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2020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心歸吾鄉

家是故鄉,是自己出生之地;家是他鄉,是夢想奮鬥之地。故鄉既是鄉愁,家還是詩和遠方。“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借月寄情,思想故鄉;蘇軾憑切身遭遇深有感觸道“此心安處是吾鄉”,白居易以親身體驗大為喟嘆曰“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古人以文寄情,心安之地……由此來看,“心安即家”。

心歸故鄉,必固其根本,心歸文化之根。加強文化建設,驅逐鄉村與城市精神貧瘠,提高文化凝聚力,用文化加強身份認同,以文化構建心靈之鄉。伴隨著城市崛起,鄉村振興,既造就經濟奇蹟,也造就春運奇觀。遊走在鄉村與城市的遊子,在享受著發展的紅利,同時也難尋歸處。城市難留,鄉村難回。在城市,面對文化背景差異,造就了本地人和外地人的身份差異,遊子難以融入城市。並且,面臨現代化發展,鄉村民居破敗,民俗遺失,道德滑坡,鄉村比城市更冷漠,鄉村再也不是記憶裡的鄉村,鄉愁之情難以寄託,回鄉之路道阻且長。這既是肉體的居無定所,也是靈魂的顛沛流離,這不僅僅關係到中國人千百年來“安土重遷”的文化傳統,更是因為精神世界匱乏,文化凝聚力的下降,讓本地人與外地人出現隔閡,讓鄉村難容鄉愁。因此,鄉村要保護文化遺產,留住古建築,留住民風,追尋記憶,同時,城市加大文化娛樂生活建設力度,用文化活動構建心靈的橋樑,凝聚人心。讓鄉村與城市文化安撫遊子之心,此處安心即吾鄉。

心放何處,必浚其泉源,心歸情感之源。加強民生建設,驅逐社會冷漠,用政策留住身心,用感情、溫情、真情溫暖人心。亞里士多德說:“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是人類生活的載體、是文明的載體,更是情感的依託。但伴隨城市化建設,中國社會逐漸從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型,這既是時代的進步也是社會的危機。城市發展吸納大量人口,但與此同時,城市資源無法滿足公民需求。無論是建設城市,保障基本服務的外來務工人員還是外來高端人才,在城市均難以享受醫療資源、教育資源等公共資源,政策的區別對待寒了遊子的心。面臨資源競爭,少數本地居民向遊子投來異樣的眼光,造成社會分化和隔離,加劇了社會矛盾,對立的關係傷了遊子的情。因此,將心比心,天下大同,逐步加大優質資源的供給,完善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是關鍵,只有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新老居民”共享社會資源,提高居民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促進社會融合,暖遊子之心,讓心有歸處。

家是安身立命之所,是安放心靈的宮殿。家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幵不很重要,關鍵在於它是否擁有能驅逐精神貧乏的文化凝聚力。在城市打拼是不少人的上上之選,回鄉創業同樣蘊藏著無限可能。不同於讀書考試時的事事都有標準答案,充滿更多選擇與可能的多元社會告訴我們奮鬥的青年人:人生的道路本沒有標準答案。無論在城市為了夢想打拼,還是回家鄉伴著父母朝九晚五地生活,相信無論在哪裡都會“此心安處是吾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