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我们的空警一号预警机

1969年9月,空军提出研制空中预警机。根据研制工作被批准的时间,预警机代号为"926飞机"。空军提出载机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装载能力强,以便承载大型雷达天线和容纳电子设备及操纵人员;二是续航性能好,以便执行长时间的空中巡逻任务。当时在图-4基础上改装是非常实际的做法,因为当时我们的大型飞机很少,可选用的机型只有伊尔-18、三叉戟、波音707、子爵、图104、图-4等,这些飞机都是英国、苏联或美国产品,当时中苏和中美关系都处于紧张状态,零配件战时难以保证,英国产的"子爵"飞机已经停产,而机械状况比较好且能加工零部件的只有图-4,因此,采用图-4作预警机平台合乎情理。所以空军在当时的飞机装备中,选择了图-4飞机作载机。

  "空警一号"在载机上加装预警雷达天线需要对飞机总体做较大的技术修改,空军当时选择由图-4作为改装载机,在背部安装庞大的雷达天线罩和支架系统之后,飞机的总阻力增加了约30%。为了保证飞机飞行性能和安全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替换了图-4飞机原装的活塞式发动机,使全机动力装置的功率增大67%。最大的改造之处是将图-4的A s h-73T K活塞式螺旋桨发动机改用了运-8的涡桨-6涡轮螺旋桨发动机,作为运-8飞机动力的涡桨-6发动机,是一种单轴高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以苏制阿依-20M(AH 一20M)型发动机为原型,当时也只有这一款发动机能满足要求。。由于АЩ-73ТК风冷活塞发动机短舱小,根本装不下长大的涡桨6,因此需要在活塞发动机舱前,加装一段过度舱段与原发动机舱连接。制造和安装这个舱段时,由于没有型架保证精度,技术工人们把木匠拉线和水平仪等家什用于测量安装焊接位置,结果不仅精度非常好,而且时间只用了一个月就顺利完成。虽然顺利改装了发动机舱,但是加长了的发动机向前伸出达2.3米,影响了飞机的安定性和操纵性。于是用加大平尾面积,并且在平尾两端加装端板,同时增加腹鳍和加大背鳍来保证安定性。

第二、加强飞机的强度,将它的机翼大梁、机身尾部、安装天线罩框等地方都进行了加强。至于预警雷达系统, 选用的预警雷达天线罩为直径约七米、厚度约两米的圆盘,安装在距机身上表面约两米、距机头约十六米处,天线罩内安装一部843型雷达,天线罩的转速为每分钟6转,,雷达旋转天线罩直径7米,厚2米。中型目标高度1,500米,控测距离220千米;目标高度1,000米,探测距离208千米;目标高度500米,控测距离200千米。小型目标高度10,000米,探测距离269千米 。此外,从1969年12月到1970年8月,技术人员对载机的气动外形和结构做了修改,整个研制过程中的吹风试验超过2000次。

第三、飞机中段的炸弹舱等几个舱段全部改装成密封舱,用于安排雷达操作员和控制人员。"空警一号"的主要分系统包括警戒雷达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数据显示和控制系统、敌我识别系统、通信和数据传输系统、导航和引导系统及电子对抗系统。然而,实质上"空警一号"只是将雷达站移到空中,拓展探测范围和减小盲区,性能与50年代早期的预警机相当,在指挥引导能力上还较为有限,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预警机还有较大的差距。根据已经公开的资料,"空警一号"对低空目标的探测面积已相当于40个П-3地面雷达站,这对改善当时的我国防空能力还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

"空警一号"全部改装完成后,进行了几百小时的飞行测试。中高空模拟目标是轰-6轰炸机,海上低空目标以安-24运输机模拟。空警一号对轰-6的探测距离能够达到300~350公里,对海上低空飞行的安-24飞机探测距离达250公里。"空警一号"也针对海上舰船进行了试验,探测大型猎潜艇一类的目标距离达300公里。虽然当时空警一号采用的全是电子管系统,连指挥计算机都是电子管晶体管混合电路,但在探测距离上也能与国外同时代的先进预警机相比美。空警一号落后在雷达数据处理和信息传送环节上,缺乏实用的人机界面,不得不折中依靠手工标图和语音通信传报空情。


从1976年下半年开始,空军组织提高雷达抗地物与海浪杂波干扰的研究工作。1978年11月20日至1979年1月18日,"空警一号"组织海上试飞,效果并不明显。最终,因预警雷达的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空警一号"于1979年停止研制。

现在“空警一号”陈列在北京小汤山航空博物馆,值得前去参观这一当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时代印记。(图片为作者原创 部分资料来自公开网络)

我们的空警一号预警机


我们的空警一号预警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