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藝術評論|情真更抱朴——陳秀卿書藝芻議

情真更抱朴 ——陳秀卿書藝芻議

在中國書法史上,女書法家雖不多,但依然閃亮在中國書法的歷史蒼穹裡,如衛夫人、蔡文姬、薛濤、管道昇、邢慈靜等,她們像不隕的星辰,閃爍的光芒穿越時空,直至今日。在福建書法史上的優秀女書法家,遠有黃道周的夫人蔡玉卿,近有民國才女遊壽,陳秀卿先生則是繼遊壽老先生之後又一位難得的女書法家。當下,福建書法界還湧現出多位書法藝術頗佳的年輕女書法家,當然,因她們還年輕,最終誰能成為繼遊壽、陳秀卿之後的女書法家代表,尚需時間來檢閱來淘選。

作為一名有影響力的書法家,陳秀卿先生的成就為大家所公認。她不僅在女書法家群體中顯得耀眼,在全國書法界中也是引人注目的。在福建書法界,她則是實至名歸的“大姐大”,她的人品、藝品均受到大家的敬重。作為書法家,她的成就體現在多個方面,依個人拙見,最能代表其成就的應屬行草書、刻字、漆書三大藝術門類。

藝術評論|情真更抱朴——陳秀卿書藝芻議

書法《風月同天》陳秀卿 作品

首先是行草書成就。陳秀卿先生書法從名門正脈出,其師從錢君匋、羅丹兩位名師,實可贊謂“名師出高徒”。其書法多體皆擅,能入古又能出古,特別是行草書更顯自家風流,甚受同仁讚譽,也為大眾所喜愛。沈鵬先生評其行草書“大膽而審慎的空間分隔,婉而愈勁、通而愈節的點線,洋溢著生機與獨創”,贊其“質樸、自然”;張旭光先生贊其“文雅最難得,因文雅之於書法,應該是最高境界的追求”;熊秉明先生也高度譽其行草書是“詩意的書寫”。餘品其行草精品,在藝術品格上既有書寫的法度與嚴謹,亦有書寫的適意與抒情,自由、蕭散、空靈,有晉人風流之神韻,給人以自由、輕鬆的精神享受和歡快、愉悅的心靈之感。這種適意抒情的審美品質,正是其正向能量的心靈流淌,是其內在佛學修為內斂自在的外化,是精神上,更是靈性上的。這種審美品質是女性藝術家的和顏,更是母性慈愛的悅色,觀之會有與藝術家心靈同構的歡悅,讓人親近,又留戀不捨。這種詩意的書寫,其筆墨線條之美呈現的不是剛骨,而是綿力,是生命力的蘊藉,展現出陳秀卿先生作為女性書法家柔的、水的、本真、本性、至情至性之美。“乍觀似凡,愈看愈奇,星花水月,怒海崩山,瀑騰泉落,戟舞馬馳。暢而不浮,澀而能渾。復化濃為淡,無態涵萬物。得童稚味,格高韻遠,不可端倪,其藝神矣”。這段其師錢君匋先生對其行草書的評價實是恰切。

藝術評論|情真更抱朴——陳秀卿書藝芻議

其次是刻字藝術成就。陳秀卿先生有“刻字之母”的美譽,這四個字充分說明了她對現代刻字藝術事業的貢獻,也說明了她自身刻字藝術成就的高度。她對現代刻字藝術事業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一是在刻字藝術事業發展過程中,她是參與者,也是組織者、領導者和推動者,彰顯她作為歷史推手的力量和作用。特別是對福建刻字藝術的繁榮,她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做出他人無法替代的貢獻;二她對刻字藝術理論建構的思考與力行。在現代刻字藝術剛萌芽之時,她的十幾篇關於刻字藝術的理論闡述,對刻字藝術的健康發展和理論構建,起了很好的先導作用。而她本人的刻字藝術成就,則是當代刻字藝術的一面鏡子,她既是代表性人物之一,更是先行者之一。她的刻字藝術在保留漢字的結體美與線性美的同時,更融入了美術的造型之美,把漢字藝術的意美與形美巧妙地統一起來。如果說她的書法是柔美文雅的話,那麼她的刻字藝術則帶有剛健野趣之美。她以刻、雕、剁等不同刀法,將古老的文字衝切出雄渾奔放的視覺張力,敲鑿出獨特的意象與寫意。她的刻字藝術依然保留著“字”的書法線性,更增添有“刻”的匠心,有工匠之美而無工匠之氣,有樸而後新之美,樸厚之氣貫盈。柯文輝先生評其“奏刀勝筆見豪情”,我贊其“情真更抱朴”。

陳秀卿先生還有一門很重要的成就,就是其近年來傾心用力用情創作的漆書。漆書是漆文化與書法碰撞結合的藝術形式,陳秀卿先生善於順勢而為,善於借勢發揮福建漆文化傳統深厚的優勢。她以漆為墨,以漆板為紙,漆從書入,書從漆出,物我相融,漆化眾妙,書化眾巧。漆是膠著的,書寫難度較大,考驗著書寫者的基本功,也考驗著書寫者的筆道。陳秀卿先生的漆書已探索出個人的自由書寫方式,她的漆書注重書寫性,保留書寫性,其漆書漆透板背,“入木三分”。線條在書寫性上更疊添了來自漆性的力度與韌度,這力度與韌度來自她的書寫基本功,更來自她對材料運用的敏銳感覺。對漆與板觸動時的撫摸觸覺的把握,她顯示出了一種難得的天分,而這種天分恰恰是從藝之人極為可貴的細膩品質,一種對美的捕捉與對美的表達的可貴品質。她在書寫性之美的基礎上,注入了漆藝的材料之美、技術之美,讓漆書作品散發出一種不事雕琢的大樸之美。而這種大樸之美中,又含有幾分靜謐與幽邃,藏有幾分雍容與典雅。她的漆書十分注重強其骨,提出的“鑄脊骨”的漆書美學觀點,與書法上的“屋漏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是極為難得的美學觀。

藝術評論|情真更抱朴——陳秀卿書藝芻議

《文心染墨開新境》陳秀卿|戰“疫”創作

在藝術家中,綜合型的藝術家是較為少見的,要求藝術家專而博,博而精,如樹而非花,如木而非草。陳秀卿先生作為書法家,是綜合型的,是立體而飽滿的。她學識淵博,藝兼眾美,除了書法、刻字、漆書成就高之外,她還善詩文、善理論,同時也涉書法教育,都取得了驕人的成就。

我想,每個有成就的藝術家,除了努力、勤奮等共同的必要條件外,都有著不同的個人特質,而這些特質恰是藝術家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陳秀卿先生有今日之成就,與她獨有的個人特質是密不可分的。當然,她的特質很多,無法一一展開詳談,我也未必都能識透,在這裡略談與先生交往過程中感受較深切的幾點:

觀念。我一向覺得“觀念”是一個藝術家能否不斷進取不斷創造的源泉,也是藝術家能否出彩的靈魂,更影響著藝術家作品的厚度與高度。“觀念”,既關係到藝術家的審美意趣、格調、情操與風貌,也關係到其對材質的運用與拓展,更關係到其對藝術表現形式的美學探索,孕育著、統領著那千差萬別因人而異的高妙技巧,決定著藝術品格與格調的高低。有“觀念”的藝術家才能通古,才能變今,才能不斷前行邁向更高境界。陳秀卿先生是一個有“觀念”的藝術家,她勤于思考,善於形成個人的藝術“觀念”,又能在藝術探索過程中不斷完善和豐富自己的藝術“觀念”。她不是一位有了功名在身就固守“觀念”的書法家,也不是一位因年長望重而固守思想的書法家,而是一個“觀念”開放,思維自由,不斷與時俱進的思想開明的書法家,總之,是一位有個人獨見“觀念”的書法家。

基因。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養一方藝術,這一方水土就是文化基因,不同的水土有不同的基因。一個藝術家出生的地域、環境,成長中的經歷、背景,都是影響藝術家不斷成長的無形力量,是藝術家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而這些文化基因往往會決定或左右著藝術家的藝術方向與藝術成就。陳秀卿先生出生於福州三坊七巷,其家宅距嚴復的故居僅幾牆之隔。三坊七巷被稱為是半部中國近代史,雖只有三坊僅有七巷,但這裡名人輩出,文化積澱十分深厚,林則徐、嚴復、林紓、陳寶琛、沈葆楨、鄭孝胥、冰心、林徽因等都是從三坊七巷走出來的。陳秀卿先生從小就親炙了這一縷文脈的芬芳,在這一縷文脈的氣場裡浸染長大,這一文脈的基因深深地融進了其血液裡。而她長大後學習、生活、工作之地是在廈門鼓浪嶼,鼓浪嶼是一個浪漫的藝術之島,空氣中都流動著文藝的元素,而廈門又是這個時代思想和社會活動最具開放、藝術氛圍最濃的前沿城市之一,是座藝術之城。如果說三坊七巷的深厚文脈,養成了她對傳統的敬畏、對文化的痴情和對藝術的愛戀,那麼鼓浪嶼的浪漫與廈門的活力,則養成了她開放的思維及觀念。如果說三坊七巷的文脈是她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那廈門鼓浪嶼的藝術氣息,則是她成長的養分和催化劑。

通會。我曾經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談過,藝術的上佳境界乃是“通會”境界。能把各種人文修養、藝術修養、見識學識變成個人創作的藝術營養,能融入並展露在藝術創作上,遂臻“通會”之境。“通會”略等於融會貫通,但又高於融會貫通,是個體的智慧,這其中關係到從事藝術研究的方法,以及對藝術研究的綜合能力、分析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尤其是轉化的能力。只有能夠將個人的人文素養、學識見識、學養涵養等轉化到藝術上,融會到創作裡,才能真正對藝術創作起到根性的作用。只有將自己從事的各個藝術形式,用個人內在的一條美學之線有機串穿起來,即“通會”起來,才能成為成熟的藝術家。有了“通會”之境,就會有通變之能,才能因時而變,因勢而變,合乎時勢。有通才有源泉,才不會貧乏;有變才能創造,才能持久,才會有高度有厚度。陳秀卿先生以對漢字美學的把握,用書藝這條線脈,通會了書法、刻字、漆畫、篆刻、繪畫、詩詞、藝理等,以書法美學為主線,形成了一致的審美追求,一致的審美品格,一致的審美格調以及一致的個人風格,顯示了一位成熟書法家的“通會”之境,通變之能與道的把握。

藝術評論|情真更抱朴——陳秀卿書藝芻議

使命。藝術家從事藝術,多數是出於興趣與喜歡,而將藝術油然當是人生的使命,不管風雨阻攔,始終投入激情與熱情,奉獻心力,伴隨終生,卻是少數人中的少數。而使命又有先天與後天之分,先天的使命是與生俱來,內在而自發的;後天的使命則是因工作、環境、社會等外部力量賦予形成的。一個藝術家有了使命,就會煥發出激情與生命張力,熱情地擁抱藝術,並且始終以青春的狀態貫注於藝術事業,不管是藝術創作,還是藝術組織或是藝術教育。或許是在三坊七巷這一深厚文脈之地出生的原因,陳秀卿先生有一種內在、自覺的藝術使命,正是這一內在使命的召喚,陳秀卿先生視藝術為人生使命,她對書法事業和書法創作始終熱情相抱,激情相擁,且數十年如一日,初心未改,痴心未斷,心之所向,披荊而往。我敬重其為人作嫁的美德,更敬重其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問道境界。正是有這樣的使命,她取得的成就、做出的貢獻贏得了大家的敬重;也正是有這樣的使命,古稀之年的她,其藝術創作依然充滿著青春活力,保持著陽純健至的人生狀態。她是一位有著積極的人生態度,散淡的創作心境的書法家,正因此,我堅信她的藝術還會再上一層樓,再邁高境界。

應陳秀卿先生之囑寫此短文,未能與先生多商榷,依憑與先生交往的感受寫就,僅能略述先生藝術成就、藝術特點之一二而已。以上所敘, 未知先生認同否,並藉此就教於先生,就教於方家同仁。

王來文

庚子二月初二完稿於三山文心堂

(作者系福建省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福建省美協主席)

藝術評論|情真更抱朴——陳秀卿書藝芻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