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教育強國」張頤武:荷花的境界

張頤武:荷花的境界

教育強國

「教育强国」张颐武:荷花的境界

★★★★★

新曆七月,就是農曆的六月,農曆六月二十四是古人認定的荷花的生日,而六月也是荷花的月份,荷花就是六月的花神。荷花所具有的象徵意義在中國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中國人和荷花結緣極早,《詩經》裡的常被人用來闡釋古人對於荷花的認知:"山有扶蘇,隰與荷花","彼澤之陂,有蒲有荷"。《離騷》裡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古時候人們就對這種植物有著深切的認識,而且已經以這種植物來隱喻一種高潔的襟懷。

蓮藕可食,荷花可賞,很早的時候古人對此就有認知。蓮子清淡有幽香,藕則做法多樣,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一直有重要的地位。無論煮湯還是做如藕盒或糖藕,都有自己的獨到的風味。而荷花的觀賞性更是讓人陶醉。這種花有純潔的白蓮,也有充滿生命活力的紅蓮。它們都是在中國的傳統中充滿了意趣的。

到了東漢,佛教傳入,荷花更變成了一種有獨特意味的植物。它變成了佛教的精神的一種展開,既是一種佛的境界,也是一種生命的修養的象徵。純潔無瑕,有超脫於塵世的高潔之美。佛經裡描寫佛陀,有這樣的形容:"世尊喜悅微笑,清淨如初秋蓮華已開。"後世從此對於荷花有了更深的寄託,荷花所象徵的是精神的超越和昇華,是對於世間萬物的更高的感悟。像曹植有名的《芙蓉賦》裡有:"覽百卉之英茂,無斯華之獨靈。結修根於重壤,泛清流而擢莖。"荷花的高潔,如同一種美好的人格。這種文脈一直傳承,也和理學結合,所以才會有周敦頤千古傳誦的名文《愛蓮說》,這篇文章也讓周敦頤從此和荷花有了不解之緣,"出淤泥而不染"成了中國人的人格精神的最好的展開。這篇文章之深入人心,給了荷花最高的禮讚。六月的花神也就屬於這位愛蓮的君子。荷花的高潔清雅,是中華文化的象徵。它是一種清雅的境界,清高的品格,清淨的氣質的展現。

荷花在中國還有另外的一層含義,也就是採蓮中所包含的浪漫的詩意。採蓮曲也一直是中國詩裡的獨特的類型,很多重要的詩人都有采蓮曲。採蓮姑娘的青春之美和荷之美,一直是相映成趣的。採蓮的浪漫的事情,是中國式的詩意的一部分。它不像文人的高潔的精神,而是世俗的快樂和浪漫的浸染。王昌齡有《採蓮曲》二首,就寫採蓮女之美:"吳姬越豔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溼衣。來時浦口花迎入,採罷江頭月送歸。/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採蓮女在水上,荷葉荷花之間出沒,就很有意趣。清人孫汝蘭就在《百尺樓·採蓮詞》中把這隱喻成了人間的感情:"郎去採蓮花,儂去收蓮子。蓮子同心共一房,儂可如蓮子。儂去採蓮花,郎去收蓮子。蓮子同房各一心,郎莫如蓮子。"蓮花蓮子在這裡都是一種隱喻了。

荷花還在唐明皇楊貴妃的故事裡有一個角色,當年"太液池有千葉白蓮數枝盛開,帝與貴戚宴賞焉。左右皆歎羨,久之,帝指貴妃示於左右曰:"爭如我解語花?"白蓮開放,同往賞花,說出解語花的形容,這是對楊貴妃的欣賞,也是二人的浪漫感覺。以花喻人,但終是人勝於花之處在於,人能解語,心心相印。這感覺還是很浪漫的。當然對於今天的女性主義,這種說法也就未必合適。當時卻還是一段佳話。荷花的浪漫詩意是現世的,和那出世的高潔也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也是中國人的情感的豐富性的所在。

當然,到了秋天,荷花就凋落了。凋落的荷花又是一段中國式的情感的來源。留得殘荷聽雨聲,正是中國式詩意的另一面的意味。宋末元初時人黃庚有《池荷》,很有啟發:"紅藕花多映碧欄,秋風才起易凋殘。池塘一段榮枯事,都被沙鷗冷眼看。"潮流會變,從春到秋,荷花也經歷了從開到敗的過程。只有沙鷗靜靜地旁觀了這變化。人要對於成敗得失看淡些。其實許多事沒那麼了不起,不過是沙鷗看到的一幕而已。做荷花還不如沙鷗來得瀟灑。八大山人有有名的《荷花水鳥圖》,也是寄寓他的深沉的感慨。楊萬里有一首《秋涼晚步》寫秋極佳:"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秋意濃,但悲傷也不必,正是一點涼意,給人愜意的感受。雖然紅色的荷花落了,荷葉也殘了,但還有小如銅錢的荷葉新長出來,給人生命的旺盛的感覺。秋的詩意也有自己綿長的韻味。荷花正是一種中國式的感情的最好的展現。

(張頤武:長安街讀書會成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新書推薦」長安街讀書會第20200207期幹部學習新書書單

「2019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經典篇)

「2019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熱門篇)

注:授權發佈,轉載須統一註明來自長安街讀書會公眾平臺:changanjie-rea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