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就宋代三國題材詩,談談宋代軟實力對這類詩的影響及詩之藝術

宋朝經濟高度繁榮,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由於一開始就沒有實現完全統一,加上注重經濟發展,對軍事的重視程度相對較弱,以致於給了北方少數民族以侵擾的機會,西夏、遼、金、元不斷向中原挑戰,使得宋朝在南下遷徙過程中逐漸趨於滅亡。對於這樣的經歷,宋代文人觸景生情,有感而發,他們中的不少人借古諷今,抒發內心"不平之氣",除了部分以詞的形式書寫外,也有不少詩人以三國題材為切入點,很多詩作切中時弊,很有見地,不失為好詩。不過,這樣的詩卻來之不易,因為詩人們曾經受到宋代政治、思想及文化等軟實力的影響,但儘管如此,詩歌藝術毫不遜色。本文就宋代三國題材詩的概況、受到的影響以及這類題材詩的藝術加以闡述,以便對宋代三國題材詩有一個全面而深入的瞭解。

就宋代三國題材詩,談談宋代軟實力對這類詩的影響及詩之藝術

一、宋代三國題材詩的概況

宋朝雖然中後期轉入積貧積弱狀態,但其繁榮的文化一直綿延不斷,即便進入南宋後期,國家處於危亡之際,以詩詞為主要特徵的文化依然蔚為壯觀。

國學大師陳寅恪曾指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天水一朝"。所謂"天水一朝",指的就是宋朝。

眾所周知,繼唐詩後,宋詞最為著名。但宋代除了詞登峰造極外,詩流傳的也不在少數。在對古代詩歌發展歷程進行比較歸總後,清初詩論家葉燮表示,"宋詩則能開花,而木之能事方畢",給予了宋詩以很高的評價

由此我們能夠看出,唐詩繁盛,宋詩在傳承唐詩方面並不遜色,可以用別開生面來形容。之所以這樣說,一來終宋朝整個朝代,詩人及其詩作在量上都是無人能及的,二來這些詩作由於詩人的文化素養高更具"含金量",藝術成就相較於唐詩而言有著自己的特色,就像文學研究家錢鍾書所言,"唐詩多以丰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

",精闢地指出了宋詩的藝術所在。

縱觀宋詩,其中三國題材的數量佔有一定的比重,詩人不拘泥於某人、某事、某時、某地,皆能即事成篇,或議論或抒情或感慨,都頗有見地。以下就宋詩概況略作闡述。

就宋代三國題材詩,談談宋代軟實力對這類詩的影響及詩之藝術

  • 宋詩評點三國人事

既然"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可見宋代詩人好議論,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僅就三國為話題來發表見解的詩作便有多首,其中李九齡在《讀三國志》中寫道,"有國以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閒"。該詩是典型的詠史詩,認為"得賢"是歷史主旋律,不承認"興廢循環"為歷史發展之規律,在他看來,如果不是蜀國失去了孔明、吳國失去了周瑜這些有賢能的重量級人物,這兩國是不會最終走向滅亡之路的。

無獨有偶,如釋德洪、項安世也都作過《讀三國志》的詩,邵雍還寫過《觀三國吟》:"桓桓鼎峙震雷音,絕唱高蹤沒處尋。簫鼓一方情未暢,弓刀萬里力難任。論兵狠石寧無意,飲馬黃河徒有心。雖曰天時亦人事,誰知慮外失良金"。他們的詩作有個共同特徵,即假借讀史之名,整體評說三國曆史。遺憾的是這些詩作重議論,其中的抒情意味缺乏,從而少了韻致。

除此而外,還有就三國某一事件進行描寫或評介的詩,這類詩對當時發生的赤壁之戰之事關注的比較多,究其緣由,在於這次戰役是一個拐點,三分天下的局面由此定型。

赤壁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案例,孫劉聯軍合力攻破曹軍,大獲全勝,從此改寫了三國曆史走向。據《三國志·江表傳》載,"時東南風急,因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瑜等率輕銳尋繼其後,擂鼓大進,北軍大壞,曹公退走"。自此,三國鼎立遂成。

就宋代三國題材詩,談談宋代軟實力對這類詩的影響及詩之藝術

正是赤壁之戰影響大,意義不可等閒視之,才會吸引古往今來史家、兵家及文人關注,而宋朝詩人王周、金朋說及岳珂等詩人對於吟詠赤壁的詩頗有見地。在《赤壁鏖兵》一詩中,金朋說寫道,"西北樓船烈焰中,周瑜於此破曹公。孫郎不是劉豚犬,百萬兵消一陣風"。這裡"劉豚犬"乃借用《三國志》裡曹操罵劉表的兩個兒子為豬狗,"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此詩將三國中主要人物周瑜、曹操、孫權等巧妙融進詩中,在簡述歷史的同時對人物加以品評,構思獨特,不失為精巧之作。

當然,以赤壁為題的還有岳飛的孫子岳珂的直接以該名寫就的詩,其含義自然更深一層,在整整40句詩中,對赤壁之戰給予了有力渲染,一開始就將氣氛拔高,"周郎二十四年少,蓋世功名隨一燎。親提三萬走曹嘴,不以敵勍恨兵少",對於周瑜年少卻能戰勝勢不可擋的曹操大軍,迫使其敗走華容道,岳珂的讚美之情溢於言表,並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對當朝統治者偏安一隅的憤懣之情。

顯然,宋代詩人熱衷於赤壁題材,對當時參與此戰的人士及各方得失給出了評價,體現了對時局的關心,而不管以數量還是質量論,南宋都比北宋強,這無非是南宋所處的政治形勢越發嚴峻,不少封建士大夫欲借赤壁之戰這一著名戰役來抒發恢復中原的強烈願望,從而也能像周瑜、孫權那樣建功立業,讓自己的愛國情感得到強有力的宣洩。

就宋代三國題材詩,談談宋代軟實力對這類詩的影響及詩之藝術

  • 宋詩評點三國任一位歷史人物

對三國人事的整體或某一點評論只是一個方面,此外,對三方任一歷史人物的評價也屢見不鮮。當然,詩人們對魏蜀吳三國傑出人士的看法和立場也是有區別的,從遺存的大量詩作來看,對曹操及其勢力明顯帶有諷刺乃至抨擊意味,冠他以竊賊之名,並不認可其為英雄,也就對其歷史功績不屑一顧。

詩中隨處可見"阿瞞"、"奸雄"及"老賊"這樣的蔑稱,出現"魏帝"、"魏武"及"曹公"等字眼的稱謂簡直鳳毛麟角。

詩人孔平仲在《紫髯將軍》裡寫道,"青蓋入洛雖可惜,猶勝俯首臣老賊",就直呼曹操為"賊",而在《北固懷古》中,程俱又寫下了"阿瞞長驅壓吳壘"之句,顯然"阿瞞"便是劍指曹操。

在《曹孟德》一詩中,詩人劉克莊在尾聯寫道,"後來仍有朱三輩,欲比英雄恐未然",直接將曹操比作奸雄朱溫,就是將曹操的英雄美名予以否認。而金朋說在《司馬昭弒魏主》裡稱,"

曹操師模司馬昭,鎔成成弒濟君刀",暗諷曹操竊國之舉給司馬氏以"楷模",以致於自己的江山最終不保,淪落司馬家之手,可謂一報還一報。

相對於對曹操的鄙視,宋詩對蜀國的孔明、劉備及關羽等卻頗多溢美之詞。在詩人眼裡,孔明為了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驚世之才,田錫、宋庠及劉黼等都曾寫詩對孔明一生的功績予以褒獎,如《諸葛武侯》雲,"高臥曾吟梁父詩,痛無針石活當時。天公未墜炎劉祀,心事能令先主知。八陣尚存驚對壘,一星才落便無師。勳忠遺鳥藏岷蜀,老柏蒼蒼萬古思",此詩對諸葛孔明傾注一生匡扶漢室表達由衷的敬意,並對其壯志未酬深表遺憾。

就宋代三國題材詩,談談宋代軟實力對這類詩的影響及詩之藝術

曾鞏在《孔明》中雲:"稱吳稱魏已紛紛,渭水西邊獨漢臣。平日將軍不三顧,尋常田裡帶經人",詩人稱,如果不是劉備三次登臨,不厭其煩地邀請孔明出山,恐怕他依然是普通的讀書人而已,很難幹出千秋偉業,這種將劉備三顧茅廬作為孔明取得功績前提的立意寫法,有其新穎獨到之處。

在對孔明做過多吟詠之餘,劉備當然不會冷落。不過劉備在唐人詩作中更多是起到陪襯的作用,意為若不是諸葛孔明的效勞,劉備很難成為一代豪傑。但在宋詩中,歌頌劉備的詩作漸漸多起來,他作為當世英雄也得到了肯定。

徐鈞在《昭烈帝》中寫道,"崎嶇蜀道謾三分,勢去英雄挽不能。若使人心似西漢,未輸光武獨中興",詩中對劉備這位"昭烈帝"推崇備至,足見詩人對他的仰慕之情,鑑於當時形勢,對劉備沒能讓漢室最終得以復興表示理解。

東吳作為三國一員,宋詩自然免不了對周瑜、孫權及陸遜等人的歌詠。相比於對曹魏、蜀漢相關人士的吟詠較為主觀,宋詩對東吳人物的客觀性闡述尤為明顯。

由於周瑜的才幹及其建立的功勳流芳千古,人所共知,故而對他的評述也就成了詩人們的最愛。赤壁之戰可謂是周瑜的傑作,他藉此一戰成名,從此威名遠揚,於是以赤壁之戰為題歌頌周瑜的詩作如雨後春筍。

就宋代三國題材詩,談談宋代軟實力對這類詩的影響及詩之藝術

在《周郎橋》中,馬之純寫道,"周郎可是世英豪,談笑功成乃不勞。爾大阿瞞猶似此,茲時小笮空應逃

"。詩中對曹軍在周瑜談笑間灰飛煙滅感到可笑,對周瑜當世豪傑給出了合理的評價。

周瑜一戰定乾坤的功績是宋代詩人創作的一部分,對於他的雅量宋詩也多有體現。陳與義、蘇籀曾分別在《次韻景純道中寄大成》及《次韻趙德載大監餞行之什》中雲,"久欽樂廣懷披霧,一見周瑜勝飲醇"、"公瑾之交似醇酌,吉甫之頌如清風",都對周瑜的氣量予以正面評論。當然,也有對周瑜進行負面評價的,這是就其軍事才能而言,像《酹月亭》詩,作者吳儆寫道,"周郎人道古英雄,漢室顛危合奮忠。萬里中原猶未復,一朝赤壁偶成功。"對於赤壁取得的輝煌戰果,詩人認為這是周瑜偶然成功,但這種反面否定不佔主流。

總而言之,宋人以三國人物為創作對象的詩作非常之多,反映在數量及質量上都比唐朝為勝,據統計,涉及諸葛亮的詩作竟有85首之多,涉及劉備和曹操的分別為30首和18首。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尊劉貶曹的現象,顯然與宋朝面臨的局勢有關,而對周瑜等東吳人物的過多提及,也大抵與當時北方帶來的威脅脫不了干係,宋人對周瑜給予的褒獎和憧憬,寄託了他們對於收復故土的熱切願望。

當然,宋詩中還有不少對三國故地、遺蹟的感嘆之作以及聯繫實際、批判時事時局的懷古之作,限於篇幅,在此就不一一贅述。

就宋代三國題材詩,談談宋代軟實力對這類詩的影響及詩之藝術

二、宋代三國題材詩所受的政治等軟實力影響

  • 政治形勢之影響

為防範武將奪權,宋朝在國家體制和人事制度上大多著眼於輕武重文,這就導致武備鬆弛,給了北方民族以可乘之機。

1125年,即宋徽宗宣和七年,遼國被金國所滅,很快金兵南下,並在兩年後將宋朝都城汴梁拿下,導致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以及其他皇親貴族共計三千多人被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變"。

在此背景下,趙構逃至南方,建立南宋,他就是宋高宗。伴隨高宗南逃的還有大批北宋士大夫,他們一同度過了多年流亡生活,故土丟失,國主受辱,國破家亡,宋朝文人備受打擊,他們對國家寄予了深沉的愛國憂國之情,於是藉助手中的如椽大筆,闡發自己對時勢的看法,不再對北宋惡劣的士風流連,而是將國家的前途、個人的命運緊緊聯繫起來。

遺憾的是,高宗、秦檜等南宋昏君、奸臣,他們對一雪靖康之恥毫不在意,態度消極,對迎回徽、欽二帝漠不關心,只圖自身一時安逸,這讓文人士大夫痛徹心扉。面對昏庸無能的朝廷割地稱臣、打壓主戰派,詩人們怒火中燒,在責任感的驅使下,力求通過詩歌表達理想和志向,對時事、政策進行議論和批評,於是歷史上的三國故事便自然而然成了文人借古諷今的絕妙題材,赤壁之戰周瑜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大敗曹軍,這樣的事例最能抒發文人心中的塊壘。

而孔明一心致力於蜀漢的匡扶,積極北伐,毫不懈怠,儼然成了力主抗金人士的楷模,李綱、岳飛、宗澤等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宗澤生前曾不時發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無奈之感嘆。

正是當時宋王朝所處的複雜政治形勢,給了詩人們以三國為素材借題發揮的機會,數量、質量都較北宋為勝也就在情理之中,對曹魏的貶低以褒揚蜀吳,將孔明、周瑜作為心中的抗曹英雄,政治環境對宋詩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就宋代三國題材詩,談談宋代軟實力對這類詩的影響及詩之藝術

  • 思想文化之影響

古人比較看重正統,宋朝也不例外。反映在對三國魏蜀吳誰為正統的問題上,北宋與南宋的看法不相一致。

自陳壽以曹魏為正統開啟《三國志》寫作之風以來,不少人也都據此將曹魏當作正統看待,於是魏蜀正統之位便從此爭執不下。唐代多以尊曹為主,進入北宋,受政治形勢及思想文化的影響,逐漸由尊曹貶劉趨向於貶曹尊劉。

歐陽修乃唐宋八大家宋朝之首,在"正統"的標準上,他指出,"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統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在其看來,曹魏、蜀漢也無所謂正統,因為漢朝的衰敗、滅亡並非偶然而是很自然的事,既然如此,曹魏取代漢朝,西晉又將曹魏取而代之便無可厚非。至於蜀漢,歐陽修的觀點為,"劉備漢之後裔,以不能一天下而自別稱蜀,不得正統,可也",可見他對曹魏還是持正面看法的。

蘇軾為北宋另一位大文豪,他對歐陽修的帝魏說表示認同,並在《正統論》一文中以完全引用其論點對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證,並駁斥章望之對歐陽修觀點的質疑。

除了蘇軾,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以及久負盛名的司馬光也都持同一觀點,在《三國論》中,蘇轍就坦率地說,"世之言者曰:孫不如曹,而劉不如孫",便很好地體現了他對曹魏持正統意見的看法,而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涉及的三國議題,亦將正統之位賦予曹魏。

就宋代三國題材詩,談談宋代軟實力對這類詩的影響及詩之藝術

當然,北宋評判三國人事不可避免地受到歐陽修、蘇軾等文壇耆將的影響,儘管其間不乏帝蜀寇魏另一種聲音。

不過"靖康之變"後,南宋政權的合法性、正統性便無法依照此前的評判標準加以衡量,否則南宋的地位將不再具備,故而南宋文人對"居正"、"道德"比較重視,蜀漢的正統地位也就得到了他們的認可,試想,趙構建立南宋與劉備建立蜀漢何異?唯有樹立帝蜀寇魏的觀點才能有力地證明南宋政權的合法性、正統性。

這其中理學家朱熹、詩人金朋說、陳亮等都不遺餘力地通過撰文或寫詩來闡明蜀漢為正統的觀點,實際上就是為南宋的正統地位進行證明。如朱熹直言"曹操自是賊",金朋說在《司馬溫公帝魏》一詩中寫道,"春秋大義經中史,司馬當年失董狐。昭烈本為炎漢後,何書僭國列於吳",雖然司馬光那時已不在,但金朋說還要隔著時空與司馬光一爭高下。

南宋帝蜀寇魏的思潮一度促使《三國志》按照宋人的想法加以改寫,以蜀漢為主軸,魏吳為次,就是要扭轉此前世人對魏蜀吳三國正統性的看法,其中周密、張敬夫等都曾執筆,蕭常的《後漢書》起首直接以"

昭烈章武元年辛丑"開始,而後才引出吳魏。

由上可見,正統思想文化在歷史上一直左右著人們對三國魏蜀吳正統性的看法,不過受政治環境的影響,魏蜀吳的正統性在南宋發生了逆轉,文人士大夫出於宋朝政權南移的考量,沒有對北宋文人三國魏蜀吳的正統性亦步亦趨,而是將蜀漢擺在首位,以突出南宋的正統地位。

就宋代三國題材詩,談談宋代軟實力對這類詩的影響及詩之藝術

三、宋代三國題材詩的藝術特點

三國故事因其獨特的歷史內涵,在後世廣為傳播,其間文人墨客的推波助瀾更是讓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發生的事件具有傳奇色彩。唐代三國題材詩佳作不絕如縷,宋代在此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其藝術性頗耐人尋味。

  • 鍾情於議論

宋人作詩善於議論,這是有因可循的。由於宋朝重文輕武,這就為宋人精進學識創造了前提基礎,於是基於此,"以學問為詩"也就自然而然。

再者,宋代提倡詩文革新,這樣晚唐以來的綺靡之風便漸趨退出,政教功能在文學中得到凸顯,對批判日漸加大,於是詩中糅合議論、才學便不足為奇。

鑑於宋朝所處的政治環境,三國題材自然被文人"請"進詩中,因晚唐詩人好議論,宋代文人也就受到影響並"超常"發揮。在對三國人事進行吟詠時,對其中的得失更多注入了自己的見解,議論性很強。典型的如宋朝末年陳普《詠史》,對涉及的魏蜀吳三國人士給予了相當篇幅的議論,如論劉備的詩不下12首,諸葛亮的有8首,論及曹操的有7首,這些議論見解獨到,往往具有一家之言的味道。

就宋代三國題材詩,談談宋代軟實力對這類詩的影響及詩之藝術

不僅陳普,王安石、蘇軾兄弟、陸游等文學大家無不在吟詠三國時給出自己的評論,這無形中促成了一種風氣,作詩若不以議論下筆似乎算不上詩。在《諸葛武侯》一詩中,王安石寫道,"慟哭楊顒為一言,餘風今日更誰傳。區區庸蜀支吳魏,不是虛心豈得賢",詩人以典故來評價孔明,讚頌了諸葛亮的為人,他慟哭進諫自己的楊顒,何嘗不是其虛心求賢的反映?

陸游作為南宋大詩人,他在《讀史》中雲,"顏良文丑知何益,關羽張飛死何傷。等是人間號驍將,太山寧比一毫芒",作者把魏將與蜀將並列來寫,在譏諷顏良文丑的同時,正面評價了關羽張飛,認為前者如毫毛,後者似泰山,孰輕孰重,一目瞭然。

當然,文人大家是如此,其他像邵雍等一干詩人也都有不少關於三國人事的議論之作,宋代詩人在將三國題材融入詩作時熱衷於議論便成了慣例,如同一道風景線,別有風趣。

就宋代三國題材詩,談談宋代軟實力對這類詩的影響及詩之藝術

  • 時代色彩強烈

宋朝是歷史上沒有完全統一的王朝,加上重文輕武,以致於北方勢力屢屢犯邊,遺患無窮。北宋如此,南宋亦然。

於是,強烈的時代性往往見之於宋代詩作中,他們對國家用兵給出自己的看法,從而影響了當局的決策。

以蘇轍《赤壁懷古》為例,針對宋神宗、王安石君臣二人主張對西夏用兵的設想,他寫道,"新破荊軍得水軍,鼓行夏口氣如虹。千艘已共長江險,百勝安知赤壁焚。觜距方強要一斗,君臣已定勢三分。古來伐國須觀畔,意突成功所未聞",認為要借鑑三國赤壁之戰經驗教訓,勿要貿然出兵,只有待局勢明朗,方可出擊。受此影響,宋神宗一開始曾對王安石攻取西夏持支持態度,後來便態度消極,不再提用兵之舉。

"靖康之變"後,宋朝政權慌忙南渡,在江南偏安一隅,這讓金人更加氣焰囂張,不可一世。對此,三國題材創作的時代背景也就愈發顯著,時代性更強。如王十朋、趙鼎、曾用孫等詩人在自己的詩作中,大多借用三國人事對時事發表自己的看法。

就宋代三國題材詩,談談宋代軟實力對這類詩的影響及詩之藝術

在《詠史詩》中,王十朋分別借用三國曹操、孫權、劉備的故事,對宋孝宗進取精神給予積極評價,但對其受到主和派牽制,無法施展,表達了心中的不滿,鑑於孫劉二人聯合用兵通過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的輝煌戰績,王十朋與其他很多詩人一樣,迫切希望孝宗能夠以孫權、劉備兩位雄主那樣,振奮精神,將故土收復。

曾用孫在《赤壁》一詩裡說道,"

周郎呼不醒,久立聽江聲",道出了呼喚英雄而不得,只能站立江邊聆聽風起浪湧追慕先賢的無奈之情。

宋朝是個多事之秋的朝代,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南下侵犯,成了宋代揮之不去的陰影,而這個朝代的文人因國家尚文輕武變得特別多,他們學識豐富,責任感強,主動參與到時事的評介中,於是歷史上的三國便成了他們與時代結合加以評述的最佳題材。

就宋代三國題材詩,談談宋代軟實力對這類詩的影響及詩之藝術

結語

三國在歷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視,眾多英雄富於傳奇色彩,於是以他們為題材的作品屢見於各類文學,而詩歌為最。尤其是宋代,在唐詩基礎上更進一步,成就斐然,這主要歸功於這個朝代文人多,文化氣息濃厚,加上國家多處於北方威脅之下,因而才會湧現大量與三國題材相關的詩歌佳作。

由於時代的需要,宋代涉及的三國題材的詩歌逐漸趨向於以貶曹褒劉為主,因而時代性很強,加上宋人對晚唐詩人愛好評論樂此不疲,故而形成了借三國人事對時事進行品評的鮮明特色,體現了他們在當時複雜的政治環境下參政議政、建功立業的心態,雖然宋朝最終走向滅亡,但宋詩一如無數顆閃耀著光澤的瑰麗的明珠,至今有著不朽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