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何看待高中生的孤獨?

塗偉媛


我非常高興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

我自己在高中階段就經歷過孤獨這個階段.幸好最後通過努力走了出來,順利地考上了大學. 改寫了自己的命運.

我當時在縣裡的二中讀的高中. 小學在農村讀,初中在鄉里中學讀,高中就要到縣城了.

當時中考考試的分數一般. 初三的時候發現身邊的很多同學已經不詩書了,有的男女同學已經開始眉來眼去. 我從小就喜歡讀書.我甚至不敢想象自己沒有書讀的情形發生自己身上. 初中成績雖不撥尖但是也算過得去. 那時候成績好的女學生父母都希望自家女兒可以去考中專,出來當老師. 因為這樣不僅不用交學費,中專學校在市區但是離家近也就坐車2-3個小時的事情.而且女孩子早出來工作可以早賺錢,可以支持家裡弟弟妹妹的學業深造.我媽媽就很有這種想法. 她開始討好我直到我同意中專的志願. 所以媽媽對我沒有如願考上中專我這件事情是非常失望的.我知道她儘量剋制自己,但忍不住時她會時不時明裡暗裡地嘲諷我.

當時學校另外2個女孩裡考上中專.其中一個是年級第一. 我記得讀高中寒假回家時在街上看到她騎車經過. 聽說她已經開始在中心小學教書了.她悠閒地騎著車子,戴著眼鏡,穿著考穿,一副順風順水的樣子. 我假裝沒有看見,都沒有打聲招呼.我想我是有些嫉妒她的. 畢竟她已經不用面對高考的壓力了.

另外一個是我平時要好的女同學. 她考上了中專. 中專的生活對她的影響非常大.我們再次見面是在高二. 不記得她為什麼到我們學校來,可能是路過來同自己村裡同學借宿的吧. 她來我們學校我事先是不清楚的. 突然間見到她,我注意到我們之間的差異已經非常巨大.她已經完全沒有鄉里土氣,已經是個時髦的城市姑娘了.她甚至都顧不上和我說話,只是簡單地打了聲招呼,然後就象風一樣消失了,風裡還帶著粉餅的香味. 我記得曾經我們是那樣的要好. 但是顯而易見這些都是過去式了.

高中生活是非常辛苦的. 我記得開學後的第一天早上,非常早,大概5點左右,我被梳洗的聲音吵醒了. 我正覺得奇怪,轉眼間同宿舍的人都走光了.後來才知道大家都去早讀了!等我去到時,教學樓已經燈火通明,書聲朗朗.

因為我在讀商路前從來沒有沒有寄宿過,所以自然沒有這種晨起早讀的習慣. 但是我知道這個作息很好,也非常願意去配合,所以很快就適應了.

高中突然開始寄宿生活.我是非常不適應的.最大的不適應是大家要開始宿舍生活了. 我在這件事情的適應程度就非常差. 和同宿舍的同學不夠融洽. 甚至還和同學吵過一兩次架. 具體因為什麼原因都不記得了. 現在還記得同學氣沖沖的樣子. 反正後來倆雖住在同一個宿舍,但是已經不怎麼講話了.聽說那個同學到處說我壞話,還在班主任那裡靠我狀,聯合其他同學孤立我. 那時候這種事情也不好意思同父母講或者班主任講. 班主任是個男的,印象中似乎提醒過我,說同學啊光學習好不行,要注意團結同學什麼的做人不要太小氣. 心中真是那個叫屈啊. 那個時候要是有個人象朋友般好好開解開解,談談心,可能那股氣不會憋那麼久. 我也想不明白,那時候的自己為什麼會那麼敏感呢?到現在我很多事情都忘記了,但是回憶起這段時光,似乎這段時光不自覺地就蒙上一層了陰影,現在想來自己當時好傻. 現在那位同我吵架的同學在我朋友圈裡,但是平常幾乎沒有聯繫或者說話.從她的朋友圈來年,她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對生活充滿感恩的女人. 看著她朋友圈的動態,我真的費解自己當時為什麼會和她吵架呢?倆人應該成為要好的朋友才對啊.

那時的我,因為憋著這股氣這股孤獨勁,拼了命的學啊學,想要闖出一翻新天地.也許孤獨幫助了我,但是如果重新來一次,我希望沒有這些經歷,因為充滿歡聲笑語的學習生活是每個高中同學都向往的,除了拼命學習外,我們也要學習同老師同學及家長的交流溝通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等. 做一隻孤獨的刺蝟不會讓我們擁有精彩的人生.

願每個身處孤獨狀態的高中生都能和自己和解,和環境和解,和父母和解,當有不良情緒不要怕不要累積,拿起電話或手中的筆勇敢尋求幫助.

走過去前面是片天!精彩人生屬於您.



夢姬


高中生的孤獨比例是很高的!

一方面:高中生階段面臨生理方面身體的成長變化!

另一方面:高中生階段面臨的選擇是很多的,選擇報考哪個學校?選擇以後的發展方向等等!

還有一方面:高中生的心理是迷茫,矛盾衝突的時期。

俗話說高中生是一條腿邁入成年。潛意識裡對未知的接踵而來的責任充滿恐懼。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蘇金豔生活心理學



蘇金豔生活心理學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高中生是面對人生選擇最多的一個階段,也是最重要的人生轉折點。所以在這個階段的學生迷茫孤獨不知道該怎麼做,也怕選擇錯,以後後悔都沒有用。而且平時家裡人在開導開導學校成績不好,壓力很大,孤獨感倍增。打鐵還須自身硬,看開點就好了,人生百年左右,未來可期,你怎能倒下。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希望對你有用,謝謝


感受萬物


正常的。

這和青春期生理發展和心理需要還有暴炸式思維網絡的建構都有關係。只不過每個人的感受和應對方式不同而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