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浙江新昌縣大將鎮茅洋古村:地處海拔最高的菩提峰下,建村近千年


1、浙江新昌茅洋村地處新昌縣海拔最高的菩提峰麓,在新昌江上游。新昌江,古代又叫石橋溪,據民國《新昌縣誌》載:“天台山之水,由石樑入新,會於茅洋。此由天台入新之水也。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2、”東晉,天姥山道未開,石橋溪為杭越入台山之門戶,東晉高僧曇猷、定光,名士王羲之、禇伯玉等,經此而入石樑、萬年,轉而上華頂,下赤城。至唐代,石橋溪水道漸開,詩人們經石城寺禮佛、沃洲山探古,而後上天台石樑。由此,茅洋為剡至石樑、華頂之必經,故被稱為浙東唐詩之路水道。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3、唐代項斯有《寄石橋僧》詩:“逢師入山日,道在石橋邊。別後何人見,秋來幾處禪。溪中雲隔寺,夜半雪添泉。生有天台約,知無卻出緣。”劉長卿有《送少微上人遊天台》詩:“石橋人不到,獨往更迢迢。乞食山家少,尋鍾野路遙。松門風自掃,瀑布雪難消。秋夜聞清梵,餘音逐海潮。”寫的就是這一帶的風光。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4、代李光也曾讚美這裡的景色,說:“自天姥入石橋,路雖絕,而氣象殊勝,殆非人境。”為此,吟詩:“曉入天台訪石樑,縈紆嶺路繞羊腸。溪田溢水層層落,巖壑經秋步步涼。”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5、關於茅洋地名的來歷,2007年出版的《新昌縣地名志》說:“村居沃溪兩岸,溪邊長滿茅草,猶如一片汪洋大海,故名茅洋。”天台山蜿蜒東來,到此漸開,形成谷地,至九江潭則為兩山阻隔,形成隘口。石橋瀑布水急,遇颱風暴雨,山洪奔騰,洩水不暢,滯留成潭,茅草漂浮,而成“茅草漾波”之奇觀。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6、村中居民以石、丁、倪、俞四姓為多,丁氏從南洲遷此最早。據民國《新昌縣誌》載:在縣東茅洋村,有石氏思源堂、昌後堂,丁氏承裕堂。丁家祠堂是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7、而今古村茅洋依然是巷陌曲徑,小橋流水,古屋毗鄰,繚繚炊煙。保存完好的有清代古建築裡新屋臺門、外新屋臺門、丁家新屋臺門和八戶臺門等,而清晚期民居世美堂尤顯特色。據《新昌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資料彙編》稱:“該建築青瓦屋面,硬山造,坐北朝南,由正樓、左右廂房、前後天井組成。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8、世美堂正樓面闊三間二弄,明間五架抬梁外帶單步,七檁用四柱;山面穿鬥式,七檁分心用五柱,前簷柱立於重簷單步樑上。明間為廳堂,居中懸黑底金字‘世美堂’匾額一塊,落款‘光緒四年榴月穀旦’。次間內外各配兩扇格扇門窗。左右廂樓面闊各六間帶一弄間。南山牆為風火牆。室內三合土地面。條石壓簷口。天井卵石鋪築。建築用材粗壯,工藝講究,保存完好。”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9、該村始建於南宋寶慶年間,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村裡街頭巷尾有很多檀石路,為新昌裡面少數保存完好的村落之一,村落環境清潔,河道清澈。茅洋村環境優美,交通便利。茅洋江穿村經過。境內多山,特產茶葉、竹筍,竹木資源豐富。其中省級重點生態公益林6274畝,活立木蓄積量近5萬立方米,為新昌縣林業重點村。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10、小將鎮是國家級生態鄉鎮,茅洋村是全國綠色小康村、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群山懷抱中的茅洋,空氣清新,生態良好,也是當地森林休閒旅遊的線路之一。這裡的每棵樹、每隻動物、每條小溪,都是極具雄辯力的環保“活”材料。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11、茅洋,處在新昌與天台之間,四周都是層層疊疊的山。茅洋江的源頭來自天台華頂西側,穿過萬壑叢林,一路奔騰,以至於到了茅洋境內,竟生出一種幽靜的美麗。水時而一馬平川,清流如注,時而深潭激流,浪花飛濺。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12、茅洋有一些靜美如畫的古宅群,隨意散落在村裡,像一群滄桑的老人,注視著歷史的變遷。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13、除了石姓,丁也是茅洋大姓。茅洋頗具氣勢的臺門都來自這兩個姓,如丁家祠堂是一幢兩層高的磚木房子,著色的地面,圓拱的門洞,標榜著歐式的風格。丁家祠堂的周圍也有許多丁氏老宅。其實,茅洋古村形成於宋,繁盛於清,怪不得現存的建築也多為晚清風格。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14、隨意走過古村,都有驚喜的發現,簷下雙層結構的牛腿,雕花門窗、斷牆殘垣……而令人叫絕的是古建築的外牆。外牆的下半部分是用溪石砌的,上半部分用黃土壘成,小路是用鵝卵石鋪就的,這些棕黃圓潤的牆石十分光潔,幾乎纖塵不染,與地面的卵石交相輝映,在傍晚的夕陽下,像連接成的海里的波浪。走進古村的人們,忍不住拿出手中的相機,拍下這精美的瞬間。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15、茅洋村由茅洋、馬坑等、九江潭3個自然村合併而成,全村人口1278人、485戶,耕地面積977畝,山林面積19100多畝。茅洋江穿村而過。境內多山,特產茶葉、竹筍、花木,竹木資源豐富。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