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70噸“黃河鐵牛”撈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保護?專家:真的不敢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為四大文明古國唯一沒有斷層的國家,古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文化瑰寶。

70噸“黃河鐵牛”撈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保護?專家:真的不敢

自建國以來,隨著考古技術的成熟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出土的文物也逐漸展現在世人眼前,它們無一不是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歷史遺存,無一不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然而,重達70噸的“黃河鐵牛”,出土後卻露天而放,沒有施加任何保護措施,這是怎麼回事?

70噸“黃河鐵牛”撈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保護?專家:真的不敢


“黃河鐵牛”位於永濟市城西15公里處,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共計4尊。公元725年,4尊鐵牛被打造而成,並佇立在黃河兩岸。可是隨著黃河變遷,4尊鐵牛也被黃沙埋沒。在上個世紀40年代的時候,由於降水量小,河水流量也沒有往年多,黃河鐵牛也因此顯露身形,沿河兩岸的人們下水時經常可以摸到鐵牛牛角,在河上來往的船隻也很容易被鐵牛的牛角刮傷。

70噸“黃河鐵牛”撈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保護?專家:真的不敢


到了50年代以後,人們為了治理黃河,便在三門峽庫區蓄洪,黃河水的大量減少再加上河水西移,黃河鐵牛已經被埋在黃河水面下的2米深的河灘裡。直到1989年,4尊黃河鐵牛才被當地博物館挖掘出來,同時出土的還有鐵人、鐵山、鐵柱。4尊黃河鐵牛高約1.9米,長約3米,寬約1.3米;牛尾後有橫軸,直徑約0.4米,長約2.3米。此外,橫軸的軸頭還刻有不同紋飾,分別有連珠飾、菱花、蓮花等。

70噸“黃河鐵牛”撈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保護?專家:真的不敢


黃河鐵牛出土後,立即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巨大轟動,如此“龐然大物”在黃河底下發現,不免讓人產生“怪力亂神”的想法。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寶塔鎮河妖”的說法,人們紛紛猜測:難道這些鐵牛就是用來鎮守黃河水妖的?不得不承認,人們的猜測還真的有一些道理,因為《易經》中曾有記載: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將鐵牛置於黃河兩岸,既可以對氾濫的河水加以震懾,又象徵著征服水患、造福百姓。

70噸“黃河鐵牛”撈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保護?專家:真的不敢


後來,經過專家們的多番考察,最終確定,4尊黃河鐵牛是唐玄宗為穩固蒲津浮橋、維繫秦晉交通而造,距今已有近1300年的歷史,乃是真正的“老古董”。據《春秋左傳》記載:昭公元年,秦公子鹹奔晉,造舟於河;《初學記》記載:公子鹹造舟處在蒲板夏陽津,今蒲津浮橋是也。

著名橋樑專家唐寰澄先生曾說過:黃河鐵牛是古代技術和藝術有機結合的典型,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橋樑、冶金、雕塑事業的貢獻,是世界橋樑史上唯我獨尊的永世無價之寶。”然而,雖然鐵牛出土了,但是鐵質文物的保存向來是一個難題,因為鐵器與空氣中的水分接觸後,極易生鏽,倘若保護不力,4尊極其珍貴的鐵牛很有可能被鏽跡“吞噬”。

70噸“黃河鐵牛”撈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保護?專家:真的不敢


可是,專家們卻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黃河鐵牛在水下近1300年,身上卻沒有一點鏽跡,想必古人早就考慮好了防鏽問題。因此,專家決定就讓鐵牛露天放置,不需要刻意保護,任其自由發展就好。如今,31年過去了,4尊黃河鐵牛的身上還是沒有一絲鏽跡,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古人們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