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司馬懿子孫滅了三國,建立的西晉王朝為何如此短命?

carrrrrson


公元265年,司馬炎逼迫曹奐禪位,自已做了皇帝;公元280年,東吳滅亡,天下重歸於晉;公元316年,匈奴攻破長安,西晉滅亡。

如果從司馬炎上位開始算起,西晉享國50年,如果從滅吳開始算起,西晉國祚僅37年。


為何如此短命呢?難道是司馬家族太過於陰溼,德不配位?

但我覺得“天命”這個東西太過於渺茫了,咱們現在的這個時代可不流行什麼“天命論”、“宿命論”,看來還是從客觀方面來分折比較靠譜!

其一,人口基數說。

有玩過三國系列的遊戲的朋友都知道,東漢末年從黃巾起義(184年)、群雄割據、三國鼎立、三家歸晉再到八王之亂(306年)的一系列戰亂,可以想象得到西晉的人口已經降到最低。

曹操曾經寫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說的是中原地區的人口與經濟遭到嚴重摧殘之後的情況。


中原一直是古中國的人口密集地,精華經濟區,以當時的生產力計,一百餘年想要恢復到戰亂之前的水平,那是不可能的。

到了晉書上,描寫中原地區是這樣寫的,“是時,天下無事,賦稅平均,人鹹要其業而樂其事。。。牛馬被野,餘糧委畝,行旅草舍,外閭不閉,民相遇如親。其匱乏者,取資於道路。”故有“天下無窮人”之諺。

你相信天下無窮人嗎?反正我是不信的。

不過,將歷史上曾經出現的“世族”、“世家”套入晉書上的“人”、“民”,那麼這句話,就可以說得通了。

如果要說底層的農民百姓,那僅僅是能夠在戰爭的夾縫裡得以卑微生存而已。

東漢人口最盛的時候是5500萬。

據《晉書 地理志》記載,太康元年全國有戶245萬9840,人口1616萬3863。

不過啊,中國那麼大,就這個人口基數,供養的軍隊,是根本無法守住中國漫長的北疆防線的,更何況此時還未發生“八王之亂”呢?


(八王之亂)

其二,晉武帝矯枉過正的“宗族封王制”。

歷史上出現了兩次嚴重的矯枉過正,一是晉武帝的封王制,二是宋太祖的以文制武。

曹丕坐了皇位後,對家人那是千防萬防,不惜舉起屠刀將弟弟們殺戮,這就導致了曹氏宗族勢力遭受到了極大的削弱,這也是司馬家篡位得以成功的一個原因。

想當初曹操在位時,宗族勢力極盛,曹仁、曹洪、曹彰、夏侯淵、夏侯敦、曹真以及執掌嫡系王牌軍的曹純等等,無一不是顯赫一時的將領,這些人團結在一起,就具有了強大的力量,但這些人一一死去了,曹魏皇室也失去了為其保駕護航的力量。

晉武帝司馬炎吸取了這個經驗教訓,將宗室子弟封為王,以郡、邑、五千戶為大、次、小國,置上、中、下三軍,兵力5000、3000、500人不等,封王者高達27人。

(司馬炎)

這不就是春秋時期的分封制嘛,想不到這晉武帝還在用,分封制造就了周朝八百年的分裂與戰亂,看來西晉的“八王之亂”也沒有什麼不能理解的了。

其三,名門世家的對高位的壟斷與無所作為。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時期的人才選拔方式,是曹丕拿出來跟士族做的一個交易,士族支持他稱帝,他也保證了士族的利益。

歷史證明,這是拿了一塊金磚去換一個豬尿包的經典案例。

“九品中正制”全面執行以後,國家高位被世家壟斷和把持,底層有識之士難有出頭之日,然而世家有自已的宗族,他們都會把宗族的利益排在首位,至於國家的利益嘛。。。

公元311年的時候,匈奴第三次圍攻洛陽,南方各州互相觀望,各地勤王之師也相互觀望,王衍、王敦這些大名士天天飲酒作樂,辯難談玄,根本不去救洛陽,導致洛陽被焚燬。


(外族攻破洛陽)

王衍、王敦出身於琅琊王氏,王氏是當時的頂級門閥,為朝廷倚重,素有“王與馬、共天下”之美譽。

後來與謝氏並稱“王謝”,有詩為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但王衍、王敦等人明明有救國難的能力卻不作為,這導致了國家遭受到無盡的磨難,“五胡亂華”時期的中國就是人間地獄啊!

《世說新語》裡有記載:桓溫北伐,經過淮泗,與諸下屬登上樓船,遠望中原,感嘆道:“神州淪陷,中原化為廢墟,王衍等人難逃罪責啊。”座下有一袁姓士族袁宏答道:“國家命運本來就有興有廢,怎麼能說是王衍的錯的呢?”

桓溫聽了這段“談玄辯難式”的回答後,駁然色變。世家士族都是這樣的思想,這國家還有救?

這就是“九品中正制”發展到極致的醜態了,要不然陶淵明怎會大失所望,歸隱田園 ?

王猛也不就是報國無門才北上投秦的嗎? 基於以上三點,就可知西晉為何如此短命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剛日讀史


談到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我們很多人的腦海中會不自覺浮現出許多英雄豪傑,如忠義無雙的關羽、萬夫莫當的張飛、雄姿英發的周瑜等等,正是有了這些能人志士的存在,那段時期的歷史才顯得多姿多彩讓人心馳神往。

不過出人意料的是,三國時期最大的贏家並不是魏、蜀、吳任何一個國家,而是隱忍了幾十年的冢虎司馬懿。他熬死了能夠將其肆意拿捏的曹魏三代人,也熬死了穩壓自己一頭的諸葛孔明,等到最後無人可以制裁他的時候,司馬懿跳出來奪取了曹魏政權。

在司馬懿的鋪墊之下,他的孫子司馬炎最終覆滅三國並建立了西晉王朝,按理來說,這個國家的輝煌才剛剛開始,可為什麼僅僅過了五十年西晉就毀於一旦了呢?

在我看來,西晉王朝如此短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 司馬懿血腥屠遼埋下禍根。前面也提到,司馬懿算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但同樣因為他,西晉一建立就埋下隱患。魏明帝曹睿執政後期,魏國呈現出青黃不接的局面,能拿得出手的人才已經所剩無幾,而司馬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公元237年,遼東太守公孫淵自立為燕王企圖反抗魏國的統治,為了平定叛亂,曹睿派出當時最得力的助手司馬懿,經過一年多的司馬懿終於不負所托拿下了公孫淵並將其殺死。
  • 按理來說,平亂以後只需將主要參與者斬首示眾即可達到殺雞儆猴的目的,但是司馬懿遠沒有這般仁慈,他將公孫淵屬下幾千人全部斬首,並將他們的屍體築成“京觀”,讓人不寒而慄;除此之外他還大肆屠殺百姓,遼東、帶方、樂浪、玄菟這四地所經之處哀鴻遍野,一時間遼東地區的人口大幅度縮減。
  • 沒有了遼東這一條防線,東北地區的胡人乘機迅速發展,之後更是成為中原地區的心腹大患,五胡亂華中的鮮卑族就是出自這個地方,可以說司馬懿這一波屠殺讓後代所建立的西晉王朝受盡苦難。



  • 九品中正制的推波助瀾。九品中正制起源於三國時期的曹魏,剛剛創立之時這種制度還是通過家世、才能、德行等方面的綜合考量來選舉人才,當時司馬家作為河內頗有名望的大族就是充分享受了這種制度帶來的好處,就連司馬炎能夠坐上皇位也與其不無關係;可是到了西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的選擇標準就完全變成了家世,只要家世顯赫即使沒有才能世世代代也能做官;如果能力出眾而出身卑微,那麼對不起,就連九品芝麻官也別想染指。
  • 在這種扭曲的九品中正制的影響之下,西晉王朝呈現出“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以至於後來在朝堂之上全都是家世顯赫的公親貴族,他們不但才能平庸、好吃懶做,還肆意壓榨剝削普通老百姓;而那些有能力有抱負的人卻只能在底層苦苦掙扎,社會貧富分化極其嚴重,老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因此在西晉統治後期起義頻頻爆發,如此一來國家怎麼能不消亡?
  • 分封諸侯內亂不斷。在建國以後,司馬炎便開始分封諸王,希望司馬氏能夠世世代代盡享榮華富貴,與此同時還可以讓諸王成為朝廷的屏藩,一旦有什麼事情便可以“清君側”的名義維護中央的同時。但是司馬炎高估了諸王的忠誠,也低估了他們的野心,手握兵權以後他們個個野心勃勃,只不過司馬炎仍然健在的時候他們不敢造次。而司馬炎一駕崩,他們就暴露了野心,開始了長達十六年的內亂。
  • 當初唐朝爆發了八年的安史之亂,這已經使得當時全國上下接近三分之二人口死於非命,還將隋文帝開皇盛世積累下來的財富全部揮霍一空,而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對西晉王朝造成的傷害更是難以估量,連年的內亂幾乎將西晉的國力消耗殆盡,以至於到後期根本無法抵禦五胡的入侵,這也是西晉為何如此短命的重要原因。



  • 皇帝帶頭奢靡。作為西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確有著非凡的才能,他在上位後也曾有過勵精圖治的經歷,並且還開創了太康之治,但是覆滅吳國一統江山以後,他似乎因此失去了奮鬥的目標與動力,從此沉迷於奢侈享樂無法自拔。
  • 據史料記載,執政後期的司馬炎親小人遠賢臣,喜歡寵信那些生理不齊全的宦官,在吞併吳國以後他手下的宮人達到了上萬人。除此之外,司馬炎的後宮天團也是無比龐大,甚至已經超過了一萬人,他每天都在為讓哪一個妃子侍寢而煩惱,為了避免選擇恐懼症他還想出了“羊車尋幸”的辦法,一到晚上自己就坐在羊車上,任由羊兒往前走,如果羊兒在某個妃子的門口逗留,那麼司馬炎今天就會在這裡過夜,對於司馬炎奢靡無度的生活《晉書·后妃傳》有這樣一段記載:
“多內寵,平吳後,復納吳王孫皓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並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使宴寢。”
  • 有道是:上樑不正下樑歪。在司馬炎的“英明”帶領之下,西晉的達官貴人爭相效仿,全都過上了無比糜爛的生活,他們將所有的金錢用於那永無止境的奢靡享樂,每天醉生夢死渾渾噩噩。當時有個名為何曾的大臣,他每天吃飯要用一萬錢,卻還說“無處下箸”,他的兒子何劭更為過分,每天的伙食費高達兩萬錢,這幾乎相當於上千個平頭百姓一整月的開支總和,其奢侈程度可見一斑。
  • 還有更為荒謬的事,司馬炎為臣子之間鬥富推波助瀾。當時大臣石崇富可敵國,為了展現自己的財力他與皇室成員王愷上演了一場鬥富的鬧劇,司馬炎作為國家的風向標,他不但沒有及時阻止手下的大臣進行這毫無意義的鬧劇,反而推波助瀾將宮裡收藏的一株兩尺多高的珊瑚樹賜給王愷讓這場“鬥富大戲”顯得更加精彩,試問有這麼荒唐的帝皇西晉如何能長存?




  • 繼承者選擇有誤。西晉在短短五十年間煙消雲散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選錯了繼承者!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王夫之在分析西晉滅亡原因之時說過這樣一段話:
“西晉之亡,亡於齊王攸之見疑而廢以死也。攸而存,楊氏不得以擅國,賈氏不得以逞奸,八王不得以生亂”。
  • 齊王攸是什麼人呢?他叫司馬攸,是司馬炎同父同母的親弟弟。司馬攸從此便聰明過人,長得後更是學富五車,而且平易近人、樂善好施,喜歡和賢才走在一起,所以無論是司馬懿還是司馬昭都很喜歡他。因為當時司馬師膝下無子,所以司馬懿便做主將司馬攸過繼給他,司馬攸在十八歲之時就擔任步兵校尉一職,而且在軍中很有威望。
  • 後來司馬昭成為曹魏的掌權人,他也開始考慮繼承者的問題,起初司馬昭並不想立他的長子司馬炎為儲君,因為次子司馬攸無論是威望還是才幹都要勝於司馬炎,況且他本身又偏愛司馬攸,但是在“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思想的影響下,司馬炎最後還是被立為儲君。
  • 剛剛即位之時,司馬炎很多事情還需要倚仗他的弟弟司馬攸,可是由於司馬攸的聲望太高司馬炎很快就疏遠了他,後來司馬炎得了重病,朝中很多大臣都想讓齊王司馬攸臨時主持朝政,這使得他的心裡更加不舒服。
  • 公元282年,司馬炎以“之國”的名義將司馬攸趕出京城,司馬攸憂憤成疾,想要用兄弟之情感化司馬炎卻遭到了拒絕,為了徹底剷除這個威脅,司馬炎派故意派遣御醫給弟弟看病,還讓他們慌稱司馬攸身體並無大恙,以此催促他趕緊上路。在這般催促之下,司馬攸被迫拖著重病之軀離開了洛陽,沒過幾天就死在路上,享年三十六歲。
  • 司馬衷完全死於司馬炎之手,這也為後來西晉滅亡埋下伏筆,對此唐朝宰相房玄齡曾評價道:
“齊王若使天假之年,何八王之敢力爭,五胡之能競逐哉!”
  • 如果當初司馬攸沒死,即使他無法繼承皇位也有能力壓制諸位分封王,這樣就能避免西晉國力消耗殆盡,也能阻止五胡亂華,如此一來西晉也能避免過早消亡的命運。



  • 再看看繼承者司馬衷,他完全就是一個能力低下的傻皇帝,他上位後因為懦弱無能,朝政大權落到了皇后賈南風手中,這個賈南風奇醜無比,不但禍亂後宮,還搞得全國烏煙瘴氣,她也算是西晉滅亡的罪魁禍首之一。
  • 最搞笑的是,有一年天下發生饑荒,餓死了很多百姓,事情上報到司馬衷那裡,他十分不解地問手下道:“百姓無慄米充飢,何不食肉糜?”有這樣優秀的皇帝,西晉想要不滅亡也很難啊!

綜上所述,西晉之所以如此短命與司馬懿屠遼、實行扭曲的九品中正制、分封諸侯內亂不斷、司馬炎作風不正以及繼承者選擇有誤這些原因密切相關,遙想先祖司馬懿當初爭奪奪位是何等的艱難,卻不想自己身死不久一切努力都化為烏有,如果司馬懿泉下有知恐怕會氣得上躥下跳吧?


執筆灬寫史


回顧一下西晉的建立:公元249年,隱忍了幾十年的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一族,掌握曹魏實權,兩年後251年,司馬懿病逝,長子司馬師繼續進行篡魏之路,無奈突然死亡,弟弟司馬昭接棒。公元263年,司馬昭攻滅蜀國,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建立西晉。280年,司馬炎滅亡東吳,完成三國統一大業。直到公元316年,西晉滅亡 。司馬家族三代四人苦心經營的西晉王朝為何存在短短51年就土崩瓦解了呢?


西晉王朝面臨的幾大隱患:

一、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出於兵源和勞役的需要,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加上北方天氣進入冰河期,南匈奴、鮮卑、羯族、羌族、氐族不斷南遷,進入河套、陝西、山西等地居住,至西晉時期,規模十分龐大,關中百萬人口,夷戎幾乎佔一半。如此龐大的人口,始終是一大隱患。

把少數民族吸引了進來,西晉並沒有與他們和睦相處,而是把他們當做奴隸來壓迫、剝削和販賣,更不讓他們參與考試,步入仕途了。這激起了與南遷民族激烈的矛盾,當這種矛盾積累到臨界點時,必然要爆發出來。

外族一旦反叛,必然依靠本族人民形成割據。這是“五胡亂華”存在的一個內在邏輯。

二、司馬家族得國不正,為了防止權臣篡奪王位的情況出現,司馬炎再次拾起了分封制的舊習,希望關鍵時刻宗親諸王能夠拱衛中央。司馬炎一口氣冊封了二十七個藩王,准許他們有軍隊和稅收,這難免出現尾大不掉的局面。


三、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時候,只是誅殺了曹爽一族,對其他曹氏子孫並沒有一網打盡,為何?因為魏國是曹氏一族創建,依附在曹氏子孫身上的門閥望族眾多,把曹氏祖孫一網打盡,必然失去民心。從司馬懿到司馬炎都需要收復民心,需要曹氏子孫扮演禪讓的政治角色。如果趕盡殺絕,那就成了赤裸裸的奪權,必然激起激烈的反抗,弊大於利。所以,司馬炎把曹家後人集中在鄴城居住,沒有傷害他們的性命。

由於得國不正,司馬炎需要豪族權貴的支持,對他們多有縱容,這進一步帶壞了朝堂風氣,士大夫階層只喜歡空談,多以處理朝政為恥。如此作風的官僚系統,怎麼可能治理好國家?

四、司馬炎選傻兒子做皇帝。由於長子司馬軌早逝,司馬炎選擇次子司馬衷為皇太子。而司馬衷毫無治國才能,天下大旱之際,竟然說出“老百姓為何不吃肉和米”的話來,這樣的君主,臣子如何能臣服?司馬炎看好了自己的孫子司馬過,認為他有先祖遺風、司馬懿之才。兒子再不行,孫子總能振興國家吧!


由於沒有處理乾淨生前身後事,司馬炎死後,危機爆發。

首先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炎的叔叔汝南王司馬亮與司馬炎的老丈人陳駿掐架,結果被司馬炎的兒子司馬瑋殺害。而司馬瑋又被司馬衷的妃子賈南風殺死。楚王司馬欣誘騙賈南風殺死了不是自己親生的太子司馬過。而司馬欣又藉口給太子報仇,率軍進入京城誅殺賈南風一族,自己稱帝。這樣一來其他藩王肯定不服,群起而攻之,藩王之間也互不信任,相互攻伐,“八王之亂”由此而起。


在八王之亂的過程中,各位藩王為了擴充自己的實力,有把南遷而來的少數民族拉攏進來。

受壓迫的少數民族順勢起兵造反,“五胡亂華”又接踵而至。

於是,遭受接連打擊的西晉王朝僅存51年就壽終就寢。


品讀春秋001


三國歸晉。曹操,劉備,孫權鬥智鬥勇鬥了一生,最後還是歸司馬家建立了西晉,司馬懿滅了三國,然而為什麼西晉王朝壽命這麼短?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西晉王朝在司馬炎在位時逐漸走向了強盛,英明神武的晉武帝為江山耗盡了大半生心血,然後卻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斷送了江山,他把皇位傳給了他的傻兒子司馬衷,致使西晉王朝動盪不安,百姓流離失所,群雄叛亂,西晉就這樣很快被斷送了,到底是英明神武的司馬炎糊塗了?還是因為其他什麼原因放心把江山交給一個痴傻的兒子,讓江山就這樣被斷送了?

司馬衷是司馬炎和他夫人楊豔生的第二個兒子,由於大兒子小時候就已經夭折了,所以司馬衷其實就成了名義上的長子,司馬炎其實很早就知道司馬衷有點痴傻,因為從小司馬衷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不喜言語,經常傻笑,智商著實不敢恭維。然而,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司馬炎下定決心放心把江山交給一個傻子。

原因之一:夫人楊豔經常在他耳邊說孩子還小,現在就說孩子痴傻為時過早,等長大了自然會改變的。然而司馬炎一直觀察著司馬衷,越來越感覺不大對勁,難道真要把皇位交給傻兒子丟掉祖宗的基業嗎?答案是否定的,他幾次三番和夫人商量不能立司馬衷為太子。楊豔也知道一旦把皇位交到一個傻兒子身上是什麼後果,然而架不住楊豔愛子心切,女人有時候為了愛是不顧一切的,她對司馬炎說:"自古皇位立長不立賢,雖說兒子有點傻,但是有有輔政大臣在,會幫助兒子管理好江山的"女人的愛子心切為西晉王朝留下了極大的隱患。

真正讓司馬炎下定決心選定司馬衷作為接班人是因為他從在皇位的鬥爭中差點失敗,他是長子,而父親司馬昭默許了他的幾個兄弟和他爭鬥,這使他潛意識要保護長子。就這樣,司馬衷就被立為太子。

司馬炎病逝後,痴傻兒子司馬衷即位,就是歷史上的晉惠帝,晉惠帝登基後,政權掌握在皇后的手中,皇后發動宮廷政變,後期又發生八王之亂等,終於西晉王朝就這樣成了短命的王朝。


絕塵的時光


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到了秦二世就滅亡了。

隋文帝統一分裂了一百六十年的南北朝,到了隋煬帝就滅亡了。

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都沒有稱帝。司馬炎是統一三國之後的第一任君主,在位之時有太康之治。到了第二任司馬衷,爆發八王之亂,接著五胡亂華,基本表示西晉滅亡了。


為什麼以上王朝都滅亡這麼快?賈誼《過秦論》已經給出了答案“攻守之勢異也”。

一般認為西晉滅亡的三大原因是:

1、士族掌權,阻礙寒族晉升。土地高度集中,不能與民休養生息。

2、封王過濫,導致中央政權直屬地狹小。八王之亂起,混戰後經濟和軍事力量遭到嚴重破壞。

3、民族矛盾,階級矛盾逐步激化,少數民族與農民暴動接連不斷,亂世一起,難以平息。

司馬家本來就是士族代表,需要代表士族大家的利益。而為了制衡士族又大封同姓王,導致八王之亂。然後這兩大勢力集團一起加速了階級民族之間的矛盾。

如果八王之亂中出一位朱棣一樣的王,也可以讓西晉延長不少年歲,或者想光武帝一樣真的和士族共治也能延綿時日。


往昔文笛


公元265年,司馬懿之孫,晉武帝司馬炎成功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建立了晉朝。咸寧六年(公元280年),晉朝又滅亡東吳,使得九州大地歷經漢末三國混戰後再度歸於一統。

統一全國而春風得意的晉武帝司馬炎和那些被大肆封賞的功勳貴族們所想不到的是,西晉朝廷的統一不過是曇花一現,他們眼中的繁華盛世在接下來不到五十年的時間裡便煙消雲散。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西晉的統一不能長久的維持下去呢?

圖1 司馬炎(236年-290年)

提起導致西晉滅亡的原因,人們可能首先想到的便是八王之亂。話說司馬炎建立晉朝後,有感於曹魏因宗室諸侯力量薄弱,使得司馬家很容易的就取而代之,為了避免再上演一出“禪位”的戲碼,司馬炎便有意改革分封制。覺著外人(士族)不靠譜只能靠親戚的司馬炎一口氣封了二十七個自家的諸侯王。並且一反漢朝削弱地方諸侯的做法,不僅給了諸侯王們行政之權,還令其掌握大量軍事武裝,為後來的動亂埋下了伏筆。

等到晉武帝司馬炎一死,這一波自家人便立馬鬧騰了起來。先是司馬懿的兒子汝南王司馬亮同司馬炎的岳父楊駿火拼,然後司馬亮又被司馬炎的兒子楚王司馬瑋所殺,緊接著司馬瑋又被賈南風(賈后)所殺。沒過多久,賈后又想殺掉非其所出的太子司馬遹,心懷鬼胎的趙王司馬倫則藉機引誘賈后殺掉太子。

太子被害後,他又以賈后害死太子為名帶兵入宮,盡殺賈氏一黨,自己做了皇帝,而其他各地手握重兵的宗王們自然不服,於是戰爭烈度更強的八王之亂的第二階段便開始了,諸王們紛紛參戰,使得西晉的社會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以至於祖逖不禁感嘆道:“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藩王爭權,自相誅滅,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

圖2 司馬衷(259年-307年),即晉惠帝

而晉武帝在繼承人選擇上所犯的錯誤,更是加劇了西晉朝廷的混亂。因為,他的繼承人便是那位在歷史上因“何不食肉糜”而出名的晉惠帝司馬衷。司馬衷本是晉武帝的次子,其母為武元皇后楊豔。他的智力有些問題,但因武帝長子司馬軌早夭,所以司馬衷九歲時便被早早的立為皇太子。

《晉書》曾記載,說晉武帝曾出題考太子,太子妃賈南風就請人替太子擬好答案,晉武帝看到後就覺著自己兒子雖然不聰明,但基本能力尚可,就放心傳位與他。試想一下,晉武帝也算是一代雄主,難得真的不瞭解自己兒子有幾斤幾兩嗎?其傳位於司馬衷,或許是因以下兩個原因。首先,司馬炎也曾感到司馬衷“不堪奉大統”,心裡很是沒底,但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皇后時,指望著“母以子為貴”的楊皇后用一句“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便頂了回去,司馬炎對這個老傳統也無可奈何。

圖3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其二,司馬衷雖有些痴傻,但他卻有一個很聰明的兒子司馬遹,晉武帝曾在上朝時誇他有高祖司馬懿之風,並且說:“此兒當興我家”。晉武帝做了這樣一個判斷,即太子痴傻不要緊,等到皇孫繼位後國家就會振興。然而晉武帝的想法太過於理想,忽視了那位貌醜性妒的太子妃賈南風。果不其然,日後賈南風因擔心非其所出的司馬遹會危害自己,便誣陷他謀反並將其害死。

得位不正,讓司馬家的朝堂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妥協。司馬家本身就是世家出身,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事變逐漸掌控了曹魏的朝政,但曹魏中的一些實力派對此並不買單,甚至多次起兵反抗。因此,後來的司馬師,司馬昭一方面對於反抗的勢力予以鎮壓,另一方面,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不斷地通過封賞來拉攏人心。於是,等到司馬炎建國後,除了給予這些士族門閥採取更多的封賞外,還對他們格外放縱。使得奢侈腐敗之風大行,同時手握大權,無所顧忌的士族們不再關心國事,反而好起了清談之風。

圖4 石崇(249年—300年),字季倫,小名齊奴

晉朝的腐化奢侈,最有名的莫過於石崇王愷二人鬥富,但晉武帝司馬炎不但不加以制止這種惡劣風氣,反而採取鼓勵放縱的態度。據《世說新語》記載,除了和王愷鬥富外,石崇還曾在舉辦宴會的時候用美人勸酒,公卿們若飲酒不盡,就要斬美人。有一次丞相王導和大將軍王敦出席酒宴,王導不能喝酒,但為了不讓敬酒的女子被殺,還是喝了下去。王敦本身就能喝酒,卻偏偏不喝,即“每至大將軍,固不飲,以觀其變。”沒想到石崇因此連斬三人,王敦卻“顏色如故,尚不肯飲”。一旁的王導不忍心看女子們被殺,便勸王敦喝下去,結果王敦卻說:“自殺伊家人,何預卿事。”(殺的都是他的人,和你有什麼關係)

如果公卿貴族們奢侈成性,但卻勤理政務,西晉也許尚不會如此快速滅亡。但當士族們大權在握,無所顧忌的時候,他們一方面享受著奢侈的生活,一方面又開始大談“玄風”。個個以清談為榮,恥與辦理政務。以至於後來西晉滅亡時,清談派領袖,重臣王衍被害前感嘆道:“嗚呼!吾曹雖不如古人,若不祖尚浮虛,戮力以匡天下,猶可不至今日。”

圖5 西晉版圖

最後,錯誤的民族政策加速了西晉滅亡的進程。自東漢末年起,塞外的少數民族們便開始內遷,主要有匈奴、羯、鮮卑、氐、羌等族。內遷的少數民族人數很多,他們遷入後與漢人雜居,雖然很多部族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漢化,但在內遷諸族中有一些還尚處於野蠻狀態。經過若干年的繁衍,到了西晉時,已經達到了“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狀態。

但當時的漢人公卿士大夫們卻將這些內遷諸族當做奴隸使用,甚至當時很多官員貴族大量擄掠胡人,賣到東部當奴隸。後來建立了後趙並稱霸北方的羯人石勒就曾被幷州刺史司馬騰抓住賣為奴隸,這都使得胡漢矛盾異常尖銳。當時的匈奴左賢王劉宣非常向往漢文化,曾刻苦學習,精通《詩》,《書》,但在那種情況下,也曾說:“晉為無道,奴隸御我”。至於底層胡人更是“怨恨之氣,毒於骨髓”。而八王之亂導致北方漢族人口大量減少,司馬家的諸王又紛紛引用異族的力量,終於導致了內遷各族的全面反叛,西晉由此快速滅亡,五胡亂華的時代悲劇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參考文獻:《晉書》


歷史大學堂


欲知魏晉南北朝,須知士族制度。

士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勢族、世家、巨室、門閥等。士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地主階級中部分享有政治、經濟特權的家族所構成的一個特殊階層。

士族制度在魏晉南朝形成的,北魏始由朝廷以法律形式規定。士族制度的政治、經濟特點,決定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往往特別尖銳,導致南北長期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

魏晉都是依賴士族豪強建立起來的政權,所以曹魏被士族豪強司馬氏所取代。到了晉代,士族豪強仍然嚴重挑戰和威脅著中央集權,由於西晉統治者的無能,特別是由士族豪強發起的“八國之亂”,直接把西晉送進了墳墓。魏晉之後,南北朝時期的幾次政權更迭也都與士族有關。

士族制度盛行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歷史現象,隨著南北經濟文化差異縮小、科舉選吏制度打擊、中小地主力量興起和唐末農民起義的衝擊,士族制度最終走向崩潰。




樂道好思


有這幾方面的原因:

內亂

西晉自司馬炎坐羊車時,就註定了它的滅亡是由這車主挖的坑,他封了幾十個侯王,去全國各地去鎮守險要,這些人有極大的權利,擁有軍隊指揮權。這就像一把鐵豌豆撒出去,朝廷一有風吹草動,他們就各自為政。司馬炎荒淫愚笨,明知自己兒子司馬衷比自己更蠢笨,還是立為太子,又選個兇惡的太子妃賈南風,臨死託孤不慎,引起司馬氏與賈南風屠殺楊駿父女,拉開"八王"之亂序幕……

腐敗

西晉接手曹魏,沒學到曹操的治國才能,卻把士族田莊勢力學到手。自上而下奢侈腐朽,讓整個國家上層奢靡成風。石崇與王愷鬥富就是一個例子。司馬炎支持舅舅王愷與石崇鬥,還是輸。可見,財富高度集中,貧富兩極分化,動搖了國家存在的基礎。腐敗更象癌細胞,在西晉王朝擴散開來。

士庶天隔

這等級把士族與庶族分離開來。不得通婚。士族享有特權,官位世襲,傳之下去,佔據國家要津,佔據高官顯位。庶族有才華者得不到提升,只在下層受苦受累。這樣的矛盾日益激化。

外來勢力入侵

由於曹操同周邊少數民族關係處理得當,互相間和平維持就比較久。南匈奴人被漢化比較多。匈奴人劉淵屢次上書要報效朝廷,都被司馬炎及朝廷士族勢力壓制。劉淵很失望,回去後在匈奴人中發展勢力,準備向南進攻……劉聰就是看到十六年的八王之亂耗幹了西晉王朝的一切,才勢如破竹攻入洛陽,洗劫一空。殘餘司馬氏與剩餘士族南渡,苟且去了,建了偏安的東晉政權 。

公元316年,西晉滅亡,慘痛的五胡亂華空前展開……





劉一千五


導致西晉快速滅亡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大封宗室和接班人選擇上的錯誤,使得地方勢大,中央軟弱。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不利於西晉統一的因素,使得西晉快速滅亡。

晉武帝司馬炎代魏滅吳再次實現大一統,實現短暫的太康之治

265年司馬炎篡魏自立改國號“晉”。西晉代魏後,期間發生西陵之戰。西晉於279年發動滅吳之戰,280年滅孫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

司馬炎建國以後,採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屢次責令郡縣官勸課農桑,並嚴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吳、蜀地區人民北來,充實北方,並廢屯田制,使屯田民成為州郡編戶,太康三年(282年)戶達到377萬戶。

《晉書·食貨志》說:“平吳之後,……天下無事,賦稅平均,人鹹安其業而樂其事。”

中國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晉朝通過降低稅率和出資建立堤壩扶助農事,鼓勵恢復生產。中國重新統一也促進了貿易,刺激了經濟。太康年間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

司馬炎立痴傻兒子為太子,為痴傻兒子選悍後,大封宗室,留下地方勢大,中央無能的局面

司馬炎鑑於魏宗室衰微,帝室孤弱,終致滅亡之教訓乃大封皇族為藩王,以對抗士族。始則封王不就國,官於京師以輔皇室,繼則分遣諸王就國,都督諸軍事,後又出使鎮要害地。這種情況下,中央有一個強勢的皇帝還不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可惜的是,司馬炎選的繼承人是痴傻司馬衷,司馬炎還為自己的傻兒子選擇了一個悍婦賈南風。司馬炎去世後,晉惠帝司馬衷繼位(本來“惠”在《逸周書·諡法解》是上諡,自從司馬衷用了之後,以後的皇帝對“惠”字都躲的遠遠的,避之不及)後,由外戚楊駿(司馬衷的外公)輔政。惠帝不擅政事,野心勃勃的皇后賈南風(武帝大臣賈充之女)趁機干政。密謀害死了楊駿,這樣大權就落到了賈后手中。

賈南風空有野心,但是一手好牌被自己打爛,廢掉了很得人心的太子司馬遹。使得朝中大臣對賈南風心生不滿,後來廢太子又被賈南風給殺了,這也成了“八王之亂”爆發的因素之一。

八王之亂16年,民不聊生,周邊少數民族趁機進攻中原,開啟“五胡亂華”大亂世。西晉國祚26年而亡

趙王倫聯合齊王冏以替太子報仇為由,發兵消滅賈后及其黨羽,隨後又廢黜惠帝,自即帝位。趙王倫的篡位引起了宗室諸王的普遍反對,政變開始演變為內戰。在12外任都督的齊王冏(時鎮許昌)、成都王穎(時鎮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河間王顒(時鎮關中)起兵討伐趙王倫,擁惠帝復位,隨後三王又互相廝殺,長沙王乂、東海王越也捲入了戰爭。

諸王各引效忠於自己的地方官乃至內遷的民族參戰使北方社會陷入嚴重的動盪和混亂。自惠帝即位至此捲入政變和內戰的主要有汝南、楚、趙、齊、成都、河間、長沙和東海八位宗王,故史稱“八王之亂”。至光熙元年(306年),前七王皆已敗死,東海王最終控制了朝政,毒死惠帝,立懷帝。八王之亂遂結束。

八王之亂期間,司馬氏在地方上影響力頓減,地方勢力不斷膨脹,外族陸續叛變。西晉晉懷帝、晉愍帝時期漢族北部地區大規模戰爭不斷,內徙的周邊外族相繼建立君主制政權,強大起來威脅到西晉政權,並最終釀成永嘉之亂。316年晉愍帝投降,最後受辱被殺,至此西晉滅亡。

西晉滅亡原因總結

  1. 未能解決政風腐敗、黨派亂起、宗室權力擴張與外族內遷問題。

  2. 司馬炎選擇繼承人方面,出現錯誤。造成後宮干政。

  3. 為對抗士族中野心,大封宗室,反而使這些手握重兵的諸王中湧現了許多野心家。可是中央又沒有能威懾住諸王的人物,造成“八王之亂”。

附:晉惠帝司馬衷創造的記錄

  1. 最多皇儲(?,以上太弟、太孫加上太子,待另考)。
    1. 最多皇太弟(2個),司馬穎、司馬熾。
    2. 最多皇太孫(2個),司馬臧、司馬尚。
  2. 被自己的長輩尊為太上皇(司馬倫為惠帝的叔公)。
  3. 其第二任皇后羊獻容曾任2個不同政權君主的皇后,除晉惠帝外,後來又為前趙帝劉曜之後。
  4. 主政18年,用了9個年號。除了時間最長的元康年號(9年),9年間用了8個年號,更換年號的頻率和武則天相當,使用過的年號數量則居武則天之後(武則天為帝的16年使用15個年號,為帝前握有實權的6年使用3個年號),中國眾多皇帝的第二位。

本問題回答者是@俗人俗語俗評 ,本文所有觀點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同的觀點,可以在評論區進行討論。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俗人俗語俗評


俗人俗語俗評


西晉(公元266年——316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短暫的的大一統的封建王朝。西晉為時僅51年,如果從滅吳開始算起,則僅立朝37年。共5個皇帝。就被推翻滅亡。導致西晉滅亡的原因是:

一,分封制度:分封制度歷朝都有,西晉分封制度是實封,各家王爺都手握財政兵權,晉武帝或許是想著萬一天下大亂,各地藩王都會起兵勤王,誰知道分封的王爺最後上演了八王之亂,使得皇室從此衰微,中原兵連禍結。

二、世家制度:世家制度導致西晉喪失活力的原因,九品中正制度到了西晉的時候完全在世家的把持之下了,世家門閥之中當然有人才的,但是大部分都在混吃等死,沒有人知道民間疾苦,門閥制度之下寒門沒有晉升的機會,國家在一郡紈絝子弟手裡。

三、奢侈腐敗:這是根本原因,西晉最出名的事情一是一統三國,二世傻子皇帝,三就是炫富了,西晉的炫富看似繁榮,實際上是建立在極大地盤剝底層百姓的民脂民膏是建立的,那些世家大族,皇家貴族,高位大臣,紛紛的把手伸向人民,什麼叫朱門酒肉臭,什麼叫路有凍死骨,西晉就是阿!國家發生了天災,百姓餓死,皇帝司馬衷卻說:百姓為什麼不吃肉。這樣的皇帝不推翻他還要等多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