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做理想中的自己,始于足下,从学会思考开始


做理想中的自己,始于足下,从学会思考开始

思考点亮前行

<strong>「思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但大多数人,也许还真的未能很好地运用这个能力。原因很简单:大脑总是懒惰的。它喜欢明确的、易得的、轻松的事物,不喜欢迂回曲折的思考路径。 因此,我们总会有这么一个倾向:依赖于别人告诉我们答案,对外界的信息过度简化,轻率地贴上自己的理解和结论,并逐渐强化自己固有的观点和模式。这就导致了,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真的在思考,而是循着习惯性的路径,用固有的思维框架,产出「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的」结果。

我们常常诉诸群众,诉诸常识,诉诸权威,诉诸直觉,诉诸情感……用这些方式,来掩盖我们「懒得思考」的事实。

所以,从现在开始,祝愿每一位关注的朋友,都能学会更好地去思考跟自己切身相关的问题。

什么叫做「更好地思考」?下面跟大家分享一套简便的「思考工具」,可以自行组合、联结,来应对不同的场景和问题。

· 1)我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需要实现什么?现在还缺少什么?<strong>(目的)

· 2)对于这个举措,我可能得到的收益是什么?付出的风险和成本是什么?<strong>(权衡)

· 3)我能观察到的是事物的全貌吗?我可能遗漏了些什么?<strong>(视野)

· 4)我们所使用的概念定义是什么?我们是否基于共识在讨论它?<strong>(定义)

· 5)他提出这个主张的立场是什么?对他来说有何损益?<strong>(立场)

· 6)他的依据是什么?这些依据可靠吗?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strong>(理据)

· 7)我的观点是基于什么而形成的?如果我自己要反驳它,能否找到漏洞?<strong>(框架)

· 8)我作出推断的逻辑链条是什么?这些因果关系成立吗?我能否量化其可能性?<strong>(推理)

· 9)这个问题所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它再进一步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strong>(根源)

· 10)从整体来看,这个问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它可能引发的变化是什么?<strong>(系统)

怎么使用这套工具呢?比如,当你需要作出决策时,可以用1、2、3来思考 —— 以「我是否要跳槽」为例:

· 1)我希望从工作中得到什么?<strong>(目的)

· 2)我目前的工作能给我这些东西吗?新的机会又能给我什么?我可能失去什么?(权衡)

· 3)我的理解和认知是对的吗?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去检验?<strong>(视野)

当你阅读或接收信息时,不妨使用4、5、6,对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 1)他的表达跟我的理解是一回事吗?<strong>(定义)

· 2)他的立场是什么,是什么使得他具备这样的立场?<strong>(立场)

· 3)他的依据是什么,有没有道理,哪些观点是我可以接受的?<strong>(理据)

思考后,我们会做出各种判断,判断有对错,正确的事会让我们感觉到开心,错误的事情会带来疼痛,但反思后,这何尝不是我们在做出正确抉择的基石。勇敢的去做,形成自己想要的思考模式!


摘选自《分清楚,哪些东西要「快」,而哪些东西,要「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