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讀白巖鬆《白說》:讓生命中總有一點兒閒

讀白巖松《白說》:讓生命中總有一點兒閒

​這個標題來自白巖松《白說》一書中,【做點無用的事兒】一文的讀後感。

他說,很想給文章起另外一個標題,也就是這個--讓生命中總有一點兒閒。


他講到,去法國巴黎,發現巴黎人民非常可愛,他們都去度假了,把整個城市留給了來旅遊的中國人民。

法國人一直像捍衛生命一樣捍衛這一個月的度假時間。

關於法國人對度假的態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位中方高級官員說了一番話。

他說,中國人往往會覺得法國人太“懶”,一到夏天錢都不掙全跑了,都去度假。但是法國人是怎麼去面對、思考、解讀這一個月呢?

在全世界,如果論創造力,法國是最好之一。有多少法國作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還有法國的電影。

法國人認為,法國之所以有創造力,跟夏天的休假緊密相關。

每年,都有這樣一個月,去到一個能保證安靜的地方,給自己發呆的時間,回到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瞭解生命。

一定要休息,寧可少掙點錢,背後是一種對生命更透徹的理解。


讀白巖松《白說》:讓生命中總有一點兒閒

生命不只是使用,還需要獎勵。而我們對生命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態度?我們的口號是“活到老,學到老”,其實往往是“活到老,掙到老”,賺錢永遠沒夠。

中國古人早就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忙”,“忙”就是“心亡”。

法國之所以可以成為一個有創造力的國度,跟他們經常要停下來面對自己、成為自己的朋友、與自己對話、與時空對話緊密相關。


白巖松而後總結:創造力需要三個條件:有一定的閒錢,有一定的閒人,還有一定的閒時間。沒有這三點,想有創造力,不可能的。


他分析了《東方時空》。從1993年創辦,到2013年正好20年,它為什麼幾年內就能成為中國具有影響力的新聞專題節目?那種創造力是從哪兒來的?也差不多就是這三個“有閒”。

第一,人力資源“有閒”。產生了強大的競爭力,每個人面臨著生存的壓力,要更有創造力、幹得更好;--閒人

第二,經費“有閒”。由於改革,製片人可以支配經費,幹得好的人多給,幹得不好的人少給;--閒錢

第三,由於不是滿員,同時可以吸納社會上的“大腦”,優秀的人云集在那裡,就有了多餘的時間和智慧。像《實話實說》節目,領導沒讓做,可是大家做出來了,一看還不錯。一個新的熱點欄目就誕生了。--閒時間


讀到這裡,我不禁反思了一下自己曾經的工作。


幾年前在上上家公司的時候,我們也有過類似的節目,跟白巖松所描述的《東方時空》及《實話實說》真的出奇的相似。

那時的大家有極強的動力去思考、去探索、去創新。在視頻還沒有這麼風風火火的時候,我們去研究手繪版真人配音的視頻動畫,甚至還有3D版動畫片。這些都不是公司佈置的任務,完全是大家自發組織創造出來的,之後上傳到各視頻網站,獲得了幾百萬的點擊。現在回想起來,在我的心中,都是職業的巔峰。

直到現在,我依舊認可那時的團隊、認可我們努力後的成果。


讀白巖松《白說》:讓生命中總有一點兒閒


中國人不做無用的事。然而什麼是無用的事?什麼是有用的事?

與升官有關的,與發財有關的,與出名有關的,都算是“有用”的。一些人提出的問題指向性、目的性、功利性極強:“我該怎麼辦?”“應該怎麼選擇?”“你直接告訴我一個答案?”

白巖松說,他每次都回答:我不是賣大力丸的,治不了“急”病,只能說一些“慢道理”。但是現在的人覺得慢道理不叫道理,你必須給我開一劑藥,吞下去立馬要見效的。

他說,估計只有一種藥能達到這個效果,那就是劇毒的毒藥。你只要吃下去,保證兩分鐘後啥事兒都沒有了,你吃嗎?所以,有用的藥恐怕都需要時間。


讀白巖松《白說》:讓生命中總有一點兒閒


現在應該提倡人們都去做些看似無用的事。

他說每週他必須跑五天步,非常無用的事兒,但是跑的過程慢慢成為一種享受,自己跟自己對話,把自己放空。


是呀,累到一塌糊塗的時候,我最想的也是跑步,把自己跑到大汗淋漓、跑到力竭,之後發現什麼事情都不是算事兒了,發現好些糾結了很久的事情一下子順了。身體很累,但心和腦子都輕鬆了。這是我這麼些年一直在跑步的根本原因。不是逼迫自己去堅持,而是發自內心的喜歡。


讀白巖松《白說》:讓生命中總有一點兒閒


白巖松對他原文的讀後感,這樣寫到:

其實,我很想給這篇文章起另外一個標題:讓生命中總有一點兒閒。

有更多的閒,是一個人與一個社會進步與健康的標誌。

二十多年前,我們一週只休息一天,後來一週休息兩天,再到現在,全社會探討一週休兩天半的可能。毫無疑問,人類正奔著一週休息三天的目標大踏步前進。我能感受到,將來最大的產業當然不再是房地產,而是健康醫療產業與休閒文化產業。(劃重點:健康醫療產業與休閒文化產業)

可惦記這個美好目標的同時,我們得思考另外一個問題:有閒的時候,我們都在幹什麼?

打麻將、看電視、跳廣場舞、喝酒吃飯、看手機......估計沒落下什麼吧?

我們很難指望這些休閒活動演變為創造力,也很難讓心靈騰飛。因為我們既不習慣與自己對話,也不習慣仰望星空。我們想閒卻又怕閒也不會閒。

沒錢,是窮人;有錢沒閒,也只是打工者,不管你有多少錢都是。有一些錢又有一些閒,才有可能讓生命多些有質量的色彩。但有閒不會閒,只是為了打發時間,也依然離生命的貴族太遠。

把有閒,當成對生命的獎勵與激勵,我們還需要時間!


讀白巖松《白說》:讓生命中總有一點兒閒

每天被各種各樣的事情纏繞著,大多數時候不是像搬磚一樣不得閒,而是內心永遠被糾纏。

家裡人總是在質疑,你怎麼可能總是那麼忙,連給家裡打一個電話的時間都沒有?!

確實沒辦法辯解,連自己都不相信有那麼忙。

大多數時候,身體的累,是由於心更累。


古人說“吾日三省吾身”。古人真是智慧。

不管身在何處,給內心充分的自由。


本文部分摘錄白巖松《白說》,有部分刪減。

文章配圖,來自土耳其旅行。


讀白巖松《白說》:讓生命中總有一點兒閒


不浮躁、不冒進、不懈怠、不止步,是為“不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