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徐茂公本是武則天皇后位的大功臣,為何被其掘墓戮屍體並滅族?

祥子談歷史


徐茂公即大名鼎鼎的唐朝開國名將李勣,他出生富家,早年參加瓦崗寨,後歸降李唐。他功績彪炳史冊,一生重德行義,被李淵賜姓李,併入李唐家族牒譜,成為皇家宗室弟子。徐茂公,原名徐世勣,字茂公,被賜李姓後,更名李世勣,李世民登基後,為避諱,再改名李勣。

李勣是唐朝開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封英國公,賜陪葬昭陵,配享高宗廟。他被開棺戮屍,是因為他的孫子李敬業起兵造反,試圖推翻武周政權。李敬業造反失敗後,他與弟弟李敬猷被殺,李勣並沒有被滅族,至少他的小兒子這一支並未受到牽連。下面我們來梳理一下徐茂公的一生經歷。

加入瓦崗寨

徐茂公年輕的時候,正碰上隋末大亂年代,他眼光獨到地散財交友,救濟貧苦,因而很有狹義之名。亂世出英豪,徐茂公敏銳地認識到,他的機會來了,所以他加入了翟讓的瓦崗寨。

徐茂公給瓦崗寨帶來第一份厚禮,就是獻計翟讓,擊敗張須陀。徐茂公羽扇綸巾的形象,就是這段時期留下來的,其實,他不光智慧超群,還是一個領兵掠地的將軍。

在隋末大亂年代,看起來群雄逐鹿,很熱鬧,但要在亂世中看清未來的發展,卻很不容易。所以有的人註定只能是土匪,有的人可以做梟雄,只有一統天下,笑到最後的才是英雄。徐茂公一眼看出翟讓的能力只配做土匪,所以,他說服翟讓,迎來蒲山公李密,做瓦崗寨當家人。

李密的到來,讓瓦崗寨發生了質變,由打家劫舍劫富濟貧的山匪,變成了有政治圖謀的義軍。

瓦崗寨的突變,使山寨的眾好漢,從此變身中國歷史上赫赫威名的政治人物。他們的這個變化,其實得益於徐茂公的戰略眼光。

投唐建功業

李密被王世充打敗後,投降了李淵,他留下來的瓦崗寨部眾,都歸到徐茂公手下。徐茂公做出了兩個決定:學習李密,歸降李唐;以李密部眾的名義歸降。

第一個決定,最能說明徐茂公的審時度勢,以及對個人定位的準確把握。一般的草莽英雄,當自己變成老大後,往往信心爆棚,慾望膨脹,寧可把隊伍折騰光,也不願意到別人手下打工。徐茂公則不是,他給自己的定位是王佐之才,而不是領袖。所以,他不貪戀土豪的風光,立刻緊追李密步伐,歸降李淵。

以李密的名義歸降,實際上就是把功勞全部加到李密頭上。這太不容易了,本來帶著隊伍投李唐,跟李密沒有一點關係,他完全可以獨佔其功。這就是徐茂公被世人敬仰的地方,仗義,不貪功,重情義。

李淵對徐茂公的這個舉動,大為感慨,稱他為“純臣”,給他賜姓李,入宗正屬籍,也就是承認他是宗室子弟身份。

進入李唐康莊大道後,李勣先後追隨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一生東征西戰,上馬攻伐,下馬佐君,為大唐建國、開疆拓土、抵禦外辱、平定內亂等,立下赫赫戰功。

李世民曾經這樣評價李勣: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韓、白、衛、霍豈能及也!

徐茂公的忠貞與情誼

開國功臣很多有個大毛病,恃功而驕,羈傲不遜,好殺少仁。這就是很多功臣不能善終的原因。徐茂公洽洽相反,他一生中最可貴的就是“忠”和“情”。

前面說過他把功勞退給舊主李密的事,後來李密因反叛被誅殺。李密一死,作為李密曾經的心腹,李勣很尷尬。李淵顯然也不放心,特地派特使向李勣通告此事。一般情況下認為,李勣此時為了自保,會毫不猶豫地痛罵舊主,表明一刀兩斷的立場。

沒想到李勣向李淵提了個要求:請求收葬李密!李淵同意了,李勣披麻戴孝,為李密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還為他守喪一段時間,這種情誼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

李密、李勣歸唐後,瓦崗寨實際上已經煙消雲散,眾兄弟各奔前途,單雄信投了王世充,成了王家女婿。王世充被打敗後,單雄信被捕,李勣請求以自己的官職,免單雄信一死,李淵不許。單雄信被行刑前,李勣毫不避諱,為單雄信送行,還做出了一個讓人難以置信的舉動。

他用刀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單雄信吃,說:我們生死永訣,就讓我的這塊肉,陪你入土!單雄信死後,他又收養了單雄信的兒子。

李勣的重情重義絕不是做作,他年輕的時候一直表現如此。他出身富豪之家,那時候就仗義疏財,經常救濟窮人。他救濟的對象,從來不管是不是認識,只看有沒有需要。

高宗李治曾經說:勣奉上忠,事親孝,歷三朝未嘗有過!認為李勣是三朝以來最忠孝的大臣。李淵對李勣的評價,一個“純”字,非常到位,也就是說立即此人心地純良,絕無雜念,清澈得讓人透亮。

身後事

總章二年底,76歲的李勣病逝。高宗李治為此失聲痛哭,輟朝3,為他哀悼,加諡號“貞武”,陪葬昭陵。應該說,李勣的一生功德圓滿了。

但不幸的是,他的孫子李敬業,於光宅元年,在揚州起兵造反,以李賢未死,擁立李賢恢復李唐為幌子,企圖推翻武則天。

起義失敗後,不光李敬業兄弟被殺,還連累了李勣。武則天下令,對李勣掘墓砍棺,廢除一切封賞,恢復徐姓。直到唐中宗李顯恢復李唐後,下詔重新恢復李勣的封賞,並給他重新起墳安葬。

李勣有兩個兒子,長子李震,次子李思文。李敬業就是李震的兒子。李敬業造反後,他與弟弟李敬猷被殺,史書沒交代李震的三子李敬真的情況。但至少李思文這一支,沒有被牽連到造反事件中。

當李思文預知李敬業的造反陰謀時,還是他第一時間派人向朝廷報告了情況。當李思文被侄子李敬業捕獲後,李敬業沒有殺掉李思文,而是讓他改姓“武”,以示羞辱。叛亂平定後,武則天褒獎李思文,認同了李思文改姓“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