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讀書分享:《道德經》三章不尚賢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推崇賢能的人,使人民不爭名利。不看重稀有之物,使人民不去偷盜。不顯露引起貪慾的東西,使人民的心性不被擾亂。

所以,聖人治理天下,使人民內心虛靜,滿足人民的溫飽,弱化意志,增強體魄。使人民處於無知無慾的境界,不執成見,不生貪念,這樣,那些自作聰明的智者就不敢任意妄為。以“無為”的態度處理家國之事,那麼天下就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理解:

對於名利權勢乃至物質,人們都有佔有心和支配欲。雖是賢者也難避免。司馬遷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的慾望是永遠沒有止境的,“名利本為浮世重,古今能有幾人拋?”

宋代程明道“座中有妓,心中無妓”,是後世儒者所讚揚的至高境界。乃至朱熹“世上無如人慾險,幾人到此誤平生” ,都是切合老子的“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的名言。

秦漢以後,修道之人大多“離情棄欲”,作為入道的根基。面對種種誘惑,種種紛擾,如何守住本心,永遠是每個人需要面對的哲學命題。以權力、金錢、美色,誘使人們慾海沉浮,則會使社會混亂,天下紛爭。只有實施無為而治,才能實現天下大治。“無為”不是消極遁世,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效法自然,使人們無慾而不爭,天下自然太平了。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人生就是一堂選擇課,要不斷的捨棄,有舍才會有得,懂得捨棄是人生的大哲學、大智慧。做好斷舍離,及時清零,將不相干的枝枝蔓蔓及時清理,內心才會寧靜。心安,方丈陋室也是大千世界。當然,做好斷舍離,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修為,需要定性,需要意志,需要忍受痛苦和磨難,需要忍常人之不能忍,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你臉上的雲淡風輕,誰也不知道你的牙咬得有多緊;你笑的沒心沒肺,沒人知道你哭起來,只能無聲落淚。

讀書分享:《道德經》三章不尚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