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做理想中的自己,始於足下,從學會思考開始


做理想中的自己,始於足下,從學會思考開始

思考點亮前行

<strong>「思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但大多數人,也許還真的未能很好地運用這個能力。原因很簡單:大腦總是懶惰的。它喜歡明確的、易得的、輕鬆的事物,不喜歡迂迴曲折的思考路徑。 因此,我們總會有這麼一個傾向:依賴於別人告訴我們答案,對外界的信息過度簡化,輕率地貼上自己的理解和結論,並逐漸強化自己固有的觀點和模式。這就導致了,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真的在思考,而是循著習慣性的路徑,用固有的思維框架,產出「顯而易見的」「眾所周知的」結果。

我們常常訴諸群眾,訴諸常識,訴諸權威,訴諸直覺,訴諸情感……用這些方式,來掩蓋我們「懶得思考」的事實。

所以,從現在開始,祝願每一位關注的朋友,都能學會更好地去思考跟自己切身相關的問題。

什麼叫做「更好地思考」?下面跟大家分享一套簡便的「思考工具」,可以自行組合、聯結,來應對不同的場景和問題。

· 1)我的目的是什麼?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我需要實現什麼?現在還缺少什麼?<strong>(目的)

· 2)對於這個舉措,我可能得到的收益是什麼?付出的風險和成本是什麼?<strong>(權衡)

· 3)我能觀察到的是事物的全貌嗎?我可能遺漏了些什麼?<strong>(視野)

· 4)我們所使用的概念定義是什麼?我們是否基於共識在討論它?<strong>(定義)

· 5)他提出這個主張的立場是什麼?對他來說有何損益?<strong>(立場)

· 6)他的依據是什麼?這些依據可靠嗎?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strong>(理據)

· 7)我的觀點是基於什麼而形成的?如果我自己要反駁它,能否找到漏洞?<strong>(框架)

· 8)我作出推斷的邏輯鏈條是什麼?這些因果關係成立嗎?我能否量化其可能性?<strong>(推理)

· 9)這個問題所存在的原因是什麼?它再進一步的根源是什麼?為什麼?<strong>(根源)

· 10)從整體來看,這個問題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它可能引發的變化是什麼?<strong>(系統)

怎麼使用這套工具呢?比如,當你需要作出決策時,可以用1、2、3來思考 —— 以「我是否要跳槽」為例:

· 1)我希望從工作中得到什麼?<strong>(目的)

· 2)我目前的工作能給我這些東西嗎?新的機會又能給我什麼?我可能失去什麼?(權衡)

· 3)我的理解和認知是對的嗎?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去檢驗?<strong>(視野)

當你閱讀或接收信息時,不妨使用4、5、6,對信息進行批判性的思考:

· 1)他的表達跟我的理解是一回事嗎?<strong>(定義)

· 2)他的立場是什麼,是什麼使得他具備這樣的立場?<strong>(立場)

· 3)他的依據是什麼,有沒有道理,哪些觀點是我可以接受的?<strong>(理據)

思考後,我們會做出各種判斷,判斷有對錯,正確的事會讓我們感覺到開心,錯誤的事情會帶來疼痛,但反思後,這何嘗不是我們在做出正確抉擇的基石。勇敢的去做,形成自己想要的思考模式!


摘選自《分清楚,哪些東西要「快」,而哪些東西,要「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