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宋朝經濟很發達,為什麼不能收復西域?

驚鴻語鳴


經濟上財大氣粗,軍事與政治制度積貧積弱,這種不平衡讓宋猶如一個蹩腳巨人,行動不便

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周世宗病逝後,年僅七歲的周恭帝無法管理政事,國家政局動盪不安。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曾經結拜為義兄弟,在軍隊中握有實權。

次年元旦,風聞遼國和北漢發兵南下,後周宰相範質等人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大軍行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趙匡胤之弟匡義(即宋太宗趙炅)和歸德軍掌書記趙普,授意將士把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正月初四,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逼使恭帝禪位,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改國號為“宋”,建立了趙宋王朝。

宋朝建立後,趙匡胤深知擁兵自重對朝廷的危害。為了防止黃袍加身再一次發生。因此他趙普的建議下,對軍事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設計奪取石守信等大將所掌握的兵權。

然後再專門設計了一套新的軍事制度。這套軍事制度的核心就是防止武將擁兵自重。趙匡胤設計的軍事制度非常錯綜複雜,總的來說,武將沒有調兵權,也不能帶兵,只能在發生戰事的時候臨時統領軍隊,並且結束後要立刻交出兵權,而能調兵的人卻不會打仗。

所以, 整個宋朝(北宋和南宋),最高軍事權力機關幾乎沒有掌握在專業人士手中。如果只站在鞏固“趙氏”江山的角度來說,這樣的軍事制度是正確的,後來歷史發展也證明了趙匡胤想法的正確性。

在整個宋代沒有發生過一次軍事政變和武將造反的事件,因為沒有軍事政變和武將造反,宋朝比起中國其他王朝來說是比較長的,宋朝歷十八帝三百二十年。而中國其他王朝一般都比較短,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例外。但是這樣的軍事制度卻造成宋朝軍事上積貧積弱不敵鄰國。


君意圖南


宋朝的經濟很發達,但是軍事實力很差,軍官政策非常混亂。

宋朝統一五代十國割據政權,但是大多唐朝失土都沒有收復,宋太祖黃袍加身後,害怕自己的手下走自己老路,一直壓制武將發展,軍隊根本沒有怎麼發展。

宋太祖死後,其弟宋太宗也北伐遼國多次但是沒有任何進展,勝少敗多,最後向遼國稱臣繳納歲幣,周圍的遊牧民族都建國獨立,西夏,大理,吐蕃,遼國,以及金國,主要原因是宋朝軍隊戰鬥力差,武將受到壓制,文官都是喜歡吟詩作賦,皇帝也是喜歡琴棋書畫,與少數民族的爭強好勝剛好相反。所以宋朝守土就力不從心,更別說拓土。

宋朝的皇帝和大臣都是文弱無能,所以影響整個國家的動向,宋朝沒有打算收復失土的心,也沒有那能力。






飛天小老虎


我是奔騰Li,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宋朝為什麼不能收復西域,主要原因還是宋朝的能力還沒有達到,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宋朝在歷史上是一個很強大的王朝,但事實上在秦,漢,唐,宋,元,明,清這些華夏一統的王朝中,除經濟強大以外,宋朝的領土是最小的,軍事能力也是相對較弱的

宋朝管理土地面積倒數第一,為何還號稱大一統?

宋朝土地面積為何倒數第一,其主要沒有佔據三個地方,

  1. 西北地區,西夏統治,
  2. 北方的燕雲十六洲,是遼國,
  3. 南方的安南地區,(現今的越南地區,唐,明等時期均在王朝的版圖內)

對比唐朝這時的宋朝應該算是四分五裂的,而且還僅限於北宋時期,到了南宋時期,宋朝統領的地盤就更小了,那麼為什麼宋朝可以號稱大一統,其實與古時管轄區有關,

  • 中原地區,
  • 巴蜀地區,
  • 江南地區,

古時王朝主要以這三個地區為主要領土,佔據此三個地區就算是統一的王朝,而宋朝雖然名義上可以稱為大一統,但實際上還是群雄割據的局面

注重經濟,缺乏軍事能力

從經濟的角度看,宋朝的君王是成功的,英國著名經濟史學家麥迪森測算,按1990年美元為基準,在公元960年後(趙匡胤建立宋朝),宋朝均GDP為450美元

,至宋末達600美元。而處於中世紀中的歐洲,僅為422美元,宋朝領先於歐洲,

但事事皆有兩面性,宋朝發展經濟的能力強大,而發展軍事卻相對較弱,僅從一點上我們就可以分析出原因

  • 秦有始皇帝,王翦等大將,
  • 漢有漢武帝,衛青等大將,
  • 唐有李世民,秦叔寶等大將,
  • 明有朱元璋,徐達等大將,

而宋朝立世300餘年,歷經19位君王,均沒有注重培養有軍事能力者,被人們所銘記的將領僅有岳飛一人,

總結

每個王朝都有自己的使命,宋朝經濟上的發達對後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軍事上的落後卻與列強形成差距,導致宋朝經常被遼,金騷擾,《靖康之難》的發生,也充分證實了宋朝的實際情況,難以自保的宋朝又有何能力收復西域呢。


奔騰Li


宋朝的經濟發達,但打仗卻也未必都是失敗。宋朝採用重文輕武的,國家政策,所以在宋朝的時候,軍人的地位比較低,但並不表示軍人的戰鬥力低下。

宋朝所面對的周圍強敵,是比其他朝代都要強大的,無論是之前的契丹建立的大遼國,還是後面,女真建立的大金國,蒙古人的黃金家族瘋狂崛起,甚至包括党項所建立的西夏,還有,雲南大理的段氏,這些政權還自在,大宋的周圍彈,很多人都會覺得宋朝是一個戰鬥力非常低下的國家,但如果你的周圍有這樣的鄰居的話,你還能夠平安發展,300多年這種情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可以肯定用簡單的想法去想象,就能夠知道宋朝的邊境的軍費支出是有多大,而在這樣的前提下,發展到國內的經濟也很好,以及對待病患的情況,也都是非常的重視,所以宋朝的軍力邊軍,起碼不會特別弱,在長達300年的歷史當中,宋朝的編劇一直處於朝各個國家對峙的,情況。

而除了靖難之役的時候,叫金國打過來其他時期,一直堅持住,哪怕,在蒙古黃金家族崛起之後,宋朝還堅挺了50年,這對於其他所有的國家來說都是不可想象,所以誰又能夠說宋朝的軍隊戰力比較弱呢?誰又能說他,旅,敗屢戰。


我是多餘人


小白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看:

第一,宋朝統治者不敢將大量的部隊交於武將統領外出,宋朝統治者本身就是武將出身,對擁有大量兵權的在外將士還是有所擔心的

第二,宋朝經濟重心在南方,顯然,開拓南方的經濟和發展南方的貿易路線更有意義,再者宋朝出現了航海羅盤,極大的推送了航海運輸的發展 ,而且海運具有運量大,被劫掠的風險小!

第三,宋朝周邊形勢複雜。在北宋,西南有大理,西北有西夏,北方有契丹,如若收復西域,必然引起戰爭,再加之路途遙遠,強敵環飼守住已有的地盤顯然更為重要

第四,宋朝距離西域遙遠,必然需要大量的馬匹和漫長的補給線,由於後晉石敬瑭獻幽雲十六州後,中原王朝一直未能收復長城以北地區,更是缺乏馬匹這一重要的戰爭物資,漫長的補給線極易導致孤軍深入

第五宋朝的精銳部隊都在汴京駐紮,收復西域必然不能派雜牌軍,如若中央軍事空防,皇帝也不安心!

第六,宋朝重文輕武,軍隊的戰鬥力普遍較弱,收復西域必然難關重重,同時在在戰略上不符合宋王朝以防禦北方的遊牧民族而制定的消極的防禦戰略!


小白i分享


回答這個問題要看宋朝的發跡過程。

北宋是原後周禁軍大將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取得帝位,直接繼承了後周的領地。當時處於五代十國,南方北方都有多個地方政權,北宋建立後,接著便是對其他國家用兵,宋高宗趙光義統一了大部分領土,但北邊有遼,西邊有西夏,南邊有大理,相互對峙。

隋唐以後,經濟重心已經逐漸轉移到長江以南,這也是北宋定都在開封的最直接原因,能夠通過京杭運河連通南北。所以宋朝首先是平定南方,等到南方平定以後,北方遼國實力很強,還擁有幽雲十六州,直接讓長城天險失去作用。

另外,河套平原落入了西夏手中,這些天然的養馬場都在敵國領地,所以宋朝騎兵很弱,只能依靠步兵打仗。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相對步兵有巨大優勢,騎兵可以迅速進入戰場,也可以快速撤出戰場,這就是宋朝勝仗很多,但絕大部分是擊潰,而不是殲滅,這就讓敵人依然可以捲土重來,宋朝始終無法奪取幽雲十六州和西夏。

這些往西邊的戰略要地都不在自己手中,何況是對西域實施管轄了。北宋自立國開始,便不斷的面對西邊和北邊的威脅,能夠享國308餘年已是不易。


以史知今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宋朝雖然經濟發達,可羸弱的軍事力量無法擊敗西夏王朝,收復絲綢之路成了鏡中花水中月。但是隨著商路的逐漸發展,宋朝開闢了海上的絲綢之路,對於曾經輝煌的西域商路也就沒有那麼迫切了!

宋朝是由後周的節度使趙匡胤發動兵變篡奪的政權,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就是用來說他的。由於趙匡胤是武將出身,出於對武將的忌憚,所以在建國之初,趙匡胤就上演了杯酒釋兵權的歷史典故,同時,宋朝的制度也決定了武將在這個朝代的尷尬地位,為了防止武將擁兵自立,終宋一朝,武將都被文臣節制,空有一身練軍打仗的本事,卻要聽從不懂軍事人的意見,導致宋朝的軍事力量在周遭各國中始終處於墊底的位置,但是宋朝是由漢人統治的王朝,所處中原腹地,商業經濟水平又獨佔鰲頭,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庇護,一直都是其他國家的後勤基地!

西域是怎麼回事呢?在唐宋朝時期,西域作為溝通歐洲的主要商路,在當時的國際地位中顯得尤為重要。但是西域三十六國基本上本身的實力並不強大,宋朝和西域之間有一條商線,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絲綢之路。如此重要的地方偏偏又被崛起的西夏王朝所阻攔,為了得到商路的宋朝在西北與西夏進行常年的征戰,部署了大量的軍事力量,消耗了無數的人力財力,西夏藉著遼國對北宋的牽制,每每都能化險為夷,當然,宋朝和西夏的戰爭中,大勝的機會並不多見!

宋朝在認識到自己的實際情況後,逐漸轉移了商路的開發,不再過度依賴於陸地上的商路,反而大肆鼓勵民間商人進行海上貿易,海上商路的開通,損耗要比陸地上小的多,逐漸被大批逐利而居的商人所接受,宋朝也就沒有必要花費鉅額的軍費去和西夏王朝戰鬥,所以西域商路也就慢慢的被宋人遺忘!

總結:經上所述,宋朝本身的經濟是非常發達的,甚至超過了唐朝,但是本身軍事力量的薄弱也成了宋朝最大的軟肋,即便是奪回了西域,沒有強大武力保護的商路也是別人的待宰之羊,開通了海上貿易後,宋朝免去了後顧之憂,也就沒有必要再去收回西域了。總的來說,一是宋朝沒有能力收回西域,二是即使收回,也是得不償失!


詩涵果果


根本的原因就是宋朝的“重文輕武”。

宋朝在很多方面都已經發展到了當時的世界巔峰,比如宋朝的經濟總值位於世界第一,比如東京汴梁是世界人口第一的城市等等。

宋朝的國民生產總值佔當時世界的50%以上,最高達80%。

汴梁的人口據推算大約有120-150萬,世界上同時期的人口最多的其他國家的城市是君士坦丁堡,人口只有20萬。

按說這樣的實力,足以擁有一支傲視全球的軍隊,可是宋朝整個社會的思想造成了“文武不均衡”,甚至出現了畸形。

在宋朝,文人的地位達到了空前絕後,文人不僅能夠通過科舉達到“進仕”的目的,而且“文人無死罪”,這是宋太祖規定的。

這進一步促進了社會上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風氣的泛濫。

文人地位如此之高,武將的地位自然就每況愈下。

加之趙匡胤本身就是靠軍隊才得以登上皇位,因此他對那些手握重兵的將領們非常忌憚,先是通過杯酒釋兵權的方式接觸了禁軍將領們的兵權。隨後又通過種種手段削奪了地方節度使的大部分權力,使節度使這個曾經炙手可熱的官位成為了一種虛職。

總之,宋朝的輕視武力,雖然鞏固了內部的統治,但抵抗外虜則顯得力不從心,以至於最終出現了“靖康之恥”的悲劇。

現在看來,發展經濟發展文化雖然必不可少,但擁有相當的武力也是勢在必行。

想要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就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不能有明顯的短板,否則“偉大復興”只能是一句空談!





飄香一箭


社會經濟很發達,並不代表國力很強悍。民間經濟很發達,並不代表國家財政很有錢。收復或控制西域,既需要國力強悍,又需要花大錢。因為控制西域,目的是安全而不是收益,所以派兵運糧給封賞,都需要錢。即便這些因素滿足了,宋朝不會收復西域,甚至都不會制定出這樣的計劃。一個是收復西域是為了解決北方威脅,但北方威脅一直存在,你收復西域就沒有意義;另一個是宋朝沒有佔據通向西域的關鍵通道,所以就是想伸手也伸不過去。

01.宋朝的經濟很發達,但財政很緊張

據《世界經濟千年史》統計,公元1000年的時候,宋朝的GDP達到了265億國際元(購買力平價計量,即將當時不同國家的貨幣換算成統一的單位),而當時世界的GDP是1168億國際元。也就是說,宋朝的GDP佔當時世界的22.7%。要知道宋朝的統治疆域,北邊到不了長城,西邊到不了河西,遠遠小於秦漢。所以,能有這樣的數據,已經夠彪悍了。

經濟發達的一個硬標誌,就是人口和耕地的大量增加。宋太宗時期,公元980年,人口約3250萬;而到了宋徽宗時期,公元1110年,人口約1億1275萬。公元996年,宋朝耕地面積也就300餘萬頃,而到了公元1021年,就增加到了500餘萬頃。

同時,宋代的商品經濟是歷代王朝中最發達的。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以及造船和航海,不僅空前繁盛,而且出口至中東、非洲、歐洲等50多個國家。農業和商品經濟的繁榮,支撐了大城市的出現。北宋末期,光十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就有46個。而首都開封,更是超過了百萬人口。

但是,空前繁榮的社會經濟,並沒有讓宋朝的國家財政富起來。北宋中期,一年的財政收入大概在6000萬到7000萬貫之間。看似很多,換算成購買力,肯定會讓盛唐政府羨慕。但是,北宋的開銷也大,每年竟長期保持300萬貫的財政赤字,就是錢總是不夠花。養兵、養官以及對西夏的戰爭,已經耗盡了這些財政收入。所以,宋朝的財政真得不寬裕。如果寬裕,王安石也沒必要搞什麼變法。

02.宋朝的經濟發達為什麼沒能轉化成國家力量

財政如此緊張,就真得別指望國家有啥力量了。

那北宋的統治者們是腦子有問題嗎?有這麼發達的社會經濟,怎麼就不能擴軍備戰、開疆拓土,成就一番秦皇漢武的風采。

其實,這是一個互為因果的關係。

正是因為國家不擴軍備戰、不開疆拓土,也正是因為國家財政長期緊張,甚至入不敷出,所以社會經濟才會發達。因為錢沒流進國庫裡、也沒花在打仗上,全都留在了民間。所以,宋朝的民間經濟才會發達起來。

那宋朝為什麼不整合一下?就是讓社會窮點兒、讓國家富點兒,咱們再苦再累,也別讓蠻夷給滅國了啊。

有兩個路徑依賴,導致宋朝不想甚至也不願意搞財富重新分配的整合。

一個是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後,宋朝就一直推行文治。這就導致兩個結果,一個是老百姓吃不飽飯也不用鬧事,可以去當兵,國家養你;另一個是士大夫階層,真得算是高薪養廉了,體面生活沒問題。所以,宋朝的社會矛盾,沒有隋唐那麼緊張,基本上不會有農民起義把朝廷給推翻了。宋朝這麼做,國家會穩定,所以就沒有改革的動力。

另一是澶淵之盟後,宋朝真得沒必要讓國家和社會保持一種緊張的狀態。換個角度說,正是因為遼朝佔據了幽雲十六州,所以宋朝政府和社會才會如此寬鬆。因為宋朝無需直接面對草原問題。兩漢和隋唐,這種大帝國必須要獨自面對草原問題。所以,國家就不可能寬鬆,整個國家就得打造成一種戰時軍國主義的狀態。但是,宋朝完全沒必要,給遼國點兒錢,然後契丹人就把草原問題給解決了。

正是因為這兩個路徑依賴的國情,所以宋朝政府沒必要玩了命地榨取社會財富。養不用打仗的兵、養天天詩詞的官,還養一個趙氏皇室,就行了。財富都在民間,民間自然就有錢 ,有錢自然要繁榮。同時,既然不用直接面對草原問題,所以社會也就可以更寬鬆。宋朝的開封有夜市,唐朝的長安有宵禁,一個如此寬鬆、一個如此緊張。原因就是宋朝沒必要把自己整成全民備戰,所以很舒服。

03.宋朝的國力不足以支撐羈縻西域,而形勢也不允許

宋朝的主要外部矛盾,說是有兩個,遼國和西夏,但是實際上就一個。那就是西夏。因為在澶淵之盟後,遼朝的問題已經不嚴重了。但是,西夏的問題卻很嚴重,而且一直打仗,從李繼遷搞事情以來,宋夏之間就一直是戰爭狀態,和少戰多、和只是暫時戰才是常態。

宋朝中期,財政緊張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宋夏之間的連年戰爭。實際上,養冗兵、養冗官,以及養吃喝玩樂的皇室,宋朝還是沒問題的。但是,連年戰爭就不行了,因為戰爭是最費錢的遊戲。

所以,宋朝即便國力允許,也會把力量用在西夏身上,不會想西域問題。

同時,當時的形勢也不允許。這種不允許,一個是沒必要、一個是不可能。

沒必要:之所以要控制西域,是為了解決北方草原問題。也就是北方的草原帝國,往往會把西域作為自己的戰略後方或輸血基地。但是,遼朝這個北方威脅,宋朝就始終解決不了,所以單單去解決西域問題,就真心沒必要了。另外,遼朝也沒玩命控制西域,而主要是借力東北。那你宋朝對著西域拼命輸出暴力、輸出財富,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不允許:羈縻西域也罷、控制西域也罷,甚至收復西域也罷,就是要把自己的統治力量和政治影響延伸到西域。既然要延伸,就需要連接,因為你得投送力量。但是,西夏人擋在了河西走廊,你宋朝還怎麼通西域。

另外還有一個河湟谷地,也可以通西域。而且,北宋後期為了遏制西夏,還一度佔領了河湟地區。但是,這直接引發了吐蕃人(這時候吐蕃帝國已經分得亂七八糟,主要是各種部落)的強烈不滿,然後跟西夏聯起手來一起揍北宋。在這之前,吐蕃人可是一直跟宋朝合夥揍西夏的。宋朝的外交博弈,從來都是偷雞不成蝕把米,甚至把自己的小命也給搭進去。

所以,連西域的影子都見不到,宋朝人也就別想著收復西域、羈縻西域和控制西域了。


減水書生


宋朝經濟的確很發達,但宋朝經濟的發達與收復西域並沒有必然的聯繫。雖然西北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是聯繫東西方文明的通道,但經濟發達的宋朝並沒有收復西域的強烈願望。宋朝不會收復西域,宋朝也不可能收復西域。為什麼這麼說呢?一是因為宋朝經濟的發展並不依賴於絲綢之路,宋朝已經開闢了海上貿易通道——海上陶瓷之路,取代了原本的陸上絲綢之路;二是因為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嚴重削弱了宋朝軍隊的戰鬥力,收復西域對宋朝來說是就算有心也是無力;三是因為宋朝時期形成了政治力量上的平衡,如果宋朝要收復西域,就會受到遼國和西夏的共同打擊;四是因為經濟重心逐漸移向南方。總之,積貧積弱的宋朝沒有動力收復西域,也沒有能力收復西域,更沒有機會收復西域。

為什麼說宋朝經濟發達卻不能收復西域呢?其具體原因表現為以下幾點:

首先,宋朝的軍事力量在重文輕武的政策下被極度削弱。武力值不高的宋朝自然不可能收復被武力值高的西夏所佔據的西域地區。

鑑於唐朝的藩鎮之禍,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儘可能地削弱了武將的權力,以防止安史之亂之類的地方叛亂再一次威脅中央集權。其做法有沒有合理之處呢?當然有。但宋太祖趙匡胤的做法有些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在重文輕武的政策下,文武官員的力量還是處於失衡狀態。

重文輕武的重點在於削弱武將的權威,而不是要削弱軍隊的戰鬥力。然而,最終的結果卻與目的背道而馳,宋朝軍隊的戰鬥力不僅被削弱了,而且還造成了一種歧視軍人和軍隊的社會氛圍,以至於出現了要通過在士兵臉上刺字才能防止士兵逃跑的局面。一支沒有任何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的軍隊是不可能有收復西域的動力的。

宋朝軍隊是典型的農耕文明的軍隊,擅長防守而不擅長進攻,尤其是宋朝還失去了獲得馬匹的草原。沒有騎兵的宋朝軍隊,是不可能戰勝機動力超強的屬於遊牧文明的西夏軍隊的。戰勝不了西夏軍隊,何談收復西域?!

其次,在傳統的中國統治地區,逐漸形成了宋朝、遼國和西夏三個政權。這三個政權之間實現了政治力量上的平衡,任何打破這種平衡的行為都會受到其他兩國的打擊。

唐朝滅亡以後,中國又進入了一個大分裂的時期——五代十國。宋太祖趙匡胤雖然基本上統一了中國,但北方的由契丹族建立的遼國政權卻顯然已經強大到了不能被宋太祖趙匡胤統一的進步。宋朝初年的時候,宋朝軍隊的戰鬥力還是比較強大的,但宋朝初年的時候宋朝的財力卻不充足。當宋朝財政收入提高以後,宋朝軍隊的戰鬥力又下降了。

以李元昊為首的党項族也是一個典型的遊牧民族,其戰鬥力甚至超過了遼國——因為其生存的環境更加艱苦。雖然西夏的經濟和文化是全面落後的,但西夏的軍隊戰鬥力是極其強大的。在不能消滅西夏的前提下,北宋只好承認了西夏的獨立。

發達的農耕文明的代表北宋被落後的遊牧文明的代表遼國和西夏完全壓制住了。這實際上是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之間的力量平衡狀態的表現。經過五代十國的長期戰亂,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不能再繼續戰爭下去。經濟發達的宋朝如果收復西域,那麼就會破壞宋朝、遼國和西夏的力量平衡,就會破壞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和平發展局面。在當時,客觀的生產力是不允許宋朝這麼做的。

再次,宋朝已經找到了新的經濟發展增長點,宋朝已經找到了取代必須經過西域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海上陶瓷之路。所以,宋朝在經濟上並沒有收復西域的強烈願望。

宋朝經濟的發展需不需要市場呢?當然是需要的。市場越大,宋朝商品經濟發展的速度就越快,宋朝商品經濟發展的程度就越高。那麼為什麼不收復西域呢?西域也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市場呀。西域當然是市場,但西域地區的市場非常小。西域的人少,西域的購買力低下,這狹小的市場對於宋朝來說猶如雞肋,不要也就不要了。

從漢朝開通路上絲綢之路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政府的財政收入也在貿易過程中有了長足的增長。然而,宋朝已經找到了一條海上陶瓷之路,完全可以取代路上絲綢之路。所以,宋朝的海外貿易不僅沒有因為西域的失去而萎縮,反而是海上陶瓷之路的開闢加快了宋朝海外貿易的發展。甚至宋朝政府必須設立市舶司才能真正地管理好日益增長的貿易量和貿易規模。

宋朝實際上是一個商業社會,其商品經濟的發展程度超過了以前任何朝代。政府的財政收入大部分來自於商業,而不是來自於農業。也就是說,宋朝的國內商業比國際貿易還要繁榮。既然國內貿易比國際貿易要重要,那麼首先發展的當然是國內。收復西域也是在處理好國內事務的基礎上。

宋朝的經濟的確很發達,其財政收入不僅遠超隋唐,還遠超世界各國。然而,宋朝有三冗現象:冗官、冗兵、冗費。無論宋朝有多少財政收入,無論是七億貫還是十億貫,其最後的去向都是流向了眾多的官員和士兵,甚至宋朝政府每年都會出現財政赤字。在這種情況下,宋朝發達的經濟是不可能轉化為強大的軍隊戰鬥力的。沒有發達經濟的支持,沒有戰鬥力強大的軍隊,怎麼能收復西域呢?!

最後,宋朝時期是中國經濟重心從北方向南方轉移的關鍵時期,且在南宋時完成了經濟中心的南移。既然經濟重心在南方,那麼北方的事情就要緩一緩。

中華文明起源於北方的黃河流域,並在黃河流域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然而,地處黃河流域的北方大地戰亂比較頻繁,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和五代十國時期的大分裂迫使中國的經濟向著更為穩定的南方轉移。

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的前提是社會的穩定,不僅需要穩定的國內環境,還需要穩定的國際環境。在當時的宋朝,經濟是越來越發達的,是越來越需要穩定的社會環境的。南方穩定還是北方穩定?當然是南方。宋朝如果向著北方發展,宋朝如果要收復西域,就不可避免地要與西夏發生戰爭;這就與經濟發展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

對於宋朝政府來說,與其通過戰爭收復西域而獲得一個較小的市場,不如通過穩定的外部交往獲得更大的廣闊市場。大市場和小市場宋朝選哪個?穩定和戰亂宋朝選哪個?不論統治者如何想,經濟會替他選擇大市場和穩定。也就是說,宋朝開發的中心是南方而不是北方,北方的西域地區也沒有太大的開發潛力。所以,經濟發達的宋朝不會也不想收復西域。對宋朝統治者來說,西域除了養馬沒有其他作用,養馬哪有經商賺錢?!埋頭經商的宋朝哪還有心思收復西域?!收復西域還不如與西夏做買賣來的實惠呢!

總之,宋朝經濟的確是發達的,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其商品經濟的發展程度甚至高於西方國家。然而,宋朝發達的經濟不能轉化為強大的軍隊戰鬥力,宋朝也沒有收復西域的內在動力,宋朝更沒有能力衝破遼國和西夏的聯合軍事力量的壓制。所以,經濟發達的宋朝最終沒能收復西域。什麼時候宋朝能收復西域呢?當宋朝的商品經濟發展為資本主義萌芽的時候。如果宋朝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那麼宋朝就有了收復西域的內在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