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艺术评论|情真更抱朴——陈秀卿书艺刍议

情真更抱朴 ——陈秀卿书艺刍议

在中国书法史上,女书法家虽不多,但依然闪亮在中国书法的历史苍穹里,如卫夫人、蔡文姬、薛涛、管道昇、邢慈静等,她们像不陨的星辰,闪烁的光芒穿越时空,直至今日。在福建书法史上的优秀女书法家,远有黄道周的夫人蔡玉卿,近有民国才女游寿,陈秀卿先生则是继游寿老先生之后又一位难得的女书法家。当下,福建书法界还涌现出多位书法艺术颇佳的年轻女书法家,当然,因她们还年轻,最终谁能成为继游寿、陈秀卿之后的女书法家代表,尚需时间来检阅来淘选。

作为一名有影响力的书法家,陈秀卿先生的成就为大家所公认。她不仅在女书法家群体中显得耀眼,在全国书法界中也是引人注目的。在福建书法界,她则是实至名归的“大姐大”,她的人品、艺品均受到大家的敬重。作为书法家,她的成就体现在多个方面,依个人拙见,最能代表其成就的应属行草书、刻字、漆书三大艺术门类。

艺术评论|情真更抱朴——陈秀卿书艺刍议

书法《风月同天》陈秀卿 作品

首先是行草书成就。陈秀卿先生书法从名门正脉出,其师从钱君匋、罗丹两位名师,实可赞谓“名师出高徒”。其书法多体皆擅,能入古又能出古,特别是行草书更显自家风流,甚受同仁赞誉,也为大众所喜爱。沈鹏先生评其行草书“大胆而审慎的空间分隔,婉而愈劲、通而愈节的点线,洋溢着生机与独创”,赞其“质朴、自然”;张旭光先生赞其“文雅最难得,因文雅之于书法,应该是最高境界的追求”;熊秉明先生也高度誉其行草书是“诗意的书写”。余品其行草精品,在艺术品格上既有书写的法度与严谨,亦有书写的适意与抒情,自由、萧散、空灵,有晋人风流之神韵,给人以自由、轻松的精神享受和欢快、愉悦的心灵之感。这种适意抒情的审美品质,正是其正向能量的心灵流淌,是其内在佛学修为內敛自在的外化,是精神上,更是灵性上的。这种审美品质是女性艺术家的和颜,更是母性慈爱的悦色,观之会有与艺术家心灵同构的欢悦,让人亲近,又留恋不舍。这种诗意的书写,其笔墨线条之美呈现的不是刚骨,而是绵力,是生命力的蕴藉,展现出陈秀卿先生作为女性书法家柔的、水的、本真、本性、至情至性之美。“乍观似凡,愈看愈奇,星花水月,怒海崩山,瀑腾泉落,戟舞马驰。畅而不浮,涩而能浑。复化浓为淡,无态涵万物。得童稚味,格高韵远,不可端倪,其艺神矣”。这段其师钱君匋先生对其行草书的评价实是恰切。

艺术评论|情真更抱朴——陈秀卿书艺刍议

其次是刻字艺术成就。陈秀卿先生有“刻字之母”的美誉,这四个字充分说明了她对现代刻字艺术事业的贡献,也说明了她自身刻字艺术成就的高度。她对现代刻字艺术事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刻字艺术事业发展过程中,她是参与者,也是组织者、领导者和推动者,彰显她作为历史推手的力量和作用。特别是对福建刻字艺术的繁荣,她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出他人无法替代的贡献;二她对刻字艺术理论建构的思考与力行。在现代刻字艺术刚萌芽之时,她的十几篇关于刻字艺术的理论阐述,对刻字艺术的健康发展和理论构建,起了很好的先导作用。而她本人的刻字艺术成就,则是当代刻字艺术的一面镜子,她既是代表性人物之一,更是先行者之一。她的刻字艺术在保留汉字的结体美与线性美的同时,更融入了美术的造型之美,把汉字艺术的意美与形美巧妙地统一起来。如果说她的书法是柔美文雅的话,那么她的刻字艺术则带有刚健野趣之美。她以刻、雕、剁等不同刀法,将古老的文字冲切出雄浑奔放的视觉张力,敲凿出独特的意象与写意。她的刻字艺术依然保留着“字”的书法线性,更增添有“刻”的匠心,有工匠之美而无工匠之气,有朴而后新之美,朴厚之气贯盈。柯文辉先生评其“奏刀胜笔见豪情”,我赞其“情真更抱朴”。

陈秀卿先生还有一门很重要的成就,就是其近年来倾心用力用情创作的漆书。漆书是漆文化与书法碰撞结合的艺术形式,陈秀卿先生善于顺势而为,善于借势发挥福建漆文化传统深厚的优势。她以漆为墨,以漆板为纸,漆从书入,书从漆出,物我相融,漆化众妙,书化众巧。漆是胶着的,书写难度较大,考验着书写者的基本功,也考验着书写者的笔道。陈秀卿先生的漆书已探索出个人的自由书写方式,她的漆书注重书写性,保留书写性,其漆书漆透板背,“入木三分”。线条在书写性上更叠添了来自漆性的力度与韧度,这力度与韧度来自她的书写基本功,更来自她对材料运用的敏锐感觉。对漆与板触动时的抚摸触觉的把握,她显示出了一种难得的天分,而这种天分恰恰是从艺之人极为可贵的细腻品质,一种对美的捕捉与对美的表达的可贵品质。她在书写性之美的基础上,注入了漆艺的材料之美、技术之美,让漆书作品散发出一种不事雕琢的大朴之美。而这种大朴之美中,又含有几分静谧与幽邃,藏有几分雍容与典雅。她的漆书十分注重强其骨,提出的“铸脊骨”的漆书美学观点,与书法上的“屋漏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极为难得的美学观。

艺术评论|情真更抱朴——陈秀卿书艺刍议

《文心染墨开新境》陈秀卿|战“疫”创作

在艺术家中,综合型的艺术家是较为少见的,要求艺术家专而博,博而精,如树而非花,如木而非草。陈秀卿先生作为书法家,是综合型的,是立体而饱满的。她学识渊博,艺兼众美,除了书法、刻字、漆书成就高之外,她还善诗文、善理论,同时也涉书法教育,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我想,每个有成就的艺术家,除了努力、勤奋等共同的必要条件外,都有着不同的个人特质,而这些特质恰是艺术家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陈秀卿先生有今日之成就,与她独有的个人特质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她的特质很多,无法一一展开详谈,我也未必都能识透,在这里略谈与先生交往过程中感受较深切的几点:

观念。我一向觉得“观念”是一个艺术家能否不断进取不断创造的源泉,也是艺术家能否出彩的灵魂,更影响着艺术家作品的厚度与高度。“观念”,既关系到艺术家的审美意趣、格调、情操与风貌,也关系到其对材质的运用与拓展,更关系到其对艺术表现形式的美学探索,孕育着、统领着那千差万别因人而异的高妙技巧,决定着艺术品格与格调的高低。有“观念”的艺术家才能通古,才能变今,才能不断前行迈向更高境界。陈秀卿先生是一个有“观念”的艺术家,她勤于思考,善于形成个人的艺术“观念”,又能在艺术探索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艺术“观念”。她不是一位有了功名在身就固守“观念”的书法家,也不是一位因年长望重而固守思想的书法家,而是一个“观念”开放,思维自由,不断与时俱进的思想开明的书法家,总之,是一位有个人独见“观念”的书法家。

基因。我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艺术,这一方水土就是文化基因,不同的水土有不同的基因。一个艺术家出生的地域、环境,成长中的经历、背景,都是影响艺术家不断成长的无形力量,是艺术家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而这些文化基因往往会决定或左右着艺术家的艺术方向与艺术成就。陈秀卿先生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其家宅距严复的故居仅几墙之隔。三坊七巷被称为是半部中国近代史,虽只有三坊仅有七巷,但这里名人辈出,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林则徐、严复、林纾、陈宝琛、沈葆桢、郑孝胥、冰心、林徽因等都是从三坊七巷走出来的。陈秀卿先生从小就亲炙了这一缕文脉的芬芳,在这一缕文脉的气场里浸染长大,这一文脉的基因深深地融进了其血液里。而她长大后学习、生活、工作之地是在厦门鼓浪屿,鼓浪屿是一个浪漫的艺术之岛,空气中都流动着文艺的元素,而厦门又是这个时代思想和社会活动最具开放、艺术氛围最浓的前沿城市之一,是座艺术之城。如果说三坊七巷的深厚文脉,养成了她对传统的敬畏、对文化的痴情和对艺术的爱恋,那么鼓浪屿的浪漫与厦门的活力,则养成了她开放的思维及观念。如果说三坊七巷的文脉是她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那厦门鼓浪屿的艺术气息,则是她成长的养分和催化剂。

通会。我曾经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谈过,艺术的上佳境界乃是“通会”境界。能把各种人文修养、艺术修养、见识学识变成个人创作的艺术营养,能融入并展露在艺术创作上,遂臻“通会”之境。“通会”略等于融会贯通,但又高于融会贯通,是个体的智慧,这其中关系到从事艺术研究的方法,以及对艺术研究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尤其是转化的能力。只有能够将个人的人文素养、学识见识、学养涵养等转化到艺术上,融会到创作里,才能真正对艺术创作起到根性的作用。只有将自己从事的各个艺术形式,用个人内在的一条美学之线有机串穿起来,即“通会”起来,才能成为成熟的艺术家。有了“通会”之境,就会有通变之能,才能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合乎时势。有通才有源泉,才不会贫乏;有变才能创造,才能持久,才会有高度有厚度。陈秀卿先生以对汉字美学的把握,用书艺这条线脉,通会了书法、刻字、漆画、篆刻、绘画、诗词、艺理等,以书法美学为主线,形成了一致的审美追求,一致的审美品格,一致的审美格调以及一致的个人风格,显示了一位成熟书法家的“通会”之境,通变之能与道的把握。

艺术评论|情真更抱朴——陈秀卿书艺刍议

使命。艺术家从事艺术,多数是出于兴趣与喜欢,而将艺术油然当是人生的使命,不管风雨阻拦,始终投入激情与热情,奉献心力,伴随终生,却是少数人中的少数。而使命又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的使命是与生俱来,内在而自发的;后天的使命则是因工作、环境、社会等外部力量赋予形成的。一个艺术家有了使命,就会焕发出激情与生命张力,热情地拥抱艺术,并且始终以青春的状态贯注于艺术事业,不管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组织或是艺术教育。或许是在三坊七巷这一深厚文脉之地出生的原因,陈秀卿先生有一种内在、自觉的艺术使命,正是这一内在使命的召唤,陈秀卿先生视艺术为人生使命,她对书法事业和书法创作始终热情相抱,激情相拥,且数十年如一日,初心未改,痴心未断,心之所向,披荆而往。我敬重其为人作嫁的美德,更敬重其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问道境界。正是有这样的使命,她取得的成就、做出的贡献赢得了大家的敬重;也正是有这样的使命,古稀之年的她,其艺术创作依然充满着青春活力,保持着阳纯健至的人生状态。她是一位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散淡的创作心境的书法家,正因此,我坚信她的艺术还会再上一层楼,再迈高境界。

应陈秀卿先生之嘱写此短文,未能与先生多商榷,依凭与先生交往的感受写就,仅能略述先生艺术成就、艺术特点之一二而已。以上所叙, 未知先生认同否,并借此就教于先生,就教于方家同仁。

王来文

庚子二月初二完稿于三山文心堂

(作者系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福建省美协主席)

艺术评论|情真更抱朴——陈秀卿书艺刍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