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回望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奮鬥歷程

□ 本報記者 陳巨慧

由蘇舟執導,李東學、于越、李若寧、薛皓文領銜主演的電視劇《奮進的旋律》正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講述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為軸心,中國潮流能發展過程中的科學成就,以及後工業時代製造業的轉型與發展,全面揭示了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奮鬥歷程。擁有“海洋情懷”的導演蘇舟,立足當下中國發展的主旋律,用寫實的藝術、精準細膩的鏡頭語言,展現這個鮮活的大時代。

傳承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奮進的旋律》將鏡頭對準製造業企業轉型升級創新中的關鍵人物,展現他們的智慧、生活和夢想,通過人物故事和製造細節,鮮活地再現了中國潮流能等領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背後的艱辛歷程。導演蘇舟表示:“本劇表現的是‘產業革命’,要把這樣的題材拍得好看,讓觀眾接受,是一件非常難的事。”蘇舟極力避免這部劇變成披著產業革命外衣,表現情感和家庭關係的劇作,他想要直面反映鮮活的時代。為此,他與主創團隊一同走訪了潮流能發電項目的總工程師林東。“他告訴我,人做什麼事情能讓世界刮目相看?他發現潮流能發電是鮮有人做過的事,便選擇在該領域尋求突破。”

奮鬥成就偉業,夢想凝聚力量。在蘇舟看來,奮進是一種價值觀。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非凡歷程中,是奮鬥者用智慧和汗水頑強拼搏,才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蘇舟認為以藝術的方式,宣傳“最美奮鬥者”的先進事蹟,傳承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奏響新時代奮鬥交響曲,高唱新時代奮鬥者之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是影視工作者應自覺承擔的社會責任。《奮進的旋律》回望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奮鬥歷程,彰顯奮鬥的價值,以“奮進”這一時代主題詞,激勵奔跑在追夢路上的億萬中國人民。

戲骨級演員給觀眾強烈的代入感

《奮進的旋律》雙線並進,聚焦兩代人奮鬥史,不僅展現了林傑、孫雲茹、李濱、葉豆豆等新一代中國青年的抉擇與突破,也講述了以林橋棟、孫茂盛為主的民營企業家和以李建國為代表的國企領導的改革發展。男主人公林傑為了探索新型能源技術,舉世界之先實現潮流能發電,不僅改了專業,放棄即將到手的學位,更拒絕了國外豐厚的待遇,毅然回國發展,爭取創造中國自主可控的原研技術。

在人物的性格塑造方面,蘇舟談到自己喜歡戲曲的生旦淨末醜,這能準確地勾勒出每個人物的性格特徵。他認為林橋棟性格上有些許固執,而孫茂盛則是一個開明理性的人物形象,在相處過程中,兩人就會產生必不可少的戲劇衝突,這是自然而然的事,不會讓觀眾感覺突兀。

而對於選角,蘇舟表示:“選擇張豐毅、楊立新等這些戲骨級別的演員,是為了給觀眾帶來更強烈的代入感,他們能讓觀眾對故事信服。同時,他們的經驗,也能更好地帶動年輕演員。我們選擇年輕演員時,有一個很重要的考量標準,就是戲好,要有一定的表演經驗和實力,並且符合人物性格。比如李東學、于越、薛皓文,都是有相當表演經驗的,而且已經在表演過程中,有了一定的成就。”

平臺與風暴的戲留下深刻印象

談到最難拍攝的片段,蘇舟稱:“最難拍的莫過於平臺下水和模塊下水。潮流能平臺已經建立在那兒了,是現成的,我們要拍攝它下水的過程,幾乎是不可能的。為了這段戲,我們查找了一些當時的紀錄片。嚴格說來,我當時是‘無實物導演’。演員面對天空做表情、手勢,他們問天空中是什麼,我說那是吊車,吊車吊著模塊;有人看著地,問地上是什麼,我說那是模塊的插口。這些東西其實現場都沒有,就是天空和一塊藍布。”

平臺與風暴的戲,給蘇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平臺坐落在海上,消防車、威亞、鼓風機等大型設備都上不去,我們只能依靠人力來完成這場戲。用人力去拉麻繩,用麻繩替代威亞,用電扇替代鼓風機,用兩杆洗車的水槍,來製造‘暴風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