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三無”小區防控難?松江這個街道讓防控“無門”變“有門”

疫情防控進入“陣地戰”階段

而一些零星散區域

牽扯了大量的精力還始終讓人“提心吊膽”

中山街道區域內有零星散小區40處

共2808戶,數量多,管控難度大


設置封閉管控區域

探索居民小組自治管理模式

……

來看街道如何將零星散小區精細化管控

讓防控“無門”變“有門”↓↓↓


“三無”小區防控難?松江這個街道讓防控“無門”變“有門”


封閉管理有“門路”


方西轄區中山東路南側就有一片零星散區域,有沿街的獨棟房子7幢、部隊零星家屬樓14幢、西司弄自建民房15幢……沒有圍牆、沒有名字、沒有大門的區域“四通八達”,外來人口多,內部五六條小道停滿了外來車輛,快遞人員進出自如,這個區域的防控管理工作讓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葉愛維和同事們格外“頭疼”。


“隨著疫情防控日趨嚴、深、細,大家天天提心吊膽。”葉愛維坦言,上門排摸、宣傳不難,但在人手有限的情況下,如何第一時間掌握區域人員和車輛進入情況,做到“逢車必檢、逢人必查”,也是許多零星散小區在疫情防控中面臨的普遍難題。


“三無”小區防控難?松江這個街道讓防控“無門”變“有門”

“三無”小區防控難?松江這個街道讓防控“無門”變“有門”


街道零星散區域防控升級工作啟動後,街道發展辦、自治辦、房管辦、茸盛物業等多個單位部門與居委會一起,實地踏勘,因地制宜,決定根據區域房屋佈局,利用已有的建築邊界和道路,增設鐵絲網,將大部分零星散納入了一個“口袋式”的“包圍圈”,在中山東路保留唯一出口,並在此設立了管控人員,通過“掃碼進入”等方式,及時掌握進出該區域人員和車輛情況,實現了封閉管理。


管控佈局有“加減”


一區域一方案,立足不同零星散區域基礎條件,能封則封,能拆則拆,能隔則隔,精準施策才能實現防控工作效能的最大化。藍天一村轄區的藍天一村圍牆外有零星公房、月光公寓及商圈,區域閒雜人員、車輛管控難度大。據藍天一村居委會主任吳春曉介紹,雖然區域面積不大,但共有4個出入口,原本每個出入口至少需要兩名管理人員,該區域同時需要8人值守,牽扯了社區工作人員很大精力。


“三無”小區防控難?松江這個街道讓防控“無門”變“有門”


街道有關部門與居委會工作人員探討後決定通過將藍天一村門崗外移,將月光公寓、零星公房納入“包圍圈”,在商圈停車場入口安裝圍擋,將整個區域的防控卡口由4個減少為1個,並前移至人車進出必經的松東路上,在出入口進行人車分流。


在居民區黨支部書記吳春曉看來,這種方式對卡口做“減法”,值守人員由原來的8名減少至4名,對效能做了“加法”,整個區域防控標準更高,零星小區也根據封閉小區流程標準來管控,必測溫、必詢問、必記錄。解放出來的社區工作人員,可以為更多重點對象提供買菜、快遞到家、燃氣充值等服務。


“三無”小區防控難?松江這個街道讓防控“無門”變“有門”

“三無”小區防控難?松江這個街道讓防控“無門”變“有門”


開放區域有“千里眼”


“疫情防控工作是一場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發展到現在,也可以說進入陣地戰或者是巷戰的階段了。光靠社區工作者,力量遠遠不夠,必須把人民群眾的力量調動起來,實現群防群控。”中山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


對於無法實現封閉的零星區域,中山街道廣泛發動群眾,探索成立居民自管隊伍進行自治管理,開放區域防控也有了“千里眼”和“順風耳”。


“三無”小區防控難?松江這個街道讓防控“無門”變“有門”


如針對方西轄區中山東路南側無法納入“大包圍”的零星居民樓以及商鋪等,發動群眾自我管理。


居民自管小組組長是中山東路305號居民潘家康的“新身份”,他與幾名樓組長、黨員志願者一起,為居委會工作人員分擔了區域零星住房和商鋪的防控宣傳等工作。輪班在區域巡邏,看到“熟面孔”回來了,及時上前告知登記,發現異常情況及時上報,開放區域人員管控由被動到主動,避免成為“盲點”。


文字:陳燕 朱雪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