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你們為何不像別家孩子那樣對待老人?子女:因為你們幫不上什麼忙

你們為何不像別家孩子那樣對待老人?子女:因為你們幫不上什麼忙

【1】老鄰居的“經驗”

老何特別羨慕鄰居老李家。

老何和老伴兒有仨孩子。把孩子們帶大,等孩子們成年參加工作之後,陸陸續續都分出去過,對老人一點都不親。老倆很想不通,為什麼兒女對待自己的態度,跟別人家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差別那麼大。

老何跟老李是多年的老鄰居,關係一直特別好。有時候一塊兒沒事閒聊天的時候,老何總提起家事:

“老李,你看你家那倆孩子多好啊!隔三差五的就跑過來看看你們,經常還拎著大包小包的,你算是享了福了。”

街坊老李有時候還經常跟他開玩笑:

“我家有什麼動靜都讓你知道了。你觀察的夠細緻啊!難不成有什麼想法?”

老何每次提到這個話題,都帶著羨慕、帶著不解、甚至帶著一絲抱怨:

“你想哪兒去了。

你見過我家那仨孩子幾面?誰也不像你們家那倆孩子過來的那麼勤快。我真是想不明白。你說要是孩子們忙,咱們當父母的,都能理解,問題是他們沒事也不怎麼過來。

你跟我說說,你們家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你們為何不像別家孩子那樣對待老人?子女:因為你們幫不上什麼忙

提到這個話題,老李心裡還是挺“驕傲”的。哪個老人不為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對老人孝敬感到高興?只是說起來,還得適當“謙虛”點兒:

“那沒啥可說的。

我跟你說,就一條:啥話都說到前頭,啥事都做到公平。

我那倆孩子,小時候也沒少挨訓。但是從小我就跟他們說過:守規矩,就什麼事兒都好說。不聽話,挨訓可別怪別人。家裡也一樣,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就怕啥事沒規矩,亂來,孩子們也不服,當家長的也做不出榜樣。我和你老嫂子也一樣,我們定的規矩,我們也得遵守,這樣讓孩子才覺得公平。

給你舉個例子吧。前段時間有這麼個事兒。我們家有個規矩,到了吃飯點,手頭不是著急的事情都得放下。那天我那倆孩子過來跟我們一塊兒吃飯,你老嫂子還拿著手機跟她姐妹聊天,讓我說了一頓。

別看孩子們都大了,聊個天才能耽誤幾分鐘?但是隻要不是著急的大事兒,這麼做是不是自己把自己定的規矩壞了?這對誰都不公平。”

老何聽了半天,好像聽明白了,又好像沒聽懂。這是一種教育方式,但是跟孩子們與老人關係好有什麼關係?

“你彆著急啊,聽我慢慢說。別看就這麼一條,這裡面道道可多了。

再給你舉個例子,你好好品品。

我那倆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家有個表貼到牆上了,是倆孩子的值日表。誰當天幹完活,我們檢查完了就蓋個小紅花。這是規矩吧?但是,光有這不行,你得有獎勵,我們說了,攢夠10個小紅花,就有5分錢。就算我們再窮,也不賴賬,因為咱把話都說前頭了。

這是什麼?這個規矩就是,付出就有回報。你想啊,一個禮拜,三十天,那個時候倆孩子為了每個月掙這一毛五分錢,幹活可積極了,都搶著幹。我們從來沒短過孩子,也沒偏袒過誰。

你想,現在咱們都這歲數了,要孩子給什麼?要給孩子什麼?這是你需要考慮的。

我最後再跟你介紹個經驗:

其實無論孩子是小還是大、咱們年輕還是老了,道理都是一樣的,什麼事兒都要講公平。

你想想,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付出的多吧?但是是不是也得到孩子帶來的快樂?等自己老了,也別老想著之前付出了,現在孩子們就應該回報什麼。這個時候也得想想,能給孩子什麼?

孩子們經常過來看我們,我們其實也給孩子做了不少事兒。

人嘛,都是有心理的,多少都有些付出想得到回報的心理。這些事兒你得想明白。”

聽到這,老何似乎是有些感覺了。

【2】老伴兒的想法

回家之後,老何跟老伴兒說起這個事兒來。

幾十年下來,老倆一直覺得對孩子都不錯。小時候督促孩子,是想著讓孩子學到本事,今後能有個好前程。等到自己老了,覺得年輕的時候付出很多,孩子們應該多回來看看,孩子們又不那麼親,讓老人很失落。

老伴兒聽完老李傳授的“經驗”,對著老何說:

你們為何不像別家孩子那樣對待老人?子女:因為你們幫不上什麼忙

“我覺得不是那麼回事兒。

誰家情況都不一樣。你有沒有想過孩子們為什麼不親?你覺得現在咱們定個規矩,他們就能照著來了?

我的看法,就是孩子們不懂得孝順。孩子小的時候咱們沒虧待過他們,長大了能不能理解,是他們的事兒。

我其實琢磨了好長時間。你記不記得有一回老三把咱倆氣得不行?還記得原話是怎麼說的不?他說:你們又沒錢又沒關係,指望你們什麼也指望不上。那誰誰誰家,都是人家爸媽幫著把工作安排好的,工作輕鬆掙錢還多,你們什麼忙也幫不上。老大和老二不是也有過類似的想法麼?

還有一回老大過來的時候,你帶了一嘴:有時間多回來看看,你看你李伯伯家那倆孩子,幾乎天天過來陪著老人聊天。你還記得老大怎麼回的不?他說:人家能跟咱家一樣麼?你當時問了一嘴:有什麼不一樣的?老大沒搭理咱們。

所以啊,人,看問題的點不一樣。我就想問問,爹孃沒這個本事,給不了孩子想要的,孩子就可以不孝順了?

再說了,你覺得咱倆屬於那種要求特別多的人不?咱好像沒有像有的人家,一天到晚給孩子提要求、伸手向孩子要東西吧?

所以老何,後來我想明白了。我勸你也想開點,各有各的福,各有各的報。咱們得不到的,也彆強求。

孩子們好好的,咱們高興。孩子們對咱們不親,咱們日子該過還得過,強扭的瓜不甜。與其花時間琢磨這些事兒,還不如想想咱們自己,健健康康的比什麼都強。”

邊聽老伴兒說話,老何心裡也一邊在盤算著。鄰居老李傳授的經驗,聽著挺有道理,但是每家每戶情況都不一樣。老伴兒說的話更現實一些。

想著孩子多來陪陪的目的是什麼?無非還是尋求一種自我心理上的滿足,說白了還是有所取的心態。

老伴兒比自己想的更開一些。得不到的別過於強求,安安心心做好自己就行了。

【3】應該抱著什麼樣的養老態度?

人都會慢慢變老。

養老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有時候甚至變成了難題。

鄰居老李和老伴兒的話語,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態度。

你們為何不像別家孩子那樣對待老人?子女:因為你們幫不上什麼忙

<strong>老李的態度,是建立在一種相互付出基礎上的養老思維。

這與家庭從組建開始就樹立規矩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家庭成立那一刻起,就有了家庭的基因。

所以,很多和諧的家庭、老人子女融洽的家庭,都有他的必然性,並非單純靠個人的自覺。通過老李的經驗可以看出,他非常清楚什麼叫付出跟回報對等。規矩只是實現的手段,從小就給孩子們樹立了典範,讓孩子們也清楚,老人說話算數,老人不會單純的向孩子們提要求,他們認為,這是“公平”的。

能理解的孩子,多數都不會過多的索取,也懂得要付出才行。所以,這種“對等”的思維,讓孩子們學會了應該付出什麼。

沒有什麼絕對公平的事兒,平等是人的基本訴求——兒子就得養我、老子就得給兒子安排工作,這些思維,都是片面的。放到誰心裡,都不會真正的接受。

所以,這種養老態度,特別值得那些希望依靠家庭進行養老的老年人——公平,相互付出,我的付出,就是你的回報——無關功利。

<strong>老伴的態度,是建立在一種自我養老基礎上的養老思維。

老伴兒堅定的態度是“想想咱們自己”,把自己的日子過好,健健康康。這種看似“自私”的行為,其實是從自我需求出發的一種養老態度。

對於老年人這個相對弱勢的群體,如果不學會保護好自己,最後吃虧的一定是自己。

對於有些家庭來講,有子女的不一定孝順,更何況還有很多沒有子女的家庭。老伴兒很清楚自己的家庭情況,並沒有刻意糾結如何改變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而是想明白了一個道理:自己先過好再說。是否必須要依靠子女才行?當然不是。

通過老伴兒的話語和觀點,希望能夠給到的啟示是:步入老年,稍微“自私”一點,不是壞事。

老人有很多可以用於自我養老的本錢,學會保住“本錢”。而且隨著目前有關法律、政策的逐步充實,把自己養老的命運嫁接在子女之上的做法,已經可以漸漸弱化。


99%以上的家庭都會面臨繼承問題!請關注“一紙家書”頭條號,持續為您講述身邊的遺囑、繼承故事,為您系統講解遺囑、繼承專業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