的壕溝之中。潼關丟失,長安的大門洞開,而唐軍在長安的主力部隊都在潼關,長安城很快就在756年6月被叛軍攻陷。

此次長安失守的主因之一是長安、洛陽的唐軍主力承平日久,沒有多少作戰能力,名將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非常瞭解唐軍作戰能力,初期的一敗再敗就證明這一點。而唐玄宗和監軍宦官卻不管不顧,一味與叛軍交戰導致長安失守,這也是長安被攻破的主因之一。(安祿山像,唐玄宗的錯誤指揮導致長安被攻破)

吐蕃軍隊第二次攻陷長安。

攻陷時間:763年10月;

退出時間:763年10月-11月,佔據約15天時間;

撤退原因:吐蕃軍隊疫病大流行,最有可能的是吐蕃軍隊一直在高原作戰,到達平原之後產生了“氧中毒”現象,不得不退軍;另郭子儀佈置疑兵迷惑了吐蕃軍隊。

攻陷長安軍隊:吐蕃指揮下的吐谷渾、党項等軍隊20萬;(郭子儀像,兩度收復長安的名將)

被攻陷長安的原因:

唐朝為了消滅安史之亂的叛軍,將西部的軍隊主力大都調回作戰,西域等地兵力空虛。吐蕃瞭解到這一情況之後,趁火打劫,先後攻佔了秦、渭、洮、臨、成、河、蘭、岷、廓等九州之地,兵峰直達長安城下。

當時唐朝是唐代宗李豫在位,長安城的兵力空虛,在吐蕃大軍壓境之下,唐代宗逃到陝州避難。吐蕃軍隊佔領長安之後,擁立了金城公主的弟弟廣武王李承宏為傀儡皇帝。唐代宗任命郭子儀為副元帥,雍王李適擔任名義上的元帥。郭子儀佈置疑兵,迷惑吐蕃軍隊,並安排幾百人到長安城散播謠言,稱郭子儀已經率領大軍到來,不日就要到達長安。加之吐蕃軍隊非常不適應平原氣候,軍中疫病流行,不得不撤軍。

763年12月,郭子儀等長安城安定下來之後,唐代宗返回長安。此次長安被攻破除了吐蕃軍隊強大之外,唐代宗排擠郭子儀,重用宦官程元振也是主因之一。(李承宏形象圖,吐蕃立他為唐朝皇帝,他是金城公主的弟弟,金城公主嫁給了吐蕃贊普赤德祖贊)

涇原兵變,長安第三次失陷。

攻陷時間:783年10月;

攻陷軍隊:唐朝涇原兵5000人;

攻陷後事件:兵變士兵擁立唐朝大臣朱泚為帝,建立大秦,年號應元;784年建立漢國,年號天皇。

收復時間:784年5月28日;

收復軍隊:唐朝李晟部、駱元光部、尚可孤部;

被攻陷原因:

782年,淮寧軍節度使李希烈聯合王武俊、李納、田悅、朱滔等五個藩鎮割據勢力各自稱王,同時圍攻河南襄城。唐德宗在各地抽調人馬平亂,當時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領5000涇原兵被抽調,涇原兵在途徑長安是都希望唐朝廷能夠厚待他們,然後出兵平叛。

涇師離鎮,多攜子弟而來,望至京師以獲厚賞,及師上路,一無所賜。時詔京兆尹犒軍士,唯糲食菜啖而已,軍士覆而不顧,皆憤怒,揚言曰:“吾輩棄父母妻子,將死於難,而食不得飽,安能以草命捍白刃耶!國家瓊林、大盈,寶貨堆積,不取此以自活,何往耶?”行次滻水,乃返戈,大呼鼓譟而還。(《舊唐書.姚令言傳》)

涇原兵不但在長安沒有等到優待,給的都是粗茶淡飯,到離開長安時也沒等來皇帝的賞賜。士兵就要上陣殺敵了,士兵們怒了,節度使姚令言差點被殺。這5000士兵一舉攻入長安,唐德宗倉皇出逃到奉天(陝西乾縣的舊稱)。朱泚率領軍隊進攻奉天,被唐軍李懷義擊退。

此次長安失陷純屬唐德宗時期的上下腐敗,不肯出一點東西犒勞上陣的涇原兵,讓士兵餓著肚子上戰場,不導致兵變才怪。(涇原兵變中被擁立的皇帝,朱泚形象圖)

黃巢起義軍攻陷長安。(第四次)

攻陷時間:881年4月;

攻陷部隊:黃巢起義軍;

收復時間:883年4月;

收復軍隊:沙陀兵等軍隊;

被攻陷原因:

880年黃巢攻佔洛陽,於次年1月糾集60萬大軍進攻長安,唐僖宗於881年3月就已經逃亡到四川成都避難。唐京城四面諸軍行營都統鄭畋傳檄文於各地藩鎮齊聚長安,共同討伐黃巢起義軍。各地的藩鎮認為唐王朝已經不復往日的輝煌,都起兵到長安,希望分的一杯羹。

已經佔據長安的黃巢利用藩鎮唐軍各部不相統屬,進長安之後肯定哄搶財物、美女,於是撤軍離開長安。藩鎮的唐軍進入長安之後,果然如預料的那樣,貪圖錢財、享樂,根本形不成合力。於是黃巢反戈一擊,各地藩鎮士兵大都搶了不少財物,各自奔逃,黃巢趁機再次佔領長安,兵發多路追擊藩鎮唐軍,大獲全勝。

黃巢在四面被圍的情況下,誘使各路唐軍進長安,唐軍貪圖錢財、美色從而喪失戰鬥力,導致長安城被黃巢佔據。(黃巢雕像)

李茂貞兩次陷長安。

攻陷時間:893年、895年;

攻陷部隊:第一次鳳翔、隴右節度使李茂貞部隊;第二次為李茂貞、韓建、王行瑜三個割據勢力佔據長安;

恢復長安:第一次李茂貞進佔長安,逼迫唐昭宗殺死宰相杜讓能,罷兵而回;第二次,李茂貞用宦官殺死了宰相崔紹緯,唐昭宗被軍閥韓建扣留了三年時間。

攻陷原因:

887年,唐僖宗從四川返回長安,遇到了軍閥李昌符的攔截。唐僖宗命令李茂貞率兵擊敗攔截部隊,並殺死了李昌符,唐僖宗大喜,封李茂貞為鳳翔、隴右節度使。沒想到的時李茂貞擔任節度使之後,率軍四處攻略,勢力非常接近長安城。地盤人馬越來越多的李茂貞突然對唐朝的內政有了興趣,時刻威脅唐王朝中央政府的安全。

893年,感到威脅的唐昭宗派軍討伐李茂貞,反被李茂貞擊敗。李茂貞率軍進逼長安城,逼迫唐昭宗殺死宰相杜讓能才撤兵出長安,而唐昭宗早就逃到了石門避難。

唐昭宗返回長安之後,開始招募兵馬,以防不測。臨近的李茂貞感覺受到了威脅,這是唐昭宗在針對自己,於是聯合兩個節度使韓建、王行瑜再次進攻長安(895年)。長安城中唐昭宗招募的軍隊不堪一擊,紛紛潰散,李茂貞再次佔據長安。

其實,唐昭宗在李茂貞兩次攻佔洛陽這一時期,已經完全失去了勢力,沒有自己的政治班底,成為了光桿皇帝。在唐昭宗被囚禁期間,李茂貞等人殺害了十一個唐王朝宗室的王爺。(李茂貞動漫形象,兩度佔據長安)

朱溫攻佔長安。

攻陷時間:903年;

攻佔部隊:朱溫的軍隊;

守衛部隊:李茂貞等部隊;

攻陷原因:

898年5月,扣押唐昭宗的李茂貞、韓建等人鑑於唐王朝的局勢發生了鉅變,將唐昭宗送返長安。

此時,朱溫已經攻佔了東都洛陽,割據形勢大變,迫使李茂貞、韓建、李克用等人聯合對抗朱溫軍事集團。

900年11月,宦官集團和官僚集團的矛盾不可調和,宦官將唐昭宗囚禁了起來,計劃擁立新的太子,換掉唐昭宗。但是宦官不敢殺死唐昭宗,擔心李茂貞、韓建等藩鎮興師問罪,宦官集團吃不了兜著走。

901年,在朱溫的干預下,參與政變的宦官被清除,唐昭宗復位,朱溫獲封梁王。此後唐朝的宰相崔胤希望藉助朱溫的力量剷除宦官,而宦官韓全誨則和李茂貞聯合,李茂貞派遣了幾千兵馬守衛長安。

朱溫不久興兵進攻長安,長安很快被攻下,李茂貞、韓全誨帶著唐昭宗逃到了鳳翔。朱溫緊追不捨,圍困鳳翔一年多,李茂貞被迫誅殺了二十多位宦官,送還唐昭宗。朱溫得到了需要的人,誅殺了宦官,隨即撤圍迴歸長安。(朱溫像,他最後佔據長安,並拆毀了千年長安城)

904年,朱溫將唐昭宗身邊的宦官700多人誅殺,原來的侍衛軍也所剩無幾,徹底成為孤家寡人。朱溫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同時遷移長安的居民到洛陽居住,拆除長安城的宮殿、、城郭、民居,木材順黃河而下,長安城內有用的建築材料也大都拆掉另做他用,長安城徹底被毀。


穿越再現彼岸


1、安史之亂淪陷於安祿山之手

公元755年,大唐巔峰之際,安祿山叛於河北。李隆基連派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位大唐名將統領20萬大軍抵擋,仍然未能阻止叛軍的凌厲攻勢,潼關失守,李隆基西逃,長安淪陷。

安史之亂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唐軍趁著安史叛軍內亂之際收復長安。

2、吐蕃攻佔長安

公元763年,安史之亂平,但卻使唐朝由盛轉衰,國力虛弱。

吐蕃陷長安

同年,吐蕃乘唐軍均在東部平叛之時,大舉攻唐。公元763年十月,吐蕃佔領了奉天(今陝西乾縣),唐代宗逃到陝州避難。於是,吐蕃佔領了長安。

長安陷落15天后,被郭子儀收復。

3、唐德宗之時陷於藩鎮之手

唐德宗即位後,力圖削藩。公元783年,德宗抽調關內諸鎮兵去平定藩鎮叛亂,涇原鎮兵在路過長安時發生譁變,攻進長安。德宗狼狽逃到奉天(陝西乾縣),史稱“涇卒兵變”。

公元784年(興元元年),德宗依靠李晟率唐軍收復長安。

4、黃巢起義

唐僖宗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攻下潼關,抵霸上,唐僖宗倉皇逃奔四川成都。

黃巢起義

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黃巢軍進入長安,即位於含元殿,建立了大齊政權。

公元883年,李克用率軍收復長安。

5、長安的結局

因鎮壓黃巢起義有功,公元901年,朱溫被封為梁王。

黃巢覆亡後,大唐帝國其實已名存實亡,各方節度使形成擁兵自重的局面,其中以宣武節度使朱溫和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勢力最大。

朱溫建梁

公元904年(元佑元年),唐昭宗被梁王朱溫強迫遷都洛陽後殺死,長安自此變成廢墟,從此再也沒有作為中國的首都。

這就是歷史上大唐首都長安被攻佔的歷史。

攻陷長安最多的還是內部勢力,安史之亂、涇卒兵變、黃巢起義以及朱溫莫不如此,只有公元763年吐蕃趁亂入長安的一次是外族政權。而沒有安史之亂的前提,任何一個外族政權都不可能攻陷作為都城的長安。從784年至879年這將近百年裡,長安未曾淪陷過,說明在收復長安後,唐朝穩固了首都的防禦,並增強了中央實力,使得不論是外族還是國內叛亂都不足以威脅到長安。

我國曆史上多數的王朝和世界上所謂的帝國,首都淪陷便是萬劫不復,就是亡國。然而唐朝不同,他是一隻九命貓,最終亡於自己的軍閥割據,而非亡於外族。




御前帶刀侍衛


長安被攻破六次.

1,公元756年安史之亂,被安祿山攻破.

2,公元763年,被吐蕃攻陷.

3,公元783年,被士兵譁變攻陷.

4,公元881年,被黃巢攻陷。

5,公元893年,被秦王李茂貞攻陷。

6,公元903年,朱全忠摧毀了長安.

由此可見,安史之亂對大唐的影響非常大,可以說間接摧毀了大唐盛世。





紅鬍子老王


長安被吐蕃攻陷過一次,那是在臭名昭著的安史之亂剛剛結束的公元763年,之後吐蕃連鳳翔都難以越過,何談連番攻唐之首都呢,而在安史之亂期間,回紇趁機洗劫了洛陽,這就是傳說中的被異族輪番蹂躪。在安史之亂期間的吐蕃攻一次首都、回紇劫兩次大都市,然後傳來傳去就變成多次了。

攻陷長安最多的還是內部勢力,安史之亂、涇卒兵變、黃巢起義以及朱溫等末年的軍閥。計所謂的首都淪陷,756年內部一陷,7年後的763年外部一陷,再20年後的783年內部一陷,其餘的內部攻陷都是880年後的天下大亂了。沒有安史之亂的前提,任何一個外族政權都不可能攻陷作為都城的長安。而從784年至879年這將近百年裡,長安未曾淪陷過,說明在收復長安後,唐朝穩固了首都的防禦,並增強了中央實力,使得不論是外族還是國內叛亂都不足以威脅到長安。歷史上很多王朝和世界帝國,首都淪陷一兩次就萬劫不復了,然而唐朝是一隻九命貓,最終亡於自己的軍閥,而非亡於外族。





羅蕭弋


在唐朝近300年中,被攻破了6次。


首都,是一個國家的核心,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城市,是對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稱謂。作為天下要害之地,首都不僅要成為國家的經濟中心,同時也要成為一個強大、堅固的軍事要塞。若首都被攻破,天下便將因群龍無首而陷入戰亂。因此,歷代政權均會花費大量力氣經營首都,將之變成一個令敵人望而生畏、固若金湯的超級堡壘。 唐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為強大的一個。而其首都長安城,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超級城市。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在唐朝近300年的國祚中,竟被攻破了6次。其首都被攻破的次數,據歷朝之冠。那麼,長安城為何如此脆弱?為何連強盛的唐朝也守不住這裡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就先讓我們來回顧長安城六次淪陷的歷史的吧。 長安第一次淪陷是在安史之亂時期。公元756年,安祿山的叛軍攻破潼關,殺入關中,攻破了長安,導致唐玄宗倉皇逃入蜀地。 安史之亂後,吐蕃趁火打劫,他們趁河西、隴右兵力空虛之機,逐漸將該地郡縣全部蠶食,吐蕃軍的主力距離長安不過數十里的距離。公元763年,安史之亂剛剛被平定,吐蕃卻突襲長安,並於11月攻克該城,唐代宗被迫逃跑。不過吐蕃人並未停留多久,他們因不適應長安的氣候,留下個傀儡皇帝便撤回國內。 到了唐德宗年間,朝廷本圖振作,平定藩鎮的叛亂。公元783年,唐德宗調集原本防備吐蕃的5000涇原兵去鎮壓軍閥李希烈的叛亂。誰知涇原兵剛剛到達長安,就因待遇而譁變。亂兵殺入長安,逐走了唐德宗。 唐德宗後,關中局勢逐漸穩定,而長安獲得了近百年的平靜。然而在公元881年,沖天大將軍黃巢率領數十萬流賊殺入長安。 由於黃巢的破壞,長安已經殘破不堪,再不復當年的輝煌。公元893年,秦王李茂貞出於對朝廷的不滿,攻破了長安城,而唐昭宗和他的先祖一樣,慌忙逃出了長安。 公元903年,長安終於迎來了末日。軍閥朱全忠打跑了李茂貞,佔領了長安城。為了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朱全忠派自己的部下摧毀了長安城。自此以後,原本宏偉的長安再也得不到恢復,也再也沒有成為過首都。 回顧完長安的苦難史,讀者們或許會問,長安城為何如此脆弱?為何連唐朝也守不住這樣的雄城?首先,這就要從長安的前生今世的來說起了。 長安城,實際就是隋朝的“大興城”。開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以舊長安“卑溼”為理由,在漢長安城的東南方向修建了一座新城——大興城。根據《唐六典》記載,大興城的規模相當龐大,東西長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七里一百七十步。根據現代考古勘測,隋唐長安城總面積達到84平方公里,面積是明朝西安城的六倍,其氣勢之雄偉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在大興城的修建中,隋朝統治者過分突出了城市的宗教以及政治功能。根據史書記載,大興城(長安城)的設計,體現了中國古代宇宙論的圖示。其中太極殿正對北極星,象徵著天子上應上帝,受命治國。太極殿前承天門到外郭城的正門明德門,形成一條筆直的中軸線,也構成了一條國家禮儀的延長線,一些禮儀建築如太廟、太社,對稱地列於兩邊。 可以說,隋唐的長安乃是宇宙之都、禮儀之都,其存在就是為了體現帝國的強大和皇帝的威嚴,是宇宙秩序在人間的投影,其重點放在了國家統治理念的視覺化方面。因此,長安城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該城的軍事功能。也就是說,長安城根本不是用來守的。這是一個巨大的設計缺陷。 自古以來,大城就不如小城容易防守。這是因為大城的城牆實在太長,到處都可能成為漏洞。防備小股敵軍騷擾和土匪入侵尚可,若遇大規模入侵,就根本守不住。長安位於平原,沒有山河天險為依仗,城牆又長的可怕。若遇到大股敵人攻擊,戰線很容易拉長,兵力便會分散。在安史之亂後,長安主要依靠15萬神策軍進行防守。雖然人數不算少,但相對於漫長的長安城牆,這點兵力就如同將一把沙子灑進水裡。敵軍若想攻擊長安城,只要聚集兵力攻其一點就可以,而城內的守軍很難給予及時支援。 除此以外,長安城的人口實在太多,盛唐時期達到百萬以上。若遇到敵軍圍城,市民會迅速消耗光存糧,而長安將面臨可怕的饑荒。也就是說,長安不僅守不住,而且還經不起圍城。 隋唐統治者之所以忽視長安的軍事功能,很大程度是因為該城位於“金城千里”的關中。關中地區是封閉地形,有山河之險。在長安四周有潼關、散關、蕭關、武關四大關隘,相對於直接防守長安,防守這四座小城要更容易。 若其中一個關隘被攻破,無險可守的長安城便沒有防守的必要。這也是唐朝長安六次被攻破的原因。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唐朝皇帝往往選擇拔腿就跑,以期未來的東山再起,而與關中一體的巴蜀,便是最好的逃亡去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