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浙江新昌县大将镇茅洋古村:地处海拔最高的菩提峰下,建村近千年


1、浙江新昌茅洋村地处新昌县海拔最高的菩提峰麓,在新昌江上游。新昌江,古代又叫石桥溪,据民国《新昌县志》载:“天台山之水,由石梁入新,会于茅洋。此由天台入新之水也。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

2、”东晋,天姥山道未开,石桥溪为杭越入台山之门户,东晋高僧昙猷、定光,名士王羲之、禇伯玉等,经此而入石梁、万年,转而上华顶,下赤城。至唐代,石桥溪水道渐开,诗人们经石城寺礼佛、沃洲山探古,而后上天台石梁。由此,茅洋为剡至石梁、华顶之必经,故被称为浙东唐诗之路水道。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

3、唐代项斯有《寄石桥僧》诗:“逢师入山日,道在石桥边。别后何人见,秋来几处禅。溪中云隔寺,夜半雪添泉。生有天台约,知无却出缘。”刘长卿有《送少微上人游天台》诗:“石桥人不到,独往更迢迢。乞食山家少,寻钟野路遥。松门风自扫,瀑布雪难消。秋夜闻清梵,余音逐海潮。”写的就是这一带的风光。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


4、代李光也曾赞美这里的景色,说:“自天姥入石桥,路虽绝,而气象殊胜,殆非人境。”为此,吟诗:“晓入天台访石梁,萦纡岭路绕羊肠。溪田溢水层层落,岩壑经秋步步凉。”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

5、关于茅洋地名的来历,2007年出版的《新昌县地名志》说:“村居沃溪两岸,溪边长满茅草,犹如一片汪洋大海,故名茅洋。”天台山蜿蜒东来,到此渐开,形成谷地,至九江潭则为两山阻隔,形成隘口。石桥瀑布水急,遇台风暴雨,山洪奔腾,泄水不暢,滞留成潭,茅草漂浮,而成“茅草漾波”之奇观。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

6、村中居民以石、丁、倪、俞四姓为多,丁氏从南洲迁此最早。据民国《新昌县志》载:在县东茅洋村,有石氏思源堂、昌后堂,丁氏承裕堂。丁家祠堂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


7、而今古村茅洋依然是巷陌曲径,小桥流水,古屋毗邻,缭缭炊烟。保存完好的有清代古建筑里新屋台门、外新屋台门、丁家新屋台门和八户台门等,而清晚期民居世美堂尤显特色。据《新昌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汇编》称:“该建筑青瓦屋面,硬山造,坐北朝南,由正楼、左右厢房、前后天井组成。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

8、世美堂正楼面阔三间二弄,明间五架抬梁外带单步,七檩用四柱;山面穿斗式,七檩分心用五柱,前檐柱立于重檐单步梁上。明间为厅堂,居中悬黑底金字‘世美堂’匾额一块,落款‘光绪四年榴月穀旦’。次间内外各配两扇格扇门窗。左右厢楼面阔各六间带一弄间。南山墙为风火墙。室内三合土地面。条石压檐口。天井卵石铺筑。建筑用材粗壮,工艺讲究,保存完好。”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

9、该村始建于南宋宝庆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村里街头巷尾有很多檀石路,为新昌里面少数保存完好的村落之一,村落环境清洁,河道清澈。茅洋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茅洋江穿村经过。境内多山,特产茶叶、竹笋,竹木资源丰富。其中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6274亩,活立木蓄积量近5万立方米,为新昌县林业重点村。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


10、小将镇是国家级生态乡镇,茅洋村是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群山怀抱中的茅洋,空气清新,生态良好,也是当地森林休闲旅游的线路之一。这里的每棵树、每只动物、每条小溪,都是极具雄辩力的环保“活”材料。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

11、茅洋,处在新昌与天台之间,四周都是层层叠叠的山。茅洋江的源头来自天台华顶西侧,穿过万壑丛林,一路奔腾,以至于到了茅洋境内,竟生出一种幽静的美丽。水时而一马平川,清流如注,时而深潭激流,浪花飞溅。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

12、茅洋有一些静美如画的古宅群,随意散落在村里,像一群沧桑的老人,注视着历史的变迁。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

13、除了石姓,丁也是茅洋大姓。茅洋颇具气势的台门都来自这两个姓,如丁家祠堂是一幢两层高的砖木房子,着色的地面,圆拱的门洞,标榜着欧式的风格。丁家祠堂的周围也有许多丁氏老宅。其实,茅洋古村形成于宋,繁盛于清,怪不得现存的建筑也多为晚清风格。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

14、随意走过古村,都有惊喜的发现,檐下双层结构的牛腿,雕花门窗、断墙残垣……而令人叫绝的是古建筑的外墙。外墙的下半部分是用溪石砌的,上半部分用黄土垒成,小路是用鹅卵石铺就的,这些棕黄圆润的墙石十分光洁,几乎纤尘不染,与地面的卵石交相辉映,在傍晚的夕阳下,像连接成的海里的波浪。走进古村的人们,忍不住拿出手中的相机,拍下这精美的瞬间。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


15、茅洋村由茅洋、马坑等、九江潭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人口1278人、485户,耕地面积977亩,山林面积19100多亩。茅洋江穿村而过。境内多山,特产茶叶、竹笋、花木,竹木资源丰富。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