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哪個對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起著決定作用?

寒江孤影客


教育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那麼我們今天重點來說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首先學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礎上進行的。誇美紐斯就提出,家庭教育是母親膝前教育。這表明了:第一,家庭教育從小抓起;第二,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礎。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做基礎,孩子接受學校教育,會遇到很多坎。因為,一旦孩子進入學校以後,學校都要以它特有的模式,按既定目標,去進行有計劃的、統一的再造性“加工”。這時家庭教育給予孩子在品質、習慣、興趣、愛好等方面的素養,就能夠顯現出特有的效能來了。我們從中可以發現有的孩子順理成章,顯得較為容易,有的孩子則需要經過許多艱難曲折,才能有所成就。

其次,僅僅靠學校教育是不可能單獨把孩子教育成材的。因為孩子的活動場所不僅僅在學校,還要在社會上、家庭生活裡。學校、社會、家庭都要給予他們以影響,特別是家庭的教育和影響,不管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它的教育和影響作用絕不會因為有了學校教育而喪失。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在學校裡受到老師的正向教育,比如,最簡單的過馬路走橫道線、依次上車,然而雙休日和家長上街,跟著家長小聰明過馬路、搶座位一次,那麼所有原先的學校教育效果就變樣了。因此,有教育工作者嘆道:5+2=0 ,也就是說,老師五天的學校教育效果,不抵家長二天生活教育的影響。所以只有優化家庭教育,實現雙向配合,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和良性循環,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育效果。

再次,學校教育很難顧及到每個學生在思想水平、道德素質、身心特點等方面的差異。我們的家長不僅熟悉自己子女的行為習慣、思想品德狀況,而且也熟悉自己子女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特徵。可以說,每位家長不僅具有對其子女進行有效教育的優越條件,同時也應負擔起教育子女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也只有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緊密地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對孩子的成長與成才進行成功的教育。

最後,學校教育會受到家庭教育的制約。現在很多老師和家長會反映現在不少孩子的學習依賴心重、行為習慣差、人際交往關係緊張等情況,其實這些問題的成因,和孩子早期的家庭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兩種家教,換來的是兩樣人生。

所以,我們說:孩子之所以不一樣,是因為他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父母。有人對北京市108名優秀中學生做了調查,這些學生不但學習成績優異,而且有理想、有抱負,有些剛到18歲就入了黨。他們之所以成為優秀學生,很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家長的言傳身教。這些孩子的家長本人思想作風好,文化修養好,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而據上海市少管所對137名犯罪青少年的調查表明,不少犯罪青少年中,家庭主要成員作風不端,有劣跡行為的佔相當的比例。著名的德國教育學家福祿培爾曾說: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當權者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這話很富哲理性,深刻地說明了家長在子女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和肩負的重要使命。

(三)家庭教育要和學校教育形成合力

(1)家庭教育要主動配合學校教育

為了使廣大家庭能從正面制約學校教育,促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與學校搞好配合、形成合力。只有如此,才能順利地完成育人的艱鉅任務。如果“各吹各的調”,互相矛盾,教育力量就會抵消,甚至造成孩子思想混亂,無所適從。這就如同雕刻大理石,如果大家都按自己想象中的形狀你一鑿、我一鑿,誰也不顧誰,這塊大理石就會成為一塊廢料。只有大家都按同一藍圖去雕刻,大理石才會成為一個美麗的形體。因此這就要求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統一認識、統一步調、分工合作、密切配合。

在家庭與學校的配合方面,家長應該主動一些,應該多向學校靠攏,多向老師請教。這是因為: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有專業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論方面往往比家長高出一籌,而我們當家長的多數人不搞教育工作,沒那麼多時間看教育理論的專業書籍;教師教育過的孩子成百上千,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我們一輩子才養活一個孩子,眼界難免狹窄;教師能夠從幾十個學生的比較中鑑別孩子的優缺點,而我們家長卻只看到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估價往往容易偏頗。

家長配合學校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主動到學校去拜訪老師:主動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實際情況和表現,有助於我們家長掌握教育孩子的主動權,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性和同步性。建議家長最好一兩個月到學校去一次,瞭解一下孩子的情況。

2、向學校正確的教育觀念靠攏:學校是教育機關,有上級制約,學校開展的教育活動一般來說都是在正確的教育思想指導下進行的,體現了正確的教育原則,因此家長應該向學校的教育觀念靠攏,主動改變教育觀念,與時俱進。

3、虛心向老師請教,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一般來說,教師的教育經驗比家長豐富,是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因此家長虛心向老師請教,不但可以學到很多教育方法,還可以借用學校的力量教育孩子,從而形成一個合力。

(2)學校主動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

一則“日常生活中,孩子出現異常情況時,您首先會求助誰?”的家長調查顯示:家長首選是學校的老師。所以,學校肩負著培育學生成才重任的同時,也同時承擔著指導家庭教育工作的責任。學校指導家庭教育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


香草味兒kiki


我覺得教育隊伍的從業者有些奇怪。

比如說,有的學校和老師認為,我培養出了什麼樣什麼樣的有出息的學生,考入清華北大之類名校,我都不好意思說,這些學生真的是你的培養出來的嗎?就算說這些學生完全是老師培養出來,那麼,也不都是你培養出來的,從幼兒園到高三年,要經歷多少個學校才能造就一個像樣的學生,要多少的老師才能成就一個考入清華北大的學生?哪怕我看到教學水平非常糟糕的學生也會如此自以為。可是,一說到那些畢業出去的學生中違法亂紀禍害周圍人的學生,老師卻說,這些學生家庭教育太失敗了,我接手的時候就是非常糟糕,就不是好貨。

那我就不知道,為什麼同樣是你的學生,好的學生是你培養出來的,差的學生為什麼卻是家庭培養的?為什麼標準會不一樣呢?

從教育學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心理學和榮格的深層心理學的理論來看,一個人的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家庭已經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已經奠定了基礎,我平常經常利用學生來倒推學生家庭的溝通模式和父母的個性,一般情況下,推斷還是基本上比較正確,說明一個學生他的成長的模式是由家庭決定,後期老師只是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雖然能夠有所改變,但改變的幅度卻是很小。

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從幼年的記憶推斷出這個學生長大之後的各種行為模式和各種偏好。

所以,你的班級和你的教學生涯中出現一個好的學生,應該說主要還是家長做出了貢獻,同樣,出一些大的問題主要也是家庭教育出問題。老師最主要的作用是在學生懵懵懂懂的時候,給予點撥,在學生個性可這樣塑可那樣塑的時候給予引導。

比如說一個崇尚暴力的人,你可以建議他去參軍,他去屠宰場工作,去參加體育競賽等等,成為利國利民的人,而不是坐等他們變成一個街頭混混,這對家庭和國家都是損失。


門前海藍藍


個人認為,家庭教育對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起決定作用。

1.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在家長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會學習家長的行為做法。兒童對父母的模仿,不光是左立行走上的,甚至還會滲透到學習中。

如果家長喜歡玩手機,打網遊。孩子也會受到“鼓勵”,對於網絡抱有開放的態度。但是,孩子畢竟還小,分辨不出網絡上的好壞。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接下來的處理方法,直接決定了孩子未來的發展。

如果家長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批評孩子,或者一棒子打死,嚴令禁止孩子上網。就會讓孩子覺得不公平,無法樹立家長的權威。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要改變自己生活中的壞習慣。同時,在家裡,家長要常常看書學習充實自己,來為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

2.家長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和孩子生活的過程中,家長會對孩子傳達自己的感情。要知道,孩子其實是很敏感的。

很多家長都喜歡“別人家的孩子”,但是家長是否想過,你的孩子也是他人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尤其是中國的家長,總是喜歡打壓孩子的自信心。

家長批評孩子,一次兩次還好,這種情況多了,就會讓孩子變得不自信。嚴重的還會產生自卑的心理。尤其是心思敏感的女孩,如果家長不予以鼓勵,她們甚至會難以和外界溝通。

有時候,家長對孩子一個肯定的眼神,或者是一句“真棒”,都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

3.相比於老師,家長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最長

在家裡,家長總是以自己為中心,忽視孩子的情況。家長朋友們一定要給予孩子空間,來養成孩子獨立的人格。

通俗來說就是,在孩子專注於某件事情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打斷孩子。比如,週六放假孩子正在家裡看課外書,家長一會兒切點水果端來,一會兒熱杯牛奶,這些都是在打斷孩子。

我能夠理解家長對於孩子的關心,但是家長時刻以自我為中心的這種“關心”,往往會讓孩子感到煩惱,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對家庭產生怨懟,不聽家長的任何建議。

對於孩子各項能力的考察,其實家長做起來比老師更加的便利。

總之,家庭教育對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雖然每個家庭能夠為孩子帶來的物質條件不同,但是優秀的家長往往能給孩子創造更豐富的精神世界。


蓮池微課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學有所成,將來為社會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體現:

  1. 學習方向上一致。
  2. 做人方向上一致。
但是可悲的是,我們很多的家長因為不懂教育不會教育,往往是和學校背道而馳的,所以說才有了5+2=0的說法。

如:孩子小的時候,老師給孩子們講,要愛護昆蟲啊,愛護小動物啊等等。但當孩子們發現一隻漂亮的蝴蝶趴在櫥窗上的時候,興匆匆的叫,媽媽,媽媽你快來看呀,這隻蝴蝶可漂亮了。媽媽跑過來拿著蒼蠅拍,啪嘰一下就拍死了,孩子哭喪著臉,不知說什麼好?

想一想,這位媽媽難道拍死的只是一隻蝴蝶嗎?你拍死的是孩子幼小的心靈,你拍死的是她對生命的熱愛,我們無知的媽媽卻渾然不知。

還有的孩子為了探索收音機裡邊到底有沒有人,結果把收音機拆的稀巴爛而遭毒打,從此孩子再也不敢亂損壞東西了。

你說這樣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能有探索精神嗎?孩子對未知的東西充滿好奇、充滿興趣,他的這種探索精神是值得我們去鼓勵的、去肯定,然而正因為我們不懂孩子,不瞭解孩子,才做出這樣的傻事。

讓孩子從此變得普通。

但是我們沒有不希望自己孩子好的,就僅僅是因為不懂教育。才去打壓他們的積極性,扼殺他們的求知慾,泯滅他們的天性,導致孩子從此一蹶不振。

所以我認為對孩子起決定性作用的還在於家庭教育。

尤其是在目前倡導家校共建的情況下,家庭教育更尤為重要,孩子往往是,不是看你說了什麼,而是看你做了什麼,正是人們常說的,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表現:

【1】父母自己一邊打麻將,一邊嘴裡喊著讓孩子趕緊去寫作業。

【2】自己對父母指手畫腳,卻讓孩子以後有孝心,有愛心,懂尊重。

所以我們想要讓孩子成為怎麼樣的人,首先我們自己先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會慢慢的潛移默化地植入到孩子們的心中。

只有這樣才能和學校做到相互統一,最終達成我們的目的。


非你莫屬20


教育始於家庭,從人的發展序列而言,家庭是個體生命成長最初始的場所。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最大的區別在於:第一,家庭教育是個別化的教育,針對孩子個別的關注、指導和教育,必須由家長來完成,學校無法替代;而學校則是面向大多數學生的教育,提供的只是一個公共的、普遍的教育,需按照統一進度、統一的課程,很難真正關注每一個兒童的差異。第二,家庭教育是終身性、示範性的教育。從生活時空來看,多數時間孩子是在家與父母一塊兒度過。學校對於孩子只是人生的一小段,因此家庭環境對一個孩子成長的影響比學校要大得多、長得多。第三,從教育內容上看,與學校主要是傳授知識不同,家庭教育的任務主要是生活教育、人格教育和行為養成教育。第四,從法律責任和權利義務上看,孩子與家長具有天然血緣關係,這是學校、老師無法替代的。

作為家長對於孩子的培養,重要的不在於孩子能考多少個100分,而在於把他培養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讓孩子對生活和學習充滿熱情。所以對於將來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家庭教育,當然學校教育也很重要,如果能相輔相成是最好了。


育兒小能手阿毛


家庭教育對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起著決定性作用。但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又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學校教育主要是專業的人員的承擔,通過專門的機構,然後進行明確的目的,系統完善,組織嚴密,其直接的目標是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的實踐活動。而一般家庭教育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父母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和語言對孩子施加影響,通常所說的家庭教育包含:父母與子女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裡,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能使孩子受益終生,而這些都是靠家庭培養的。堅強的意志品質,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際關係,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這些優秀品質要靠父母言傳身教和正確的指導。同樣的學生,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更優秀。家庭教育主要是讓孩子學會自理,為人處世的道理。通過孩子的言行舉止能反映出家長的習慣,樹立一個好榜樣,我們必須講文明和禮貌,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

家庭教育決定了孩子的性格、人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孩子學習的階段性來講,孩子最初學習模仿的對象就是父母。他的為人處世、接人待物就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就是這個意思。父母對孩子施加的影響更多的表現在品性、性格、自信程度等方面。也就是說,家庭教育決定了孩子將來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蘑菇貓仔仔


家庭教育是從孩子出生開始,貫穿孩子的一生,而學校教育從幼兒園最高到碩士結束,只佔據人生一小部分的時間,而且上學期間家庭教育也會輔助配合,所以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鋪墊,也是學校教育的延續和拓展。但是對孩子人生髮展的影響,二者同樣重要。

家庭教育引導孩子性格養成

對於孩子性格以及行為習慣的養成,父母的教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出生到會行走、說話,父母教導孩子如何分辨善惡、判斷是非對錯,家庭氛圍對於孩子的性格形成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所謂三歲看老,幼兒時期的一些行為舉止就可以大致上判斷他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告訴孩子道理併為之樹立榜樣,讓其在孩童時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會讓孩子終生受益。

學校教育培養孩子思維方式、學習知識

學校老師主要是傳道授業,在學校孩子學習課本知識、瞭解生活常識以及培養思想品德,以每一個孩子都品學兼優為目標。更高一點層次,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系統專業知識的學習會決定他以後在社會扮演什麼角色、步入何種崗位,對孩子影響深遠。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孩子成為德才兼備、對社會有用的人,德和才二者缺一不可,品德性格的培養家庭教育至關重要;知識的獲取學校教育更關鍵。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閱讀,更快獲取更多信息可以關注賬戶,評論和點贊👍是不斷更新的動力,謝謝!

雅奕vlog


2015.12.11日:晚飯的間隙,看央視的新聞聯播”兩年前復旦大學投毒案的林森豪2015.12.11日被執行死刑“,從“藥家鑫到林森豪”,再一次拷問中國式的教育對成功的概念的定論,一個孩子的成功,離不開“三教一體”(即: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一個孩子的成功與否的標準,不應該是“孩子考上了什麼大學?研究生?博士生?而應該"以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為終極目標,以培養孩子梳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榮辱觀以及理想信念教育"為成功的標準和終極目標......

節選自《往事如煙:兒女艱辛求學路 酸甜苦辣誰人知》:

......

九. 二十餘年我個人的一些體會和心得:

在經歷孩子從“優—差—優—差—優”曲折、艱辛、漫長、孤獨、堅守的過程中,我體會頗深:從小學升中學升高中到進入大學,每一次學習環境變化的時候,是家校溝通最關鍵的時候,也是最薄弱的環節,也是孩子最容易出問題的時候。如果此時的家校溝通互動有效、成功,將改變孩子的一生,只可惜大多數家長和學校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一個孩子,尤其是在小升中升高這兩個階段,他們有共同的天性,渴望得到老師的讚賞,同學的認可。此時老師一句讚賞、褒揚的話可能改變孩子的命運(即使最差的孩子也有值得表揚的地方),從而激勵他們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儘可能最大限度的挖掘潛能,及早發現各種問題並正確及時處理,教會他們如何面對困難,面對挫折,身心健康的成熟、成長。

做為一個家長,我認為:無論在學習的各個階段,生活上的過分關心照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瞭解孩子的思想動態、行為習慣,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方法去溝通交流,及時發現並解決各種問題,相互理解、信任、尊重,營造一個溫馨健康、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家庭氛圍,相對寬鬆自由的成長空間,多鼓勵讚賞,少批評、訓斥,當然道德品質方面的錯誤不能遷就,幫助孩子制定長期目標,並適時調整制定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短期目標,通過短期目標的實現來學會建立自己的自信體系,最終達到長期目標的實現。這是我二十餘年的一些體會與心得,也是我二十餘年的心路歷程。

教育應該包括“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三教一體。在三教一體中,家庭教育應該占主導地位,而現實令人尷尬的是,家庭教育的功能幾盡喪失,將存在問題推向上游“學校教育”和下游“就業市場”……中國式教育功利化,難言而苦澀……


職業保險經紀人廉為民


我是均姐,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哪個對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起著決定作用,為什麼?



我認為家庭教育對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起著決定作用,因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1、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

孩子從剛出生開始,就有意無意地接受家庭的教育以及家庭的氛圍。從那個時候開始,孩子就開始學習,甚至模仿家庭裡面每一個人的語言以及行為。

2、家庭裡的每一個成員都是孩子的老師

孩子從小就在家庭裡面長大,這個家庭裡面的每一個人都是孩子的老師。家庭裡面充滿了歡聲笑語,孩子就會寬容大方;家庭裡面充滿了戰火硝煙,孩子就會脾氣暴躁;家庭裡面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夠自律,孩子也無意中學會了自律。

3、家庭教育主要是品德的教育,學校教育主要是知識的教育

孩子從生下來到懵懂無知,到長大上學,這段時間都是父母在各方面(品德、挫折、行為、思想)教育孩子,到了孩子上學的年齡階段,品德、行為都已經定型。

學校教育老師雖然說也有在思想、品德,以及行為上的教育,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在知識上的教育。

我一個朋友的孩子和我女兒就在同一個班上,我女兒自信、陽光、充滿朝氣、成績拔尖,但是我朋友的孩子自卑、滿嘴謊言、學習不肯吃苦,成績基本上是墊底。她兩從小就一起長大,一起上幼兒園,一起上小學,兩個人的差距那麼大,就足以說明,只有家庭教育才是最根本的。

綜上所述,均姐認為家庭教育是本,學校教育是標。只有家庭教育才對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起決定作用。

你們覺得均姐說的對嗎?如果有不同意見,可以在下方留言關注,如果喜歡也可以轉發評論。


鄰家均姐姐


中國的教育,一定程度而言,學校與家庭教育並沒有很好的結合到一起。父母喜歡把教育孩子成長的責任推給學校,而學校所能盡到的責任也極為有限。

學校教育,主要是教育學生如何做事,培養適應社會規則的能力,讓他們學習如何去做一個社會工作者,貢獻者。主要教育的是一個孩子未來的生存技能!

家庭教育,主要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為人處世,一個孩子正確價值觀能否養成,父母的言行舉止,原生家庭生活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

如果學校教育不到位,即使孩子懂得如何做人,卻不會做事,沒有生存技能,進入社會也很可能是個低能兒。如果家庭教育不到位,即使孩子是個學霸,技能過硬,進入社會也很容易走向歧途。

如今中國教育所面臨的問題是,對於孩子的教育,“父母沒空管,學校不敢管”!

如此一來,對於一個孩子而言,無論是做事,還是做人,都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一個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就很容易陷入矛盾,要麼不會做事,要麼不會做人。

所以,最好的教育是,來自於學校和家庭教育相結合,做好一個人的同時,去積極學習知識,技能,將來才能更好的進入工作崗位,做一個合格的工作者。

家庭教育是前提,學校教育是基礎,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兩者共同發力,孩子才能更好的進步。家庭教育在於引導,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學校教育在於灌輸,灌輸適應未來的科學理論知識。兩者相輔相成,才能造就祖國未來的棟樑之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