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二月二,龍擡頭”:一個瀕臨消亡的傳統節日

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天——

“二月二,龍抬頭”:一個瀕臨消亡的傳統節日

在唐代,人們要到郊外踏青。大詩人白居易為我們“定格”了這樣一幕場景:“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二月初二,新雨初霽,田地裡剛剛擠出一片片嫩綠。十字渡口,一群身著輕衫、牽著駿馬的少年正徐徐走來……

在宋代,人們要外出踏青,並尋找挑挖新鮮的野菜。二月初二這天,遂被冠以了一個興味盎然的名字——“挑菜節”!此外,一些地方還有“迎富”的習俗,人們會攜酒至郊外,迎接這一年的“富貴”!

“二月二,龍抬頭”:一個瀕臨消亡的傳統節日

在元代,除了“踏青”、“挑菜”、“迎富”,人們開始稱二月初二為“龍抬頭”。這可能和二十八宿中東方蒼龍星的顯現和形態有關,當然,也寄託了人們希望龍神甦醒,保佑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隨之出現了許多新的節俗活動,比如人們會撒灰“引龍”:先用灰在井邊畫條龍,再一路撒灰把龍引入家中。

在明代,南方很多地方把二月初二定為土地神的誕辰日,逐漸與傳統的春社日合流。人們在這一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慶賀土地公公的生日。祭祀結束,往往要舉行盛大的聚飲,熱鬧非凡!

“二月二,龍抬頭”:一個瀕臨消亡的傳統節日

在清代和民國,“二月二”節俗愈發隆重。北方主要祭祀龍神,比如河北趙縣範莊鎮一帶,每年二月二都要舉行規模宏大的“龍牌會”,按照道教科儀為龍神設“羅天大醮”,進行祭祀,祈求龍神保佑五穀豐登、人丁興旺,還要唱大戲、鬧社火,家家戶戶邀朋會友,比過年都熱鬧。

這一天,在北方大部分地方,人們會吃餃子,稱為“龍耳”;吃麵條,稱為“龍鬚”;吃煎餅,要做成魚鱗片狀,叫做“龍鱗餅”;吃豬頭肉,則稱“食龍頭”。這一天,無論男女老少,還會理個髮,以示精神爽朗,免除災病,還能博個好兆頭。

“二月二,龍抬頭”:一個瀕臨消亡的傳統節日

而在南方,各種活動主要圍繞“土地神”來進行。除了舉行祭祀,這一天還會演出“社戲”,也稱“土地戲”。一般是在衙署、祠堂等旁臨時搭建演出場所,男女老少聚而觀之,小商小販雲集,熱鬧非凡。我們在中學語文課本里讀過魯迅先生的《社戲》一文,其中就描述了清末民初紹興一代鄉間演出社戲的情景。

南方在這一天,流行吃餈粑、粽子,飲社酒。所謂社酒,就是祭祀土地神的酒,民間傳說能治耳聾,故又稱“治聾酒”。這種習俗歷史悠久,南宋大詩人陸游便在《社日》詩中說:“幼學已忘那用忌,微聾自樂不須醫。”並加註:“古謂社酒治聾”。

“二月二,龍抬頭”:一個瀕臨消亡的傳統節日

今天,隨著時代的變遷,作為傳統節日的“二月二”,已經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基本已不再把這一天當作節日來看。(或許,還會在長輩的提醒下,按照“老理”,這一天去理個頭!)

像“二月二”這樣的傳統節日,還值得復興和傳承嗎?抑或它的消亡,是某種歷史的必然?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觀點!


/完.


“二月二,龍抬頭”:一個瀕臨消亡的傳統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