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終於!有本書把我從“拖延+不專注”的低效深坑裡救出來了


【本文原創首發於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 shenyeshuzhuo)】


任務進展沒有達到自己和其他人期待的速度,是我每天都在面對的一種失敗。


但是終於!鬼知道有多久了,終於有本書把我從拖延、不專注的低效深坑裡救出來了。


這本書是《單核工作法圖解》,我讀完一遍,實踐了一段時間,又重讀了一遍,我100%確定這是我目前找到的、對於知識工作者來說最好的工作方法。


我們總是在唸叨“核心競爭力”,我覺得像你我這樣的知識工作者來說,最核心的競爭力從來只有一個:可支配時間的個人生產力。效率低下,你的想法再好、路子再對,還不

得瞎。


解釋一下知識工作者這個概念,這是管理學大家德魯克老先生提出來的。知識工作者不同於生產線上的藍領工人,想和他們一樣按部就班幾乎不可能,知識工作者必須自己判斷優先級、保持專注、克服拖延、管理時間。德魯克很早就斷言我們會進入知識社會,並先知式地提出了“自我管理”這個概念。


可是自我管理、時間管理、專注力、自控力、戰勝拖延這些概念,目前是被過度討論的狀態。說實話,我已經對這些詞彙越來越無感了,並不是說我的問題徹底解決了,這些問題一直存在,但是我對解決方案已經不抱太大的希望,因為大部分方法並不像它宣稱的那麼有效。


大部分自我管理方法都有三個很雞肋的特點:錯綜複雜、耗費時間、要求超人的自律。錯綜複雜的話,很難上手,耗費時間的話,方法和工具本身就擠佔大量心智資源,要求超人的自律則違揹人性,難以持續。


比如《奇特的一生》裡柳比歇夫的時間記錄法,通過每天記錄時間花銷進行時間管理,我就用不了,因為錯綜複雜、耗費時間且要求超人的自律。


最煩人的是,你還不太好意思怪這個方法不好,畢竟柳比歇夫用得好好的,很多效仿者也用得好好的,你只能回家關起門來怪自己太差勁,然後默默放棄。


這次的“單核工作法”,要我形容的話,就是簡單、靈活、高效、強大。對了,作者史蒂夫·諾特伯格還寫過超級暢銷書《番茄工作法圖解》,是世界級的個人效率專家。


廢話少說,進入正題。


01

什麼是“單核工作法”?

終於!有本書把我從“拖延+不專注”的低效深坑裡救出來了

掌握單核工作法只需要掌握兩組概念和一個問題。


這兩組概念是:快捷清單和集草器清單、單核模式和全景模式。


這個問題是拉金問題:此時此刻,你的時間最好從來做什麼?


快捷清單就是每日任務清單。有兩個講究:


第一,只列最重要的任務,注意,不是緊急任務;


第二,只能小於等於5項。除非刪除一項或者完成一項,否則不能增添新任務。


快捷清單裝不下想做的事怎麼辦呢?列入集草器清單。


集草器清單相當於是候選清單,大家看美劇應該經常看到草坪割草的情節,集草器會把蒲公英、青草和各種雜草都裝進去,它們都會被拿去喂兔子,但是兔子只吃其中一些,另一些就只能被扔掉。集草器清單大部分的事情會被清理,只有少部分能進入快捷清單。


工作狀態被分為全景模式和單核模式。全景模式的任務是查看所有待辦任務,並思考拉金問題:“此時此刻,我的時間最好用來做什麼?”單核模式的任務,就是根據拉金問題的答案,從快捷清單裡選出最重要的一項來完成。


單核模式和全景模式的切換,靠全景鬧鐘。注意,全景鬧鐘一律定在整點和半點,每次設全景鬧鐘就定在分針的下一個豎直位置,但距離現在不能少於25分鐘。


舉幾個具體的例子幫助理解:


現在是7點3分,全景鬧鐘需要定在分針的下一個豎直位置,也就是7點30分,距離現在大於25分鐘,那就可以。


如果現在是7點15分,分針的下一個豎直位置也是7點30分,但是距離現在小於25分鐘,不符合要求,所以要順延到下下個分鐘豎直的位置,也就是8點整。


單核時段心無旁騖地做選定的工作,全景鬧鐘一響,單核時段就結束。


我剛開始使用的工具是手機鬧鐘,設置鬧鐘還是挺麻煩的,我換成了報時器APP,和單核工作法配合極為方便。推薦一個專門幫你在整點和半點報時的APP叫報時喵,音效是各種可愛的貓叫,完全不會讓人反感。


這就是我體會到的,單核工作法的第一個好處:單核時段非常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因為整點和半點的全景鬧鐘,我不用去看時間,沒有時間焦慮,不會因為看時間而打斷狀態。同時快捷清單、集草器清單和拉金問題,把各項任務安排得明明白白。我知道現在的最佳方案就是在單核時段內集中心力,做那件用拉金問題篩選出來的事情,那些未完成的或者剛從腦袋裡冒出來的任務不再成為我心裡的噪聲。


02

單核工作法如何排列優先級?

終於!有本書把我從“拖延+不專注”的低效深坑裡救出來了

效率管理,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優先級排序。我特恨自己,這麼晚才意識到這一點。


優先級混亂的忙碌,往往是越忙越焦慮。


什麼叫優先級混亂呢?就是你對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沒有一個用來做決策的標準,已經安排好的優先級隨時都可能被打亂,不該得到最高優先級的事情偏偏被你授予最高優先級。


最典型的情況,重要的事沒做,緊急的事做得再多再快,依然感覺自己沒有進展。隨意改變優先級還很容易讓我們的生活失控。比如本來準備週末寫方案,結果心血來潮整理了一天的衣櫃。


優先級排列不清晰是效率殺手。


我最喜歡單核工作法的一點就是它通過幾個簡單的工具,幫我們構建了一套簡單靈活的優先級排序系統。


我之前對優先級的認知就是著名的艾森豪威爾四象限:


重要又緊急的事馬上做、親自做。重要又不緊急的事計劃做。緊急但不重要的任務拒絕做或授權做。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任務這是垃圾任務,不做。


可是如何保證我們總是關注重要的事,不被緊急的事牽著鼻子走呢?其實非常難。我們需要具體的工具幫我們保障科學的優先級排序,幫我們落地這些理念。


單核工作法靠“快捷清單”、“集草器清單”和“本週目的”這三板斧來構建清晰的優先級排序。


《單核工作法圖解》的作者認為,太多的任務是沒辦法排列優先級的,所以要做到優先級排列清晰首先就需要不遺餘力的削減待辦任務。


前面已經做過介紹,快捷清單是每日任務清單,它只能包含優先級別最高的5項任務。可以少,但是不能多,除非已經完成一項或刪除一項,騰出了席位。


這實際上是在給優先級別最高的任務建立防火牆,保證我們把時間和精力分配給那些最有價值的事,不會輕易地被不重要的事情抓走注意力。


快捷清單有兩個執行的要點:首先,每天要寫新的,因為前一天的快捷清單,優先級可能已經過期。絕對不能偷懶直接用前一天的。其次,快捷清單上的任務要短小、可行動,短小就是完成需要的時候小於1小時,可行動,意味著可以帶來成果。


但是並不是說列進快捷清單的事情就要做到完成為止,如果你發現其它事情的重要性上升,投入的精力多產出卻很低,請拿出叫停的勇氣,刪除這項任務,這是把它趕出腦海的唯一方式。


“集草器清單”則是一個非常靈活的過渡工具,新的任務總是不斷增加的,我們總是會浮現各種各樣的行動靈感的,同時現在優先級排不進前5的事情,過段時間可能優先級就上升了,集草器清單不設數量限制,也不排列優先級,可以幫助我們記住這些事。


使用集草器清單的過程中,我還發現它的一個作用。我平時做事情的時候,腦子裡出現其他任務,我總是忍不住丟下手頭的事,馬上去做。


比如寫稿子的時候,我想起來要交代助理把公眾號深夜書桌的文章同步更新到各個平臺,我就會丟下稿子,馬上給她發消息。發消息發著發著就開始看朋友圈了。


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這麼做的結果就是不斷被打斷,回來之後想回到剛才的寫稿狀態又要好久。現在我腦子裡有想法,我就馬上寫進集草器清單,這樣我既不會忘記,又可以把這些想法趕出我的腦袋,然後專注眼前的事。


列出集草器清單裡的任務需要包含三個信息,任務、利益人、進入清單的時間。列利益人是因為,我們的工作很多時候是需要對他人負責的,比如我寫樊登讀書的說書稿,是需要在規定的時間交付作品給樊登讀書的編輯的。那為什麼要記錄任務進入清單的時間,因為有些任務在清單裡待很久,卻一直沒有完成,這些任務我們可能永遠不會去做,就像那些很久沒穿的衣服一樣,它也應該被扔掉。


快捷清單裡的事情做完了,集草器清單的任務持續不斷地替補進去,但是這還不夠,集草器清單每週至少一次除草,除草是批量的,每週清理一次或者清單特別長的時候清理一次,每次只能留下優先級最高的5項。


我們只需要做關鍵的少數,而不是有用的多數。做任務也一樣遵守二八定律,20%的任務創造80%的價值,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是有天花板的,要最大化的提高個人生產力,就是要找到這20%,並聚焦在這20%。

終於!有本書把我從“拖延+不專注”的低效深坑裡救出來了

巴菲特曾經指導自己的飛機師邁克·弗林特寫下他職業生涯的25大目標。弗林特寫完後,巴菲特,讓他圈出最重要的5項,而把其他20項歸入“不惜一切代價避免”的一列。


請注意,“刻意避免”而不是容後再辦。一般人的做法都是先做這5項,把剩下的20項往後排,這是一個很糟糕的決定,也是普通人最容易犯的錯誤。


那20件事情也是值得做的,有些還很有趣,為什麼不能留在清單裡,非要把它刪除呢?


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服務生效應。


客人結賬的時候,服務生能清楚得記得他們都點了什麼。但是結賬之後再問,服務生就完全想不起來了。心理學家經過進一步的試驗發現:未完成的任務更容易被記住。


那些沒有完成的任務,一旦被你列在清單裡,積壓的未完成任務就會不斷耗費你的能量和注意力。


第二個原因是利特爾法則:計劃要做的任務越多,平均完成每項任務所要花費的時間就越多。因為忙碌讓人認知超載,導致低效。


很多人有一種忙碌謬誤,覺得自己手上的事情越多,越忙碌,自身就越有價值。但忙碌不等於高效。


優先級管理最關鍵的其實就是,在最重要的任務和不能做、不該做、可做可不做、看起來值得做的事情之間建立防火牆。所以“除草行動”要頻繁而無情。


光有快捷清單和集草器清單,我們的優先級還很容易跑偏,我們還需要“本週目的”來輔助。


“本週目的”作用就像一個定海神針。


它通過四步來確定:


第一步,列出當前和未來的所有項目。


第二步,針對每個特定的項目,如果你讓自己全心全意專注在上面,接下來的一週,這個工程能取得哪些具體的進展?把預期的進展寫下來,寫清楚完成程度、應取得的成果。


第三步,從第二步列出的各項進展中,選出最重要的一項,用粗筆寫在卡片中央,標上即日起到一週後的日期,這個日期就是交付日期。


第四步,把這張卡片貼在隔板上,保證每次你抬頭都能看到。


本週目的就是本週最重要的一項任務,並不是說你一週只做這一件事,但是它可以在你迷茫的時候,提醒你本週目的所在。


優先級沒理順,你就等於沒有理順自己的生活。


和傳統待辦清單的事無鉅細、很長、內容過時相比,單核工作法通過通過本週目的、集草器清單和快捷清單這三個層次的清單,排列出清晰、靈活的優先級。


總結一下,本週目的是定海神針,不讓我們迷失;集草器清單每週除草、快捷清單限定在5件內,是在少數重要的事和大量想做的事情之間建立防火牆;


同時這套系統的優先級是動態變化的,可以叫停不再重要或者投入產出比太低的任務,可以隨時替換優先級更好的任務,且拉金問題幫我們每個小時都評估一次優先級,我們永遠用最佳方式安排自己的時間。


請記住,優先級既不能被消滅,也不能被創造,你不主動去排優先級,也會有一個優先級,你提高一個事情的優先級,自然就降低了其它任務的優先級。你去打遊戲,就是提高了打遊戲的優先級,自然就降低了讀書的優先級。


03

單核工作法如何保持專注?

終於!有本書把我從“拖延+不專注”的低效深坑裡救出來了

五個辦法先亮出來:


第一,把排列優先級和專注工作這兩件事分開。


第二,一次只做一件事,避免任務切換。


第三,經常休息,保持精力,25-45分鐘停下來休息一次。


第四,戒絕通知。


第五,專注執行過程,而不是結果。


做事情,最消耗精力的其實是兩件事:排列優先級和專注工作。


不專注很常見的原因就是,做著任務A的時候 ,又想著任務B和C,但是你心裡又會出現一個聲音,提醒你要專注眼前的事情,心裡噪聲很多的結果就是感到焦慮,無法專注。這實際上就是同時做兩件事,兩件事互相干擾。結果就是兩件事都做不好。


所以要保持專注,首先要把排列優先級和專注工作者兩件事分開。


單核工作法實際上是通過全景時段和單核時段,讓排列優先級和專注工作這兩件事分開來。全景時段,通過拉金問題放眼全局,從快捷清單裡選出最重要的那件事,這其實是在排列優先級。單核時段內,除了選定的任務,其它事情都不重要,這是在聚焦工作。


其次,要保持專注,專注一件事的時候,必須儘可能避免任務切換。


為什麼單核工作法推崇一次只做一件事,反對多線程工作呢?


很多人以為可以多任務處理是高效率的體現,其實我們表面上在多線程工作,本質是在切換任務。


切換任務是專注力的殺手,丟開一個任務,做另一項任務,再回到原先的任務,沒辦法無縫回到原來的狀態。這個過程消耗精力,拖慢速度,增加錯誤。


那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任務切換呢?因為我們的大腦鼓勵我們做任務切換。當你完成一個小任務,比如在做一個重要項目PPT的間隙,回了一條消息,你的大腦就會立刻送出一份獎勵性的多巴胺,你感到快樂,覺得有成就感。事情好像有了進展,但其實你壓根就沒有進展。


尤其要注意的是,做一件事的時候,腦子裡浮現其他任務,這個時候是最容易分心、切換任務的,不要馬上去做,把行動靈感寫進集草器清單。


第三,我們需要經常休息,才能保持專注。


單核工作幫助我們形成工作-休息的科學節奏。


要知道,我們的大腦是沒辦法長時間保持專注的,差不多隻能保持25-45分鐘左右的時長,如果不休息一下繼續硬撐的話,很快就會注意力渙散、不容易保持專注。


但是大腦的疲勞不像身體的疲勞那麼容易察覺,我們身體疲勞的時候,我們會乏力、會喘氣、會肌肉痠痛。大腦疲勞到極致的時候會很困,這都差不多是宕機的狀態了。


我以前總是把很困當成大腦疲勞的信號,很困了才休息。這是不對的,每24-45分鐘休息一次,更有利於保持專注。


現在每次全景鬧鐘響起,單核階段結束,我除了問自己拉金問題,判斷優先級,選出下一個單核時段的任務。我還會強制自己休息。可以散步,可以逗逗孩子,可以拉伸拉伸肩頸。以前我覺得停下來休息是浪費時間,應該儘可能利用時間,現在才發現這幾分鐘的休息是精力投資,嘗試之後我發現,僅僅幾分鐘的休息,會給我們豐厚的精力回報。


拿我昨天來說,昨天我因為一些事情,凌晨三點多才睡,第二天八點鐘多就起床了,一共就睡了五個小時左右。如果按我平時長時間工作不休息的習慣,我很快就會困。但是昨天每個單核時段結束,我就停下來休息幾分鐘。結果在沒睡午覺的情況下,一整天都保持較為高效工作。


我是非常吃驚的,因為我以前是以自己能夠長時間工作不休息為榮的,我不太相信經常休息可以讓工作更專注這件事。所以我能預想到,很多讀者會和我一樣,讀到和原來的認知相悖的理念和做法,不會去嘗試,依然沿襲舊的做法。


但這樣改變是不會發生,就像《小狗錢錢》裡錢錢對吉婭說的那樣:“這就叫學習,學習就是認識新觀念和新想法的過程。假如人們始終以同一種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的話,那麼始終只會得到同樣的結果。”

終於!有本書把我從“拖延+不專注”的低效深坑裡救出來了

第四,要保持專注,還要戒絕通知。


單核工作法要求關掉所有能聽到和看到的通知和提醒,這些通知和提醒主要來自手機和電腦。


這些通知無休止地在打擾我們,要保持專注需要很強大的意志力。應該全部關掉,由我們自己來決定什麼時候看,這樣專注工作的時候就不需要那麼強大的意志力了。


記住是戒絕通知,而不是減少通知。我之前關掉了大部分APP的通知,只保留了一個微信、一個支付寶,一個學習類APP,還是經常被打斷。


開微信的通知是怕錯過消息,其實不用怕錯過什麼,單核時段在25分鐘-1小時之間,遲一些看消息,天也不會塌下來。學習類APP的通知是出於積極的動機保留,但更多是在打擾我。開支付寶通知的原因,講出來有點不好意思……是因為我喜歡聽進賬時的那聲錢響。無論理由多麼正當,要專注,統統關掉才是正途。


第五,關注執行過程,而不是結果


知識工作者的大部分工作主要由書寫、閱讀和談話組成,其實我們無法控制結果,我們只能控制過程,如果我們能採用正確的方法,並在做那件事的過程中保持專注,我們就能獲得最佳成果。


管理結果是通過控制過程來實現的。


什麼意思呢?拿我寫稿子來說,我跟自己說,我要一個小時寫出1500字,如果我一直盯著時間、盯著已經寫了多少字,我的時間壓力很大,就沒辦法保持專注了。所以關注結果並不能讓我得到最好的結果。如果我忘記掉結果,不去關注我用了多少時間,不去關注我已經寫了多少字,我關注寫作的流程、努力讓寫作過程免收打擾,讓自己進入忘我的心流狀態,我才能得到做好的結果。


單核工作法不會去設定某個單核時段內要做完多少事,單核時段只管調試到最佳狀態做就好了。


記住,你控制不了結果,你只能關注執行過程,過度關注成果,反而會讓你不專注。


04

單核工作法如何戰勝拖延?

終於!有本書把我從“拖延+不專注”的低效深坑裡救出來了

我超級喜歡《單核工作法圖解》對拖延的定義,簡直說出了這種行為的本質:拖延是充分認為到應該做任務A,卻去做B,不碰任務A。


我突然理解了拖延的本質,不碰A,有兩個原因:恐懼A,或者被B吸引。恐懼是因為A太難、壓力太大,被B吸引,其實就是某種程度的不專注。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克服恐懼和保持對當前任務的專注。


《單核工作法圖解》裡給出四種辦法戰勝拖延。


1、分解大任務,批量處理小任務。

2、利用服務生效應,讓大腦渴望做事。

3、專心模型。

4、手邊管理法。


我們恐懼大任務,甚至會跑去做小任務,來“贏得小勝”,以逃避大任務。所以作者建議,小任務要集中時間,批量處理。而大任務要分解,分解出最小可行性步驟。


用分解大任務來戰勝拖延,這個建議大家應該見過很多次,但是大任務分解得不好,反而會加劇拖延哦。


錯誤的分解是:從起點分解到終點,事無鉅細。為什麼它會加劇拖延呢?因為太詳細的任務分解,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壓力,我們更加明顯地感覺到資源不夠。


更好的做法是,走一步看一步。先找出1-5項可以產生反饋結果的小任務,比如查閱之前的報告、聯繫某位能提供有用信息的人。有了階段性的成果之後,再找出下一步的1-5項小任務。一邊做,一邊獲得新知識,讓新知識服務於這項任務。


第二種辦法是利用服務生效應。我們之前說過服務生效應,開始的事情我們會渴望做完。


比較常規的建議是,在前一天寫出第二天的任務清單,第二天會更有動力開始。更好的建議是,前一天先開始做一點工作,第二天會渴望把這個事情做完。


比如,我寫稿子,前一天只寫一個開頭,第二天我就會渴望快點把這個稿子寫完。如果我前一天沒有開這個頭,我就會一直拖延和逃避。


第三種辦法是專心模型。


這個方法是軍事精確射擊世界冠軍克里斯蒂娜·本格森提出來的。


我們的拖延,很多時候其實就是試圖專注在一項任務上,思想卻飄到其它地方去。比如明明準備寫報告,突然想到剛到的快遞還沒拆,去拆快遞是不是就拖延了寫報告這件事。比如明明準備寫報告,突然想起領導昨天對自己說的一句話,開始琢磨領導是不是對自己有意見。或者明明準備寫報告,突然想到下個月要去旅行,特別想搜一搜旅行攻略。


表面上你在寫報告,你並沒有真的離開當前任務,但是因為你思想四處飄蕩,你一直磨磨蹭蹭沒寫幾個字。


可以用專心模型來克服這種情況:


第一步,要注意你正在想的事情是什麼。比如拆快遞,比如下個月去旅行行程怎麼安排?


第二步,想象一條時間線,分心的想法放在上面。左邊表示過去,中間表示現在,右邊表示未來。比如領導昨天說的話就是過去,下個月去旅行就是屬於未來。


最後,用一個此時此刻的中立想法來取代那些過去和未來的想法。比如可以想想報告的標題用什麼字號比較好,報告分成幾個部分來寫?


克里斯蒂娜對專心的定義是:不因為過去和未來的想法的干擾而分心。


專心模型可以讓我們專注於當下的、眼前的任務。


第四種辦法是手邊管理法。


這種方法特別妙,它通過管理空間,來管理我們的行為。


具體的操作辦法是:把你的工作區域,自內向外分為A區、B區、C區。A區就是坐著就能夠得著的地方,除了用來完成單核任務的東西,這裡不放其它任何東西。B區是必須站起來才能夠到的地方,這些地方放今天會用到的東西。而其他東西必須放在C區,即視野之外或者必須走幾步才能拿到的地方。


最難的是要把我們喜歡、在乎、總覺得會用到的東西放得遠遠的。


你要專心工作,那就得把充滿娛樂吸引力的手機、還有你的貓狗放到B和C區。在空間裡把優先級排列出來,避免不知不覺跑去做那些我們喜歡做的事,而逃避我們最重要的任務。


有沒有發現排列優先級、保持專注、戰勝拖延,是互相影響,彼此相通的?一個沒做好,就會出現連鎖反應。


讀這本書,我最大的體會是你遇到的問題,可能早就有人很好地解決掉了,你用不著自己一個人扛。找到這些已經很完備的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可以讓我們成長的更快。


最後答應我,不要收藏了之,馬上就開始實踐。


【本文原創首發於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 shenyeshuzhuo)】


書還是親自讀的好,別人的終究是二手的

終於!有本書把我從“拖延+不專注”的低效深坑裡救出來了


- The End-



李小墨

前海南特區報記者,職業讀書人,新書《請停止無效社交》全網熱賣中。

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

個人日記公眾號:李小墨的日記(ID:lxmmovie

我相信,一個人的閱讀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長史和能力發育史。

每看完一本書就寫一篇深度解讀文章,每個月一份高質量書單。不賣劣質雞湯,不說正確的廢話,歡迎關注、星標和置頂。

我們一起讀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