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曹操路過一女子墓碑,上面寫8字“黃娟”、“幼婦”、“外孫”、“齏臼”,為何走30裡後才解釋8字的意思?

王執臣


這個故事出自《世說新語》,話說東漢年間浙江上虞有個叫曹娥的女子,因父親被水淹死,自己也傷心過度而投江自盡。

五天後,曹娥突然抱著自己父親的屍體出現在水面,度尚被她的行為感動,就叫弟子邯鄲淳為曹娥作了碑文。蔡邕聽到此事後,就過去看碑文,因為是晚上去看的,所以光亮不夠,蔡邕只能摸著石碑讀完碑文。

黃娟幼婦外孫齏臼

感動之餘便在墓碑上寫了“黃娟幼婦外孫齏臼”這幾個字。直到有一天,曹操經過曹娥的目的,突然指著墓碑上的八個字問楊修:“是否看的懂?”楊修看後:“懂了”。

曹操連忙說:“你先別說出來,讓我想一想”,直到走了三十里路後,曹操也想出來了。他讓楊修分別把答案寫在之上對比。

(曹娥碑帖)

楊修的解釋為:

  • “黃娟”是色絲,色絲合字為“絕”;

  • “幼婦”指少女,少女合字為“秒”;

  • “外孫”講的女子,女子合字為“好”;

  • “齏臼”說的受辛,受新合字為“辭”;

楊修的紙上寫的字合起來為“絕妙好辭”四個字。曹操寫的跟楊修意思差不多,但他還是感嘆道:“我的才能還不是不及你啊,整整差了三十里地”。

其實曹娥墓碑上的故事形象展示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它不但包含了拆息漢字的知識,也將了隱含字意的知識。

“絲、女、子”三子是從“絹、婦、孫”上面拆下來的,這裡一看便知。“色、女、少、受、辛”分別隱含在其餘的五個字的字意中。

黃隱含色,外隱含女,齏臼隱含受辛,曹娥的碑文在文人的眼裡成了一個雅俗共賞的文字遊戲,是在令人佩服先輩們的文學功底。

拆字遊戲在中國歷史上流傳已經,但也因為中華文字的博大精深,使得它可以成為大眾娛樂的遊戲,也可以成為構成文字獄的冤案。

來複和尚的“殊域”冤案。

明朝時期有個叫來複的和尚,平常喜歡舞文弄墨、博覽群書,也是一個得道高僧。而朱元璋當皇帝后也喜歡跟這些文人墨客接觸,因此經常召來複到宮中聊天探討文學。

但因為朱元璋是農民出生,即便當了皇帝也還是有很多對他不滿意的人經常寫詩來嘲笑他的低賤身份,偏偏當過乞丐、做個和尚的朱元璋對以前自己的身份特別敏感。

某天,朱元璋又叫來複到宮中喝茶聊天,出於對朱元璋照顧的感恩,來複便寫了一首詩來送給朱元璋以表感激。

但在詩中來複提到“殊域”二字,朱元璋看完後頓時火冒三丈,因為殊字拆開就成了“歹朱”,意思就是歹人朱元璋。這兩個字恰恰刺中了朱元璋心中最敏感的地方,他是完全自己先入為主的認為來複用這個字來諷刺他。於是就把來複和尚給殺了,當然真正的兇手不是漢字,而是朱元璋的自卑心。

除了上面的兩個例子外,歷史上還有很多漢字拆息的典故。曹娥的故事不過是一個民間傳說,而這個故事的流傳寓意就是為了說明中國文字的變幻多彩和神秘莫測。


大國布衣


曹操路過一女子的墓碑叫“曹娥碑”,也就是人們為了紀念一個叫曹娥的女子立的碑,碑上刻著曹娥“孝行”的事蹟。

大家別多想,曹娥雖然姓曹,但和曹操沒有半毛關係。

曹娥(130~143)是浙江上虞皂湖鄉曹家堡人,其父曹盱是個“跳大神”的巫師。

在一次迎接水神的祭祀活動中,水神直接把曹娥的老爸曹盱“帶”走了(淹死了)。

當時只有14歲的曹娥悲痛欲絕,在人們打撈她父親屍體無望的情況下,她學著父親祭神的樣子把祭品扔到河裡,然後跪在船上說:“我父親沉在哪裡,就請祭品沉在那裡”。



祭品飄呀飄,曹娥駕著船緊緊跟隨,當遇到一個漩渦時,祭品沉了下去,曹娥隨身跳了下去。

兩天以後,人們在岸邊發現了曹娥和他老爸的屍體。當時曹娥身上揹著父親,雙手緊緊攥著父親的衣角,人們看到這一切落淚了,紛紛請求官府為曹娥立碑,表揚曹娥的孝行。

以上就是“曹娥碑”的來歷。

曹娥碑文雖然只有442個字,但寫的相當精彩,字裡行間充滿了敬仰之情,現在讀來令人蕩氣迴腸拍案叫絕。

當時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蔡中郎,也就是蔡文姬的父親讀了碑文後,心潮澎湃,感慨良多,他在碑的另一面刻下了8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



蔡中郎文化水平太高了,這八個字一直沒人能理解是什麼意思。

就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和楊修一起從此路過,二人同時看到了這八個字。

曹操問楊修知道這八個字說的什麼意思嗎?楊修沉吟片刻說,“我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曹操說你先別告訴我,讓我想一想是什麼意思。

二人繼續前行,大約走了30裡地後,曹操說,我也知道這8個字什麼意思了。

曹操和楊修把各自的答案寫在手上,同時亮出來給對方看,令人驚奇的是,二人的答案竟一模一樣。



這八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的意思是:絕妙好辭。原來這是蔡邕誇獎碑文寫的棒而刻下的“謎面”。下面我給親們逐一解釋一下:

『黃絹』是有顏色的絲綢,即“色絲”,色絲連起來便是“絕”字。

『幼婦』是少女,即“妙”字。

『外孫』是女之子,那是“好”字。

『齏』字典解釋為搗碎的姜、蒜等的碎末,都是些辛辣的調味品。『臼』就是搗爛姜、蒜的容器。

『齏臼』連起來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辭”的異體(辤)字。



所以“黃絹幼婦,外孫齏臼”的謎底便是“絕妙好辭”。從此以後歷史上出現了“曹娥碑”這種形式的謎面了。

“曹娥碑”的謎底是楊修第一個想出來的,曹操想出來後已經走了30里路了。所以曹操跟楊修說:“吾差君才30裡啊”。


秉燭讀春秋


曹操路過曹娥碑,與楊修討論曹娥碑上的一行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

曹操路過的是著名孝女曹娥的墓碑,上面除了碑文,還有當時著名的書法家蔡邕為曹娥碑寫的一行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 曹操看後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便問身邊楊修,博識多學的楊修看完,當下就有了答案,剛要回答時,就被曹操制止道:“你先不要說明,我們走吧,路上我自己思考下,看能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曹娥碑

曹操當時也是個才子,喜歡用詩文抒發自己政治抱負,曹操不讓楊修直接說明,也是有自己的傲氣存在,楊修看完立刻就知道了,曹操心想我一代梟雄難道還不如他,所以執意要自己思考。 在走出30裡後,曹操茅塞頓開,大呼我已經知道碑文上的字是什麼意思,先讓楊把答案寫在紙上,曹操也同時在寫,兩人寫完後, 一對比,發現答案都是一樣的,曹操大笑道:“我的才能不如你,走了30里路才明白其中的意思。”楊修在後來隨曹操征戰中也因為自己的小聰明被曹操砍了腦袋,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曹操

感天動地的大孝女曹娥投江尋父

我們再來說說大孝女曹娥的故事,到底是發生了什麼感天動地的事情,以至於要為其立碑。還有書法家蔡邕寫的八個字翻譯過來到底是什麼意思?曹娥家庭貧困,時常有鄰居接濟她,沒事就送點吃的喝的,曹娥把這一切都記在了心中,當鄰居需要幫忙時總是盡心盡力的去做。 曹娥的父親是一名巫者,在一次迎潮神儀式中不幸溺水身亡。
▲曹娥苦尋無果後投江

年僅14歲曹娥,感覺天都塌下來了,晝夜不停沿著江邊尋找,呼喚著 父親的名字,但是回應她的只有江水拍打岸邊的聲音。在尋找了17天無果後,絕望的曹娥對天祈禱:“父親待我恩重如山,我這就投江尋找父親,請讓我們父女在這河底相聚。”說完便投入江中不見了蹤影。過了五天後,曹娥的屍體竟然抱著父親屍體一起浮上了水面,被人發現後,消息迅速傳開,就此傳為佳話!上虞縣令將此事報奏朝廷,為曹娥立碑建廟,把江河改為曹娥江,還把所住鎮子改為曹娥鎮,以此來緬懷祭奠她!▲曹娥江

書法家蔡邕在曹娥碑上寫了一行字: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那麼這是什麼意思,我們一個一個來看,黃絹從構字上理解就是“色”字和絞絲旁組合,就是“絕”字 。幼婦取字面意思就是年輕的少女,正所謂妙齡少女,就是“妙”字。外孫就是女兒的子女,組合起來就是“好”字。齏是指辛辣的調味品,臼就是搗舂器具,合起來的意思就是用來接“受”“辛”料的器皿。而“受辛”是“辭”的古體字,所以是“辭”字 。現在答案你知道了吧,合起來就是絕妙好辭。


▲絕妙好辭


小生聊歷史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曹操路過一女子墓碑,上面寫8字“黃娟”、“幼婦”、“外孫”、“齏臼”,為何走30裡後才解釋8字的意思?】

我們先來說一下曹操路過的這個女子墓碑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這個墓是一個叫曹娥的墓,曹娥雖然姓曹,但是和曹操沒有什麼關係,更不是曹操的先輩。

在《後漢書》中有關於曹娥的一段記載:

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絃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溯濤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屍骸。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傍,為立碑焉。

大概意思就是說:

曹娥的父親是一個巫師,在5月5日的時候溺死於江中,屍骨無存,14歲的曹娥悲痛欲絕,在江邊哭喊17天之後,自覺可憐,便投江而死,在當時,這一事件也是孝女的代表。

曹娥死後8年,上虞的縣令就將曹娥改葬至曹娥江南岸的路邊,為她立了一個墓碑,墓碑高2.1米,寬一米,還請當時的著名學者魏朗來題碑文,魏郎則又命其弟子邯鄲淳作碑文,共計442個字。

蔡邕聞訊來觀,手摸碑文,讀了之後感慨萬千,又在墓碑後面寫下了"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於,就是"絕妙好辭"的意思。

其實曹娥碑和曹操與楊修並沒有什麼關係,只是“曹娥碑”這個故事有傳奇性,就被很多人寫進了自己的小說裡,包括曹操與楊修的故事,也都沒有史料記載,也不過是小說裡的情節。

作者將“曹娥碑”的故事放進自己的小說,也是為了襯托曹操與楊修之間的矛盾,所以故意寫出“曹操走了30裡才想到答案”,也是為了這個目的。

故事的情節是這樣的:

楊修隨著曹操經過了曹娥碑,看見碑的背面題有“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曹操就問楊修:“你能否解釋這一句話的意思?”

楊修說:“可以。”

曹操這個時候想了一下就說:“你先不要說了,讓我想想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當走了30裡之後曹操才說:“我明白了。”於是這個時候,就讓楊修說出他對這句話的理解,楊修說到:“黃絹是有顏色的絲綢,那便是"絕"字;"幼婦"是少女,即"妙"字;外孫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齏"是搗碎的姜蒜,而"齏臼"就是搗爛姜蒜的容器,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辭"的異體字。所以"黃絹幼婦,外孫齏(ji)臼",謎底便是"絕妙好辭"。”

曹操此時也將自己的答案寫下來,所寫答案與楊修一樣,曹操感嘆著說:“我的智慧與你相差有三十里遠啊。”

這一個故事並沒有具體的史料記載,所以只是後人所編造的故事情節,而目的則是襯托曹操與楊修之間的矛盾。

但是,也就從曹操和楊修的這一個事件開始,曹娥碑就成了“字謎”的代名詞,很多人甚至稱曹娥碑為字謎的鼻祖。

也正是因為這一個故事的原因,在燈謎之中還專門設置了一個謎格叫“曹娥格”。


國學書舍


因為這件事,楊修在魏武帝曹操心中又落了一個“囂張”的印象。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碑這件事被記載在《世說新語》中,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對這個故事也有借鑑。

世說新語中的典故

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做“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
魏武謂修曰:“卿解不?”答曰:“解。”
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
令修別記所之。修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
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翻譯過來大意是:

魏武帝曹操和楊修曾經結伴同行路過曹娥碑,看到碑的背面上題了8個字,很顯然這是一個字謎。於是疑惑的魏武帝問楊修“你能解答這個謎麼”?

楊修說“能”。曹操說“你先不要說,等我想一想”。

走了三十里,曹操才有點眉目,讓楊修把自己的“答案”寫出來,結果和曹操所想的是一樣的四個字:絕世好辭。

曹操感慨的說“我才能不及你啊,竟相差了三十里”。

曹娥的傳說

首先科普一下曹娥這個人,其實這個女子一點兒也不簡單,甚至在民間傳說中和屈原有著同樣的地位,有人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曹娥”。

東漢位於浙江省江邊的一個小漁村中,有一個曹漁夫,育有一女曹娥,是個孝女,雖年方十四,然其孝道已聲名四方。漢安二年五月初五,大雨滂沱,曹漁夫判斷這是捕魚蝦的絕妙機會,貿然出海,竟然不歸。

曹娥做好飯不見父親歸來,冒雨出去沿江而下“爹爹、爹爹”的找了6裡地,一名漁夫說曾見到曹漁夫的小船被浪淹沒了。屍骨不見,曹娥沿江找了7天7夜,第八日忽然看到江中有一個黑影,曹娥跳入江中,與黑影一同被江水淹沒。

5天之後,曹娥和父親的屍體一起浮現在江面上被附近漁民發現,抬上岸。當地漁民說當日所見二人是“曹娥揹著父親”令人匪夷所思的姿勢。曹娥在死後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父親,當地人認為這是“孝感動天”,於是當地人出資厚葬曹娥,並立曹娥廟,塑像“孝女娘娘”,並把曹娥所在的村莊改為曹娥鎮,那條江改名為曹娥江。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是何人所題?

曹娥孝女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

8年後,上虞縣令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鄲淳作誄辭,刻石立碑,即“曹娥碑”,以彰孝烈,讓世人瞻仰學習。

而曹娥碑上的碑文是邯鄲淳所寫,傳聞是他當著眾人的面,略加思索便一揮而就成文。

隨後,蔡邕路過曹娥碑,看到精彩的碑文,在碑的背面題了八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jī)臼。

最後《世說新語》記錄了曹操和楊修路過曹娥碑解謎的故事。

這也是除了“一人一口酥(一盒酥)”“門中‘活’,‘闊’字”這兩個字謎故事以外,“絕妙好辭”是楊修的另一作死之作,只不過知道的人不多,遠沒有“一盒酥”傳的那麼廣。

史味人生


提到的這塊碑應該就是《曹娥碑》,不過相比於稱之為墓碑,或許把《曹娥碑》稱為一塊紀念碑更合適。

之所以立起《曹娥碑》,背後有一個感人的故事——曹娥尋父,這個故事在晉代虞預的《會稽典錄》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 、劉義慶《世說新語》 、宋代《太平御覽》及唐代《藝文類聚》等均有記載。



大體內容如下:

根據越地的習俗,初五是紀念屈原的日子,這天人們往往會祭祀海神,是為保佑一方之平安 。或許是當時風浪太大,曹娥的父親曹盱在祭祀時不慎落水淹死。


由於未見屍體 ,年僅 14 歲的曹娥沿江尋找父屍,甚至還幻想父親活著 。


曹娥一遍尋父,一遍號哭,晝夜不絕聲,整整七天還沒能找到父親,於是投江而死。這種撕心裂肺的場面,誰見了都會感嘆的 。


還有一種說法是,當年曹娥沿江尋找父親的屍體,怎麼也找不到。巫祝就對他說你把衣服脫掉扔到水裡,當衣服飄到你父親屍體的位置時,衣服就會沉下水去。


於是曹娥聽從了,我想自己的衣服扔到水裡,結果飄了一會兒衣服就沉到水下,曹娥相信巫祝的話,認為那就是自己父親溺水的地方,於是也在那裡跳下去,沉水而死。


們被曹娥對父親的感情所感動,於是為她立起了一塊紀念碑,也就是《曹娥碑》。

後來東漢蔡邕(蔡文姬的老爹)聽說了這個故事,深受感動,於是一天路過"曹娥碑"的時候就在上面題寫了8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

但是誰也不明白這8個字的意思,沒辦法在漢末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有文化的人玩這種隱喻是十分流行的,所以大家都在猜測蔡邕到底是什麼意思。


(文/一盤拉條子 如果喜歡,感謝加個關注)


據說,後來有一天,曹操和楊修一起路過了"曹娥碑",同時看到了蔡邕留下的8個字。


曹操問楊修:你懂什麼意思了嗎?


楊修就回答說:懂了。


曹操就說:你別說話,等我想想啥意思。

然後兩個人繼續前行,走了30裡之後,曹操給楊修說:我終於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於是兩人分別寫下自己的理解,只見楊修寫道:

黃絹, 色絲也 ,於字為絕;

幼婦,少女也 ,於字為妙 ;

外孫,女子也 ,於字為好 ;

齏臼 ,受辛也, 於字為辭。

所謂絕妙好辭也。


只見曹操寫下的也是相同的內容。


曹操不由得感慨:楊修聰明啊,我和楊修差的足足30十里啊!


一盤拉條子


我先把這八個字列出來,各位看官在沒看答案之前想一想,這八個字是什麼意思。

這八個字是:“黃絹幼婦,外孫齏臼”。

曹操和楊修路過的女子墓,裡面葬著一位有名的孝女,她的名字叫曹娥。在民間傳說中,端午節既是紀念屈原,也是紀念曹娥的。


東漢時的上虞鳳凰山下,有個姓曹的漁夫,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在舜江上捕魚。

這漁夫有個女兒叫曹娥,年方一十四歲,生得美如天仙,又聰明絕頂,還是個遠近聞名的孝女。

那年連下了半個月的大雨,舜江水暴漲。曹老爹半個月沒有收入,快揭不開鍋了。

他再也憋不住了,準備駕著小船去捕魚。曹娥望著洶湧的江水,勸爹爹不要去。

可是老爹說不去不行,家裡沒吃的了,再不打漁,父女倆都要餓死。

老爹走後,曹娥在家時刻盼著爹爹平安回來。直到太陽落了山,還不見爹爹回家。


(曹娥劇照)

她一次次去江邊眺望,只見江水茫茫,不見爹的漁船。曹娥越來越擔憂,對著江水拼命叫:

“爹爹,爹爹!”

可是空曠的江面上總是不見老爹的身影。

這時江邊跑來一個漁夫,對曹娥說他看到曹老爹的船被一個大浪打翻了,曹爹爹被水沖走了。

(曹娥江)

曹娥大叫一聲"爹爹",拔腳朝下游跑去。 就這樣,曹娥不吃不喝,在江邊找了三天,仍不見爹爹的蹤影。

這三天曹娥也哭了三天,哭得眼睛流血。 第四天,曹娥望著江水,彷彿看見爹爹在水中呼喚自己,她發出一聲呼喊,縱身向江水撲去。

風停了,雨也歇了,江水又恢復了清澈明亮。三天後,人們在下游江面上,看到曹娥馱著父親的遺體,漂浮在江面上。

曹娥雖然死了,但父親的屍首總算找到了。人們都說她的孝心感動了老天爺,也感動了鄉親們。

鄉親們安葬了曹娥父女,在江邊建了一座廟,把曹娥稱為為"孝女娘娘",把她家所在的漁村叫做曹娥村,把這條江改名曹娥江。

每逢曹娥救父這一日,也就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曹娥廟裡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紀念孝女娘娘。

到了東漢元嘉年間,上虞縣令度尚為曹娥立了一塊孝女碑,讓年輕的才子邯鄲淳寫碑文。邯鄲淳提筆一揮而就。

後來大書法家蔡邕慕名而來,月色下碑文無法看清,蔡邕用手摸著碑文讀完,然後在石碑背面寫了“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多年來從沒有人知道這八個字的含義。

(碑文)

有一次曹操帶著楊修來拜謁曹娥碑, 曹操也被“黃絹幼婦,外孫薤臼”八個字難住了。

兩人策馬回程時,曹操轉頭問楊修:“你知道這八個字的意思嗎?”楊修答道:“我知道了。”曹操說道:“你先別說,讓我想一想。”一直走了三十里後,曹操才說到:“我想明白了,不過和德祖你一比,還是差了三十里啊。”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到底是什麼意思? “黃絹色絲,‘絕’字也;幼婦少女,‘妙’字也;外孫女子,‘好’字也;蒜臼受辛‘辭’字也。謂‘絕妙好辭’”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就是蔡邕稱讚邯鄲淳寫的碑文是“絕妙好辭”,

各位,誰猜出來了?去對對答案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馮生


剛日讀史


別說走30裡,就是走300裡,這個故事也都過得去,因為這個故事就是純編造的。

曹操路過的這塊碑名為“曹娥碑”,是今天浙江省上虞縣的百姓為東漢的一位孝女曹娥所立之碑,而她當時投江的那條江也被稱為“曹娥江”,這塊碑就立在江邊。

《後漢書·列女傳》:

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絃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溯濤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屍骸。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傍,為立碑焉。也就是說,曹娥確有其人,她父親是個巫師,在五月五日去江上迎神時溺死,屍體不知所終,14歲的曹娥在江邊晝夜號哭和17天,投江而死,是東漢時代表彰的孝女典範。

在曹娥死後8年的元嘉元年,上虞縣長(滿萬戶稱縣令,不滿萬戶稱縣長)度尚為曹娥改葬至曹娥江南岸的路旁,併為她樹碑立傳,度尚請當時著名學者魏朗來題寫碑文,也稱“誄辭”,魏朗寫完後,不滿意,沒交。度尚就讓自己的學生邯鄲淳來寫,邯鄲淳受命之後,一揮而就,寫出一篇絕妙的碑文,共442個字,敘述孝女孝行,文辭絕美。

東漢末年的學問大家蔡邕路經曹娥碑,被碑文的文辭所感動,就在碑的背面提上了“黃絹”、“幼婦”、“外孫”、“齏臼”這八個字,實際上是個字謎。

黃絹=黃為色,絹為絲,合起來是個“絕”;

幼婦=幼為少,婦為女,合起來是個“妙”;

外孫=外孫為女之子,合起來是個“好”;

齏臼=齏為“辛”味,臼為搗碎它的容器,合起來就是“辤”,也就是“辭”字。

四個字合起來就是“絕妙好辭”的讚語,曹操與楊修過“曹娥碑”的典故,實則出自《世說新語》的“捷悟”條,而《世說新語》當然不是一本史書,而是一本“名人段子集”,主要是為了收集妙語故事,所以,此事或許有根據,但應該不是曹操與楊修的故事。

為啥呢?

因為曹操和楊修都活著一起出行的時候,倆人是肯定到不了浙江省上虞縣,那裡是孫權的地盤,這倆人怎麼策馬出行三十里,恐怕得出許昌三千里,才能瞻仰曹娥碑的本色。

當然,這個故事非常之美,所以歷代文人墨客無不以之為“急才”的典範,且又有曹操殺楊修的事實在,更是將這個故事的“嫉賢妒能”襯托得像真的,當然,也只是像而已。


劉三解


這裡所說的墓碑是《曹娥碑》,這個碑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學書法的也大多知道。因為這個碑被大書法家王羲之臨寫過,宋代書法家王安石的女婿蔡卞也寫過。所以,他在書法史上也是很有名的。

曹娥是東漢時浙江上虞人,他的父親叫曹盱,大約是祭祀神靈一類的小官。錢塘江一帶,五月端午是要迎潮神的。潮神就是伍子胥,據說他死後因心懷不平之氣,故而成為潮神。這一年迎潮神的時候,曹盱落水而死,屍體被潮水捲走。曹娥失去父親,內心悲傷,日夜號哭。在父親落水十七天後跳江尋找父親。五日後,曹娥的屍體抱父親浮出水面。

曹娥的行為,在當時被認為是一種孝行。中國歷史上一直講究以孝治天下。所以,孝是社會政治所提倡的。官方要對這種行為進行表彰。在曹娥死後大約八年,上虞縣官度尚要對曹娥重新安葬,樹碑立傳,以彰明德。樹碑,當然要把碑文寫好,碑文寫的好,才能把曹娥事蹟的重要意義解釋清楚,讓後世效法,以孝為先。

因為事關重大,度尚便把這個重要任務交給了當時一個有名的學者魏朗來完成。魏朗寫完之後,自己覺得不太滿意。遲遲沒有交出來。於是,度尚又讓自己的學生邯鄲淳來寫。這個情況與王勃寫《滕王閣序》有點相似。邯鄲淳受命之後,一揮而就,寫出一篇絕妙的碑文。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曹娥碑文。

曹娥碑文,用詞典雅,寓意恰當。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引得許多文人墨客前來觀看。文人提點,又增加了曹娥碑的知名度。蔡邕是當時的大學問家,聞名之後,也來參觀,他去的時候,是晚上,碑文看不清楚,便用手摸著讀完,之後。他便在碑陰處寫下了八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

後來,曹操和楊修來到此地,看到上面八字之後,凝神思索表達何意,楊修很快明白,而曹操是騎馬離開三十里後才想通。原來八字的意思是“絕妙好辭”。黃絹,色絲也。色加絲旁,是“絕”字;幼婦,是少女,合成“妙”字;外孫是女之子,合成“好”字,而齏臼在雲南稱為研臼,在山東稱為蒜臼子,以前主要是搗蒜用的。蒜在五味中稱“辛”,因此,齏臼是受辛之物是“辤”。合起來就是“絕妙好辭”。蔡邕這是在稱讚邯鄲淳碑文寫的好,是絕妙好辭。曹娥碑文沒多少字,大字可以一起欣賞一下: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與周同祖,末胄荒流,爰來適居。盱能撫節安歌,婆娑樂神。以漢安二年五月,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不得其屍。時娥年十四,號慕思盱,哀吟澤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經五日抱父屍出。以漢安迄於元嘉元年,青龍在辛卯,莫之有表。度尚設祭誄之,辭曰:

伊惟孝女,奕奕之姿。偏其返而,令色孔儀。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家室,在洽之陽。待禮未施,嗟傷慈父。彼蒼伊何?無父孰怙!訴神告哀,赴江永號,視死如歸。

是以眇然輕絕,投入沙泥。翩翩孝女,乍沉乍浮。或泊洲嶼,或在中流。或趨湍瀨,或還波濤。千夫失聲,悼痛萬餘。觀者填道,雲集路衢。流淚掩涕,驚慟國都。是以哀姜哭市,杞崩城隅。或有尅面引鏡,剺耳用刀。坐檯待水,抱樹而燒。

於戲孝女,德茂此儔。何者大國,防禮自修。豈況庶賤,露屋草茅。不扶自直,不鏤而雕。越梁過宋,比之有殊。哀此貞厲,千載不渝。嗚呼哀哉!亂曰:

銘勒金石,質之乾坤。歲數歷祀,立墓起墳。光於後土,顯照天人。生賤死貴,義之利門。何悵華落,雕零早分。葩豔窈窕,永世配神。若堯二女,為湘夫人。

時效彷彿,以招(昭)後昆。漢議郎蔡邕聞之來觀,夜暗手摸其文而讀之邕題文雲: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又云:三百年後碑冢當墮江中,當墮不墮,逢王匡(叵),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記之。

曹操三十里後明白,說明他玩文字遊戲方面,比楊修差了一點。三十里後能想通,說明曹操也挺厲害的。


七月流火140400643


我是史小二記,我來說一說!

《世說新語》裡記載了一段故事。關於曹操。曹操曾路過曹娥碑,大才子楊修隨行。

曹娥碑的背面寫有八個字。是為: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

碑文是紀念曹娥的!現在說五月初五是為紀念屈原。而端午人物入選的便有曹娥,其他是伍子胥、勾踐、鍾馗、張天師、黃巢等。



曹娥入選的理由是孝,為父盡孝而死。曹娥是會稽上虞人,其父名叫曹籲(xu),是一個巫祝。公元143年五月初五的這天,祭祀伍員(伍子胥)。曹籲乘船指揮,在舜江上逆流行駛。由於風急浪高,導致船翻。曹籲掉入江中,溺死。

幾天的打撈,也沒找見曹籲。當時,曹娥十四歲。為尋找父親,曹娥晝夜沿走江邊,嚎啕大哭,哭尋曹籲。過了十七天,曹娥自投舜江。五天後,曹娥抱著曹籲,兩具屍首浮出水面。

為紀念曹娥,舜江改作曹娥江。公元151年,上虞縣令改葬曹娥,為其刻石立碑。是為曹娥碑。碑文是邯鄲淳(三國時期的書法家)寫的,那句“自投江死,經五日抱父屍出”,文詞簡直妙極了,充滿神話,令人歎服。



碑以載孝,孝以文揚。碑立後,頓時引來無數地憑弔者。後來,蔡邕趕來,碑文讀後,寫下八個字。也就是文章開頭那八個字。

雖然是字,但卻是個謎語。隱藏了謎底,謎面鑲嵌著謎底。曹操興趣勃勃,問楊修,“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

楊修點頭。楊修肯定知道。為什麼?楊修聰明……由碗中的雞肋,可以猜到曹操想退兵的意思;由曹操送來的“一合酥”,楊修可以猜到“一人一口酥”。



曹操立馬制止楊修,“先別說,再等一等。我再想想。”楊修閉嘴不言。跟隨曹操,直到走了三十里時,曹操才停下,轉身看向楊修,“我知道了。”然後,曹操讓楊修將想法寫下來,曹操也寫下。最後,兩人“對答案”。

楊修這樣解的謎底……



1.絹,絲織品,“黃”字說明顏色。所以,黃絹是個“絕”字;

2.幼婦,少女。合成字就是個“妙”;

3.外孫,說明是女兒的兒子,女子即為“好”字;

4.齏,帶有辛辣味的調味品。臼,搗舂器具。齏臼則是接受辛辣味調味品的器具。受辛是“辭”。

謎面:黃絹幼婦,外孫齏臼。

而謎底就是“絕妙好辭”。



曹操和楊修的答案是一樣的。看到這種局面,曹操很是感嘆,“我比不上你啊,走了三十里路,這才想明白。”

參考資料:《後漢書》、《世說新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