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有人說“寒門出貴子”變得越來越難,985、211中的農村學生佔比越來越低,是這樣嗎?

撿來的八哥


是的,我是在農村,農村自然是寒門最多的地方,不要說很少看到985.211的學生,甚至連大學生都不多。

其中的原因很多專家學者以及許多關心這個現象的老師都思考過,比如從經濟從文化方面。我補充說一個“期待”這個問題。

我觀察到貧寒的家庭,大多數是教育有問題的家庭,就像我一個學生,我問他,你最羨慕的哪種人?他說,他最羨慕的是農民工。然後告訴我許多農民工好的地方。

我問:你的家庭裡有沒有人讀過大學?他說沒有。

我又問:“你家族裡有沒有大學生?”他還是說沒有。

那麼,不僅這個孩子失去了學習榜樣的機會,而且家中也失去了瞭解知識改變命運的具體的可感的事例。所以,這樣的家庭經常會因為自卑而貶低知識的重要性。因此,我看到貧窮的家庭的家長對孩子學習是缺乏足夠的期待,孩子讀得怎麼樣,他們不是很關心,甚至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家長說,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學。

我曾經有一個學生,成績很糟糕,有一次告訴我,她很難過,她家裡人從來沒有問過她的成績,只會說,考好考不好都沒關係。當然孩子感覺到不是父母在寬慰她,而是根本不把她的學習上的成敗放在心上。

還有一種寒門的家長有著強烈的改變自己的命運的渴望,所以,對孩子的學習抓得特別緊,也正是這種高期望導致了對孩子的種種急功近利要求,或者要求把孩子所有的時間投入到學習中去,孩子變成父母改變社會地位的工具。

所以,無論對孩子的無期待和高期待都是不利於教育的扭曲的心態,這樣的心態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而經濟富裕的家庭,他們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他們雖然也期待孩子成才,但是他們能夠承當孩子不成材的後果,所以,他們和子女的關係更容易是心平氣和,而這種心平氣和,功利性不強烈的教育目標反而更容易促進孩子的成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