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羌族是哪個民族的祖先?

candy2004


這個問題問得好,不過要稍作修改,應該是問古羌族是哪個民族的祖先。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現代羌族作為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並不能稱為哪個民族的祖先。

“羌”這個字作為一個種群的稱呼,最早出現在商代甲骨文中,其地理位置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與陝西東部一帶。秦與漢帝國時期,政治統一帶來疆域與族群認同的擴張。氐與羌,被秦漢時人用來分稱隴西一帶西方非華夏人群。

傳說在5000年前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大戰,戰敗後少部分炎族向西南遷徙,與青海、四川、重慶等地的原住民融合,形成藏族、彝族以及羌族。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也。《史記·五帝本紀》雲:“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後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

向西方遷徙的幾支羌人部落進入西藏境內,其中史書有記載的是“犛牛部”,他們的後裔在西藏建立了吐蕃王國,是藏族的祖先。吐蕃建國後又反過來向川西、青海、甘南擴張,將生活在這些地區的羌族大部分征服,最終同化在藏族裡。 現代生活在川西北的羌族僅是古羌族一支“白狼部”的後裔,因緊鄰漢族居住而倖免於被藏族征服同化。

藏南的門巴族、珞巴族,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的許多小部族,以及尼泊爾境內喜馬拉雅山區的部族,他們都是古羌族的後裔。


世界新奇探索


羌族,是如今56個民族中,唯一一支繼承了古羌人族稱及文化傳統的民族,因此有“民族演進活化石”之稱,因羌族所聚居的岷山一帶山高谷深,羌寨多在高山之上,因此又被稱之為“雲朵上的民族”。

如今的羌族,與漢族,藏族及南方的彝族,哈尼族,納西族,德昂族等諸多民族,都是兄弟民族,因為這些民族都是出自古羌人。


因此說,羌人與古羌人的概念是並不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說,古羌人的概念要更加的寬泛,古羌人是遠古時期中國西部地區眾多部族的統稱。

而羌人,即如今的羌族,是古羌人的一支,也是古羌人眾多分支中,將古羌人文化和習俗傳承的最好的一支。

四川西部的橫斷山區,是中國歷史上民族遷徙和融合的大走廊,大通道,古羌人發源於今青海東南部,甘肅西部一帶,如今在這一地區,被證實為古羌人遺存的就有寺窪遺址,辛店遺址等。

古羌人以此為起點,向西進入青藏高原,向東進入黃土高原,向南進入川西高原,雲貴高原;最終形成了如今的藏族,漢族,羌族,納西族等民族。


如今岷山一帶的羌族,就是古羌人南遷的一支,只不過當他們到達茂汶地區後,沒有繼續南下,而是停留在了當地,而這一之羌人的遷徙,大約發生在秦漢之際。

因此說,問題中的說法,即“羌族是哪個民族的祖先”有點不妥,而應當是“古羌人是哪些民族的祖先”?

而古羌人的後裔,如果要細算,那就多了,中國南方大部分民族,東南亞地區,印度等地,都有古羌人的後裔。
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那就是漢族同樣出自古羌,因此如今才會有“漢羌同源”的說法。


Mr這史香


漢羌同源,羌族可以說,是很多民族的祖先,包括漢族,現在保留的羌族,是唯一一個保留最原始的民族,多數分佈在,阿壩地區這一塊岷山附近,羌族被稱之為,民族的活化石,也被稱之為雲朵上的民族,因為他們的這些,羌寨都建設在山上。



去西藏自駕的時候,我們走的線路,走317轉318,就會通過汶川這邊,到觀音橋的路上,就會路過很多羌寨,桃坪羌寨理論上是最大的一個,也最出名,每次都路過,每次都會進去轉一圈,每次都會拍照,每次都會在這裡吃一頓中午飯,對羌族的瞭解,也有了更多新的認識,怎麼理解呢?

桃坪羌寨,距離汶川也不遠,距離成都也沒多遠,我們上去以後,看到最大的一個建築,就是有兩個遠望臺,這是羌族建築特色,而且村子裡邊,也都在山上建設的居多,而且每一個家裡門前,都設計了水系,有一條小河流,從每一家的門前流過,而且他們在山上,這是怎麼做到的,到現在也沒有研究通透,所以,是很神奇的一個民族。

如今的羌族,跟其他的少數民族一樣,成為56個少數民族之一,但是羌族,是目前保存下來最好的一個民族,各種習慣,生活方式,都還保留著最原始的,當然,也被現代化了許多,這是正常的,畢竟與時俱進,但是能保留下來很多東西,已經很不容易了,有機會可以去這邊看一看,瞭解一下更好。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關於自駕遊西藏,還有什麼其他的疑問可以隨時關注公眾號『藏區自駕遊』回覆關鍵詞,就會有一系列關於藏區自駕的一些小常識,最後祝你們玩的開心吧!


超級自駕遊


羌族源於古羌族,在中國西部有著悠久歷史傳承的古老民族,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羌族飲食特別豐富,而傳統飲食“金裹銀”、“銀裹金”、洋芋餈粑等也很受遊客喜愛,和羌族男人們抽一回蘭花煙、飲咂酒比比酒量,都是很隨心暢快的事情,當然遇到心儀的女子就該喝“玉米蒸蒸酒”和蜂蜜酒,美好的姻緣都需要注重細節才能成功;把一個嬌滴滴的女孩子灌醉成孫二孃,哪怕你是武松也得單身。那麼,“雲朵上的民族”到底是哪個民族的祖先呢?

<strong>

廣義上的羌族,包括藏族,並且從族源上說,漢族也是羌族的一支分支。

歷史長河中,羌族有比較強大的吐蕃、党項、達布以及西戎、北狄、月氏等族群分支,在歷史進程中散發出璀璨的光彩,創造出了一段各自的文明和精彩。根據民族學、古文獻記載的研究發現,古羌族還是夏朝和周朝的締造者。

周朝以前中原一帶的兩大勢力,分別是夷族

羌族,是活躍在歷史舞臺上民族先驅。

一是創造了輝煌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的東方夷族,並且建立了商朝,在《山海經》中出現的帝俊、太昊、少昊就是其祖先代表。

另一支勢力就是位於黃河上游地區的羌族,而華夏族的祖先炎帝、黃帝也來源於此。<strong>


羌族的

“羌”,是牧羊的人,說明了其遊牧民族的特性。《說文解字》中對羌也是如此解釋:“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在《山海經·西山經》中對羌族的圖騰也有記載:“其神狀皆羊身人面”,這恰好也說明了古羌族依靠河湟流域豐盛水草先天條件進行畜牧業發展的遊牧經濟。這一傳統服侍如今在羌族也傳承了下來,在盛大節日祭師,羌語稱做的“釋比”或“許”會戴著羊飾的頭冠引領儀式。

炎帝姜姓,根據古文字學研究,骨文中的“羌”也就是“姜”,據《漢書·律曆志》之載,說清楚了炎帝以及神農氏的來歷,“以火承木,故為炎帝。教民農耕,故天下號曰神農氏。”炎帝在嘗百草發明了草藥,其實也是在嘗試尋找可耕種的果物和糧食,這也是最早把遊牧生活逐漸引導為定居耕種、並開始關注人類生存健康的中原領袖。

黃帝姬姓,而姬姓出狄族,是分佈在黃土高原北部的羌族分支。在《山海經·大荒西經》之中指出“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在《山海經·大荒北經》之中說“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也即陝西西部的戎族也是黃帝的後裔。

黃帝最大貢獻是戰勝了勢力漸弱的炎帝部落,成為中原新霸主,征服東夷、九黎族,統一了華夏部落,最終加快了農耕文明時代的穩固和發展。

開啟夏朝朝代的帝禹,代表人類已經開始對大自然環境進行治理而不是聽天由命,而這位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屬於西羌族人,是個不折不扣的羌族,“禹興於西羌”,載於《史記·六國年表》。

綜上所述,炎黃是華夏族的始祖,炎黃均出於古羌族的分支,所以漢族和羌族其實同屬於古羌族的一系,具有共同祖先的血緣關係。周朝滅商,分封有功之臣地盤,分封國合稱“諸夏”,再後來又形成了“華夏”的稱謂,這是由於周朝以東方的民族的“
東夷”為中心,進而將民族按照方位分成了北狄南蠻西戎,強調華夷的地位和優越性,最終形成了華夏族為中心的中原局勢。古羌族其實是很多民族的共祖,包括漢族、羌族、藏族、彝族,哈尼族,納西族,德昂族等諸多民族


西遊夢紅樓


很多的,後繼民族有很多:中國:羌族、藏族、彝族、哈尼族、白族、納西族、僳僳族、景頗族、怒族、德昂族、拉祜族等。同時漢族中也有很多羌人血統,姜尚、秦始皇都有羌人血統。 緬甸:緬族(三千五百萬)、克欽族(景頗族,一百五十萬)、克倫族(近五百萬)、克耶族(二十餘萬)、欽族(一百餘萬)、若開族(二百六十萬)、愛伲族(哈尼族,五萬)、僳僳族(三十萬)、崩龍族(德昂族,二十萬)、拉祜族(五萬)等。緬甸總人口約為五千五百萬---六千萬之間。羌人民族大約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 印度:今印度阿薩姆邦的諸民族,約二千餘萬人。 泰國、越南、老撾等國也有少量的羌人民族。


啊啊啊啊哦JJ


有學者認為漢藏羌共同的祖先是古羌人。

1.6萬年前,古夷人從南陽盆地的古苗人中分化出來,並很快佔領華北平原。最初,東夷人的組成是東夷甲支為主,東夷乙支次之,其餘古黃種人基因及古印第安人基因佔極少比例。

但在1.6萬-1.3萬年前之間,東夷乙支突變出「東夷晚支」O2a2c1-M134,其人口繁衍逐漸超過東夷乙支的規模,僅次於東夷甲支,並且擴散至南起江淮、北至遼河平原的華東地區。

1.4-1.3萬年前左右,中原地區的「東夷晚支」又突變出一個新的類型,「漢藏支」O2a2c1a-M117。這一支是漢語族與藏緬語族的共祖,我們稱之為「古羌人」。

古羌人以中原地區為根據向四方擴張,但東、南、北三個方向的擴張都沒有明顯的成果,因為河北、山東、江淮、南陽盆地早已經是古夷人和古苗人的地盤。

只有往西方的擴張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從中原往西,有兩個通道,一個是洛陽盆地西端的崤山通道,一個是太行山與王屋山交界處的太行山谷通道。通過這兩處,古羌人可以分別抵達關中盆地、山西高原,這兩處廣義上都屬於黃土高原的範疇。

在1.3萬年前左右,全球均溫已經上升到與如今接近,僅低1℃左右。黃土高原的東南部恰好處在400毫米降水線附近,山西高原與關中盆地比今天略微乾冷,覆蓋著中溫帶闊葉森林,也適合半隻腳步入農業時代的古羌人進行簡單的刀耕火種。

而當時的黃土高原北部,由於更加乾冷,氣候類似於現在的鄂爾多斯高原,而當時的鄂爾多斯高原更加乾旱,類似於賀蘭山以西的乾旱沙漠。

後來氣溫升高,氣候更加溼暖,古羌人才會往黃土高原中北部遷徙。但在1.3萬年前,他們顯然更喜歡相對比如溼潤的山西高原和關中盆地。

不過在關中盆地西側,還有一個同樣相對溼暖的地區,隴西高原。從關中盆地的西端,渭河支流的汧水河谷,沿著隴山東麓往西北方向行進,就可以穿過隴山山脈中的山谷通道,進入到隴西高原。

隴西高原屬於黃土高原的西南版塊,南面正處在岷山與秦嶺西端的交接處,夏季的東南季風可以從隴西南部的山區進入這裡,帶來可觀的降水。這使得隴西高原雖然比關中盆地偏西北,卻並沒有像黃土高原中部那樣形成乾旱的草原,而是和東面的鄰居一樣,覆蓋著溫帶森林。

進入隴西高原的古羌人,擊敗驅逐當地的新棕人,而後定居下來,他們甚至在新棕人生活過的村舍舊址上重建新的村落。隴西東北部靠近隴山、如今天水秦安縣的大地灣,就發現了這樣的遺址,稱作「大地灣遺址」。「大地灣遺址」1.3萬年前屬於新棕人的舊石器文化層,1.3萬年前以後,則突然進入了古羌人的中石器文化層。

如果僅僅只到這裡,那古羌人的地域、人口都不能與古夷人、古苗人相比。

8000年前左右,距古羌人抵達隴西已經將近5000年之久時,全球均溫上升到17℃左右,比現在還高1-2℃,青藏高原比現在更加溼暖。古羌人從隴西高原西南端、岷山山脈與祁連山脈交接處的洮河河谷、湟水河谷進入青藏高原。

從湟水河谷向西,進入的是湟水谷地,這裡是現在青海省會西寧所在地。湟水谷地的降雨、溫度適中,適合古羌人發展原始農業。

不過湟水河谷以西的青海湖盆地和海南盆地,海拔更高、降水更少,就不太適合農業了。

不過這裡覆蓋著成片肥美的草原,生活在藏羚羊、犛牛等大型食草動物,處在刀耕火種時代的古羌人,放棄種植粟的定居生活,回到純漁獵時代,並不是一件難事。

以捕獵犛牛、藏羚羊為生的古羌人,在5000年前左右成功馴化犛牛,並沿著「唐蕃古道」,越過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進入到青藏高原南部的衛藏地區。在那裡,他們發現,這片土地已經有先來者了。

先來者是從雲貴高原西北部遷徙而來的「近古彝人」的一支——古羌藏人。2萬年前左右,古濮人中的古泰人從嶺南往雲貴高原遷徙,驅逐了那裡的「次古彝人」,並且有一部分古泰人融入到「次古彝人」中,形成「近古彝人」。

但「近古彝人」依然受到滇東、黔中等地的古泰人的壓力。隨著氣候變暖,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地區開始變得宜居,「近古彝人」中的「古羌藏人」逐漸往西遷徙,分部到整個川西高原,並在1萬-8000年前左右,擴張到青藏高原的中西部。

這一支彝人雖然在文化、樣貌上與雲貴彝人相似,但父系基因卻不是主流的F2,而是與日本新阿伊努人父系D2基因更接近的D1基因。D1族群擴張到衛藏地區時,又突變出新的類型D3,併成為那裡的主體基因。

5000年前左右,擴張到這裡的古羌人與古羌藏人混血融合,形成一個新的族群,藏人。今天藏人父系中的古羌支O2-M117基因,與古羌藏基因D1、D3基因持平,這正是5000-4000年前之間兩者融合的產物。

這樣的融合除了康藏地區外,也發生在高原東北部的松潘草原。古羌人隴西支除了往湟水河谷擴張外,還往洮河上游遷徙。穿過岷山山嶺之間的洮河河谷,便來到了著名的大草地——松潘草原(若爾蓋草原)。

與其他草原不同的是,松潘草原四周都是海拔超過4千米的高山,而草原本身海拔也超過3千米,蒸發量很低,又能充分接受夏季風雨水的滋潤,又有高山融化的雪水,使得這裡的草原極為溼潤,形成無數的小湖泊和沼澤地。

松潘草原之所以著名,除了紅軍過草地的故事以外,還因為它是歷史上著名的氐羌的發源地,白狼羌就生活在這片草原上。

如果說「白狼羌」這個名字,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的話,那說起他們的後裔——緬甸的主體民族——緬族人,很多人就應該知道了。

戰國時期秦國征討西戎、東漢百年「漢羌戰爭」、唐朝與吐蕃戰爭,使得松潘草原地區的羌人部落被迫陸續遷離故土,從川西山地南下進入川南和滇北。

著名的旅遊城市麗江一帶的納西族,以及以母系社會「走婚」和瀘沽湖聞名天下的摩梭族,都是那次羌人南下大潮中,從松潘草原遷徙到滇北的,他們又被稱作「犛牛羌」。

也正是這次羌人南下潮,征服了滇北的「近古彝人」,使兩者融合形成現在的彝族、哈尼族等民族。

此外,羌人的南下,迫使雲貴等地的泰人往南遷徙,進入撣邦高原和湄南河平原,征服了那裡的「孟-高棉人」,形成後來的泰族,並建立泰國。

也有一些羌人部落在雲南沒能立足,比如「犛牛羌」的分支「白狼羌」。「白狼羌」南下進入伊洛瓦底江盆地,由遊牧轉化為農耕,逐漸成為緬甸人口最多的主體民族——緬族。

他們的南下,不僅將漢藏語系擴張到雲貴和緬甸,也將漢藏支基因(O2a2c1a-M117)擴張到那裡。今天的緬甸緬族人父系基因中,古羌支基因的佔比甚至高達100%,以至於讓很多人誤以為,O2系基因是從緬甸北上雲南而進入東亞的。

不過在「白狼羌」南下之前,5000-4000年前左右,「古羌人」與「古羌藏人」融合而成的羌人,就已經南下過一次了。他們越過鬆潘草原東側的山谷,沿著岷江上游支流河谷一路順流而下,抵達成都平原的西北邊緣。

那時的成都平原還是一片沼澤密佈的地方,稱作「蜀海」。遷入蜀海西北岸的這支羌人,用新掌握的青銅技術,興修水利,逐漸把蜀海改造成良田。他們就是三星堆文明的創造者,古蜀國的古蜀人。

在往西南和南方擴張的同時,隴西古羌人還往西北方向的河西走廊擴張。

在1萬年前左右,河西走廊接受來自祁連山雪水的滋潤,形成水草豐茂的草原、遷徙到這裡的古羌人,以狩獵採集為主,刀耕火種為輔,形成了古西戎人。

5000-4000年前左右,在中亞的家羊、家馬和小麥傳播到河西走廊後,古西戎人由「半漁獵半農耕」族群變身為「半農半牧」族群。在河西走廊西端,也就是新疆東部的吐火羅人的壓力下,古西戎人往東方遷徙擴張,重新佔領隴西高原,並越過隴山,進入黃土高原中部,即現在的隴東高原和陝北高原,並向北擴張到河套,向東擴張到山西高原的中北部。

商周之際,古西戎人甚至越過太行山脈,進入到河北平原。建立中山國的白狄,就是古西戎人後裔的一支。關於他們的故事,我們後面還會詳細講述。

到4000年前左右,東亞地區以中原為核心,基本形成了東夷(古夷人)、西戎(古西戎人)、南蠻(古苗人)、北狄(古西戎人)的格局。










跪射俑


學術界認為羌族是夷(彝)族祖先的說法應該是不準確的。若果真是那樣,為什麼當今各地夷族都擁有十分古老的古夷文,而在羌區卻沒有?為什麼夷族人認為是精神文化支柱的畢摩文化在羌區沒有一星半點?等等。至於夷羌長相、服飾等外在東西一樣,那只是長期近鄰,相互影響而已,莫大信專家之猜測。要知道有時專家不如莊稼(漢)。


大漠韌龍


謝謝題主的提問。羌族是哪個民族的祖先?說實在的,這個問題問的本身就有一些“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存在明顯的邏輯上的混亂。

實際上,“羌族”是現代才有的概念。現在所說的“羌族”,既不是上古時期的“羌”,也不是漢朝時期漢藏語系的那個遊牧民族。

現代意義上所說的羌族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老民族,又稱“雲朵上的民族”。

相傳五千年前,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大戰。炎帝戰敗後,率其大部與黃帝部落融合,形成華夏族(漢族)。少部分西遷、南遷,與青海、四川、重慶等地的原住民融合,形成藏族、彝族以及今天所說的羌族。因此,羌族與漢族、藏族、彝族等民族一樣,都具有一部分炎帝部落血統,為兄弟民族。

現在,我國官方認定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汶川、理縣、北川縣、平武縣等。羌族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萬物有靈,多種信仰的靈物崇拜。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喜歡獨立思考,遠離人云亦云,專注文化領域,探究傳統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圖。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現代的羌族是遠古華夏古羌族的分支,華夏民族的始祖神農氏世系興起於姜水流域,人類社會從母系氏族進入父系氏族,逐漸形成國家的雛形,據我所知,中國最早出現的王權集團就是炎帝集團,自神農氏開始至炎帝榆崗被軒轅黃帝吞併,共傳九代帝王。由於炎帝集團發跡於姜水,故古人以姓別之,稱為“姜”姓之族。據史料所載,炎帝氏族與黃帝氏族融合之後,軒轅黃帝拜炎帝后裔姜鉅為師,並任命姜鉅為西方司馬統領炎帝舊部以及西方各個部眾,現在的羌族肯定與古代姜族有關,也就是說現在的羌族是古代炎帝集團下面的一個分支部族。姜鉅是華夏文祖,與蒼頡共同創造了輝煌的漢字,姜鉅魂系天上西方第一宿奎宿,是民間傳說的魁星。圖中的歷史文物都與羌族有關,現代的黎巴嫩人種也與華夏姜姓部族有關。











葫蘆一笑1


古羌人是今天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漢族,藏族,羌族的遠古祖先,這是中國明清,民國時的史學家認定的,但是在分子人類學方面尚無定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