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决胜法庭》叶龙恩:家长输入的贫穷动机和思维,毁掉你的下一代

今天刚拿到原创,就想开始创作一番。也刚好看到《决胜法庭》中结尾了,一切犯罪幕后主居然是叶副市长,又是主角的高剑的老师。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很难猜到是他。而且最后从他跟她女儿叶紫琪的谈话,让人真觉得深深感叹万千啊,令人不得不深思,也给家长敲响了警钟。

《决胜法庭》叶龙恩:家长输入的贫穷动机和思维,毁掉你的下一代

叶龙恩对他大女儿叶紫琪说:

“我呀,是一个凡人,自然免不了其俗。我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到穷学生,还有过曾经那么一段仕途,都伴随着我,童时的梦想,那就是为叶家积攒了一份基业,其他的都是虚无。你的爷爷辛勤劳作,穷其一生也没有攒下三亩薄田,他死的时候,他望着我,不甘的眼神,就是我实现梦想的动力,正好又有这么一个机会。天予弗取,反受其咎,告慰先祖,是我们有血性的男人,为其奋斗的初衷,你明白吗?”

《决胜法庭》叶龙恩:家长输入的贫穷动机和思维,毁掉你的下一代

此看出叶龙恩小时候,家里穷,而父亲呢,是一个农民,辛勤劳作,但没有钱。因此,让叶龙恩,想拥有大量的钱,是他认为积攒了一份家业,自己的结局就是布局长线,不惜违背法律,都要去积累钱,来开展对基业累积。其他的亲情,跟别的都是在他眼里属于虚无,而金钱成为他的稀缺,而他成了金钱的奴隶。是因为金钱,让他做了杀人,布局,违法法律。

这都跟他童年的教育有关,跟家庭教育特别有关。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之一。一个不好的家庭教育,会让自己的孩子长大了跟叶龙恩一样。

《决胜法庭》叶龙恩:家长输入的贫穷动机和思维,毁掉你的下一代


《决胜法庭》叶龙恩:家长输入的贫穷动机和思维,毁掉你的下一代

把自己孩子的一切交给老师,是家长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老师再好,再负责任,也抵不上父母的教育,每个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老师给不了你孩子良好的习惯,老师不能帮你培养孩子的意志,老师给不了你孩子长久的幸福感。

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年五年,但是家长的影响力却是一辈子的!

你的孩子只是老师N个学生中的一个,教育你的孩子也只是老师工作的一部分而已;但你不一样,孩子是你的唯一,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远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现在大多数父母都是含辛茹苦,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孩子的膳食营养、健康保健等生活层面的看照料上,满足于实现孩子在饮食、健康、服饰、玩具、用品、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这些行为构成了“家庭教育”很重要的内容。

这样的教育孩子方式和做一个保姆没什么区别,如果父母坚持做孩子的“保姆式教育”,但孩子渐渐长大,父母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差距很大,责怪,批评、指责都很难将这种差距弥补。

其实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在无意识加强孩子某些方面的动机。

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有父母的对孩子这么说:

“你别再闹了,要是再闹今天晚上不让你玩游戏。”

“如果你现在听话了,我们这周末带你去”

这不是教育,这是一种不好的动机输入,每次都会加强孩子不好的动机。这种教育方式持续下去,小孩会通过各种坏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那样才会得到玩的游戏,周末去玩的结果,这样孩子会越来越狡猾,这都是家长无意中教给孩子的。

《决胜法庭》叶龙恩:家长输入的贫穷动机和思维,毁掉你的下一代


《决胜法庭》叶龙恩:家长输入的贫穷动机和思维,毁掉你的下一代

我们最关键的是家长输入的贫穷动机和思维,正在毁掉你的下一代。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我们也在小时候被父母无意识输入过这种思维和意识,并且这种动机和思维被一贯输入和加强。

  • “这个这么贵,买了能干嘛?”
  • “咱家也不是富裕人家,有吃有喝就好了,其他的都没有用。”

上面的这些话,你应该觉得特别熟悉吧?或许有些父母以为这样与孩子沟通,孩子会懂得节俭。在他们眼里,万般皆下品,唯有省钱好。节俭本是美德,可凡事要有个度,节俭过度就是成了抠门。

更重要的是,在给孩子输入一个贫穷的动机和思维,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斤斤计较、爱贪便宜的家庭走不出胸怀博大的孩子。

时时被教导要省钱的孩子,长大后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

花钱就有负罪感,买东西也只买便宜的,即使富裕了,也很难改变自己的这种贫困思维。

节俭不会让社会进步,消费才会:每个人都不消费,生产力还怎么进步?工业革命怎么会发生?如果是那样,我们恐怕还生活在点煤油灯的时代。

节俭作为一种美德被代代传颂,但人们却没想到,节俭的意义是什么?

物质极度匮乏,人们只能节俭。生计都难以解决的父母,爱孩子只能靠本能。但当经济条件已有所改善,过度节俭就不再值得提倡,该提倡的是适度消费,以及为了自己的欲望去奋斗的精神。在正常欲望没有满足之前,过度压制只能造成悲剧。

当然,会花钱不是瞎花钱,摆阔绰,而是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用物质优化自己的生活。

那十五块钱和一千五百块钱一件的衣服,应该买哪一件?

太过节俭的人,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喜欢不喜欢,而是十五块钱和一千五百块钱。都是穿一年,但是一千五百块钱的扔了会觉得可惜,十五块钱的就随便扔。即使很喜欢一千五百块钱的款式、颜色和质地,也不会买下这件衣服。

他们一心想要省钱,不会考虑一千五百块钱的衣服,每一次穿可能都觉得开心,这笔钱,不仅买了一件衣服,还买了一年的开心。

当然,我不是苛责父母,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省钱,是为了孩子。他们想给孩子买房的压力小一点,生孩子的压力小一点,为了孩子情愿牺牲自己的生活品质。

但缺衣少食的年代已经过去,现在的生活是,适度消费,才更有乐趣。

并且要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输入正确的动机和思维,这是你给孩子的最宝贵的财富。

《决胜法庭》叶龙恩:家长输入的贫穷动机和思维,毁掉你的下一代


《决胜法庭》叶龙恩:家长输入的贫穷动机和思维,毁掉你的下一代

穷本身并不是问题,你要给孩子一个什么动机,给孩子什么样的思维观念,才是问题。

我们可以看看犹太人从小让孩子了解金钱、管理金钱,当孩子有初步的概念后便会给孩子制定详细的理财规划。犹太父母还喜欢设计一些小游戏,让孩子懂得理财的逻辑并培养孩子们的金钱意识。

“付出劳动,必须获得回报”,犹太人建立起“有偿回报机制”,让孩子帮助父母做家务,来换取零花钱。

他们认为这不仅是一种理财教育,更是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即“珍惜你的劳动,重视的你劳动”,认真付出,就会获得报酬和回报。

对于孩子的财商教育,是为孩子树立一种正确的金钱观念,这些从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就可以做到:

  • 与其说:“太贵了,咱家买不起”,不如告诉孩子,咱们家每个月都有预算,下个月给你买;


  • 与其说:“咱家穷,只能靠你好好上学,将来才能赚钱养家”,不如询问孩子真正喜欢什么,想要成为怎样的人,以及家里可以为你带来什么,即父母是你后盾并非财神;


  • 与其说:“学习好就行,其他你都不用管”,不如告诉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增加体育锻炼,即作为家中一份子,要共同为家庭出力。

作家埃德加·布莱索在一个故事中说:“如果孩子从小就把自己当成一个穷人,一辈子都会是个穷人。”

这里的穷,不仅仅指物质上的匮乏,还包括生活中的压力感和不确定性。长期处在贫困之中的人,会对生活中的困难反应过度,无法考虑长远打算,特别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短期的事情上。

具有穷困思维的孩子难翻身。因为从小不仅缺少金钱,也缺少来自家庭的认可和支持。处在压力的环境下,他们无论做什么都战战兢兢,害怕出错,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他们总认为,失去就是万劫不复。

曾经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国土资源部处长赵德汉贪污的钱堆满了整整一面墙,床下也是填满了人民币,两亿元!他却一分也不敢花。贪污事实败露之后,他只说:“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穷怕了!”

在哭穷声中长大的孩子,内心总会有一种匮乏感,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稀缺心态”,即“越缺什么,越在意什么”。

如果从小就被灌输“缺钱”的动机和观念,孩子很有可能会形成强烈的“金钱崇拜”,由衷地觉得钱是个好东西,特别渴望赚钱,又特别不舍得花钱,从而严重影响自己的认知判断能力如果从小就被灌输“缺钱”的动机和观念,孩子很有可能会形成强烈的“金钱崇拜”,由衷地觉得钱是个好东西,特别渴望赚钱,又特别不舍得花钱,从而严重影响自己的认知判断能力。

这样长大的孩子在骗局面前没有分辨能力,会步入一个骗局接着一个骗局,这样长大的孩子在贿赂面前也没有抵抗力,一次接一次的受贿终究东窗事发。

叶龙恩就是因为看到父亲一辈子都没有给他家业,他就坚持,不管什么机会都要抓,最后就是害自己。

《决胜法庭》叶龙恩:家长输入的贫穷动机和思维,毁掉你的下一代

从小到大,我妈就给我灌输一个理念:咱们家很穷,你爸工资一个月三四千,不能和别人比,只有学习才是你唯一的出路。

幼儿园开学,我的书包是步步高点读机赠的一个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书包,印着大大的logo,现在看真的很没面子。后来小学第一个书包还是别人的旧书包。再后来第一个新书包是一个亲戚买给我的,要不然我妈妈还会让我背之前的那几个。

我从幼儿园到初一,我妈一直给我穿别人剩下的衣服,有我认识的姐姐给的也有我不认识的,但我不感觉有什么丢脸的,因为我家买不起呀。

后来初一下班学期,大概是进入青春期吧,看着同班同学衣着光鲜,衬得人也好看,而我穿的土里土气,衣服配色不忍直视,就想买新衣服,我妈就说我攀比、谈恋爱什么的,还说小孩子要什么面子,好好学习就是最大的面子。

小时候我爸经常跟我说:咱们家不穷,你想买什么你就买,没钱就跟爸爸说。

每次和同学出去玩的时候,我爸都会给我钱,但是我从来不花,不舍得给自己买零食饮品。50块钱我能省下48。我为自己勤俭持家感到骄傲!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工资就已经是3000的好几倍了。

总之,我妈的这个谎言使我成为了一个特别小气,爱占便宜,抠抠嗦嗦的人。到现在也不舍得给自己花钱,更不会请同学朋友吃零食什么的。

贫困最可怕的,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陷入贫困的思维模式。

贫穷思维就像遗产,不管孩子愿不愿意继承,它都会被刻在孩子的人生里。

《决胜法庭》叶龙恩:家长输入的贫穷动机和思维,毁掉你的下一代


物质上穷只是穷一时,思维上穷就能穷三代。

我们无需成为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房二代,我们可以自己创造第一代,甚至我们无需给下一代留下巨额财富,但只要你留给下一代格局,眼界,思维,动机,这就是财富。

那么富足的思维也是一种遗产,只要你有意识的灌输,都会伴随孩子一生,这是你留给孩子最珍贵的财产,比存款,房产,债券,黄金都值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