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中小學教師推行“縣管校聘”有什麼意義呢?

“中小學推行‘縣管校聘’,利和弊分別有哪些?”

有人問。

“縣管校聘”喊了很多年,但是隻是在一些地方試行,還沒有全面鋪開,但今年貌似不一樣,國務院在11天前發出的“關於抓好三農領域工作確保全面小康”的通知中的第二大點的第九小點明確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將全面推行“縣管校聘”。所謂的“縣管校聘”這幾年和一個故事相當吻合,那就是《狼來了》這個故事:《狼來了》中的主人公每次都喊“狼來了”,而這次的“縣管校聘”應該是真的要來了。

中小學教師推行“縣管校聘”有什麼意義呢?

那麼,中小學推行“縣管校聘”,有什麼意義呢?利和弊分別有哪些?作為一線老師,我來為你解惑。

我們先來談一談“縣管校聘”的積極意義和作用:

好處一:提高一線教師的危機感,倒逼教師竭力從教。

中小學教師隊伍可以說是一個大家庭,一千多萬人的隊伍,良莠不齊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在教師隊伍中,有的教師在一所學校當中起到“頂樑柱”的作用,無論在教學方面還是在做學校的其他工作方面都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而有的老師在一所學校基本上屬於那種“打醬油”的存在,但這兩種老師的待遇是相差無幾的。那麼有了“縣管校聘”之後,那些“高枕無憂”的老師可能就慌了,這種老師有可能在教育教學方面變得更積極一些。

中小學教師推行“縣管校聘”有什麼意義呢?

好處二:讓山旮旯也有老師過去支教,力促教育均衡。

像我所在的山旮旯學校,每年都需要一定數量的代課老師加盟,那麼實行“縣管校聘”之後,城裡那些優秀的老師有可能會被趕到我們學校來任教,這樣對促進農村地區的教育均衡來說具有一定的好處。

好處三:讓學校校長更有話語權,對學校管理有一定好處促進作用。

據我瞭解,如果在多年前,很多老師對當校長非常熱衷,有些人耗盡“洪荒之力”才讓自己當上了學校的某一種款式的領導。但最近幾年,校長(特別是農村基層的校長)沒有幾個人想當,一方面是因為當校長沒有了什麼“油水”,另一方面學校的老師不一定會配合校長的工作,同時學校校長的責任也比較重。那麼實行“縣管校聘”之後,校長在一個學校中就有了更大的話語權,那麼對於那些不聽話的老師,校長可以給其套上“懸頭緊箍”,

中小學教師推行“縣管校聘”有什麼意義呢?

全面鋪開“縣管校聘”的初衷是好的,但一部“好經”如果讓“歪嘴和尚”來唸的話,估計很容易出現一些弊端。如果“縣管校聘”在實施過程中出了紕漏,那麼弊端肯定會存在的。

弊端一:教師生活被打亂,很難安心從教。

有些教師在“縣管校聘”的落實中如果來到其他很遠的學校,那麼相關教師的生活肯定會被完全打亂:孩子原本在自己所在的學校或者在自己所在學校的附近就讀,但這種教師如果因為“縣管校聘”調到很遠的學校去任教,就會造成種種不便。再加上縣管校聘是有一定時間限制的,比如調到別的地方一年或者幾年之後馬上回來,而在這一段時間中,被調動的教師抱著“反正我要回去”的心態,這種老師會在新的學校安心從教嗎?

中小學教師推行“縣管校聘”有什麼意義呢?

弊端二:校長的權力太大,不利於教育生態的良性發展。

一線教師成為“縣管校聘”中被“交流”的對象,那麼校長會不會成為被“交流”的對象呢?如果校長一直呆在一個地方管理著一所學校,而權力又無限大的話,會不會讓校長因為太過膨脹而犯錯誤呢?如果讓那些德不配位的校長長期拿著“話筒”,那麼會不會導致優秀的師資力量流失?這是一件不得不防的事情。

中小學教師推行“縣管校聘”有什麼意義呢?

弊端三:老教師淪為弱勢群體,有可能會成為“足球”。

縣管校聘如果沒有給出雙重標準,比如對年齡大於55週歲的老教師給予一定的照顧,那麼那些快要退休的老教師會不會成為“落聘”的對象?一旦大齡教師成為被踢來踢去的“足球”,鼓勵教師“終身從教”就成了一句空話。

中小學教師推行“縣管校聘”有什麼意義呢?

弊端四:會導致教師用極端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催熟”。

為了不“落聘”,老師們當然是發了狠地拼命教書。如果教師從多個方面注重學生的發展那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教師為了提高傳說中的教學質量而搞“題海戰術”,用“題海”對學生進行“催熟”,如果只是按照學生的考試分數對教師的去留進行“一刀切”,這對教育生態的發展而言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中小學教師推行“縣管校聘”有什麼意義呢?

朋友們,你們覺得“縣管校聘”如果全面鋪開後,到底是利大還是弊大,請在評論區留下您的高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