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年羹堯被處決後,官員抄家時發現7個字,雍正知道後反應如何?

繠鷽_á孏靜


年羹堯,字亮工,是雍正皇帝的心腹大臣,在胤禛執政期間擁有著很大的權勢,後來被富貴地位迷花了眼的年羹堯日漸跋扈,最後被胤禛下獄賜死。據說,在年羹堯伏法後,雍正派人搜查年羹堯府第時發現了7個字——“皇帝揮毫不值錢”,得知此事的雍正皇帝非常的生氣,當即把寫字的人下令處死了。

這件事是否真實,我們已經不能考證,但年羹堯和雍正皇帝之間從真誠熱烈到互相忌憚防備的情誼變化,令人十分唏噓。

康熙執政末年,皇子們對皇位爭奪進入了白熱化,最後老四胤禛打敗了其他的兄弟成為了下任皇帝,在他爭位過程中,有一位大臣的功勞是不可取代的,他就是年羹堯。

年羹堯是雍正的寵妾年貴妃的哥哥,出身漢軍旗的年氏家族在康熙年間被皇帝劃分到雍親王的旗下,年羹堯自然的站在了雍正的陣營中,為胤禛登基成為皇帝立下了汗馬功勞,是他的心腹大臣之一。

年亮工能文會武,提筆能書寫錦繡文章,上馬能帶兵打仗。康熙39年時參加科舉考試得中進士,是學子中數一數二的人物。不到而立的他,有著非常光明的前途。在康熙末年清朝與準噶爾的戰爭中,胤禛推薦年羹堯任川陝總督一職,既可以為大戰提供糧草而立功,又能制衡執掌軍權的老十四胤禎。年羹堯也不愧他文武全才的名號,在這一次戰爭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勞,為胤禛順利繼位奠定了基礎。

康熙去世之後,胤禛成為繼任者,登上了清朝皇位。此時,雍正和年亮工的關係正處於蜜月期,他將其稱為恩人和家人,對他十分禮遇。皇帝的厚待讓年羹堯也是十分感動,發誓要好好報答帝王的賞識。 但隨著年亮工的權力越來越大,功績越來越高,他也忘記了自己的初心,變得日益貪婪狂妄。他憑藉自己的權勢向朝廷的其他官員收受賄賂,可以說是雍正時期的“和珅”。而且他還自視甚高,不但輕視其他的皇室宗族,還要求別的官員跪下迎接他。

更重要的是年羹堯對雍正的態度,因為皇帝對他的厚待,他對帝王的態度也不如以前尊敬了,甚至後期他在拜見雍正時都不再行君臣之禮。

這種行為就讓胤禛不能接受了,雖然他早就說過要免了年羹堯的禮節,但自己主動和年羹堯主動的差別就很大了。雍正感覺年羹堯變的不尊重自己,這一點就犯了他的忌諱,也就是從那時起雍正在心裡對年羹堯起了嫌隙。

後來年羹堯變得越來越狂妄,雍正對他的不喜也日益增加,就有了除去年亮工的想法,他為年羹堯羅列了90多條罪狀後將其賜死。 一代權臣年羹堯就這樣消失在了歷史的風雨中,可能有人不理解皇帝看到那7個字就如此生氣的原因?其實,我們現在社會和封建皇權社會並不相同,在古代皇帝就是所有人的天,是每一個人都要尊重崇拜的對象。年羹堯保留著“皇帝揮毫不值錢”7個字,也就是在說皇帝不值得重視,這是對皇帝和皇權的蔑視和褻瀆,雍正皇帝如此生氣也就不足為奇了。


凡塵了事


年羹堯一生立下無數戰功,在中年時期位極人臣,可以說是風光無限。他率軍平定西藏亂事,平息了青海羅卜藏丹津。解決了清朝多年來,一直頭疼的難題。

雍正繼位後,更是對年羹堯百般恩賜。只是年羹堯擁有權力後,漸漸變得驕傲自滿。最終引起雍正不滿,以三尺白綾,結束了他的一生。而在給年羹堯抄家的時候,又發現了七個字,引來了另一番禍患。

說這七個字之前,得先說下年羹堯和雍正的關係轉變。

很多人不知道,年羹堯在當撫遠大將軍之前。在康熙三十九年的時候,就已經憑藉自己的本事,考上了進士。可以說,年羹堯是有勇有謀,而且飽讀詩書。

正是因為自身本事足,才會先後得到康熙、雍正兩位皇帝的喜愛。雍正繼位後,年羹堯屢立戰功。從四川巡撫再到撫遠大將軍,賜封一等公,前後也僅僅花了16年。這樣的晉升速度,在當時的難以想象的。

雍正對其極為看重,對年羹堯的寵信,一時之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年羹堯和雍正的關係開始惡化,其實是從雍正二年開始的。當時年羹堯立下大功,雍正派王公大臣去迎接他。他竟然十分傲慢,根本不將大臣們放在眼裡。

面見雍正之時,舉止也沒有臣子的表現。加上京城之中,一直有風言風語。終於惹怒了雍正。僅僅用了一年,年羹堯從風光無限,就變成了過街老鼠。其實,年羹堯的結局,早在之前就埋下了伏筆。在他家發現的七個字,其實就是證據。

這七個字,到底是什麼?雍正知道後的反應如何?

年羹堯死後,雍正派官員去抄家。這一去,就發現了年羹堯的秘密。在年羹堯的家中,有一本叫做《讀書堂西征隨筆》的書籍。

這是他的幕僚汪景祺,為了拍年羹堯的馬屁,才寫下了這本書。裡面有七個字,是“皇帝揮毫不值錢。”正是這七個字,讓雍正震怒。將汪景祺殺了,頭顱甚至還掛在城門口多年。連他的家人都被殃及,全部發配寧古塔為奴。

這也不能怪雍正,因為這七個字,諷刺的是康熙皇帝。當年康熙皇帝南巡無錫,遇到一個文人。康熙皇帝見到此人頗有才情,便為其提了一首詞。但那個文人,覺得這首詞有些淺薄,便把這件事記了下來。

而汪景祺得知這件事後,便做了一首詩。“皇帝揮毫不值錢”,就是這首詩的第一句。汪景祺藉著諷刺康熙皇帝,來討好年羹堯。如果年羹堯是個本分的臣子,早就將他殺了,結果反而將他納為幕僚。可見在年羹堯的心裡,就已經不拿雍正當主子了。

年羹堯之死,其實說白了,是他花樣作死。當奴才,就要守奴才的本分。他在得到權勢之後,不懂得韜光養晦。反而大肆斂財,培養自己的小勢力。從汪景祺送他的這“七個字”,也能看出一二。說句難聽的話,他不死誰死呢?


十點歷史君


事情是這樣的:

當年年羹堯被朝廷羅列92款大罪後沒多久就被雍正賜死獄中。年羹堯死後,朝廷派人去查抄年府,在年府中,官員發現七個字,這七個字是“皇帝揮毫不值錢”。

據說這七個字是汪景祺寫的,當雍正得知後氣的口吐鮮血,於是他大怒之下也將汪景祺處決了。


關於這段記載到底是不是真的已經無從考證,但正史上關於汪景祺也確實有這麼一段類似的記載:

汪景祺少年即成名,本身很有才華,也很恃才傲物,一般人根本看不上,後來機緣巧合之下認識了年羹堯,受年羹堯的賞識而當了他的幕僚,對於年羹堯,汪景祺是非常的崇拜,跟隨他的這幾年,汪景祺寫下了《西征隨筆》一書。

這本書記載了汪景祺隨年羹堯西征時途中親歷見聞,還有政治軍事等各方面的史事。

但除了記載這些所見所聞之外,汪景祺還在書中極力誇讚年羹堯,甚至在書中稱年羹堯是“宇宙第一偉人”,還說歷代名將郭子儀、裴度等人“較之閣下威名,不啻螢光之於日月,勺水之於滄溟。蓋自有天地以來,制敵之奇,奏功之速,寧有盛於今日之大將軍哉!”不得不說,汪景祺這馬屁拍的著實很有才華!


也因為這些內容,年羹堯非常的喜歡,於是就收藏了這本《西征隨筆》,但是汪景祺除了在書中稱讚年羹堯外還時不時的譏訕清代統治者。

當朝廷官員查抄年府時,這本書就被抄了出來。可以想象到,當雍正皇帝看到這本書上對清朝統治者的譏訕之詞和對年羹堯的稱讚之詞後會有多生氣!

後來雍正在首頁題字:“悖謬狂亂,至於此極!惜見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種得漏網也。”,沒過多久,汪景祺便因“作詩譏訕聖祖仁皇帝,大逆不道”被梟首示眾,腦袋被懸掛在菜市口的通衢大道上,一掛就是十年。直到雍正駕崩乾隆上臺,經左都御史孫國璽上書,才將王汪景祺的頭顱擇地掩埋。


所以“皇帝揮毫不值錢”或許就是這本《西征隨筆》中對清朝統治者的譏訕之詞吧!


鹹魚閒聊


答:準確地說,是年羹堯被雍正賜死獄中後,朝廷官員到年府抄家,發現了一本書,書中有七個字特別刺目,不,是特別刺心,讓雍正氣得七竅生煙,大發雷霆,後果很嚴重。

這本書,是年羹堯的幕僚汪景祺著作的《西征隨筆》。

從很大程度上說,年羹堯落到身敗命裂的地步,與汪景祺不無關係。

汪景祺本是一介寒儒,自視極高,不屑與一般人交往,也無心科考仕途。

按理說,是不能掀起什麼樣的風浪的。

年羹堯是雍正朝的大將軍,官至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加封太保、一等公,權傾一時,威震一方,因此得到了汪景祺的景慕。

汪景祺不辭勞苦,千里迢迢地前去投奔。

注意,很多人以為,年羹堯既然為大將軍,那他就是武人出身,功名和官職都是靠在疆場上一刀一劍拼殺出來的。

這個想當然的看法是錯的。

年羹堯是安徽鳳陽府懷遠人,妥妥的文人出身,康熙三十九年進士,後改隸漢軍鑲黃旗。

年羹堯和汪景祺相見,談詩論對,暢談古今,越聊越投機,越聊越對胃口,從此視如心腹知己,形影不離。

汪景祺的《西征隨筆》就是在追隨年羹堯西征時,記錄途中親歷見聞,以及抒發政治、軍事等各種見解的筆記書。

汪景祺對年羹堯推崇備至,在書中極力誇讚年羹堯,說年羹堯是“宇宙第一偉人”,甚至鼓動年羹堯造反。

事實上,雍正在修理年羹堯時,就風聞汪景祺的一些作派了,但沒抓到實質把柄。

當抄出這本《西征隨筆》,那裡面的罪證那是一抓一大把。

當然,前面說,最讓雍正氣歪鼻子的是七個字:皇帝揮毫不值錢。

這七個字有什麼典故嗎?

原來,康熙當年南巡無錫,有一個姓杜,名詔,字紫綸的諸生,極度渴望拍馬屁,他在道路邊跪獻頌詩。康熙讀了,龍心大悅,賜御書綾字。杜詔小心翼翼地捧回家,供著、奉著。杜詔的一個朋友看了康熙的題詞,認為皇帝的文墨不過如此,大為鄙夷,作了一首七言絕句進行譏諷,開頭第一句就是“皇帝揮毫不值錢”。

也就是說,這首詩並非汪景祺原創,但汪景琪卻認同詩裡的意思,煞有介事地摘錄上自己的《西征隨筆》中去,明顯含有訕君之意。

雍正一看這個狗屁文人如此無禮,氣得三尸神暴跳,下令將汪景琪梟首示眾,其家人被髮配到寧古塔永世為奴。


覃仕勇說史


雍正三年,年羹堯因將四字成語“朝乾夕惕”寫錯,雍正帝大發雷霆。朝廷官員都知道雍正皇帝要收拾這位,為滿清立下汗馬功勞的重臣。於是紛紛落井下石,羅列了96條罪狀,最終年羹堯被雍正皇帝賜死並沒收家產,可謂是雍正在位期間第一筆“文字獄”。

據《清世宗實錄》記載:年羹堯非粗心者,將朝乾夕惕寫作夕惕朝乾,是“直不欲以‘朝乾夕惕’四字歸之於朕耳。

然而當執行官福敏去抄家的時候,意外的發現一本書《西征隨筆》,其中一篇文章《上撫遠大將軍一等公陝甘總督年公書》中有七個字:“宇宙之第一偉人”。這還了得,這本書將年羹堯比喻成月亮,太陽,而歷史上著名的大將都只是星星。同時另外一篇文章《詼諧之語》中更有大逆不道之語,也是七個字:“皇帝揮毫不值錢”。於是福敏覺得事關重大,立馬向雍正帝彙報。

據《西征隨筆》記載:皇帝揮毫不值錢,獻詩杜詔賜綾箋;千家詩句從頭寫,雲淡風輕近午天。

雍正帝看到這七個字,怒火中燒

雍正帝拿到這本《西征隨筆》,仔細閱讀之後,大發雷霆,雍正想著:年羹堯是第一偉人,那我算第幾,這不是說我不如年羹堯麼?於是就又想到年羹堯這幾年的行為,頓時氣不打一處來:

(《西征隨筆》)

  • 年羹堯持寵而驕。蒙古王公和額駙見到年羹堯必須跪拜,在赴京途中,他令直隸總督李維鈞、陝西巡撫範時捷等跪道迎送。哪怕王公大臣下馬向他問候,他也只是點點頭而已。雍正覺得這點年羹堯做的比較過分,清朝的規定是聖諭到達的地方才需要地方大員跪拜,而年羹堯的舉動無疑是僭越之舉。朝廷風言風語時不時傳到雍正耳朵裡,只是礙於年羹堯的軍功,默默的承受著。

  • 收受賄賂,貪贓枉法。年羹堯在當時文武官員的任選上,要求自己所保舉之人必須優先,而且雍正帝對於年羹堯的請求都一律准奏。因此被稱之為“年選”。所以在陝甘四川等西部地區形成了以年羹堯為首的勢力集團,這嚴重威脅雍正的皇權。在雍正正值大力整頓吏治時期,賣官鬻爵的事情年羹堯也是手到勤來:直隸總督趙之垣為了投入年羹堯門下,先後賄賂了年羹堯20萬輛白銀,最終查抄年羹堯時其財富擁有百萬之巨大!

這還不是讓雍正最氣憤的,關鍵是這本書裡,還有另外七個字,簡直要讓雍正罵街!什麼叫“皇帝揮毫不值錢”?要知道整個大清朝,如果有誰得到皇帝的墨寶,那可是天大的恩賜,裱起來那絕對是尚方寶劍,在當地就可以橫著走了。可是居然有人說皇帝的墨寶一無是處,這不是讓給雍正上眼藥嗎?而且說得還是康熙帝!於是怒火中燒,下令徹查到底是誰寫的大不敬之詞。最終官員鎖定了“肇事者”,舉人汪景祺。

(雍正劇照)

汪景祺跟年羹堯的關係

汪景祺,康熙五十三年中舉人,恃才傲物,目中無人。他的父親汪霖,曾任戶部侍郎,兄長汪見祺,曾任禮部主事。可以說本來他也能算得上是個地方官二代,但是仕途不順,這或許也是他寫出皇帝揮毫不值錢的一個可能原因。

雍正二年初,汪景祺給時任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寫了自薦信,極盡歌功頌德之能事。在這封自薦信裡就寫了年羹堯是宇宙之第一偉人,比郭子儀之類的大將都優秀太多。年羹堯看到自薦信,就將他招為幕府。


(年羹堯劇照)

雍正既然找到了罪魁禍手,那麼他是怎麼處理汪景琪的呢?

雍正恨得咬牙切齒,在《西征隨筆》這本書的封面上,用硃筆憤怒的寫下:“悖謬狂亂,至於此極!惜見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種得漏網也。”意思就是說,這個人這麼狂妄,真的是發現得太晚了,應該早點拉出午門斬首示眾!於是派人抓捕汪景祺,不久便以大逆不道,侮辱聖祖皇帝為由,斬首示眾。他的腦袋被掛在菜市口的大道上示眾,這一掛就是十年之久,可見雍正對他是有多麼氣憤,當然也不排除雍正忘記了這個事。



他在朝中做官的兄弟和家中的子侄也都受到了牽連,被髮往寧古塔流放。妻女亦發往黑龍江與披甲人為奴。披甲人可近似的認為,邊境的士兵。直到雍正駕崩後,乾隆繼位。才有大臣上疏此事。在得到乾隆的同意後,汪景祺的腦袋才被從城樓上取下來掩埋,這件事到這裡也就算是徹底結束。

年羹堯的自殺或許摻雜了雍正的主觀思想,但功高震主是每個帝王都忌諱的事。在封建王朝,言論是不能自由的,讀書人如果想要保全自己,低調行事才是上上之策!


歷史每日說


年羹堯可謂是一個傳奇性的人物,他不到30歲就被任命為四川巡撫,雍正登基後更是不得了,官是一升再升,在朝中誰都不敢不給他幾分面子。當然這其中也有他妹妹的功勞,誰讓他的妹妹是雍正最寵愛的妃子。

當時的雍正對年羹堯可是信任有加,很多事情都交給他去辦,甚至還公開下詔,讓全天下百姓都要記得年羹堯做出的貢獻。這樣的殊榮在當時也就只有年羹堯一個人享有。

帝王無情,雍正翻臉,年羹堯入獄

可是不到一年的時間,雍正就翻臉了,剝奪了年羹堯的官職,又將他下獄,更是給他安上了92條罪名,條條都是大罪,讓人心驚膽戰,這到底是有多大仇!年羹堯去世後,雍正還讓手底下的官員抄家,官員在抄家的時候發現了一本書,這本書叫做《西征隨筆》,是年羹堯手底下一個叫做汪景祺的人寫的。

這本書裡有一首詩,這首詩的第一句話是這樣七個字:皇帝揮毫不值錢。當時,雍正怒不可遏,立即下令徹查。汪景祺也是一個了不得的傳奇人物,他年少的時候就很有名氣,為人傲慢,看不起人,從來都覺得別人沒資格當他朋友。

汪景祺敬佩年羹堯,暗自諷刺皇帝

他的科舉之路極其坎坷,他在康熙二十年開始參加考試,在康熙五十三年,他才通過了考試,僅僅是一個舉人。

直到他遇到了年羹堯,他才被賞識後成了年羹堯的幕僚,開始發光發熱。也正因為如此,他才對年羹堯非常敬佩,畢竟只有年羹堯才懂得欣賞他。在此後的兩年裡,汪景祺參加了青海的戰爭,並將這段歷史編成了《西征隨筆》一書。在書中,汪景祺還不吝言語誇獎年羹堯,簡直將他形容得如同神人一般,而且他還諷刺了康熙,認為康熙沒什麼文采,寫出來的詩也很淺薄。

汪景祺這首詩是這樣說的:“皇帝揮毫不值錢,獻詩杜詔賜綾箋。千家詩句從頭寫,雲淡風輕近午天。”據說是當年康熙到無錫的時候,有一個人請求康熙賜一首詩,康熙寫完之後那個人看了許久,遲遲不捨得收起來。所有人看過康熙的詩都誇獎他寫得好,畢竟皇帝寫的東西誰敢說一句不好,就連汪景祺也只敢在書中偷偷寫上一句不好。

一人受難,全家牽連,死後頭顱被掛12年

看過這首詩之後,雍正感到十分憤怒,簡直是一把火在胸口燃燒,不上不下,當即他就將手中的《西征隨筆》丟在地上,罵了汪景祺幾句。他覺得此人膽子很大,不僅辱罵了康熙帝,還不將大清放在眼裡,這樣的人如果不給他教訓,自己的面子該怎麼辦?被外人知道了也會私底下說三道四。

之後雍正下令處死了汪景祺,並將他的頭顱懸掛在城門之上12年,還是孫國璽上書後才將他的頭顱拿下來安葬。這件事牽扯甚廣,汪景祺的妻子被貶為了奴隸,他的家族都受到了牽扯,據說就連他的家鄉都被傳出了“屠城”的消息,可見皇帝的玩笑開不得,這個汪景祺也是玩大了。

《清史稿》等


汗青正浩


我是大史官,我來告訴你“年羹堯被抄家時發現了七個字,雍正知道後是如何反應的”。

話說在年羹堯被處死後,當官員在對他進行抄家的時候,在其家中發現的七個字是“皇帝揮毫不值錢”。這句話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怎麼會出現的這七個字?雍正帝在知道後他又是如何反應的呢?且聽我細細給你道來:

其實,康熙帝時期,年羹堯就已經很受康熙皇帝的賞識,當康熙帝駕崩後,他又幫助雍正帝牽制老十四,為雍正能夠登上帝位給予了很大的幫助。所以,雍正的也是知恩圖報,於是對年羹堯大加賞賜,給了年羹堯很多獎賞和榮耀,一時間成了雍正面前的紅人,而且二人的君臣關係那是相當的融洽。

年羹堯是越來越位高權重,時間一長,就被大臣們捧的飄起來了,有的找不著北了,自我感覺良好,而且還有妹妹為貴妃在後面為自己撐腰,自己覺得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有時候連自己的主子雍正的都不放在眼裡。雍正帝對年羹堯也是一種忍讓,但年羹堯卻一直作死,所以,這也不能怪雍正帝無情無義。

後來,雍正帝削其官、奪其爵,然後列出年羹堯的92條大罪,每一條都可以要了年羹堯的命,最後賜令自盡,同時令相關部門查抄年羹堯的家。然而,在年羹堯的家中竟然查抄出一本書,叫《西征隨筆》,這本書本是年羹堯的幕客汪景祺為了拍年羹堯的馬屁所寫的傳記,書中就有“皇帝揮毫不值錢”這七個字。

雍正帝在知道這七個字後,當時就怒火攻心,一口鮮血吐出來了。當即下令立即處死汪景祺,這還不解氣,又命人將其屍首懸掛於城門之上,這一掛就是10年,直到乾隆帝的時候才被取下埋葬了。在乾隆時期才被取下來埋葬。而且汪景祺的所有親屬都披甲為奴,可見雍正帝有多麼恨寫這七個字的人。


大史官


清代文字獄盛興,因一言而獲罪者多矣!

清朝建立後,由於是異族入主中原,統御江南,對於漢人的關防異常嚴密,即便是文人的片言隻語,一毫一紙,稍有牴觸滿清朝廷者,多會因之獲罪。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平定外患,擴大穩固疆土之後,朝廷便騰出精力對付漢族知識分子,因此有清一代“文字獄”特別盛興。

當時滿清朝廷對於漢族文人的詩詞文集,尤其搜查得緊,於是漢族文人騷客們日常之中,戰戰兢兢,三緘其口。

更有甚者,乾隆皇帝打著修撰《四庫全書》的名義,將歷代官修書籍和民間私藏書籍,蒐羅務盡,歸攏包堆納入宮廷大內,然後延請滿漢文人,對之或篡改,或刪減,造成幾千年上百年流傳下來的典籍和書籍,或殘缺不全,或難辨真偽,或不知真假,簡直就是一場文化浩劫,不亞於兩千年前秦始皇之“焚書坑儒”。

關於清朝初期的文字獄,正史野史文人筆記中,多有提及,比如延續多年的“莊廷龍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查嗣庭維民所止案”、曾靜呂留良案,等等,非常之多,牽扯的文人墨客,更是遍佈大江南北,尤其是明史案和《南山集》案,將江南浙江的文人幾乎牽扯太半。

而且,雍正帝還曾經親自下過一道上諭,告誡知識分子們,最好不要亂說話,更不要誹謗諷刺朝廷和朝政,否則逃不過天譴,最後會死無葬身之地:

甲戌諭大學士九卿翰詹科道等:自唐宋以來,去古已遠,習俗澆漓,人心詐偽。狂妄無忌憚之徒,往往腹誹朝政,甚至筆之於書,肆其誣滂,如汪景祺、查嗣庭,豈能逃於天譴乎?

雍正這份上諭,提到的兩個人中叫汪景祺的,就跟抄年羹堯的家抄出了“七個字”有關;另一個查嗣庭,則是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的先祖輩。

汪景祺是何人,為何跟年羹堯扯上了關係?

汪景祺是浙江杭州人,說起來,他還是個官二代,他的父親在康熙朝曾擔任戶部侍郎,他的哥哥也擔任過禮部的主事,然而汪景祺的父兄官運亨通,汪景祺就有點時運不濟了。汪景祺可謂科場不順的典範,一直到康熙末年,他四十二歲時,才熬上了一個舉人的科名。

汪景祺性格狂傲,目中無人,“豪邁不羈,謂悠悠斯世,無一可為友者。”也不知道是因為他性格如此,才導致科場不得意,還是因為科場不得意,導致他性格如此的。

總之,汪景祺就這麼混了半輩子,然而,他總還是要恰飯,要養家餬口,因而,在雍正二年初,他從北京跑到了大西北的西安,投奔了當時的西安布政使胡期恆。

汪景祺為什麼要跑到千里之外的大西北呢?都是因為年羹堯。

當時年羹堯擔任川陝總督,同時又擔任平定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的撫遠大將軍,是雍正皇帝正倚重的重臣。西北平叛,陝西是轉運糧草的大本營,所以汪景祺如果想找出路,西北大軍軍營和年羹堯那裡,絕對是一個好去處,是一個好機會。

此外,自明朝以來,浙江的知識分子,如果科場不得意,往往還有一條出路,那就是去做師爺,做各級官府的幕僚,明朝嘉靖時期,浙直總督胡宗憲總理東南抗倭事宜,多得助力於浙江文人,比如大才子徐文長,就曾經長期效力於胡宗憲的總督幕府。

汪景祺跑到大西北,並不是要追隨西安布政使胡期恆,他是想進入年羹堯的幕府,胡期恆只是一個跳板,皆因胡期恆是年羹堯的親信。

傳說汪景祺因為自己書中七個字,被雍正帝梟首示眾。

汪景祺通過胡期恆的關係,不久就進入了年羹堯幕府。汪景祺當時為了討好年羹堯,曾經多次上書年羹堯,寫了很多肉麻的話吹捧年羹堯。比如:

他稱年羹堯是“宇宙之第一偉人”,又說歷代名將郭子儀、裴度等人“較之閣下威名,不啻螢光之於日月,勺水之於滄溟。蓋自有天地以來,制敵之奇,奏功之速,寧有盛於今日之大將軍哉!”

汪景祺拍馬屁的功夫,實在深厚,堪稱清朝的郭鼎堂,就差說年羹堯“汝之親,勝吾祖”了。

不但如此,汪景祺還把這些話,寫進了自己撰寫的一本描寫跟隨年羹堯大軍平叛經歷的書裡,這本書叫《西征隨筆》,汪景祺把這本書獻給了年羹堯,讓年大將軍能時時讀到自己的甜言蜜語。

然而,年羹堯平叛成功第二年,雍正帝就開始整治他了,雍正先是因為“朝乾夕惕”顛倒一事,奪去年羹堯撫遠大將軍印信和川陝總督的職位,貶到杭州擔任杭州將軍,接著又因為“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的流言,將年羹堯逮捕進京,交由議政王大臣同三法司會審。

當然,這都是雍正帝打擊年羹堯的藉口而已,年羹堯因為功高蓋主,飛揚跋扈,不懂收斂,又結黨營私,橫行不法等,才是真正的原因。所謂樹倒猢猻散,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汪景祺雖然在年羹堯幕府呆了不到兩年時光,年羹堯倒臺了,汪景祺也逃不掉。

而汪景祺倒黴就倒黴在他那本《西征隨筆》,原來朝廷抄年羹堯家時抄出了這本書,其中,在這本書裡,汪景祺曾經記錄過別人的一首詩:

皇帝揮毫不值錢,獻詩杜詔賜綾箋。千家詩句從頭寫,雲淡風輕近午天。

就因為皇帝揮毫不值錢“七個字”,汪景祺最後被梟首示眾!

汪景祺真的因為“皇帝揮毫不值錢”七個字被殺嗎?當然不是!

皇帝揮毫不值錢是什麼意思?其實汪景祺記載的這首詩還有個典故,是關於康熙帝的。

說康熙帝南巡到無錫,當時無錫有個書生,叫杜詔,字紫綸,在大道上向康熙帝跪獻自己寫的詩集,康熙讀了很是嘉許,便賜給杜詔“御書綾字”,也就是說康熙帝用黃綾御筆親書了一首詩,賜給杜詔,那麼,康熙御書了什麼詩呢?

是北宋大理學家程顥的《春日偶成》: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

於是有好事者就這件事,寫了一個七絕,就是上邊的“皇帝揮毫不值錢”。而汪景祺將之記載在了自己的書裡。

像這種在自己的文集中,記載編排諷刺先帝的詩詞,雖然也會被追究,被打擊,可是汪景祺也只是記載一下,未必是他自己作的,所以,難說能導致殺頭。

真正導致汪景祺被殺頭的,是這本書中的其他文字,也就是汪景祺給年羹堯寫的一封書信,叫《功臣不可為》。

在這封書信裡,汪景祺上來就跟年羹堯講什麼“鳥盡弓藏”、“功高不賞、”“功高蓋主”、功臣“鮮有善終者”等犯忌諱的話,然後列舉了歷史上一大堆例子,哪個皇帝看了能不惱怒?這還倒罷了,更有甚者,汪景祺在書信裡說了這麼一段話:

彼夫猜忌之主,其才本庸,而其意復怯,當賊寇昌熾時,望烽火則魂驚,見軍書則股慄,忽有奇才異能之臣,起而戡定群兇,寧謐四海,捷書一奏,喜出非常,七寶莊嚴之殊禮寵遇之,遲之既久,則轉念曰:“敵人如此其橫肆,兵事如此其周章,而此臣竟剪滅之,萬一晉陽之甲興,誰復能捍禦者?於是而疑心生焉矣。

這特麼連皇帝的心理都描寫出來了,直接把年羹堯將來可能遭到猜忌的場景擺在了年羹堯面前。

你說,雍正看了這段話,還能饒了汪景祺?雍正後來下發的上諭怎麼說的?狂妄無忌憚之徒,往往腹誹朝政,甚至筆之於書,肆其誣滂。這就是明目張膽的腹誹朝政,諷刺皇帝,所以雍正咬著牙狠狠地說,汪景祺必遭天譴。

然而汪景祺還沒遭真正的天譴,就先被雍正帝給“天譴”了。

年羹堯被雍正逼迫自裁以後第七天,汪景祺也被雍正帝“梟首示眾”,汪景祺的妻子兒女則發黑龍江給披甲人為奴,他的親兄弟、親侄子也俱革職,發配寧古塔,他的其他親人也都革職的革職,軟禁的軟禁,九族之內,無有安寧。

而汪景祺的頭顱,則一直掛著,直到雍正死後,乾隆繼位,才被入土安葬了。


西堤君


張廷玉和年羹堯,是康熙皇帝捧出來的一文一武,也是漢臣之中的兩個標杆。

不過,年羹堯和張廷玉一比,他的結局只能用“悽慘”二字形容,張廷玉雖然晚年備受冷落,也可謂淒涼,可好歹死後還撈了一個配享太廟的殊榮。

年羹堯落了個什麼下場?被數九十二罪,年家上上下下悉數被罷官,兒子年富被處死,年羹堯自己也在獄中自盡。

張、年二人之後,哪個漢臣還敢如他們一般操弄權勢?又有哪個漢臣能如他們一樣?縱是出了名的劉墉和紀曉嵐也只得乖乖捧乾隆的臭腳。

年羹堯此人也算是少年得意,21歲便中了進士,旋即改授庶吉士,這已經在暗示康熙皇帝準備重用他了。

果然,僅僅九年之後,30歲的年羹堯便擢升為四川巡撫,實授的,不是署理,自此掌管一省軍政,也難怪年羹堯得意。

後來,川陝總督音泰彈劾他,部議結果是要罷了他的官,誰知道康熙皇帝用了“一票否決權”保住了年羹堯,此後仍然繼續對他予以重用,聖眷之隆,羨煞了無數人。

康熙六十年,年羹堯升任川陝總督。

不過,年羹堯政治生涯的巔峰是在雍正朝,雍正元年,雍正皇帝便年羹堯太保銜,後逢羅布藏丹津叛亂,又升為撫遠大將軍,總理川、陝、雲三省軍務,可謂出盡了風頭。年羹堯率清軍打得青海叛軍滿地找牙,雍正一高興,賞賜一茬又一茬地送到了年羹堯的嘴上,上到他父親,下到他兒子,個個得了封賞。

此時,談到年羹堯,誰敢不豎起拇指稱一聲“年大將軍”?

但是,年羹堯的毛病也被慣出來了,沒辦法,所以惹惱了雍正皇帝,從而被慢慢地疏遠和冷落了,最後更是將他當成一根刺給拔除了。

年羹堯“才氣凌厲,恃上眷遇,師出屢有功,驕縱”,這是典型的居功自傲,恃寵而驕,所以得罪了不少人。

年羹堯有多驕縱呢?

他駐守邊地之時,不論是蒙古王公,還是額駙阿寶,只要見他就得跪拜;入京覲見途中經陝西、直隸之時,陝西巡撫範時捷和直隸總督李維鈞得跪在路旁迎接他;入京之時,還得為他清路,王公重臣也得出城跪迎,他卻自以為理所當然地不予回禮。

雍正皇帝知道之後,會是什麼想法?好你個年羹堯,我這皇位是不是應該讓你來坐了?

所以,雍正也開始有意無意地疏遠和冷落年羹堯。

後來,年羹堯上疏拍雍正的馬屁,卻被雍正挑刺給痛罵了一頓,然後一步一步地收他的權,解他的職,這時候所有人看明白了,雍正要對年羹堯下手了!

於是,年羹堯曾經得罪過的人一個個跳了出來,對他不斷地彈劾,最後將他逮捕入京。

雍正有多恨年羹堯呢?硬生生湊足了九十二條罪狀。

所以,年羹堯想不死都難。

那麼,雍正讓人抄了年羹堯家之後,到底在他家發現了七個什麼字,竟然讓雍正氣得哇哇叫呢?

年羹堯有一個幕僚叫汪景祺,此人可謂是年的鐵桿粉了,將他吹成了“宇宙第一偉人”。

汪景祺曾經跟著年羹堯西征,後來又將自己一路所見所聞所得寫成了一本書——《西征隨筆》,這二貨在雍正二年五月二十三日的日記中寫了一首詩:

皇帝揮毫不值錢,獻詩杜詔賜綾箋。千家詩句從頭寫,雲淡風輕近午天。

實際上,這首詩並不是汪景祺寫的。

康熙皇帝南巡的時候,遇到了獻詩拍馬屁的杜詔,康熙看完挺喜歡,所以賜了一幅字給杜詔,杜詔拿回去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雲淡風輕近午天。”後來,一個無錫人便憑著這幅字寫成了雍正皇帝看到的那首七言絕句。

但是,汪景祺這白痴覺得這首詩是“詼諧之語,頗足解頤”,當成搞笑段子來看,看完了笑完了還不算,他還不怕死地寫到了日記中。

雍正看了這首詩後為何會發怒,直罵“悖謬狂亂,至於此極。惜見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種得漏網也”?

因為“皇帝揮亳不值錢”這七個字,原本只是說康熙寫的字不值錢,可卻觸怒了雍正皇帝——好呀,說我爸的字不值錢,這不擺明了是在說我爸沒文化,擺明了是在諷刺我們滿清是從山溝溝裡出來的蠻夷!

清朝皇帝的自尊心是很強的,很怕別人說他們沒文化,所以入關後,他們拼命的學習,想要徹底地擺脫“沒文化”這個帽子。

但是,同時他們又加緊了對文化方面的控制,所以將“文字獄”發揮得淋漓盡致。

汪景祺日記中的“皇帝揮亳不值錢”和傳得沸沸揚揚的“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可謂是異曲同工,所以汪景祺是逃不過文字獄了。

好在汪景祺說不想說寫這首絕句的人的名字,不然的話,這首詩的作者也跑不了。

汪景祺的下場也是比較慘,雍正讓人砍下了汪景祺的頭,然後掛在菜市場示眾,這一掛就是十年,直到雍正死後才經乾隆點頭被取了下來。


寧糊塗


都別搶,我來答。

事情是這樣的,年羹堯被雍正定罪以後就關進了牢獄,下一步理所當然的就是抄家。在抄家的過程中發現了一本《西征隨筆》。

不過這本隨筆錄並不是年羹堯寫的,而是一個叫汪景祺的文人寫的,這個汪景祺是年羹堯的幕僚,跟隨年羹堯西北用事的時候到過西北地區,所以就記錄了沿途的一些事情。

在這本《西征隨筆》中有一篇文章叫《詼諧之語》,汪景祺這樣寫道:

某無錫人,不欲言其姓名。先帝南巡無錫,杜詔字紫綸,方為諸生於道左獻詩,先帝頗許可之,賜御書綾字,杜捧歸啟視,則“雲淡風輕近午天”四句也。某作七言絕句雲:皇帝揮毫不值錢,獻詩杜詔賜綾箋。千家詩句從頭寫,淡風輕近午天。

而這所謂的七個字就是指這其中的“皇帝揮毫不值錢”,先帝是指康熙,至於“某無錫人”究竟是不是汪景祺託名其實已經不重要。

這段描寫的背景是指康熙南巡無錫的時候,一個叫杜詔的文人就獻了幾首詩給康熙,寫的還算符合康熙的審美,於是就回賜了他幾句詩。

其中就有一句“雲淡風輕近午天”,但這句詩並不是康熙的原創,而是出自北宋理學家程顥的《春日偶成》: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

康熙原封不動的引用了這句詩,所以也不知道是“某無錫人”,還是汪景祺就覺得康熙沒有什麼文采,只會引用別人的詩句,因此就寫了這麼一首詩歌諷刺康熙。

那麼這本《西征隨筆》怎麼會出現在年羹堯的家中呢?

這個汪景祺是一個仕途不順的文人,是通過逢迎年羹堯才成為他的幕僚,汪景祺寫了很多推崇年羹堯的文章,那寫的叫一個猶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體現了他深厚的拍馬屁的功力和出彩的文字功底。

他專門寫了一篇《上撫遠大將軍太保一等公川陝總督年公書》的文章來讚美年羹堯,節選一些段落給大家展示一下這個汪景祺的功力:

元昊倔強靈夏間,韓、範之才不能恢拓寸土,而史冊皆鋪張揚厲,誇大其詞,較之閣下,威名不啻螢光之於日月,勺水之於滄溟。蓋自有天地以來,制敵之奇,奏功之速,寧有盛於今日之大將軍者哉?僕向之所向慕,歸往於閣下者,臺閣之文章,斗山之品望而已。

又有:

夫是以宸翰寵賁,天子倚閣下等山嶽之重也(上賜公御書曰:“青天白日”)。今閣下勳名如此其大,功業如此其隆,振旅將旋,凱歌競奏。當吾世而不一瞻仰宇宙之第一偉人,此身誠虛生於人世間耳。

年羹堯對這些吹捧很受用啊,所以後來就把這本《西征隨筆》留在府上,結果沒想到在抄家的時候給翻了出來,發現汪景祺不僅拿康熙來開涮,還把他們的尊號也編起了段子:

有微言世宗者,遂寧曰:“世宗非美諡也。”禮部左侍郎景日曰:‘世字不美,何以處世祖?宗字不美,何以處太宗?”遂寧曰:“明日再議”,皆散去。次日復集,遂寧謂眾臣曰:“已定聖祖仁皇帝矣”,諸九卿有囁嚅者,遂寧曰:“謂先帝不足當此數字耶?是誹謗也,誰敢有異議者。

除了編排皇帝的諡號,還把當時的名臣張鵬翮(he)也編排了一番,這個張鵬翮是個為官清廉的人,在當時以及歷史上都享有極高的聲譽,而汪景祺用黃段子的方式來編排人家確實有點說不出去。

一日早朝歸,夫人訝其久不進內室,出戶私窺之,遂寧朝衣未脫,立於僕婦之床前,僕婦雙足長尺,架披肩上,裸而淫之。夫人持皮鞭直入,遂寧朝衣冠,偕寸絲不掛之僕婦跪受責。

當這本個人文集《西征隨筆》被送到雍正面前時,雍正在閱讀完以後被氣的咬牙切齒的說:

悖謬狂亂,至於此極,惜見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種得漏網也。

這個汪景祺於是就這麼著被抓了起來梟首示眾,腦袋被掛在菜市場的大門上足有10年之久,直到乾隆朝才被取下來,而他的妻子被髮配披甲人為奴,血緣較近的兄弟之類都被髮配寧古塔,五代之內的族人都被革除公職,拘禁於本境之內受地方官管束。

可以說下場比年羹堯還慘,雖然雍正給年羹堯列了九十二條罪款,但是也沒有把他的腦袋一掛就是10年,而且後來人家還赦免了年羹堯的家屬。

所以說這個段子不能亂寫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