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大禹治水的时候勘查了国家地理地形才得以分九州,为什么功成之后治水助手却分封不同?

爷死奴


大禹治水只是一个实践大家,带着一批人治理水患,就相当于你在大企业工作,任务完成得的奖励不同一样,


请叫我小董哥


大禹治水的时候勘察了国家地理地形划分天下为九州,为什么功成之后对治水助手的分封不同。我来分享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分析大禹治水助手的人员构成。上古时期,炎帝、黄帝结成炎黄联盟于涿鹿大败以蚩尤为首领的东夷部落,以后,黄帝又征服炎帝后裔,成为融合诸夷部落在内的更大规模的部落首领。继而向江汉流域扩展,与苗蛮部落发生冲突。双方冲突延续了好几代,到尧、舜、禹时期,演变成更大规模的战争,直至大禹时代率众大规模征讨三苗部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因此帝禹时代原先的炎黄、东夷、三苗等部落已充分融合。

在尧舜时期,鲧、共工氏争夺王权失败,帝舜命禹治理水患,禹继续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开展治水工作。改鲧时以堵治水为疏导治水为主,取得了治水的成功。治理水患的成功极大提高了禹的威望,赢得了众多部落首领及其部众的拥护,被拥戴为"夏后氏",成为诸夏之族最高君长,初步确立了王权。

可以说大禹治水是一项浩大工程,历经多年的努力,共工、东夷等各部落对他治水提供了帮助。这其中就有来自东方偃姓之族的皋陶,皋陶曾帮禹管理政事。《史记.夏本纪》记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大意是:禹立皋陶为继承人,但皋陶没等到即位就死了,于是分封了皋陶的后代,然后又将皋陶的儿子伯益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但是,从尧到舜,从舜到禹,禅让制表面起作用,但随着生产力进步,私有制也进一步发展,企图凭借强权和实力,变禅让为世袭的斗争愈演愈烈。所以韩非子在《说疑》中写到“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或许禹早已有私心,名义上定伯益为继承人,却在暗中培养儿子启的势力。才有了后来禹死后,儿子启突破禅让制继承王位。也有了伯益借此起兵与启争夺王位。这就是巜竹书纪年》中所说的“益干启位,启杀之"。不久,西部的同姓诸候有扈式也发兵反对,同样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无法假设,但后人各有看法,可以合理揣测,或许禹在治水功成之后随着自身威望、实力的增强,对继承舜的权位乃至改禅让制为世袭制传位给儿子启都有了想法。那么功成之后对治水助手的不同分封就有了培植已方势力,削弱潜在敌人为儿子启继承王位铺平道路的意思了。





昨天即历史


禹贡九州的概念

禹贡九州是出自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而得名,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

在《尚书·禹贡》中记载,当年大禹治水时,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于是九州就成了古代华夏民族生活地区的代名词,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又称呼为汉地九州,又名汉地、中土、神州、十二州。



“州”字在青铜器上形状犹如一座小山,也很像英文字母“A”,其本义也就是一座小山或者水泽中的一块高地而已。由于古人都是依山傍水而居,“州”也就演化成为人类生活聚居区域的名称,九州就是将天下划分为九片人类集中生活的区域,也是九个大型的地理人文区划的总称。

禹贡九州的形成

真实的禹贡九州并不是大禹治水时所划分,所以也就不存在题主所说的分封问题。



禹贡九州据考证是春秋战国时期,有人假借大禹的名义所撰,从而宣传自己对天下格局的观点,为统一天下后提出了治理国家的方案。毕竟大禹是治水的名人,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假托大禹之名,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让更多的人接受,企望能够得到实际的施行。

具体来讲,禹贡九州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因为据考证里面许多地理状况都是战国时的现象,而且“九州”的概念只见于战国,而未见于春秋,所以其时间可能在战国初期。



安定郡小书生


大禹并没有分封天下,因为当时还处于氏族联盟时期,大禹只不过是氏族联盟的首领,没有分封的权利。





刺猬的vlog


如果天下大同!大禹可以洗洗睡了!把熟悉的地方交给熟悉的人!可以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