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宋朝经济很发达,为什么不能收复西域?

惊鸿语鸣


经济上财大气粗,军事与政治制度积贫积弱,这种不平衡让宋犹如一个蹩脚巨人,行动不便

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周世宗病逝后,年仅七岁的周恭帝无法管理政事,国家政局动荡不安。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曾经结拜为义兄弟,在军队中握有实权。

次年元旦,风闻辽国和北汉发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胤之弟匡义(即宋太宗赵炅)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深知拥兵自重对朝廷的危害。为了防止黄袍加身再一次发生。因此他赵普的建议下,对军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设计夺取石守信等大将所掌握的兵权。

然后再专门设计了一套新的军事制度。这套军事制度的核心就是防止武将拥兵自重。赵匡胤设计的军事制度非常错综复杂,总的来说,武将没有调兵权,也不能带兵,只能在发生战事的时候临时统领军队,并且结束后要立刻交出兵权,而能调兵的人却不会打仗。

所以, 整个宋朝(北宋和南宋),最高军事权力机关几乎没有掌握在专业人士手中。如果只站在巩固“赵氏”江山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军事制度是正确的,后来历史发展也证明了赵匡胤想法的正确性。

在整个宋代没有发生过一次军事政变和武将造反的事件,因为没有军事政变和武将造反,宋朝比起中国其他王朝来说是比较长的,宋朝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而中国其他王朝一般都比较短,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例外。但是这样的军事制度却造成宋朝军事上积贫积弱不敌邻国。


君意图南


宋朝的经济很发达,但是军事实力很差,军官政策非常混乱。

宋朝统一五代十国割据政权,但是大多唐朝失土都没有收复,宋太祖黄袍加身后,害怕自己的手下走自己老路,一直压制武将发展,军队根本没有怎么发展。

宋太祖死后,其弟宋太宗也北伐辽国多次但是没有任何进展,胜少败多,最后向辽国称臣缴纳岁币,周围的游牧民族都建国独立,西夏,大理,吐蕃,辽国,以及金国,主要原因是宋朝军队战斗力差,武将受到压制,文官都是喜欢吟诗作赋,皇帝也是喜欢琴棋书画,与少数民族的争强好胜刚好相反。所以宋朝守土就力不从心,更别说拓土。

宋朝的皇帝和大臣都是文弱无能,所以影响整个国家的动向,宋朝没有打算收复失土的心,也没有那能力。






飞天小老虎


我是奔腾Li,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宋朝为什么不能收复西域,主要原因还是宋朝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强大的王朝,但事实上在秦,汉,唐,宋,元,明,清这些华夏一统的王朝中,除经济强大以外,宋朝的领土是最小的,军事能力也是相对较弱的

宋朝管理土地面积倒数第一,为何还号称大一统?

宋朝土地面积为何倒数第一,其主要没有占据三个地方,

  1. 西北地区,西夏统治,
  2. 北方的燕云十六洲,是辽国,
  3. 南方的安南地区,(现今的越南地区,唐,明等时期均在王朝的版图内)

对比唐朝这时的宋朝应该算是四分五裂的,而且还仅限于北宋时期,到了南宋时期,宋朝统领的地盘就更小了,那么为什么宋朝可以号称大一统,其实与古时管辖区有关,

  • 中原地区,
  • 巴蜀地区,
  • 江南地区,

古时王朝主要以这三个地区为主要领土,占据此三个地区就算是统一的王朝,而宋朝虽然名义上可以称为大一统,但实际上还是群雄割据的局面

注重经济,缺乏军事能力

从经济的角度看,宋朝的君王是成功的,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测算,按1990年美元为基准,在公元960年后(赵匡胤建立宋朝),宋朝均GDP为450美元

,至宋末达600美元。而处于中世纪中的欧洲,仅为422美元,宋朝领先于欧洲,

但事事皆有两面性,宋朝发展经济的能力强大,而发展军事却相对较弱,仅从一点上我们就可以分析出原因

  • 秦有始皇帝,王翦等大将,
  • 汉有汉武帝,卫青等大将,
  • 唐有李世民,秦叔宝等大将,
  • 明有朱元璋,徐达等大将,

而宋朝立世300余年,历经19位君王,均没有注重培养有军事能力者,被人们所铭记的将领仅有岳飞一人,

总结

每个王朝都有自己的使命,宋朝经济上的发达对后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军事上的落后却与列强形成差距,导致宋朝经常被辽,金骚扰,《靖康之难》的发生,也充分证实了宋朝的实际情况,难以自保的宋朝又有何能力收复西域呢。


奔腾Li


宋朝的经济发达,但打仗却也未必都是失败。宋朝采用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所以在宋朝的时候,军人的地位比较低,但并不表示军人的战斗力低下。

宋朝所面对的周围强敌,是比其他朝代都要强大的,无论是之前的契丹建立的大辽国,还是后面,女真建立的大金国,蒙古人的黄金家族疯狂崛起,甚至包括党项所建立的西夏,还有,云南大理的段氏,这些政权还自在,大宋的周围弹,很多人都会觉得宋朝是一个战斗力非常低下的国家,但如果你的周围有这样的邻居的话,你还能够平安发展,300多年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可以肯定用简单的想法去想象,就能够知道宋朝的边境的军费支出是有多大,而在这样的前提下,发展到国内的经济也很好,以及对待病患的情况,也都是非常的重视,所以宋朝的军力边军,起码不会特别弱,在长达300年的历史当中,宋朝的编剧一直处于朝各个国家对峙的,情况。

而除了靖难之役的时候,叫金国打过来其他时期,一直坚持住,哪怕,在蒙古黄金家族崛起之后,宋朝还坚挺了50年,这对于其他所有的国家来说都是不可想象,所以谁又能够说宋朝的军队战力比较弱呢?谁又能说他,旅,败屡战。


我是多余人


小白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

第一,宋朝统治者不敢将大量的部队交于武将统领外出,宋朝统治者本身就是武将出身,对拥有大量兵权的在外将士还是有所担心的

第二,宋朝经济重心在南方,显然,开拓南方的经济和发展南方的贸易路线更有意义,再者宋朝出现了航海罗盘,极大的推送了航海运输的发展 ,而且海运具有运量大,被劫掠的风险小!

第三,宋朝周边形势复杂。在北宋,西南有大理,西北有西夏,北方有契丹,如若收复西域,必然引起战争,再加之路途遥远,强敌环饲守住已有的地盘显然更为重要

第四,宋朝距离西域遥远,必然需要大量的马匹和漫长的补给线,由于后晋石敬瑭献幽云十六州后,中原王朝一直未能收复长城以北地区,更是缺乏马匹这一重要的战争物资,漫长的补给线极易导致孤军深入

第五宋朝的精锐部队都在汴京驻扎,收复西域必然不能派杂牌军,如若中央军事空防,皇帝也不安心!

第六,宋朝重文轻武,军队的战斗力普遍较弱,收复西域必然难关重重,同时在在战略上不符合宋王朝以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而制定的消极的防御战略!


小白i分享


回答这个问题要看宋朝的发迹过程。

北宋是原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取得帝位,直接继承了后周的领地。当时处于五代十国,南方北方都有多个地方政权,北宋建立后,接着便是对其他国家用兵,宋高宗赵光义统一了大部分领土,但北边有辽,西边有西夏,南边有大理,相互对峙。

隋唐以后,经济重心已经逐渐转移到长江以南,这也是北宋定都在开封的最直接原因,能够通过京杭运河连通南北。所以宋朝首先是平定南方,等到南方平定以后,北方辽国实力很强,还拥有幽云十六州,直接让长城天险失去作用。

另外,河套平原落入了西夏手中,这些天然的养马场都在敌国领地,所以宋朝骑兵很弱,只能依靠步兵打仗。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相对步兵有巨大优势,骑兵可以迅速进入战场,也可以快速撤出战场,这就是宋朝胜仗很多,但绝大部分是击溃,而不是歼灭,这就让敌人依然可以卷土重来,宋朝始终无法夺取幽云十六州和西夏。

这些往西边的战略要地都不在自己手中,何况是对西域实施管辖了。北宋自立国开始,便不断的面对西边和北边的威胁,能够享国308余年已是不易。


以史知今


大家好,我是诗涵果果。

宋朝虽然经济发达,可羸弱的军事力量无法击败西夏王朝,收复丝绸之路成了镜中花水中月。但是随着商路的逐渐发展,宋朝开辟了海上的丝绸之路,对于曾经辉煌的西域商路也就没有那么迫切了!

宋朝是由后周的节度使赵匡胤发动兵变篡夺的政权,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就是用来说他的。由于赵匡胤是武将出身,出于对武将的忌惮,所以在建国之初,赵匡胤就上演了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典故,同时,宋朝的制度也决定了武将在这个朝代的尴尬地位,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立,终宋一朝,武将都被文臣节制,空有一身练军打仗的本事,却要听从不懂军事人的意见,导致宋朝的军事力量在周遭各国中始终处于垫底的位置,但是宋朝是由汉人统治的王朝,所处中原腹地,商业经济水平又独占鳌头,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庇护,一直都是其他国家的后勤基地!

西域是怎么回事呢?在唐宋朝时期,西域作为沟通欧洲的主要商路,在当时的国际地位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西域三十六国基本上本身的实力并不强大,宋朝和西域之间有一条商线,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丝绸之路。如此重要的地方偏偏又被崛起的西夏王朝所阻拦,为了得到商路的宋朝在西北与西夏进行常年的征战,部署了大量的军事力量,消耗了无数的人力财力,西夏借着辽国对北宋的牵制,每每都能化险为夷,当然,宋朝和西夏的战争中,大胜的机会并不多见!

宋朝在认识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后,逐渐转移了商路的开发,不再过度依赖于陆地上的商路,反而大肆鼓励民间商人进行海上贸易,海上商路的开通,损耗要比陆地上小的多,逐渐被大批逐利而居的商人所接受,宋朝也就没有必要花费巨额的军费去和西夏王朝战斗,所以西域商路也就慢慢的被宋人遗忘!

总结:经上所述,宋朝本身的经济是非常发达的,甚至超过了唐朝,但是本身军事力量的薄弱也成了宋朝最大的软肋,即便是夺回了西域,没有强大武力保护的商路也是别人的待宰之羊,开通了海上贸易后,宋朝免去了后顾之忧,也就没有必要再去收回西域了。总的来说,一是宋朝没有能力收回西域,二是即使收回,也是得不偿失!


诗涵果果


根本的原因就是宋朝的“重文轻武”。

宋朝在很多方面都已经发展到了当时的世界巅峰,比如宋朝的经济总值位于世界第一,比如东京汴梁是世界人口第一的城市等等。

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的50%以上,最高达80%。

汴梁的人口据推算大约有120-150万,世界上同时期的人口最多的其他国家的城市是君士坦丁堡,人口只有20万。

按说这样的实力,足以拥有一支傲视全球的军队,可是宋朝整个社会的思想造成了“文武不均衡”,甚至出现了畸形。

在宋朝,文人的地位达到了空前绝后,文人不仅能够通过科举达到“进仕”的目的,而且“文人无死罪”,这是宋太祖规定的。

这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上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风气的泛滥。

文人地位如此之高,武将的地位自然就每况愈下。

加之赵匡胤本身就是靠军队才得以登上皇位,因此他对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们非常忌惮,先是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接触了禁军将领们的兵权。随后又通过种种手段削夺了地方节度使的大部分权力,使节度使这个曾经炙手可热的官位成为了一种虚职。

总之,宋朝的轻视武力,虽然巩固了内部的统治,但抵抗外虏则显得力不从心,以至于最终出现了“靖康之耻”的悲剧。

现在看来,发展经济发展文化虽然必不可少,但拥有相当的武力也是势在必行。

想要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就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能有明显的短板,否则“伟大复兴”只能是一句空谈!





飘香一箭


社会经济很发达,并不代表国力很强悍。民间经济很发达,并不代表国家财政很有钱。收复或控制西域,既需要国力强悍,又需要花大钱。因为控制西域,目的是安全而不是收益,所以派兵运粮给封赏,都需要钱。即便这些因素满足了,宋朝不会收复西域,甚至都不会制定出这样的计划。一个是收复西域是为了解决北方威胁,但北方威胁一直存在,你收复西域就没有意义;另一个是宋朝没有占据通向西域的关键通道,所以就是想伸手也伸不过去。

01.宋朝的经济很发达,但财政很紧张

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公元1000年的时候,宋朝的GDP达到了265亿国际元(购买力平价计量,即将当时不同国家的货币换算成统一的单位),而当时世界的GDP是1168亿国际元。也就是说,宋朝的GDP占当时世界的22.7%。要知道宋朝的统治疆域,北边到不了长城,西边到不了河西,远远小于秦汉。所以,能有这样的数据,已经够彪悍了。

经济发达的一个硬标志,就是人口和耕地的大量增加。宋太宗时期,公元980年,人口约3250万;而到了宋徽宗时期,公元1110年,人口约1亿1275万。公元996年,宋朝耕地面积也就300余万顷,而到了公元1021年,就增加到了500余万顷。

同时,宋代的商品经济是历代王朝中最发达的。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以及造船和航海,不仅空前繁盛,而且出口至中东、非洲、欧洲等50多个国家。农业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支撑了大城市的出现。北宋末期,光十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就有46个。而首都开封,更是超过了百万人口。

但是,空前繁荣的社会经济,并没有让宋朝的国家财政富起来。北宋中期,一年的财政收入大概在6000万到7000万贯之间。看似很多,换算成购买力,肯定会让盛唐政府羡慕。但是,北宋的开销也大,每年竟长期保持300万贯的财政赤字,就是钱总是不够花。养兵、养官以及对西夏的战争,已经耗尽了这些财政收入。所以,宋朝的财政真得不宽裕。如果宽裕,王安石也没必要搞什么变法。

02.宋朝的经济发达为什么没能转化成国家力量

财政如此紧张,就真得别指望国家有啥力量了。

那北宋的统治者们是脑子有问题吗?有这么发达的社会经济,怎么就不能扩军备战、开疆拓土,成就一番秦皇汉武的风采。

其实,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

正是因为国家不扩军备战、不开疆拓土,也正是因为国家财政长期紧张,甚至入不敷出,所以社会经济才会发达。因为钱没流进国库里、也没花在打仗上,全都留在了民间。所以,宋朝的民间经济才会发达起来。

那宋朝为什么不整合一下?就是让社会穷点儿、让国家富点儿,咱们再苦再累,也别让蛮夷给灭国了啊。

有两个路径依赖,导致宋朝不想甚至也不愿意搞财富重新分配的整合。

一个是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宋朝就一直推行文治。这就导致两个结果,一个是老百姓吃不饱饭也不用闹事,可以去当兵,国家养你;另一个是士大夫阶层,真得算是高薪养廉了,体面生活没问题。所以,宋朝的社会矛盾,没有隋唐那么紧张,基本上不会有农民起义把朝廷给推翻了。宋朝这么做,国家会稳定,所以就没有改革的动力。

另一是澶渊之盟后,宋朝真得没必要让国家和社会保持一种紧张的状态。换个角度说,正是因为辽朝占据了幽云十六州,所以宋朝政府和社会才会如此宽松。因为宋朝无需直接面对草原问题。两汉和隋唐,这种大帝国必须要独自面对草原问题。所以,国家就不可能宽松,整个国家就得打造成一种战时军国主义的状态。但是,宋朝完全没必要,给辽国点儿钱,然后契丹人就把草原问题给解决了。

正是因为这两个路径依赖的国情,所以宋朝政府没必要玩了命地榨取社会财富。养不用打仗的兵、养天天诗词的官,还养一个赵氏皇室,就行了。财富都在民间,民间自然就有钱 ,有钱自然要繁荣。同时,既然不用直接面对草原问题,所以社会也就可以更宽松。宋朝的开封有夜市,唐朝的长安有宵禁,一个如此宽松、一个如此紧张。原因就是宋朝没必要把自己整成全民备战,所以很舒服。

03.宋朝的国力不足以支撑羁縻西域,而形势也不允许

宋朝的主要外部矛盾,说是有两个,辽国和西夏,但是实际上就一个。那就是西夏。因为在澶渊之盟后,辽朝的问题已经不严重了。但是,西夏的问题却很严重,而且一直打仗,从李继迁搞事情以来,宋夏之间就一直是战争状态,和少战多、和只是暂时战才是常态。

宋朝中期,财政紧张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宋夏之间的连年战争。实际上,养冗兵、养冗官,以及养吃喝玩乐的皇室,宋朝还是没问题的。但是,连年战争就不行了,因为战争是最费钱的游戏。

所以,宋朝即便国力允许,也会把力量用在西夏身上,不会想西域问题。

同时,当时的形势也不允许。这种不允许,一个是没必要、一个是不可能。

没必要:之所以要控制西域,是为了解决北方草原问题。也就是北方的草原帝国,往往会把西域作为自己的战略后方或输血基地。但是,辽朝这个北方威胁,宋朝就始终解决不了,所以单单去解决西域问题,就真心没必要了。另外,辽朝也没玩命控制西域,而主要是借力东北。那你宋朝对着西域拼命输出暴力、输出财富,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不允许:羁縻西域也罢、控制西域也罢,甚至收复西域也罢,就是要把自己的统治力量和政治影响延伸到西域。既然要延伸,就需要连接,因为你得投送力量。但是,西夏人挡在了河西走廊,你宋朝还怎么通西域。

另外还有一个河湟谷地,也可以通西域。而且,北宋后期为了遏制西夏,还一度占领了河湟地区。但是,这直接引发了吐蕃人(这时候吐蕃帝国已经分得乱七八糟,主要是各种部落)的强烈不满,然后跟西夏联起手来一起揍北宋。在这之前,吐蕃人可是一直跟宋朝合伙揍西夏的。宋朝的外交博弈,从来都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甚至把自己的小命也给搭进去。

所以,连西域的影子都见不到,宋朝人也就别想着收复西域、羁縻西域和控制西域了。


减水书生


宋朝经济的确很发达,但宋朝经济的发达与收复西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虽然西北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联系东西方文明的通道,但经济发达的宋朝并没有收复西域的强烈愿望。宋朝不会收复西域,宋朝也不可能收复西域。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因为宋朝经济的发展并不依赖于丝绸之路,宋朝已经开辟了海上贸易通道——海上陶瓷之路,取代了原本的陆上丝绸之路;二是因为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严重削弱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收复西域对宋朝来说是就算有心也是无力;三是因为宋朝时期形成了政治力量上的平衡,如果宋朝要收复西域,就会受到辽国和西夏的共同打击;四是因为经济重心逐渐移向南方。总之,积贫积弱的宋朝没有动力收复西域,也没有能力收复西域,更没有机会收复西域。

为什么说宋朝经济发达却不能收复西域呢?其具体原因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宋朝的军事力量在重文轻武的政策下被极度削弱。武力值不高的宋朝自然不可能收复被武力值高的西夏所占据的西域地区。

鉴于唐朝的藩镇之祸,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尽可能地削弱了武将的权力,以防止安史之乱之类的地方叛乱再一次威胁中央集权。其做法有没有合理之处呢?当然有。但宋太祖赵匡胤的做法有些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重文轻武的政策下,文武官员的力量还是处于失衡状态。

重文轻武的重点在于削弱武将的权威,而不是要削弱军队的战斗力。然而,最终的结果却与目的背道而驰,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不仅被削弱了,而且还造成了一种歧视军人和军队的社会氛围,以至于出现了要通过在士兵脸上刺字才能防止士兵逃跑的局面。一支没有任何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的军队是不可能有收复西域的动力的。

宋朝军队是典型的农耕文明的军队,擅长防守而不擅长进攻,尤其是宋朝还失去了获得马匹的草原。没有骑兵的宋朝军队,是不可能战胜机动力超强的属于游牧文明的西夏军队的。战胜不了西夏军队,何谈收复西域?!

其次,在传统的中国统治地区,逐渐形成了宋朝、辽国和西夏三个政权。这三个政权之间实现了政治力量上的平衡,任何打破这种平衡的行为都会受到其他两国的打击。

唐朝灭亡以后,中国又进入了一个大分裂的时期——五代十国。宋太祖赵匡胤虽然基本上统一了中国,但北方的由契丹族建立的辽国政权却显然已经强大到了不能被宋太祖赵匡胤统一的进步。宋朝初年的时候,宋朝军队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强大的,但宋朝初年的时候宋朝的财力却不充足。当宋朝财政收入提高以后,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又下降了。

以李元昊为首的党项族也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民族,其战斗力甚至超过了辽国——因为其生存的环境更加艰苦。虽然西夏的经济和文化是全面落后的,但西夏的军队战斗力是极其强大的。在不能消灭西夏的前提下,北宋只好承认了西夏的独立。

发达的农耕文明的代表北宋被落后的游牧文明的代表辽国和西夏完全压制住了。这实际上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力量平衡状态的表现。经过五代十国的长期战乱,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能再继续战争下去。经济发达的宋朝如果收复西域,那么就会破坏宋朝、辽国和西夏的力量平衡,就会破坏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和平发展局面。在当时,客观的生产力是不允许宋朝这么做的。

再次,宋朝已经找到了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宋朝已经找到了取代必须经过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的海上陶瓷之路。所以,宋朝在经济上并没有收复西域的强烈愿望。

宋朝经济的发展需不需要市场呢?当然是需要的。市场越大,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越快,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就越高。那么为什么不收复西域呢?西域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市场呀。西域当然是市场,但西域地区的市场非常小。西域的人少,西域的购买力低下,这狭小的市场对于宋朝来说犹如鸡肋,不要也就不要了。

从汉朝开通路上丝绸之路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在贸易过程中有了长足的增长。然而,宋朝已经找到了一条海上陶瓷之路,完全可以取代路上丝绸之路。所以,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没有因为西域的失去而萎缩,反而是海上陶瓷之路的开辟加快了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甚至宋朝政府必须设立市舶司才能真正地管理好日益增长的贸易量和贸易规模。

宋朝实际上是一个商业社会,其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超过了以前任何朝代。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商业,而不是来自于农业。也就是说,宋朝的国内商业比国际贸易还要繁荣。既然国内贸易比国际贸易要重要,那么首先发展的当然是国内。收复西域也是在处理好国内事务的基础上。

宋朝的经济的确很发达,其财政收入不仅远超隋唐,还远超世界各国。然而,宋朝有三冗现象:冗官、冗兵、冗费。无论宋朝有多少财政收入,无论是七亿贯还是十亿贯,其最后的去向都是流向了众多的官员和士兵,甚至宋朝政府每年都会出现财政赤字。在这种情况下,宋朝发达的经济是不可能转化为强大的军队战斗力的。没有发达经济的支持,没有战斗力强大的军队,怎么能收复西域呢?!

最后,宋朝时期是中国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转移的关键时期,且在南宋时完成了经济中心的南移。既然经济重心在南方,那么北方的事情就要缓一缓。

中华文明起源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并在黄河流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然而,地处黄河流域的北方大地战乱比较频繁,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大分裂迫使中国的经济向着更为稳定的南方转移。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的稳定,不仅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还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当时的宋朝,经济是越来越发达的,是越来越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的。南方稳定还是北方稳定?当然是南方。宋朝如果向着北方发展,宋朝如果要收复西域,就不可避免地要与西夏发生战争;这就与经济发展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对于宋朝政府来说,与其通过战争收复西域而获得一个较小的市场,不如通过稳定的外部交往获得更大的广阔市场。大市场和小市场宋朝选哪个?稳定和战乱宋朝选哪个?不论统治者如何想,经济会替他选择大市场和稳定。也就是说,宋朝开发的中心是南方而不是北方,北方的西域地区也没有太大的开发潜力。所以,经济发达的宋朝不会也不想收复西域。对宋朝统治者来说,西域除了养马没有其他作用,养马哪有经商赚钱?!埋头经商的宋朝哪还有心思收复西域?!收复西域还不如与西夏做买卖来的实惠呢!

总之,宋朝经济的确是发达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其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甚至高于西方国家。然而,宋朝发达的经济不能转化为强大的军队战斗力,宋朝也没有收复西域的内在动力,宋朝更没有能力冲破辽国和西夏的联合军事力量的压制。所以,经济发达的宋朝最终没能收复西域。什么时候宋朝能收复西域呢?当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时候。如果宋朝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那么宋朝就有了收复西域的内在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