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大禹治水的時候勘查了國家地理地形才得以分九州,為什麼功成之後治水助手卻分封不同?

爺死奴


大禹治水只是一個實踐大家,帶著一批人治理水患,就相當於你在大企業工作,任務完成得的獎勵不同一樣,


請叫我小董哥


大禹治水的時候勘察了國家地理地形劃分天下為九州,為什麼功成之後對治水助手的分封不同。我來分享一下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首先分析大禹治水助手的人員構成。上古時期,炎帝、黃帝結成炎黃聯盟於涿鹿大敗以蚩尤為首領的東夷部落,以後,黃帝又征服炎帝后裔,成為融合諸夷部落在內的更大規模的部落首領。繼而向江漢流域擴展,與苗蠻部落發生衝突。雙方衝突延續了好幾代,到堯、舜、禹時期,演變成更大規模的戰爭,直至大禹時代率眾大規模征討三苗部落,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因此帝禹時代原先的炎黃、東夷、三苗等部落已充分融合。

在堯舜時期,鯀、共工氏爭奪王權失敗,帝舜命禹治理水患,禹繼續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開展治水工作。改鯀時以堵治水為疏導治水為主,取得了治水的成功。治理水患的成功極大提高了禹的威望,贏得了眾多部落首領及其部眾的擁護,被擁戴為"夏后氏",成為諸夏之族最高君長,初步確立了王權。

可以說大禹治水是一項浩大工程,歷經多年的努力,共工、東夷等各部落對他治水提供了幫助。這其中就有來自東方偃姓之族的皋陶,皋陶曾幫禹管理政事。《史記.夏本紀》記載:"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或在許。而後舉益,任之政。"大意是:禹立皋陶為繼承人,但皋陶沒等到即位就死了,於是分封了皋陶的後代,然後又將皋陶的兒子伯益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但是,從堯到舜,從舜到禹,禪讓製表面起作用,但隨著生產力進步,私有制也進一步發展,企圖憑藉強權和實力,變禪讓為世襲的鬥爭愈演愈烈。所以韓非子在《說疑》中寫到“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或許禹早已有私心,名義上定伯益為繼承人,卻在暗中培養兒子啟的勢力。才有了後來禹死後,兒子啟突破禪讓制繼承王位。也有了伯益藉此起兵與啟爭奪王位。這就是巜竹書紀年》中所說的“益幹啟位,啟殺之"。不久,西部的同姓諸候有扈式也發兵反對,同樣以失敗而告終。

歷史無法假設,但後人各有看法,可以合理揣測,或許禹在治水功成之後隨著自身威望、實力的增強,對繼承舜的權位乃至改禪讓製為世襲制傳位給兒子啟都有了想法。那麼功成之後對治水助手的不同分封就有了培植已方勢力,削弱潛在敵人為兒子啟繼承王位鋪平道路的意思了。





昨天即歷史


禹貢九州的概念

禹貢九州是出自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而得名,是中國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民族地域概念。

在《尚書·禹貢》中記載,當年大禹治水時,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分別為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於是九州就成了古代華夏民族生活地區的代名詞,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又稱呼為漢地九州,又名漢地、中土、神州、十二州。



“州”字在青銅器上形狀猶如一座小山,也很像英文字母“A”,其本義也就是一座小山或者水澤中的一塊高地而已。由於古人都是依山傍水而居,“州”也就演化成為人類生活聚居區域的名稱,九州就是將天下劃分為九片人類集中生活的區域,也是九個大型的地理人文區劃的總稱。

禹貢九州的形成

真實的禹貢九州並不是大禹治水時所劃分,所以也就不存在題主所說的分封問題。



禹貢九州據考證是春秋戰國時期,有人假借大禹的名義所撰,從而宣傳自己對天下格局的觀點,為統一天下後提出了治理國家的方案。畢竟大禹是治水的名人,是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大歷史人物,假託大禹之名,讓自己的觀點更有說服力,讓更多的人接受,企望能夠得到實際的施行。

具體來講,禹貢九州是戰國時期的作品,因為據考證裡面許多地理狀況都是戰國時的現象,而且“九州”的概念只見於戰國,而未見於春秋,所以其時間可能在戰國初期。



安定郡小書生


大禹並沒有分封天下,因為當時還處於氏族聯盟時期,大禹只不過是氏族聯盟的首領,沒有分封的權利。





刺蝟的vlog


如果天下大同!大禹可以洗洗睡了!把熟悉的地方交給熟悉的人!可以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