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就宋代三国题材诗,谈谈宋代软实力对这类诗的影响及诗之艺术

宋朝经济高度繁荣,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由于一开始就没有实现完全统一,加上注重经济发展,对军事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弱,以致于给了北方少数民族以侵扰的机会,西夏、辽、金、元不断向中原挑战,使得宋朝在南下迁徙过程中逐渐趋于灭亡。对于这样的经历,宋代文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他们中的不少人借古讽今,抒发内心"不平之气",除了部分以词的形式书写外,也有不少诗人以三国题材为切入点,很多诗作切中时弊,很有见地,不失为好诗。不过,这样的诗却来之不易,因为诗人们曾经受到宋代政治、思想及文化等软实力的影响,但尽管如此,诗歌艺术毫不逊色。本文就宋代三国题材诗的概况、受到的影响以及这类题材诗的艺术加以阐述,以便对宋代三国题材诗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就宋代三国题材诗,谈谈宋代软实力对这类诗的影响及诗之艺术

一、宋代三国题材诗的概况

宋朝虽然中后期转入积贫积弱状态,但其繁荣的文化一直绵延不断,即便进入南宋后期,国家处于危亡之际,以诗词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依然蔚为壮观。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天水一朝"。所谓"天水一朝",指的就是宋朝。

众所周知,继唐诗后,宋词最为著名。但宋代除了词登峰造极外,诗流传的也不在少数。在对古代诗歌发展历程进行比较归总后,清初诗论家叶燮表示,"宋诗则能开花,而木之能事方毕",给予了宋诗以很高的评价

由此我们能够看出,唐诗繁盛,宋诗在传承唐诗方面并不逊色,可以用别开生面来形容。之所以这样说,一来终宋朝整个朝代,诗人及其诗作在量上都是无人能及的,二来这些诗作由于诗人的文化素养高更具"含金量",艺术成就相较于唐诗而言有着自己的特色,就像文学研究家钱钟书所言,"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精辟地指出了宋诗的艺术所在。

纵观宋诗,其中三国题材的数量占有一定的比重,诗人不拘泥于某人、某事、某时、某地,皆能即事成篇,或议论或抒情或感慨,都颇有见地。以下就宋诗概况略作阐述。

就宋代三国题材诗,谈谈宋代软实力对这类诗的影响及诗之艺术

  • 宋诗评点三国人事

既然"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可见宋代诗人好议论,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仅就三国为话题来发表见解的诗作便有多首,其中李九龄在《读三国志》中写道,"有国以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该诗是典型的咏史诗,认为"得贤"是历史主旋律,不承认"兴废循环"为历史发展之规律,在他看来,如果不是蜀国失去了孔明、吴国失去了周瑜这些有贤能的重量级人物,这两国是不会最终走向灭亡之路的。

无独有偶,如释德洪、项安世也都作过《读三国志》的诗,邵雍还写过《观三国吟》:"桓桓鼎峙震雷音,绝唱高踪没处寻。箫鼓一方情未畅,弓刀万里力难任。论兵狠石宁无意,饮马黄河徒有心。虽曰天时亦人事,谁知虑外失良金"。他们的诗作有个共同特征,即假借读史之名,整体评说三国历史。遗憾的是这些诗作重议论,其中的抒情意味缺乏,从而少了韵致。

除此而外,还有就三国某一事件进行描写或评介的诗,这类诗对当时发生的赤壁之战之事关注的比较多,究其缘由,在于这次战役是一个拐点,三分天下的局面由此定型。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案例,孙刘联军合力攻破曹军,大获全胜,从此改写了三国历史走向。据《三国志·江表传》载,"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着前,中江举帆……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擂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自此,三国鼎立遂成。

就宋代三国题材诗,谈谈宋代软实力对这类诗的影响及诗之艺术

正是赤壁之战影响大,意义不可等闲视之,才会吸引古往今来史家、兵家及文人关注,而宋朝诗人王周、金朋说及岳珂等诗人对于吟咏赤壁的诗颇有见地。在《赤壁鏖兵》一诗中,金朋说写道,"西北楼船烈焰中,周瑜于此破曹公。孙郎不是刘豚犬,百万兵消一阵风"。这里"刘豚犬"乃借用《三国志》里曹操骂刘表的两个儿子为猪狗,"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此诗将三国中主要人物周瑜、曹操、孙权等巧妙融进诗中,在简述历史的同时对人物加以品评,构思独特,不失为精巧之作。

当然,以赤壁为题的还有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直接以该名写就的诗,其含义自然更深一层,在整整40句诗中,对赤壁之战给予了有力渲染,一开始就将气氛拔高,"周郎二十四年少,盖世功名随一燎。亲提三万走曹嘴,不以敌勍恨兵少",对于周瑜年少却能战胜势不可挡的曹操大军,迫使其败走华容道,岳珂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当朝统治者偏安一隅的愤懑之情。

显然,宋代诗人热衷于赤壁题材,对当时参与此战的人士及各方得失给出了评价,体现了对时局的关心,而不管以数量还是质量论,南宋都比北宋强,这无非是南宋所处的政治形势越发严峻,不少封建士大夫欲借赤壁之战这一著名战役来抒发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从而也能像周瑜、孙权那样建功立业,让自己的爱国情感得到强有力的宣泄。

就宋代三国题材诗,谈谈宋代软实力对这类诗的影响及诗之艺术

  • 宋诗评点三国任一位历史人物

对三国人事的整体或某一点评论只是一个方面,此外,对三方任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屡见不鲜。当然,诗人们对魏蜀吴三国杰出人士的看法和立场也是有区别的,从遗存的大量诗作来看,对曹操及其势力明显带有讽刺乃至抨击意味,冠他以窃贼之名,并不认可其为英雄,也就对其历史功绩不屑一顾。

诗中随处可见"阿瞒"、"奸雄"及"老贼"这样的蔑称,出现"魏帝"、"魏武"及"曹公"等字眼的称谓简直凤毛麟角。

诗人孔平仲在《紫髯将军》里写道,"青盖入洛虽可惜,犹胜俯首臣老贼",就直呼曹操为"贼",而在《北固怀古》中,程俱又写下了"阿瞒长驱压吴垒"之句,显然"阿瞒"便是剑指曹操。

在《曹孟德》一诗中,诗人刘克庄在尾联写道,"后来仍有朱三辈,欲比英雄恐未然",直接将曹操比作奸雄朱温,就是将曹操的英雄美名予以否认。而金朋说在《司马昭弑魏主》里称,"

曹操师模司马昭,镕成成弑济君刀",暗讽曹操窃国之举给司马氏以"楷模",以致于自己的江山最终不保,沦落司马家之手,可谓一报还一报。

相对于对曹操的鄙视,宋诗对蜀国的孔明、刘备及关羽等却颇多溢美之词。在诗人眼里,孔明为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惊世之才,田锡、宋庠及刘黼等都曾写诗对孔明一生的功绩予以褒奖,如《诸葛武侯》云,"高卧曾吟梁父诗,痛无针石活当时。天公未坠炎刘祀,心事能令先主知。八阵尚存惊对垒,一星才落便无师。勋忠遗鳥藏岷蜀,老柏苍苍万古思",此诗对诸葛孔明倾注一生匡扶汉室表达由衷的敬意,并对其壮志未酬深表遗憾。

就宋代三国题材诗,谈谈宋代软实力对这类诗的影响及诗之艺术

曾巩在《孔明》中云:"称吴称魏已纷纷,渭水西边独汉臣。平日将军不三顾,寻常田里带经人",诗人称,如果不是刘备三次登临,不厌其烦地邀请孔明出山,恐怕他依然是普通的读书人而已,很难干出千秋伟业,这种将刘备三顾茅庐作为孔明取得功绩前提的立意写法,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在对孔明做过多吟咏之余,刘备当然不会冷落。不过刘备在唐人诗作中更多是起到陪衬的作用,意为若不是诸葛孔明的效劳,刘备很难成为一代豪杰。但在宋诗中,歌颂刘备的诗作渐渐多起来,他作为当世英雄也得到了肯定。

徐钧在《昭烈帝》中写道,"崎岖蜀道谩三分,势去英雄挽不能。若使人心似西汉,未输光武独中兴",诗中对刘备这位"昭烈帝"推崇备至,足见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鉴于当时形势,对刘备没能让汉室最终得以复兴表示理解。

东吴作为三国一员,宋诗自然免不了对周瑜、孙权及陆逊等人的歌咏。相比于对曹魏、蜀汉相关人士的吟咏较为主观,宋诗对东吴人物的客观性阐述尤为明显。

由于周瑜的才干及其建立的功勋流芳千古,人所共知,故而对他的评述也就成了诗人们的最爱。赤壁之战可谓是周瑜的杰作,他借此一战成名,从此威名远扬,于是以赤壁之战为题歌颂周瑜的诗作如雨后春笋。

就宋代三国题材诗,谈谈宋代软实力对这类诗的影响及诗之艺术

在《周郎桥》中,马之纯写道,"周郎可是世英豪,谈笑功成乃不劳。尔大阿瞒犹似此,兹时小笮空应逃

"。诗中对曹军在周瑜谈笑间灰飞烟灭感到可笑,对周瑜当世豪杰给出了合理的评价。

周瑜一战定乾坤的功绩是宋代诗人创作的一部分,对于他的雅量宋诗也多有体现。陈与义、苏籀曾分别在《次韵景纯道中寄大成》及《次韵赵德载大监饯行之什》中云,"久钦乐广怀披雾,一见周瑜胜饮醇"、"公瑾之交似醇酌,吉甫之颂如清风",都对周瑜的气量予以正面评论。当然,也有对周瑜进行负面评价的,这是就其军事才能而言,像《酹月亭》诗,作者吴儆写道,"周郎人道古英雄,汉室颠危合奋忠。万里中原犹未复,一朝赤壁偶成功。"对于赤壁取得的辉煌战果,诗人认为这是周瑜偶然成功,但这种反面否定不占主流。

总而言之,宋人以三国人物为创作对象的诗作非常之多,反映在数量及质量上都比唐朝为胜,据统计,涉及诸葛亮的诗作竟有85首之多,涉及刘备和曹操的分别为30首和18首。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尊刘贬曹的现象,显然与宋朝面临的局势有关,而对周瑜等东吴人物的过多提及,也大抵与当时北方带来的威胁脱不了干系,宋人对周瑜给予的褒奖和憧憬,寄托了他们对于收复故土的热切愿望。

当然,宋诗中还有不少对三国故地、遗迹的感叹之作以及联系实际、批判时事时局的怀古之作,限于篇幅,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就宋代三国题材诗,谈谈宋代软实力对这类诗的影响及诗之艺术

二、宋代三国题材诗所受的政治等软实力影响

  • 政治形势之影响

为防范武将夺权,宋朝在国家体制和人事制度上大多着眼于轻武重文,这就导致武备松弛,给了北方民族以可乘之机。

1125年,即宋徽宗宣和七年,辽国被金国所灭,很快金兵南下,并在两年后将宋朝都城汴梁拿下,导致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以及其他皇亲贵族共计三千多人被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

在此背景下,赵构逃至南方,建立南宋,他就是宋高宗。伴随高宗南逃的还有大批北宋士大夫,他们一同度过了多年流亡生活,故土丢失,国主受辱,国破家亡,宋朝文人备受打击,他们对国家寄予了深沉的爱国忧国之情,于是借助手中的如椽大笔,阐发自己对时势的看法,不再对北宋恶劣的士风流连,而是将国家的前途、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

遗憾的是,高宗、秦桧等南宋昏君、奸臣,他们对一雪靖康之耻毫不在意,态度消极,对迎回徽、钦二帝漠不关心,只图自身一时安逸,这让文人士大夫痛彻心扉。面对昏庸无能的朝廷割地称臣、打压主战派,诗人们怒火中烧,在责任感的驱使下,力求通过诗歌表达理想和志向,对时事、政策进行议论和批评,于是历史上的三国故事便自然而然成了文人借古讽今的绝妙题材,赤壁之战周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败曹军,这样的事例最能抒发文人心中的块垒。

而孔明一心致力于蜀汉的匡扶,积极北伐,毫不懈怠,俨然成了力主抗金人士的楷模,李纲、岳飞、宗泽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宗泽生前曾不时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无奈之感叹。

正是当时宋王朝所处的复杂政治形势,给了诗人们以三国为素材借题发挥的机会,数量、质量都较北宋为胜也就在情理之中,对曹魏的贬低以褒扬蜀吴,将孔明、周瑜作为心中的抗曹英雄,政治环境对宋诗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就宋代三国题材诗,谈谈宋代软实力对这类诗的影响及诗之艺术

  • 思想文化之影响

古人比较看重正统,宋朝也不例外。反映在对三国魏蜀吴谁为正统的问题上,北宋与南宋的看法不相一致。

自陈寿以曹魏为正统开启《三国志》写作之风以来,不少人也都据此将曹魏当作正统看待,于是魏蜀正统之位便从此争执不下。唐代多以尊曹为主,进入北宋,受政治形势及思想文化的影响,逐渐由尊曹贬刘趋向于贬曹尊刘。

欧阳修乃唐宋八大家宋朝之首,在"正统"的标准上,他指出,"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在其看来,曹魏、蜀汉也无所谓正统,因为汉朝的衰败、灭亡并非偶然而是很自然的事,既然如此,曹魏取代汉朝,西晋又将曹魏取而代之便无可厚非。至于蜀汉,欧阳修的观点为,"刘备汉之后裔,以不能一天下而自别称蜀,不得正统,可也",可见他对曹魏还是持正面看法的。

苏轼为北宋另一位大文豪,他对欧阳修的帝魏说表示认同,并在《正统论》一文中以完全引用其论点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并驳斥章望之对欧阳修观点的质疑。

除了苏轼,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以及久负盛名的司马光也都持同一观点,在《三国论》中,苏辙就坦率地说,"世之言者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便很好地体现了他对曹魏持正统意见的看法,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涉及的三国议题,亦将正统之位赋予曹魏。

就宋代三国题材诗,谈谈宋代软实力对这类诗的影响及诗之艺术

当然,北宋评判三国人事不可避免地受到欧阳修、苏轼等文坛耆将的影响,尽管其间不乏帝蜀寇魏另一种声音。

不过"靖康之变"后,南宋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便无法依照此前的评判标准加以衡量,否则南宋的地位将不再具备,故而南宋文人对"居正"、"道德"比较重视,蜀汉的正统地位也就得到了他们的认可,试想,赵构建立南宋与刘备建立蜀汉何异?唯有树立帝蜀寇魏的观点才能有力地证明南宋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

这其中理学家朱熹、诗人金朋说、陈亮等都不遗余力地通过撰文或写诗来阐明蜀汉为正统的观点,实际上就是为南宋的正统地位进行证明。如朱熹直言"曹操自是贼",金朋说在《司马温公帝魏》一诗中写道,"春秋大义经中史,司马当年失董狐。昭烈本为炎汉后,何书僭国列于吴",虽然司马光那时已不在,但金朋说还要隔着时空与司马光一争高下。

南宋帝蜀寇魏的思潮一度促使《三国志》按照宋人的想法加以改写,以蜀汉为主轴,魏吴为次,就是要扭转此前世人对魏蜀吴三国正统性的看法,其中周密、张敬夫等都曾执笔,萧常的《后汉书》起首直接以"

昭烈章武元年辛丑"开始,而后才引出吴魏。

由上可见,正统思想文化在历史上一直左右着人们对三国魏蜀吴正统性的看法,不过受政治环境的影响,魏蜀吴的正统性在南宋发生了逆转,文人士大夫出于宋朝政权南移的考量,没有对北宋文人三国魏蜀吴的正统性亦步亦趋,而是将蜀汉摆在首位,以突出南宋的正统地位。

就宋代三国题材诗,谈谈宋代软实力对这类诗的影响及诗之艺术

三、宋代三国题材诗的艺术特点

三国故事因其独特的历史内涵,在后世广为传播,其间文人墨客的推波助澜更是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发生的事件具有传奇色彩。唐代三国题材诗佳作不绝如缕,宋代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其艺术性颇耐人寻味。

  • 钟情于议论

宋人作诗善于议论,这是有因可循的。由于宋朝重文轻武,这就为宋人精进学识创造了前提基础,于是基于此,"以学问为诗"也就自然而然。

再者,宋代提倡诗文革新,这样晚唐以来的绮靡之风便渐趋退出,政教功能在文学中得到凸显,对批判日渐加大,于是诗中糅合议论、才学便不足为奇。

鉴于宋朝所处的政治环境,三国题材自然被文人"请"进诗中,因晚唐诗人好议论,宋代文人也就受到影响并"超常"发挥。在对三国人事进行吟咏时,对其中的得失更多注入了自己的见解,议论性很强。典型的如宋朝末年陈普《咏史》,对涉及的魏蜀吴三国人士给予了相当篇幅的议论,如论刘备的诗不下12首,诸葛亮的有8首,论及曹操的有7首,这些议论见解独到,往往具有一家之言的味道。

就宋代三国题材诗,谈谈宋代软实力对这类诗的影响及诗之艺术

不仅陈普,王安石、苏轼兄弟、陆游等文学大家无不在吟咏三国时给出自己的评论,这无形中促成了一种风气,作诗若不以议论下笔似乎算不上诗。在《诸葛武侯》一诗中,王安石写道,"恸哭杨颙为一言,余风今日更谁传。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诗人以典故来评价孔明,赞颂了诸葛亮的为人,他恸哭进谏自己的杨颙,何尝不是其虚心求贤的反映?

陆游作为南宋大诗人,他在《读史》中云,"颜良文丑知何益,关羽张飞死何伤。等是人间号骁将,太山宁比一毫芒",作者把魏将与蜀将并列来写,在讥讽颜良文丑的同时,正面评价了关羽张飞,认为前者如毫毛,后者似泰山,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当然,文人大家是如此,其他像邵雍等一干诗人也都有不少关于三国人事的议论之作,宋代诗人在将三国题材融入诗作时热衷于议论便成了惯例,如同一道风景线,别有风趣。

就宋代三国题材诗,谈谈宋代软实力对这类诗的影响及诗之艺术

  • 时代色彩强烈

宋朝是历史上没有完全统一的王朝,加上重文轻武,以致于北方势力屡屡犯边,遗患无穷。北宋如此,南宋亦然。

于是,强烈的时代性往往见之于宋代诗作中,他们对国家用兵给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影响了当局的决策。

以苏辙《赤壁怀古》为例,针对宋神宗、王安石君臣二人主张对西夏用兵的设想,他写道,"新破荆军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虹。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畔,意突成功所未闻",认为要借鉴三国赤壁之战经验教训,勿要贸然出兵,只有待局势明朗,方可出击。受此影响,宋神宗一开始曾对王安石攻取西夏持支持态度,后来便态度消极,不再提用兵之举。

"靖康之变"后,宋朝政权慌忙南渡,在江南偏安一隅,这让金人更加气焰嚣张,不可一世。对此,三国题材创作的时代背景也就愈发显著,时代性更强。如王十朋、赵鼎、曾用孙等诗人在自己的诗作中,大多借用三国人事对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就宋代三国题材诗,谈谈宋代软实力对这类诗的影响及诗之艺术

在《咏史诗》中,王十朋分别借用三国曹操、孙权、刘备的故事,对宋孝宗进取精神给予积极评价,但对其受到主和派牵制,无法施展,表达了心中的不满,鉴于孙刘二人联合用兵通过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的辉煌战绩,王十朋与其他很多诗人一样,迫切希望孝宗能够以孙权、刘备两位雄主那样,振奋精神,将故土收复。

曾用孙在《赤壁》一诗里说道,"

周郎呼不醒,久立听江声",道出了呼唤英雄而不得,只能站立江边聆听风起浪涌追慕先贤的无奈之情。

宋朝是个多事之秋的朝代,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侵犯,成了宋代挥之不去的阴影,而这个朝代的文人因国家尚文轻武变得特别多,他们学识丰富,责任感强,主动参与到时事的评介中,于是历史上的三国便成了他们与时代结合加以评述的最佳题材。

就宋代三国题材诗,谈谈宋代软实力对这类诗的影响及诗之艺术

结语

三国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众多英雄富于传奇色彩,于是以他们为题材的作品屡见于各类文学,而诗歌为最。尤其是宋代,在唐诗基础上更进一步,成就斐然,这主要归功于这个朝代文人多,文化气息浓厚,加上国家多处于北方威胁之下,因而才会涌现大量与三国题材相关的诗歌佳作。

由于时代的需要,宋代涉及的三国题材的诗歌逐渐趋向于以贬曹褒刘为主,因而时代性很强,加上宋人对晚唐诗人爱好评论乐此不疲,故而形成了借三国人事对时事进行品评的鲜明特色,体现了他们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参政议政、建功立业的心态,虽然宋朝最终走向灭亡,但宋诗一如无数颗闪耀着光泽的瑰丽的明珠,至今有着不朽的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