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滿清為什麼能入關?

曲終人聚散จุ๊บ


滿清能入主中原有很多原因,在下總結幾點,希望各位指點指點

1、在滿清自己的說法中滿清取中原在於李自成的大順,而不是明朝自己。這當然是說不過去的說法,不然為什麼滿清打下北京後,還要南下,但是卻是清朝政府對當時中國老百姓宣傳的說法,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起義軍在明朝守城太監投降的情況下,加上當時北京附近瘟疫流行,明朝軍隊戰鬥力大大下降,從而沒廢多大力氣就進入北京城,而崇禎皇帝沒有南下卻自縊於煤山,真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李自成自己都想不到會這麼容易進入北京,自己也懵逼的建立大順朝,還當了18天的皇帝。

2、大順李自成起義軍在北京城內搶奪財務等等的逆行引起京師老百姓的強烈不滿。

第一,李自成私自明宮女賞賜文武官員為妻,大封百官,暴露出農民階級的侷限性。當時流傳的一首兒歌:吃闖王,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致使在戰局未穩的情況下,個個無心出戰,而李自成軍隊進入北京後也感染了瘟疫,軍隊戰鬥力大大下降。

第二,在李自成的暗示下,以劉宗敏為首的將領,不知道安撫百姓,到處緝拿前明官吏,嚴刑拷打,搶奪錢財,還沒打下天下,就只顧個人享用,及時也有籌集軍餉的目的,但是行為過於激進;

第三,李自成因為陳圓圓的問題和吳三桂弄僵,可以看出李自成農民階級的侷限性,眼光短淺,致使吳三桂打開山海關,迎接清軍入關。說一說山海關這個地方,山海關這個地方非常的狹長,西邊是高山,東邊是大海,城牆直接連著大山和大海,易守難攻,如果不通過山海關進入關內,要麼走西邊的高山,要麼走水路,但是推進速度很慢,還要擔心明軍的隨時打擊,要想快速所以,只能走山海關。李自成剛愎自用,不安撫百姓,直接率領20萬農民軍和吳三桂開戰,這農民軍哪裡是正規軍的對手,李自成很快潰敗,並且迅速敗出北京,滿清進入中原,打下北京,明朝滅亡,南明在南京成立

3、崇禎本人沒有南逃,太子沒有南逃,假南明新皇帝沒有威懾行,所謂名不順則言不順,所以南方很多軍閥傭兵自重,沒有把自己的全部實力用來扛清,致使大明土地一步步被滿清吃掉,最終南明也走向滅亡。假如崇禎皇帝南遷,遷都南京,重振旗鼓,可能明朝還有救。

4、唉,嘆息一聲,崇禎皇帝生不逢時

東林黨人只是書生,沒有實踐的經驗,東林黨人在除掉魏忠賢后,逐漸演變成比閹黨更加可怕的黨派,也是排除異己,拒絕和清軍義和,導致大明兩面受敵,內有李自成,外有滿清,唉,真可謂書生誤國

5、喜歡的小夥伴可以加關注,評論點贊哦,謝謝


小紅帽家的灰太狼


明朝雖然最終被清朝所取代,但從當時的實力對比來說,滿清並沒有能力徹底擊敗明朝並統一全國,清朝入關奪取天下,其實有一定的“取巧”嫌疑。明朝滅亡、滿清入關,其實內在、外在原因極為繁雜,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五點。

原因之一:明朝經營遼東失敗

滿清的崛起和最終入關,歸根結底源於明朝經營遼東的失敗,這種失敗雖然有一定的客觀原因,但策略失敗仍然是主要原因。

明初,為了牽制和包圍北元參與勢力,明朝極為注重對遼東的經營,並最終設立奴兒干都司。而為了改變遼東漢人過少的局勢,洪武、永樂年間甚至多次向遼東進行大規模移民,然而由於當地生存條件惡劣等原因影響,收效甚微。


△明朝在遼東設立的衛所

由於無法改變當地少數民族比例過大的局面,遼東雖然長期處於大明管轄之下,然而實際上實行的仍然是“以夷制夷”的方式,不僅當地官員主要由少數民族擔任,且實行軍管制度,這是明朝運營遼東失敗,導致中後期遼東局勢逐步惡化的一個主要原因。

永樂之後,在朱棣五徵蒙古之後,北部威脅已經大為降低,再加上常年用兵導致大明國庫空虛,從明仁宗、明宣宗時期開始,明朝開始實施戰略收縮、恢復國力,這雖然形成了“仁宣之治”,但明朝對遼東的控制力度卻在不斷下降,遼東開始逐漸脫離掌控。

△努爾哈赤影視形象

由於蒙古各部的嚴重分裂,再加上和朝鮮的良好關係,遼東女真各部在沒有外部壓力,又缺少朝廷控制的情況下,最終發展並崛起也就不難理解了。

原因之二:明朝對於蒙古的態度

後金崛起之後,雖然明朝先後遭遇了多次戰敗,但後金想要入關仍然根本不可能,這也是皇太極時期後金開始向蒙古擴張的重要原因。後金真正對明朝形成巨大威脅,乃是攻滅漠南蒙古之後,而在此之前,明朝和蒙古面對共同的敵人後金,實際上是有合作基礎的。

△明朝、後金、蒙古三方局勢

事實上,薩爾滸之戰後,明朝也的確曾想過與蒙古結盟,然而明朝結盟的對象卻並非林丹汗,原因是林丹汗不過是名義上的可汗而已,正如遼東巡撫熊廷弼所言,林丹汗“尚不能統眾”,再加上林丹汗曾在1612年和1615年多次犯邊,雙方關係並不融洽。

明朝首選的結盟對象是更加靠近後金的內喀爾喀,雙方在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努爾哈赤圍攻鐵嶺時曾有過合作,內喀爾喀最有實力的宰賽也曾率領萬人援明,可惜明軍並未等到援軍到達,鐵嶺便已經失守。同年八月,在葉赫部被滅後,明朝才開始和林丹汗達成合作協議,明朝每年負責支付4000兩(翌年提高為40000兩)賞銀,林丹汗則協助明軍守衛廣寧城。

△吞併漠南後,後金威脅急劇提升

可惜,明朝和林丹汗達成的只是利益合作而已,遼東經略熊廷弼雖對此有所察覺,但廣寧巡撫王化貞卻對林丹汗無比信任,結果明朝在廣寧之戰中再度戰敗,此後氣急敗壞的明廷與蒙古的合作開始名存實亡,在林丹汗面對後金的東擴無能為力時,明朝選擇了無動於衷,最終導致後金順利奪取漠南,開始從東北和正北方向全面威脅大明邊防,甚至多次殺入關內。

原因之三:明朝的統治接近崩潰

對外的策略失敗,給了後金不斷崛起的機會,而明朝自身統治的崩潰,則給後金最終入關提供了可能。皇帝能力、朝政腐化、黨爭嚴重、經濟崩潰、民怨沸騰……明朝統治的失敗幾乎貫穿了方方面面。

△崇禎勤政,但能力不足

皇帝能力方面,不像其他皇位繼承人從小接受儲君培養,崇禎這個皇帝簡直就是半路出家,雖然他極為勤政,但能力的不足顯然更為致命。例如他繼位之後立即剷除閹黨,他雖然看到了閹黨的弊端,但並未看到閹黨存在的意義,閹黨被瓦解後反而導致朝廷平衡被打破。此外,崇禎過於急功近利,雖然他能夠啟用一些賢才良將,可一旦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便又立即裁撤,導致在其執政期間,內閣、將領等重要人事調整不斷,反而使得朝政更為混亂。

朝政腐化方面,即使已經到了危急存亡的關頭,但朝臣仍然為了自己的利益在不斷壓榨百姓,不斷激化矛盾。黨爭嚴重方面,明朝可以說是黨爭最為嚴重的朝代,閹黨雖被打倒,但黨爭並未結束,反而更加愈演愈烈。經濟崩潰方面,在朝廷國庫空虛的情況下,朝臣卻是富得流油,明廷也曾想過經濟改革,奈何在大臣們的干預之下,“開源、節流”均以失敗告終,反而由於開除“基層公務員”而導致矛盾激化,典型例子便是曾為驛卒的李自成。民怨沸騰就不用說了,明末的農民起義已經能夠說明一切……

崇禎年間的明朝,可以說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從朝廷到民間,各種問題、各種矛盾層出不窮,恐怕就是朱元璋、朱棣再生,也不一定能夠徹底解決。

原因之四:兩線作戰朝廷無力應對

明朝末年的軍隊戰鬥力已經急劇下滑,然而卻不得不面對兩線作戰的尷尬局面,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外有後金的不斷叩關,明廷可以說是已經無力應對。

就拿終結了明朝的李自成來說,他曾不止一次面臨著被徹底剿滅的危險,例如崇禎六年(1633年),闖軍被曹文詔擊敗之後,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逃至河南,又被曹文詔、左良玉等多路明軍包圍,結果第二年後金便二次入塞,曹文詔被調到大同抗金,李自成等人這才成功突圍。

又如崇禎十年(1637年),面對楊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策略,張獻忠兵敗投降,李自成也被洪承疇、孫傳庭等擊潰,僅剩殘部17人躲入山中,然而次年清軍再度從青口山、牆子嶺入關,孫傳庭、洪承疇等人又被調到遼東防範清軍,李自成這才得以逃過一劫。

明末時期衛所制全面崩潰,但明朝尚有較為強悍的邊軍存在,如果僅僅面對農民起義或者鎮壓後金的單線作戰,那麼明廷尚有一戰之力,例如李自成的義軍曾一度被殺傷殆盡,張獻忠也曾被迫投降,而清軍入關後也曾被明軍殺退,然而天不遂人願,明廷面對的偏偏就是兩線作戰的尷尬局面。

原因之五:天災徹底壓垮了明朝

彷彿是天要滅亡大明一般,處於小冰河期的明朝,崇禎年間的天災幾乎就沒有中斷過,這成為了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崇禎元年(1628年),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崇禎朝以來,陝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離失所。崇禎三年(1630年),陝西又爆發饑荒。崇禎六年(1633年),“全陝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

崇禎七年(1634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書呂維祺上書朝廷:“蓋數年來,臣鄉無歲不苦荒,無月不苦兵,無日不苦挽輸。庚午(崇禎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村無吠犬,尚敲催徵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似聞鬼哭。欲使窮民之不化為盜,不可得也”。旱災又引起蝗災,使得災情更加擴大。河南於崇禎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其饑民多從“闖王”李自成。崇禎十三、十四年,“南北俱大荒……死人棄孩,盈河塞路。”

更為恐怖的是崇禎六年(1633年)爆發的大瘟疫,幾乎席捲了整個中原地區。這場瘟疫從山西興縣開始爆發,崇禎九年(1636年)至崇禎十年(1637年)時蔓延至陝西榆林府、延安府,崇禎十三年(1640年)時蔓延至河北順德府、河間府、大名府、廣平府、真定府,並最終於崇禎十四年(1641年)七月蔓延至京城,崇禎十五年(1642年)蔓延至天津,並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天開始從腺鼠疫轉化為肺鼠疫。

不斷爆發的天災不僅導致民間怨聲載道,百姓起義不斷,更為重要的是嚴重摧毀了明朝的邊軍防線。《崇禎實錄》有載“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而根據不完全統計,光是陝、晉、冀3省死亡人數便至少在千萬以上,僅北京城便達到了20萬人,北京城連叫花子都找不到了。

明朝九邊重鎮中的大同、山西、薊州、宣府等鎮,在這場瘟疫中幾乎被徹底摧毀,當李自成從西安發兵攻向京城之時,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很容易便殺到了北京城下。而當李自成殺到北京城下時,即使經過了全城動員,城牆上平均五個城垛才有一個士兵,而守城的明軍更是“鳩形鵠面,充數而已”。


相較於以上幾個原因,明朝在面對後金時的戰術錯誤,吳三桂的最終倒戈一擊簡直不堪一提。


香茗史館


滿人能入關其運氣成分佔了決定性作用的。

大明王朝從萬曆年間就開始走下坡路,崇禎帝又遇到天災人禍雙重打擊。人禍主要是來自李自成,因為像張獻忠那些勢力尚可在控制之內。前期有袁督師(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石碣)守遼東時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還有一次回師京都保衛戰,當時滿人能入關的機會幾乎是微乎其微。轉折點就在十幾歲的崇禎帝中了皇太極的奸計誤殺袁督師,但這點對滿人入關還不算是足夠的條件。

再一個關鍵點就來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了。估計大家都聽過“衝冠一怒為紅顏”這句話,很多人都認為紅顏是禍水是完全不對的。因為“秦淮八豔之一”的陳圓圓這位亂世紅顏她自己是做不了決定的,要怪只能怪她太美吧!吳三桂漢奸這個罪名是洗不掉的,就算當時沒有陳圓圓,他自己也不會臣服李自成的,闖王的所作所為確實令人不齒。所以說吳三桂放滿人入關其實是夾在李、滿之間自己做出最後的選擇,他是深思熟慮分析形勢之後做出錯誤的選擇,也給自己留下千古罵名。如果吳三桂自立然後一心對抗滿人的話無論成敗絕對是英雄。沒辦法他的選擇證明了滿人運氣太好。

最重要的是滿人祖先是來自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東部地區(也稱東伯利亞)野蠻人。入關仍是不停遭到漢人反對(反清復明)。他們為了容易統治漢人就給自己亂認祖宗,說是完顏氏的金人後裔。金人有金人的文字,滿人當時是沒有的,而且語言跟金人也是天壤之別。金國被蒙古滅後子孫已經往南散落各地了。


半島風


韃清入關,漢奸居功至偉!流寇功不可沒!

沒有流寇李自成,大明依然挺立,韃清沒有機會啊!

沒有漢奸,滿人到現在只能關外牧豬🐷!

沒有范文程,韃子連一個嚴密的組織都不能形成,何談問鼎中原?

沒有吳三桂,山海關就是天險,無法逾越!

沒有洪承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在中原,那一百多萬人早就被吃光了!


商君佐之


1644年春,李自成的農民軍佔領北京,蜂擁進城。大明王朝完全結束了。崇禎皇帝一路跌跌撞撞地爬上煤山。

當時,吳三貴仍在遼東山海關與滿清軍隊對峙。大家都知道後來發生了什麼。李自成的劉宗敏將軍強佔了吳三桂的妾陳園園。後來吳三桂才演繹出一部英雄救美的歷史劇。

聽著挺有意思的,顯然衝冠一怒為紅顏是歷史戲說。

當時,吳三桂面臨著政治選擇,要麼繼續服侍明朝遺民,要麼向李自成投降,要麼向清朝投降,要麼乾脆自己成為國王。由於吳三貴處於中原與關外東北的中間位置,他不僅面臨李自成的威脅,而且是背後就是滿清的八旗兵。因此,第一和第四選擇將使他面臨與兩大強國同時競爭的不利局面。所以最好選擇一邊。最後,吳三桂選擇了投降清朝,讓出了山海關,清朝才那麼容易入關。

1644年,滿清進入紫禁城,漢人的投降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八旗十二萬。中原的人口是上億。沒有那麼多明朝的官軍投降帶路,清軍連山海關都進不去的。


奇葩歷史大觀


從體量上來講,滿清是無論如何,也不是大明朝的對手。但歷史就是如此滑稽,滿清不僅入關了,還統治了兩百多年。那麼滿清是如何能夠進關的呢?

明朝後期統治腐敗,農民起義不斷

明朝末年,政治腐敗,貪汙成風,土地兼併嚴重,許多農民都失去了土地,這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巨大的隱患。而且,那時的局面是國庫沒錢,許多稅收都進了貪官汙吏的口袋,朝廷想要賑災、調集軍隊都沒錢。而且後來形成了惡性循環,越是增加賦稅,農民越是起義,但最終徵收的錢卻都流入了私人腰包,國庫照樣沒錢。

而且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那幾年天災嚴重,大旱天氣使得許多良田絕收,農民填不飽肚子,自然會起來造反。更嚴重的是,鼠疫橫行,奪走了大量生命,更加劇了緊張的局勢。土地兼併嚴重、體制臃腫、貪腐橫行、農民起義不斷,再加上鼠疫爆發,這些因素有一個就足夠致命。但當這些因素都集中在一起的時候,不斷消耗著明朝的實力,給了崛起中的滿清進關的機會。

崇禎皇帝是個好皇帝,但不是合格的皇帝

崇禎皇帝崇尚節儉,不近女色而且勤於公事,為了朝廷殫精竭慮,不管從哪一方面來說,崇禎都是一個好皇帝。但是換一個角度說,崇禎卻又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他刻薄寡恩,生性多疑。除掉魏忠賢自然是大快人心,但也少了對文官集團的制約。崇禎任用袁崇煥防禦後金,後金攻打不下,於是繞道蒙古,直取京城。此刻崇禎讓遠在山海關裡的袁崇煥千里勤王,但後來卻又中了敵人反間計,殺死袁崇煥,自毀長城。

此後,農民起義軍曾對崇禎請封“西北王”,如果崇禎答應,那麼李自成便會替老朱家掃平戰亂。如果崇禎是個合格的政客,大可讓李自成去和後金消耗,但崇禎卻是高傲地拒絕了李自成的建議,使得本來只想討個王爺噹噹的李自成,只好下定決心當皇上了;而且在明朝建國初期,南京其實還有一套政府班子的,只要崇禎安排太子到達南京,天下大勢尚在兩可之間。可是崇禎並沒有這麼做,使得南京陪都的作用沒發揮出來。所以可以看出,從任用大臣到關鍵決策,崇禎這個皇帝都是不合格的。

吳三桂等將領倒戈

李自成做了皇帝之後,吳三桂還擁兵十幾萬,而且守著山海關,所以李自成對吳三桂是拉攏為主的,而且吳三桂也答應了。但是後來“衝冠一怒為紅顏”也好,吳三桂有更深的謀劃也好,他竟然又後悔了。於是勾結多爾袞,打開山海關,放清軍長驅直入,從此掀開了清王朝統治的200多年的篇章。

綜上所述,滿清之所以能入關,很大程度上,還是明王朝的內部沒有處理好自己的關係。吏治、土地兼併等問題嚴重,再加上天災、鼠疫,更是雪上加霜。如果崇禎是個有手腕的明君,或許可以收視這個爛攤子,可惜他雖然勤勉,但能力尚缺。最後再加上吳三桂勾結清軍,直接打開山海關。否則,滿清進關不會這麼容易!


飛熊說歷史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李蕾

清軍入關又被稱為入關戰爭,具體是指自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清朝統治者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下進入山海關、攻佔京師,開始統治中國的歷史事件。這一戰爭的性質屬於國家統一戰爭,清軍入關對實現國家統一,促進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 這一戰爭對於滿清,對於中國歷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它改變了中國歷史進程。它也是明朝滅亡清朝建立的分水嶺。那麼清朝入關的過程具體是怎樣的呢?

在明朝末年,有四種政治力量在中國大地上進行著激烈角逐,包括統治全國的明王朝,崛起於我國東北地區的清王朝,李自成的大順軍和張獻忠的大西軍。群雄逐鹿,鹿死誰手?是誰取代了明王朝?又是怎樣改變了中國歷史呢?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這一年,李自成攻佔北京,明朝滅亡,清軍入關,都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吳三桂

據史料考證,清軍最初的進軍路線,選擇的仍是皇太極時期進軍關內的路線,即避開山海關,繞道蒙古地區,從長城關口入關。但是在行軍途中,卻遇到了明朝將領吳三桂派來求援的使者。吳三桂見明朝大勢已去,本已決定歸順李自成。但後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被拷打,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劉宗敏霸佔。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決定站到了清朝一邊。多爾袞遂當機立斷,下令改變進軍路線,火速向山海關進發。此時,李自成也親率大軍進攻山海關。 1644年4月22日,清吳聯軍與大順軍在山海關附近展開決戰。多爾袞先命吳三桂率軍出戰。後見勢不妙,派英親王阿濟格與豫親王多鐸率二萬八旗鐵騎出擊助戰。大順軍大敗而歸,傷亡十分慘重。這一戰役也被稱為山海關之戰。這一戰役也成為清軍入關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場戰役。

多爾袞

清軍入關標誌著明王朝的傾亡和清王朝統一全國的誕生,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清軍入關改變了清朝和滿族的命運,也改變了李自成大順政權的命運,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命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促進了各民族間的交往與融合,有利於建立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參考文獻:1.孟繁勇《1644年清軍入關再評價》《蘭臺世界》北大核心- 2015年36期

2. 王霜州 《細說清軍入關之戰》 《世界軍事》 北大核心 - 2005年9期

3. 王思治 呂元驄 《 甲申之變與清軍入關》《清史研究》北大核心 CSSCI- 1994年2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季我努學社


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開始 女真人就開始了反抗明朝民族壓迫的鬥爭 在這期間 天命汗努爾哈赤多次同明朝交戰 奪取了大片的土體 對待蒙古 採取聯姻政策 並且堅持了近100年 這使得滿洲政權在外交上 應在了明朝的前面 在皇太極登基後 他開始了對後金政權的改革 興漢學 重用漢官 使得後金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1636年 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大清王朝正式建立 而與此同時 大清 正式以一個“獨立國家”的身份 開始了對明朝的作戰

大清之所以能戰勝大明 其原因 有以下幾點

一、民族的仇恨 導致滿洲人團結一致 同仇敵愾

在明朝統治中國的300年間 對各個少數民族 實行分而治之的策略 他們煽動女真人的內部分裂與部落爭鬥 在女真四分五裂的情況下 再將“反叛”的部落鎮壓 將部落首領處死 將部落民眾屠殺 明朝的武靖侯在《平夷賦並序》中寫到“盡虜酋首之所有 罔一夷而見逃 剖其心而碎其腦 粉其骨而塗其膏 強壯盡屠 老隸盡俘” 可見當年明朝對女真的民族壓迫之重 而在努爾哈赤的七大恨中 也有對明朝民族壓迫政策的不滿之聲“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裡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

二、明朝內部的分裂 導致國立衰微

明朝的皇帝的最大的特點式怠政 史學界歷來有 “明非亡於崇禎 而亡於萬曆”的說法 萬曆皇帝是明朝怠政皇帝的最典型代表 不郊 不朝 不廟 皇帝該乾的事 他一樣都不做 這也對後來的皇帝 有一定的影響 由於明朝政權的腐朽與墮落 再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 導致農民起義 此起彼伏 這也為明朝的滅亡 加了一把催化劑 李自成的大順軍攻陷了北京城 崇禎皇帝在煤山自殺 這使得大清 少了一個強勁的對手——明軍 僅剩下了鎮守山海關的關寧鐵騎 李自成的順軍和張獻忠的西軍 而張獻忠的軍隊在四川 對大清入主中原構不成什麼威脅 所以 剩下的任務 就是消滅吳三桂率領的關寧鐵騎 和李自成的順軍

三、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 投降大清

吳三桂在歷史上的作用舉足輕重 如果不是他 估計大清入關還要晚上幾年 他當年因為李自成霸佔了他的愛妾陳圓圓 而大怒 因此在接受了大順的勸降書後 又反戈 投靠大清 在決定大清入主中原的戰役中 由於大順軍的墮落腐化 貽誤戰機 最後在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和多爾袞率領的八旗軍的打擊下 潰不成軍 最後敗北 可以說如果沒有吳三桂的投降 就不會有以後的大清

四、明朝眾叛親離

明朝由於在民族問題上一直得不到各少數民族的支持 導致在同大清的作戰中 有很多的其他少數民族 也加入了清軍的陣營 例如蒙古族 八旗 實際上分滿洲八旗 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 漢軍八旗 是當年遼東佔領區的漢族人或者是從關內逃到滿洲的漢族人 組建的八旗軍 而蒙古八旗 就是當年的蒙古軍

以上就是本人總結的明亡清興的原因 僅供參考 因為每個人看歷史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讀 希望我的話對你有所幫助






侃談古今


清軍入關,最後奪取天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不能單從一方面來看。

首先從明朝的角度來說,明朝經過了幾代皇帝的宦官當政,缺乏明主又缺乏張居正這樣的帝師名臣。終於等到了一位立志改變的皇帝朱由儉,想要將風雨飄搖的明朝江山挽狂瀾於地即倒。


但是這個皇帝年輕氣盛,剛愎自用,雖然一年之內就整倒了奸宦魏忠賢。但是他急於求成,想要很快的恢復明朝的強盛,很多大臣雖然沒有犯錯,但是因為一些措施不符合他的意,他就亂殺或者調換。據統計朱由檢在位17年,光內閣學士就換了50個人,朱由檢的頻繁任免官員和濫殺無辜造成了朝廷人心惶惶。大臣們也無心政事,結黨營私,以求保全性命。他雖然節儉勤政,但是朝中無人可用,精神壓力也越來越大,再加上各地農民起義頻發。整個明朝皇帝加上滿朝的文武幾乎都成了神經質。


明朝皇帝和邊關將領,君臣不能一心,邊關將領也不能一心謀事,叛將眾多。袁崇煥和毛文龍雖然都有傑出的軍事才能,但是性格自傲互相不和,後來袁崇煥不顧大局擅自殺害毛文龍。雖然袁崇煥守城有功戰勝了努爾哈赤,但是最後也沒有離過敵方的反間計,被崇禎皇帝凌遲處死。

洪承疇是明朝大將,曾經多次平定農民起義。松錦之戰後,洪承疇兵敗被俘,皇太極看望在監獄裡的他並且幫他披上了一件裘衣,洪承疇深受感動於是就投降了清朝。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皇太極的夫人莊妃(孝莊太后),與洪承疇獨處一晚,以美色勸降了他。投降的洪承疇擁有多年的作戰經驗,對於明朝的守將,地勢,氣候和環境無疑是十分熟悉的,所以幾乎成為一個活地圖,清軍南下更加長驅直入。


吳三桂原本也是明朝大將,守著山海關天塹。本來他和李自成已經相約守衛上海關,但是他聽說李自成登基以後對於明朝舊臣基本上沒有任何心慈手軟之心,更聽說了自己的父親被李自成手下任意鞭撻,小妾陳圓圓被霸佔。所以他和關外的多爾袞串通,打開了山海關大門,投靠了清朝。

再有就是清朝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人的努力兵強馬壯,人才出眾。軍事和武功上有八旗子弟,文治上有范仲淹十七世孫范文程。清朝整體上人才輩出,兵力強盛再加上反叛的明朝舊臣面對風雨飄搖的明朝江山和剛剛成立的李自成政權,多從因素下他們才入關統一天下。



紅雨說歷史


清軍入關(又稱清兵入關、滿清入關、清朝入關、入關戰爭),發生於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是中國東北少數民族政權的軍隊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攻佔京師(今中國北京)的戰役。 1644年四月二十三日(大順永昌元年,清順治元年,陽曆5月28日),李自成與吳三桂軍激戰于山海關前,一時難分伯仲。雙方鏖戰至中午,吳軍逐漸實力耗盡,為農民軍包圍。接著清軍猝然襲擊,農民軍失利,李自成敗退京師,清軍正式入關。 清軍入關後鎮壓農民軍、消滅南明諸政權等漢族反抗武裝的一系列由北至南的統一中國的戰爭,它標誌著清朝在全中國統治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