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我們的空警一號預警機

1969年9月,空軍提出研製空中預警機。根據研製工作被批准的時間,預警機代號為"926飛機"。空軍提出載機要具備以下條件:一是裝載能力強,以便承載大型雷達天線和容納電子設備及操縱人員;二是續航性能好,以便執行長時間的空中巡邏任務。當時在圖-4基礎上改裝是非常實際的做法,因為當時我們的大型飛機很少,可選用的機型只有伊爾-18、三叉戟、波音707、子爵、圖104、圖-4等,這些飛機都是英國、蘇聯或美國產品,當時中蘇和中美關係都處於緊張狀態,零配件戰時難以保證,英國產的"子爵"飛機已經停產,而機械狀況比較好且能加工零部件的只有圖-4,因此,採用圖-4作預警機平臺合乎情理。所以空軍在當時的飛機裝備中,選擇了圖-4飛機作載機。

  "空警一號"在載機上加裝預警雷達天線需要對飛機總體做較大的技術修改,空軍當時選擇由圖-4作為改裝載機,在背部安裝龐大的雷達天線罩和支架系統之後,飛機的總阻力增加了約30%。為了保證飛機飛行性能和安全採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替換了圖-4飛機原裝的活塞式發動機,使全機動力裝置的功率增大67%。最大的改造之處是將圖-4的A s h-73T K活塞式螺旋槳發動機改用了運-8的渦槳-6渦輪螺旋槳發動機,作為運-8飛機動力的渦槳-6發動機,是一種單軸高空渦輪螺旋槳發動機,以蘇制阿依-20M(AH 一20M)型發動機為原型,當時也只有這一款發動機能滿足要求。。由於АЩ-73ТК風冷活塞發動機短艙小,根本裝不下長大的渦槳6,因此需要在活塞發動機艙前,加裝一段過度艙段與原發動機艙連接。製造和安裝這個艙段時,由於沒有型架保證精度,技術工人們把木匠拉線和水平儀等傢什用於測量安裝焊接位置,結果不僅精度非常好,而且時間只用了一個月就順利完成。雖然順利改裝了發動機艙,但是加長了的發動機向前伸出達2.3米,影響了飛機的安定性和操縱性。於是用加大平尾面積,並且在平尾兩端加裝端板,同時增加腹鰭和加大背鰭來保證安定性。

第二、加強飛機的強度,將它的機翼大梁、機身尾部、安裝天線罩框等地方都進行了加強。至於預警雷達系統, 選用的預警雷達天線罩為直徑約七米、厚度約兩米的圓盤,安裝在距機身上表面約兩米、距機頭約十六米處,天線罩內安裝一部843型雷達,天線罩的轉速為每分鐘6轉,,雷達旋轉天線罩直徑7米,厚2米。中型目標高度1,500米,控測距離220千米;目標高度1,000米,探測距離208千米;目標高度500米,控測距離200千米。小型目標高度10,000米,探測距離269千米 。此外,從1969年12月到1970年8月,技術人員對載機的氣動外形和結構做了修改,整個研製過程中的吹風試驗超過2000次。

第三、飛機中段的炸彈艙等幾個艙段全部改裝成密封艙,用於安排雷達操作員和控制人員。"空警一號"的主要分系統包括警戒雷達系統、數據處理系統、數據顯示和控制系統、敵我識別系統、通信和數據傳輸系統、導航和引導系統及電子對抗系統。然而,實質上"空警一號"只是將雷達站移到空中,拓展探測範圍和減小盲區,性能與50年代早期的預警機相當,在指揮引導能力上還較為有限,與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預警機還有較大的差距。根據已經公開的資料,"空警一號"對低空目標的探測面積已相當於40個П-3地面雷達站,這對改善當時的我國防空能力還是非常有實用價值的。

"空警一號"全部改裝完成後,進行了幾百小時的飛行測試。中高空模擬目標是轟-6轟炸機,海上低空目標以安-24運輸機模擬。空警一號對轟-6的探測距離能夠達到300~350公里,對海上低空飛行的安-24飛機探測距離達250公里。"空警一號"也針對海上艦船進行了試驗,探測大型獵潛艇一類的目標距離達300公里。雖然當時空警一號採用的全是電子管系統,連指揮計算機都是電子管晶體管混合電路,但在探測距離上也能與國外同時代的先進預警機相比美。空警一號落後在雷達數據處理和信息傳送環節上,缺乏實用的人機界面,不得不折中依靠手工標圖和語音通信傳報空情。


從1976年下半年開始,空軍組織提高雷達抗地物與海浪雜波干擾的研究工作。1978年11月20日至1979年1月18日,"空警一號"組織海上試飛,效果並不明顯。最終,因預警雷達的性能不能滿足需要,"空警一號"於1979年停止研製。

現在“空警一號”陳列在北京小湯山航空博物館,值得前去參觀這一當年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時代印記。(圖片為作者原創 部分資料來自公開網絡)

我們的空警一號預警機


我們的空警一號預警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