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被低估的《論語》系列四

每天除了要講一些論語外,還需要時不時去讀一讀,不能夠說簡單把論語定位到國學的這個範圍,講國學,總是很容易跟學究聯繫起來,實際上,國學被一些玩國學的人搞壞了,國學大師講的是國學,與國學大師的做法,從來都不一樣,大師所以學這些東西,是為了給別人講,但是我們不一樣,我們學是為了自己要照著做,學的多就做得多,學的少就做得少,僅此而已,所以要不要給別人講這反而沒那麼重要。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王孫賈是衛國大夫,孔子到衛國後,衛靈公給孔子俸祿很豐厚,但是並沒有重用他,衛國掌權者是衛靈公夫人南子,是衛國的實權派。

王孫賈這句話,可能是在建議孔子這麼幹,或者是自己想這麼幹,讓孔子拿拿主意,與其向有權勢的人諂媚,拍馬屁,還不如向那些能得到實惠的人諂媚呢,奧是尊者,位高權重之人,指的是衛靈公,而灶,是灶王爺,是那些有實用價值的人,這裡指的是南子。

王孫賈的意思是,與其整天給衛靈公拍馬屁,走衛靈公的關係,還不如走南子的關係呢,俗話說閻王好見,小鬼難纏,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讓你走小鬼的關係。

孔子說不是這樣呀,你要是得罪了更上層的人呢?比如天,你能到哪裡祈禱呢?這一句話戳中了關鍵,整天想著走關係,託人,最後的結果往往都不好,很多人,自己的找的工作,工作乾的特別賣力,而靠家裡找的工作,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幹,因為成就感,內驅力不足,等於白乾。老天在上,走誰的關係都沒用。

所以,對誰都不用諂媚,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反求諸己,才是君子行徑啊。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周的禮,來自於夏商兩個朝代,鬱鬱蔥蔥,茂盛的樣子,我們跟隨周禮,孔子講要恢復周禮,恢復到周禮的那種狀態與樣貌,周禮是孔子心嚮往之的那樣的狀態。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這句話也是特別有名,孔子進入到太廟中,這看看,那看看,每件事都要問,太廟是皇帝宗廟,是國家級別的,周天子的宗廟,孔子是鄹人之子,鄹是曲阜縣東南,這是孔子的家鄉,有人說:誰說那個鄹人之子知道懂禮,到了太廟裡,他什麼都問,看樣子根本就不懂呀,孔子聽後說,這就是禮呀。

孔子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對於不知道的事情,就是要多問,不能不懂裝懂,我們自己也是這樣,我們害怕問,覺得一問就會被人看輕,所以不敢去問,但是如果不問的話,肯定就永遠不會懂呀。

還有,進入到太廟這麼高規則的地方,如果表現的什麼都懂,什麼都知道,這也是非常大的僭越呀,所以子入太廟每事問,是更大的禮節呀。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這個就是講射箭,古代的射箭,其實是非常文明,前面咱們講,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古代有四種射禮,大射指的是天子,諸侯祭祀的時候選擇的射祀。第二是賓射,諸侯朝見天子,或者諸侯之間的射禮,第三是燕射,第四是鄉射。

孔子說在射的時候不能按穿透靶心的獸皮為標準,因為每個人的力氣不一樣,比射箭也不是比誰力氣大,射箭比的是技巧,這是自古就有的道理。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貢是孔子有錢的徒弟,“朔”指初一,告朔就是初一祭告祖廟,周天子此時要頒佈一年曆法,祭祀時需要殺羊,殺了羊,擺在那不吃,稱之為

,子貢很有錢,應該是提供羊的人,這時大家對禮已經越來越不重視,殺了羊一般也不願意祭祀,所以子貢想把祭祀的羊取消掉,而孔子說,子貢啊,你喜歡的是那個羊,而我喜歡的是那個禮啊。

有了這個動作,未來也許就能恢復這個禮。

每個人在面對選擇時,其實都有其側重,現代社會也常會有兩難,也就是說你的價值觀裡什麼最重要,比如你是覺得年味最重要,還是環保最重要,這就會指導你過年的時候要不要放鞭炮,畢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嘛。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下對上稱為事,一個人對君盡禮,人們卻都認為他是在諂媚,其實根本不是呀,就像電影孔子中出現的那個鏡頭,孔子見魯定公,行禮,魯定公的下人都在嘲笑孔子,說早就不需要那樣做了,因為這禮已經被大家拋棄。

就像人人過馬路都不看紅綠燈,而有一個人在那等紅綠燈,就會被認為是傻瓜,人人都不講公德隨地吐痰扔垃圾,有一個人不幹這事,會被認為太假。這就是人以為諂呀。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這句話是特別漂亮的一句話,描述的是君臣之間的關係,你也可以理解為上下級關係,君王對臣子用“使”字,臣下對君王用“事”字,注意這裡不要用錯,古代一個字是一個意思,有固定用法。

魯定公問說君臣應該如何相待呢?孔子回答說,君上對待臣下,要以禮相待,臣下對待君上,要忠誠。上對下,要尊重,不要對他們頤指氣使,不是說你僱傭了他們,他們就什麼都聽你的,下對上,要忠誠,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嘛。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論語裡有一句評價詩經,叫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這句話其實也差不多,也是孔子對詩經的一句評價,《關雎》是國風裡面的第一首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中大量詩都是這樣,託物興志,通過植物,動物,抒發一些男女情感,這句話,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有小歡樂,小確幸,但是不過分,有悲傷,難過,思念,但不會過於悲傷,一切恰到好處。

學習論語,一定要研究詩經,因為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詩經,估計詩經是當時孔子手中一本重要的教材。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宰我是孔子一個不成器的徒弟,朽木不可雕這句話說的就是宰我,

社稷中的“社”,就是土地神,每一朝代,都要有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就是社,北京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就是地壇,地壇就是社。每個朝代還要有宗廟,祭祀皇族列祖列宗的地方,這就是太廟,比如北京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原來就是太廟,地壇和太廟裡頭,有很多樹,這些樹非常有講究,以前講討伐這個詞,是不一樣的,伐主要的意思,就是伐人家社和宗廟外面的樹,意思是要取人家的江山。

宰我回答說,夏朝種植松樹,殷朝種植柏樹,周朝種植慄樹,其實主要是因為這些樹能夠長青,能活很長時間,而宰我說使民戰慄,很顯然是胡說八道或者有所指代,也有說是指魯哀公要殺三桓。

孔子聽說後說了三個成語,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幹成的事不要說,快乾成的事別建議,過去的過錯不追究。

其實意思是你的實力殺不了三桓,就不要再說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這句是孔子評價管仲,管仲比孔子早100多年,是齊桓公時代名相,發展經濟是一把好手,當時齊僖公時期,管仲輔佐公子糾,齊桓公小白和公子糾同時回國即王位時,管仲阻攔齊桓公,向齊桓公射了一箭,射中了衣服的掛鉤,後齊桓公回國,不計前嫌,反而重用管仲,成就了一番事業。

孔子對管仲一向比較尊重,這裡說管仲的器量小,指的應該是管仲在政治上的器量小,管仲對國家的經濟治理還是非常牛的,聽到孔子說管仲器量小,有人就問,您指的是管仲很節儉嗎?顯然這沒有問到點上,孔子回答說,管仲有三處大豪宅,給管子做事的人,都是專職,就像現在的領導,又有專職秘書又有專職司機,又有專職廚師,怎麼能說他儉樸呢?

管仲知道禮嗎?孔子回答說,國君的院子修了照壁,管仲也修照壁,諸侯宴會的時候有反坫反坫是個土平臺,諸侯宴會敬酒後,把酒杯放到這個平臺上,管仲宴會的時候也有這個,這是很明顯的僭越,管仲要是知禮,那還有誰不知道禮呢?

雖然孔子對管仲很欽佩,但是孔子拿管仲對比周公,還是覺得其過於器量小了。

今天是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遙想去年今日,百感交集,一年就這麼匆匆而過,滾滾洪流,不斷向前。

今天繼續講論語第四篇——里仁篇,這篇裡面名言警句比較少,語句大多比較陌生,這篇主要講仁,孔子說顏回可以三月不違仁,仁是儒家最高理想境界,違背了仁,是最大的恥,這是中國的恥感文化的由來,也是中國兩千年來的道德基礎。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裡”,在這代表里弄,古代四戶為一鄰,二十五戶為一里,這個裡屬於一個小的居住組團,孔子說,充滿仁愛精神的里弄,是最美好的,如果不在充滿仁愛的地方生活,從哪裡才能得到智慧呢?

這就是千金買鄰的道理,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環境最重要,如果鄰居都是雞鳴狗盜之人,大家互相防範,態度冷漠,缺乏關愛,會出現大量社會問題,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本身就是一種淡漠的社會關係的表現。

當下的中國社會,反而不如西方社會對陌生人的態度,這需要我們反思呀。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不仁的人,不能長期安於貧窮,這裡的約指節約,窮則思變,會想歪門邪道,不仁的人,也不能長期處於安樂狀態下,會傲嬌,會奢侈,會敗家子。

這也是現在非常普遍的現象,人窮志短,容易胡作非為,坑蒙拐騙,為了蠅頭小利,犧牲人格,犧牲尊嚴,不惜鋌而走險。有了錢,為富不仁,很多富二代,土大款,父母管教不嚴,出去到處惹事,都是這個問題,不仁者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於仁,有句話叫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做好事的這個動作,就是對這個人的獎賞,因為他的心安在這個地方,做虧心事,很多人睡不著,因為會不安。

而有智慧的人,知道追求“仁”對自己有利,從仁中能獲得心安。這種好處就是坦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人坦蕩了,睡眠好,不用遮掩,不用想太多。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做個仁者,是儒家最高思想,仁者,需要內心坦蕩,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不摻雜任何私利,一旦摻雜私利,明明你不喜歡,也會變成很喜歡,明明喜歡,也會變成不喜歡。人就會變得有城府,變得讓人看不懂。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立志於仁的人,不會做壞事,一旦做壞事,就會和內心深處的仁相違背,會令自己不安。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這句可以多說兩句,追求金錢與富貴,是每個人的慾望所在,但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如果不是按君子之道去賺錢,那乾脆不要。

而貧窮,每個人都不喜歡,脫貧是每個窮人最大的願望,但如果是不義之財,那不脫貧也罷,不能因為貧窮,就是把自己的德性放到一邊。

一個君子如果沒有仁,留下的不都是惡名嗎?作為君子,不能有一頓飯的時間是違背仁的,匆匆忙忙的時候不違背,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不違背,不根據時間與環境而改變。

這句其實真實價值就在於,對做個好人的追求是啥,我特別喜歡的一句話是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回也不改其樂。

今天說的這些話,其實不是講給別人聽,主要是講給自己聽,需要自己體會,說給別人聽,像是灌心靈雞湯,自己去體會,能體會多少體會多少,體會不了先放到一邊,心之安在,快樂無邊呀。

今天繼續寫論語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想要做個仁者,肯定是很難的事,孔子要解決這個問題,他說我見過的所有那些好“仁”者,會嫌惡那些不好“仁”的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果你自己是講誠信之人,你會對那些不講誠信之人嗤之以鼻,你是什麼人,就會喜歡和你類似的人。

每個人都有偏好,好“仁”之人,會討厭不“仁”之人,孔子說“無以尚之”,就是特別好,沒有比這更好的了。

嫌惡不仁之人,也是仁,不讓自己成為不仁之人,已經是最大的仁,現在的人總想管別人,總提醒別人要遵紀守法,別人要尊老愛幼,要求別人要講道德,輪到自己時就酌情而定,其實管好自己的事,比管好別人的事更重要。

仁不好做呀,做好事也很難呀,做不到怎麼辦,還是得努力做呀,先做一天,看看行不行,努力了,持續做,有什麼做不成呢?努力幹,沒啥幹不成的,看你想不想。

這些都是純粹的話,放到任何地方都合適,都是一些特別儉樸,沒人愛聽的大道理。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每個人都會犯錯,而且犯錯類型都不一樣,無論看到別人的錯還是自己的錯,看到錯誤,就是知道了“仁”。

你本來想早點睡,一不留神又熬夜了,本來想看本書,一不留神又刷抖音了,這些都可以被認定是犯錯,那咋辦,犯錯後,容易焦慮,悔恨,容易用另外一個錯誤去掩蓋前一個錯誤,結果越錯越大,一發不可收拾。

這世界上現存70億人,估計在地球上存在過的人過千億,就人性而言,還有什麼錯誤類型是未曾發生過的呢?所以,三省吾身,看到別人的錯,體察自己的錯,不二過,孔子評價顏回,就是不遷怒,不貳過,同樣的錯誤,不要犯第二遍。

想想我們自己,同樣的錯誤犯了一次又一次,明知道吃太多的甜食不好,見到了甜食依然拼命往嘴裡放,明明知道久坐不好,一坐就是八個小時,人性的弱點和人性的認知,存在巨大偏差,還真不敢說:知道了就等於做到,知道了把事做好,這才算是知道,這是知行合一的魅力,知道做不到,那還不如不知道,徒增煩惱呀。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個是名句,我們整天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這個道實在太重要,重要到就算死也毫無遺憾,這個道,可以理解為思想,理解為見地,理解為仁,怎麼理解都可以。

最重要的是,要把道拎出來,放在絕大多數事情之上,這就是那個一以貫之的道。

道,是指優先事項,要用有限時間優先做,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人生苦短,知識太多,只能優先用在自己的那個道上。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士大夫階層,要立志於那個道,如果總攀比,總覺得自己吃的不好,穿的不好,以此為恥,那就沒啥意思了。

現在有很多貧困大學生,內心非常自卑,覺得沒錢就啥都沒有,孔子這句話可以說振聾發聵,別整天想那些亂七八糟的事,士志於道,現在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你心中的道呀,翻譯過來就是你的理想呀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牛人,對天下之事,沒有敵對,沒有羨慕,只有“義”這個標準。

這句也很高明,看到新聞裡報道富二代怎麼怎麼著了,你會不會天然敵對,又天然羨慕,其實這跟你也沒啥關係,在這隻有義的標準,這人可能為富不仁,也可能是儒雅君子,這跟人家富二代的身份無關,唯義之所在。能做到無適,無莫,才能更為公允,也才能不卑不亢呀。

所以,遇到那些比你強的人,不要敵對,更不需要羨慕,要不卑不亢。

今天接著寫論語,由於連續在外出差,年底不僅有大量工作,還有MBA作業與考試,只能見縫插針,功夫不能停,昨天聽到個小觀點,哪怕只是每天稱一下體重,都能讓你的體重得到控制,苟日新,日日新,進一寸有一寸的好呀。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的心中懷有德,要按德的標準要求自己,小人呢,總想自己那點事,自己的柴米油鹽,這句話要有新的理解,以前咱說過,古時貴族是君子,可以出來做官,普通人稱為小人,小人這個稱謂並非貶義。

我覺得可以理解為,那些有大志向、大抱負的人,內心始終嚮往那個德,看現在很多牛企業家心嚮往之的,是解決社會問題,解決別人的問題,他們有大理想,他們思考的不是賺錢,不是自己的事,這樣的人反而賺到了大錢,這就是德。

而芸芸眾生,我們這些普通人,希望能過上好日子,希望有好生活,能住上好房子,這就是懷土,懷土也沒什麼不好,能讓自己生活富足,開心就好呀。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什麼事情,只要利益燻心,一切以利益為重,那怨恨你的人就多了,不能什麼事都把利益放在前面,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現在是商品社會,可以直接談利益,但你可能第一次在利益上贏了,但後面長期博弈下,你在前面吃的虧,反而能在後面得到更大的利。

記得融創創始人孫宏斌說過,併購時不怎麼考慮算賬,差不多就行,後面他反而成了併購王,資金鍊斷裂的公司都會找融創。

這就是前面說,不太計較的時候,在長期博弈下,能換來更多的機會。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禮和讓,是國家長治久安、社會有序的重要基礎,禮讓是行動,公共場所排隊時,能不能讓老人往前站,公路堵車,司機能不能不加塞,能不能把應急車道讓出來,大多數人都沒那麼著急,看到別人加塞,就覺得自己虧了,這種不由自主的急躁,讓秩序變得更混亂,增加了事故發生的概率。

遇到事情要禮讓一些,不急不躁,心情好,才能達到完美的狀態。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這個提到的又是“反求諸己

”思想,就是有啥事別總想這是外部的事,跟我沒關係,要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眼睛總盯著領導崗位,總想著啥時候這個位子能輪到自己,而一旦到了這個位置,又想著下一個位置什麼時候能輪到自己,沒完沒了。

孔子說不患無位,說的就是你別沒事總盯著那個位置,先看看有沒有達到那個本事,先練那個本事,有人說,有了那個本事,還是沒那個位子怎麼辦,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沒有就沒有唄,安然接受就好了,你有那個本事也不代表你一定得到那個位置,內心能寧靜到如此地步,真是有大修為。

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你,不知道你,你想得到那個知名度,不斷蹭熱點,還不如琢磨一下,人家憑什麼要知道你。

凡事反求諸己,盡人事,知天命。有人說,這是認命,是消極思想,其實這反而才是最積極的思想。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感慨,說曾參呀,我的道是一以貫之的,啥是一以貫之,讀論語你會發現,論語中有一些語句矛盾的,這很正常,中庸思想就是要繞開這些矛盾,不讓自己走到異端,有什麼樣的道是一以貫之,是任何時候都要遵循的呢,曾子理解了,可別人沒有理解,就問,這是什麼意思啊,什麼叫我的道一以貫之啊,曾子回答,孔夫子的一以貫之的道,就是忠和恕而已啊。

啥是忠,啥是恕。

之前咱們講過,曾子說,每日三省,為人謀而不忠乎?就是這個忠,這並不是古代帝王講的忠誠於某個人,忠君思想,而是忠誠於內心的那個大義,你自己想要乾的那件事,也要努力幫別人達成。

什麼是恕,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如同別人的心,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儒家“恕”的思想,忠恕之道,才是值得人一以貫之的。

你想想,我們有太多的事,都是己所不欲,強加於人,作為老闆,你不愛加班,然後你要求你的員工加班,你自己排隊加塞,要求別人遵守規則,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別逼著別人幹。

寫了一段時間論語,我覺得論語作為儒家起源,有溫情,有省察,有放之四海的大道理,也有含情脈脈的小關懷,和孟子之後的儒家有很大不同,孔子那個時代,禮崩樂壞剛剛開始,但還是有公序良俗,到了後來孟子時代的戰國時期,已經徹底崩塌,才有了孟子的大義凜然,孔子說,邦有道則士,邦無道卷而懷之,到了孟子就變成了民貴君輕,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這是完全不同的思想狀態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