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小冰河,乾旱,鼠疫,亡於天災的大明王朝

大明帝國,被稱為我國曆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對外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不割地,又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使得在現代,明粉的數量遠多於其他王朝。就大明滅亡的原因眾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李自成正面輸出,滿清後面挖牆腳,從根本上來說則是大明王朝內部出現了問題,政治腐敗,宦官當道。但是今天我們換個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從當時的自然環境入手,探尋大明王朝滅亡的原因。

小冰河,乾旱,鼠疫,亡於天災的大明王朝


小冰期下頻發的水旱災害

據史料記載,小冰期在1585年就有發生的徵兆,但是起伏比較明顯,1600年開始加劇,在崇禎年間達到頂峰,小冰河時期導致水旱災害頻發,最為著名的就是崇禎大旱,這是中國近500年來持續時間最長,範圍最大的一次大旱,北方多數地區持續旱災4~8年,1637年始於陝西北部,1646年終於湖南,重旱區在黃河、海河,涉及長江流域中下游15個省(區),乾旱重災區連成一片。

小冰河,乾旱,鼠疫,亡於天災的大明王朝


據文獻(如各地的地方誌)記載估計,崇禎大旱自然變異非常明顯,黃河和海河流域持續少雨。1640年年降雨量不足300mm,5-9月不足200mm。由於年降水不足300毫米,每年5月至9月旱情加重,禾苗盡枯,莊稼絕收。山西汾水、漳河均枯竭。河北九河俱幹,白洋淀涸。這種澱竭、河涸現象遍及各地,人吃人現象嚴重發生了。1640年,晉、陝、冀、魯、豫嚴重乾旱還伴隨著蝗蟲災害和嚴重的疫災,使災情更趨嚴重。但是面對大旱,大明王朝不但不積極救災,反而為了對抗後金大肆增加賦稅,激起民變,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大明王朝最終崩潰。

小冰河,乾旱,鼠疫,亡於天災的大明王朝


致命的鼠疫

北方連續數年的大旱,使得糧食減產,國民的體質嚴重下降,為了謀生,百姓不得不飢不擇食,樹皮,草根,野生動物,能吃的什麼都不放過,甚至出現人竟相食的慘狀,當時一些人挖老鼠洞,偷吃老鼠洞裡的糧食,吃老鼠,這樣,老鼠身上的鼠疫桿菌就順理成章的傳染給了難民,難民為了生存不得不四處逃荒,又把這中病毒帶到了更多的地方,同時患鼠疫的老鼠為了由於高熱導致身體炎熱,四處尋找水源,北方大旱,只能向南,向南的路上又被難民所食,這就使得疫情越來越嚴重據史料記載

崇禎十三年(1640年),順德府、河間府和大名府均有大疫,並且是烈性傳染病的流行,“瘟疫傳染,人死八九”。

崇禎十四年(1641年),疫情進一步發展。在大名府,“春無雨,蝗蝻食麥盡,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歲大凶”。死亡人口的比率相當高。廣平、順德、真定等府,類似的記載相當多。左懋第督催漕運,道中馳疏言:“臣自靜海抵臨清,見人民飢死者三,疫死者三,為盜者四。米石銀二十四兩,人死取以食。惟聖明垂念。”這時華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

崇禎十四年(1641年)七月,疫疾從河北地區傳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贅肉隆起,數刻立死,謂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間又有嘔血者,或一家數人並死。”“疙瘩”是對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結腫大的稱呼。

崇禎十五年,天津開始爆發大鼠疫,有朝染夕死者,日每不下數百人。排門逐戶,無一保全。崇禎16年,疫情還在進一步加劇,北京及其附近地區大疫。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

崇禎十六年(1643年)夏秋間發生的腺鼠疫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天轉化為肺鼠疫。

小冰河,乾旱,鼠疫,亡於天災的大明王朝


1643年,京師大疫,具《崇禎實錄》記載,京師大疫,死亡日以萬計,這場疫情,大概奪走北京20多萬人生命,當時北京估計人口在80到100萬之間,可以想象,這場鼠疫的威力,這場鼠疫不僅僅對百姓發難,京城守軍也不能倖免,傷亡過半,北京城牆15.4萬個垛口,只有五萬病怏怏的軍隊防守,在京師最贏弱的時候,李自成的大順軍來了,攻堅能力極差的大順軍,面對這個當時最“堅固”的京師,僅僅兩天就打下來了,李自成都大吃一驚,然後崇禎吊死煤山,明朝滅亡。入城後的大順軍也沒有躲過這場鼠疫,入城後軍隊戰鬥力下降,在山海關被吳三桂和清軍擊敗,後來被迫撤出北京,但是清軍佔領北京後,這場蔓延數年的鼠疫突然就消失了。

小冰河,乾旱,鼠疫,亡於天災的大明王朝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明朝末年的水旱災害,鼠疫,徹底擊垮了明帝國,他讓大明帝人口銳減,財源銳減,軍隊戰鬥力銳減,使得僅有十餘萬軍隊的滿清征服了中國,所以說,明亡於天災一點也不為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