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北擊烏丸,西討袁紹,還原東漢輕騎白馬義從的一生

關於白馬義從的文章有很多,但是這些文章多是夾雜著演義色彩,而且或是過度貶低白馬義從,或是過度抬高白馬義從。今日一文,我想盡可能地去還原白馬義從的原貌,給大家呈現一個真實的白馬義從,並且深度解析一下讓白馬義從損失殆盡的界橋之戰。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蒼天可鑑!白馬為證!

白馬義從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呢?在《英雄記》和《後漢書》中,有兩種說法。在《英雄記》中認為,白馬義從是公孫瓚選拔了數千名善於騎射的勇士,讓他們騎乘白馬,組成了一支強悍的騎兵隊,被稱為“白馬義從”;在《後漢書》中認為,白馬義從是公孫瓚選取了數十名善於射箭的勇士,讓他們都騎乘白馬,稱為“白馬義從”。我認為這兩種說法都對,這應該是分別對照著白馬義從的前期和後期。

在前期,因為公孫瓚常常騎白馬作戰,因此被胡人所害怕,胡人紛紛傳說“當避白馬”,此時的“白馬”指的是公孫瓚一個人,即“白馬將軍”。後來隨著公孫瓚勢力逐漸強大,他組織了幾十名善於騎射的人,騎乘白馬,組成了最初的白馬義從,這一批人應該是充當了衝鋒的尖刀和公孫瓚的近衛的角色。在《後漢書》中記載,公孫瓚曾經率領著這數十名騎兵與數百名鮮卑騎兵作戰,並且還斬殺了敵人數十人,公孫瓚的軍隊也傷亡了一半。

北擊烏丸,西討袁紹,還原東漢輕騎白馬義從的一生

白馬義從


在後期,公孫瓚實力更加強大,因此便組織了數千名善於騎射的人,共同組成了白馬義從,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白馬義從,此時白馬義從的形勢已成,是一支幾千人組成的騎兵隊。

白馬義從最初的敵人是北方的胡族,在與胡族作戰的時候,白馬義從均是憑藉著自己過人的騎射技巧大敗胡族。就看戰績來說,白馬義從的戰鬥力絲毫不遜色於李廣當年率領的士兵。就其作戰方式來說,白馬義從是一支典型的,以騎射為主的輕騎兵,據記載:

“(公孫瓚)簡其白馬數千匹,選騎射之士,號為白馬義從。”

我們可見白馬義從之中基本上都是擅長騎射的騎兵。而此時,白馬義從在戰場上的身份也逐漸從公孫瓚的護衛轉移成了公孫瓚在戰場上的尖刀了。據記載:

“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匹,白馬義從為中堅。”

在作戰之時,公孫瓚多習慣將騎兵分為左右兩翼,大部分騎兵為普通騎兵策後支援,以白馬義從為精銳,充當這一批騎兵之中的尖刀,負責衝破敵陣與收割敵人。

到了戰場之上,面對著中原諸侯的步兵集團,白馬義從只需要通過不斷地騎射,採用放風箏的戰法便可以輕鬆戰勝中原諸侯了。但是在界橋之戰,面對著袁紹的數萬步兵,本來公孫瓚是佔盡優勢,為什麼最後他還是輸了呢?我們來看這場給白馬義從造成重大損失的界橋之戰。

北擊烏丸,西討袁紹,還原東漢輕騎白馬義從的一生

白馬義從想象圖

二、以短打長:界橋之戰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輸給了鞠義的先登死士,被鞠義以重弩和長矛所擊破。其實按照我上面所分析的,若是公孫瓚採用騎射的戰術去打袁紹軍,那麼很可能死得就是袁紹軍了,結果在這場戰鬥之中,公孫瓚卻做了一個神操作:

“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

也就是說當時公孫瓚看到了鞠義的兵少,於是便放棄了騎射,轉而命令騎兵直接去踏倒鞠義的部隊。因為公孫瓚這個做法,後世有很多人便罵公孫瓚愚蠢。我個人一直有一個觀點,像公孫瓚這種能打下一片天的諸侯,必然不會太笨,那麼為什麼公孫瓚會想到這個操作呢?那正是因為公孫瓚在和袁紹交戰之前,曾經去打了青州黃巾一頓,而且還是“大破之”,前前後後殺死了黃巾軍數萬人。

我猜測在這一場戰鬥之中,因為黃巾軍陣型鬆散,軍紀不嚴,訓練不到位,因此公孫瓚憑藉著自己手中強大的騎兵,那就是踐踏黃巾軍了。

此時的公孫瓚吃到了甜頭,因此在面對著袁紹的軍隊的時候,也想著依靠打黃巾軍的做法去打袁紹的軍隊。但是公孫瓚忽略了一點那邊是先登死士並非是黃巾軍,而是經過了鞠義精心訓練而出來的部隊。其忍耐力、軍紀、勇氣、決心等甚至是遠遠超過了普通的部隊。我們看鞠義當時的表現:

“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

我們設想一下當時的情景,公孫瓚的數千騎兵衝了過來,馬蹄聲像雷聲一樣響,而鞠義一方只有八百名步兵,躲在盾牌下面,手中拿著弓弩。換成一般的軍隊,例如說黃巾軍,恐怕直接就是轉頭逃跑了,但是鞠義的部隊卻絲毫不慌,鎮定地用長矛、弓弩與公孫瓚的騎兵對峙,最終打敗了公孫瓚的騎兵。

北擊烏丸,西討袁紹,還原東漢輕騎白馬義從的一生

界橋之戰中,公孫瓚大敗

我們都知道,如果要是用騎兵去衝擊成方陣的步兵,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士兵、戰馬均裝上重甲,然後再進攻,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強衝擊力,一方面可以保護戰馬和騎士。但是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卻用毫無裝備、擅長騎射的輕騎兵去衝擊敵方全副武裝、成整齊方陣的步兵,這就是公孫瓚的過失了。

因此界橋之戰中公孫瓚失敗的最大原因在於拋棄了白馬義從所擅長的騎射而選用了不擅長的衝擊,最終導致被敵人擊敗,白馬義從也損失慘重。

其實到了後來,公孫瓚還有一次反敗為勝的機會,當時袁紹的士兵都去追擊公孫瓚了,袁紹身邊只有百餘名大戟士。而公孫瓚親自率領著兩千多名騎兵進攻袁紹,我推測其中是有著非常多的白馬義從的。這一次,公孫瓚充分發揮了白馬義從善於騎射的特點,“弓矢雨下”,結果因為袁紹的抵抗力度比較強,公孫瓚的騎兵就撤退了。

這是很平常的一個記載,但是我卻從中讀出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我認為這個記載恰恰就反映了白馬義從頗有一些胡人的作戰習氣,導致其缺少了漢人軍隊的堅韌性

。在《匈奴列傳》中曾經記載匈奴軍隊作戰的特點:

“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

也就是說白馬義從面對著弱一些的敵人,可以打得很厲害,但是一旦遇到敵人反抗很激烈的情況下,白馬義從的戰鬥意志便會被大大削弱,甚至是不戰自走。我推測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公孫瓚打慣了順風仗,因此一旦遇到了逆風的局勢,心理上便很難承受,於是便會潰敗。

因此綜上而言,界橋之戰中公孫瓚的失敗,一方面是因為公孫瓚放棄了白馬義從擅長的騎射戰術,選擇了白馬義從不擅長的衝擊戰術;另一方面是因為白馬義從自身的戰鬥意志並不強硬,遇到逆風的局勢就很容易軍心大壞,因此錯失了反攻良機。

北擊烏丸,西討袁紹,還原東漢輕騎白馬義從的一生

白馬義從的失敗,與其自身有著重要關係

三、白馬義從的末日

我認為界橋之戰中雖然公孫瓚損失慘重,但是其實力還尚在,軍中應該還是有三四千名騎兵,其子公孫續手中也有幾千名騎兵,白馬義從應該也剩下不少。袁紹的軍隊均是步兵,按理來說公孫瓚還有翻牌的機會。但是此時的白馬義從卻遇到了他們多年的老對手,即胡人。

在袁紹和公孫瓚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劉虞的舊部閻柔、鮮于輔等人也開始對抗公孫瓚。閻柔召集了烏丸、鮮卑等,聚集了數萬騎兵,之後更是和袁紹聯合:

“袁紹又遣鞠義及虞子和,將兵與輔合擊瓚。”

由此我們便知道為什麼坐擁著騎兵大軍的公孫瓚要將自己封鎖在易京城內不出去了。公孫瓚相對於袁紹最大的優勢便是在於他的騎兵,現在袁紹聚集了鮮卑、烏丸,也有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這就等於抵消掉了公孫瓚的優勢了。有人會問了,公孫瓚之前不是打得北方胡族哇哇叫嗎?那麼為什麼公孫瓚的騎兵這一次不行了呢?其實公孫瓚與北方胡族的作戰,一直都是五五開的戰績,甚至有的時候公孫瓚還打不過他們,據記載:

“丘力居等鈔略青、徐、幽、冀,四州被其害,瓚不能御。”

可見公孫瓚的部隊並沒有想象中的如此能打,在與胡族的對抗之中也不是次次都能佔據上風的。此時的公孫瓚損兵折將,面臨的又是胡族的數萬騎兵,自然不敢輕易出戰了。其實公孫瓚還是想著“突騎直出”,率領著騎兵去截斷袁紹後路的,結果被手下給阻止了。

最後是白馬義從的最後一戰,當時公孫瓚聯繫了黑山賊張燕想要來幫自己解圍,結果求救信被袁紹被奪得了,袁紹就舉火假裝是張燕來救,公孫瓚就率領著自己最後的士兵出戰,據記載:

“紹候得其書,如期舉火,瓚以為救至,遂便出戰。紹設伏,瓚遂大敗,復還保中小城。”

我推測在這最後一戰中,白馬義從損失殆盡,這支曾經給公孫瓚建立無數榮光的部隊也隨著公孫瓚的身死而消失。白馬將軍也隨著白馬而逝去了。

北擊烏丸,西討袁紹,還原東漢輕騎白馬義從的一生

白馬將軍最後隨著白馬而去

四、總結

因此綜上來看,白馬義從是一支靈活性極強的騎射輕騎兵,其優勢原本在於騎射,但是公孫瓚卻主動放棄了自身優勢,採用了自己不擅長的作戰方式,最終導致了白馬義從的全滅。

白馬義從可能最好的戰場是在北方與胡人的戰場之上吧。如果白馬將軍沒有如此匆忙地捲入與北方軍閥的爭奪之中,而是繼續與胡人交戰,那麼結局可能會不一樣吧。

白馬已逝,斯人寥寥,只能留待我們今人去評判了。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北擊烏丸,西討袁紹,還原東漢輕騎白馬義從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