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馬鈴薯的地膜種植方法,它有著怎樣的種植技巧?又該怎樣養護呢?

邱名幸子


您好。針對“馬鈴薯地膜覆蓋的種植技術和如何管理?”問題,我談談我個人看法。

馬鈴薯地膜覆蓋種植包括以下幾個步驟,詳細給大家講解一下。

1.選種,使用的馬鈴薯品種應具有較強的抗病性,馬鈴薯的形狀應完整,表皮細嫩光滑、無病蟲害、無機械性損傷。


2.種子處理。將種薯在陽光下放置2~3d,每天3~4h,選出壞土豆和病馬鈴薯。應該使用完整的種薯。


如果種薯很大,則需要切塊,地膜覆蓋種植的馬鈴薯塊大小25-30g,上面帶1-2個芽眼。

為防治馬鈴薯晚疫病、早疫病、黑莖病等種子帶菌病害,可選用25%甲霜靈或50%多菌靈、70%代森錳鋅、80%託布津,畝用量50-100克,拌種。也可以用微生物拌種劑拌種,預防病害,殺死蟲卵,改善土壤環境。


3.選地。馬鈴薯適合在鬆散的土壤中生長,特別是在塊莖膨大期,土壤滲透性較高,土壤p H值優選在6-8的範圍內。

馬鈴薯病蟲害非常嚴重,輪作是減輕病蟲害有效途徑,馬鈴薯適合與小麥、玉米、穀子茬輪作,不適合與甜菜、胡蘿蔔等喜鉀作物輪作,否則土壤鉀不足。


種植馬鈴薯的土地,需要在上茬收穫之後進行深耕,25-30釐米深翻,秋季不深翻早春也要深翻。翻後及時進行耙、壓、耮,達到深、松、平、淨,無根碴、土石塊、雜物,並有良好的墒情的程度。


4.施底肥。主要以農家肥為主。每畝施腐熟好的農家肥4000公斤以上,種化肥:磷酸二銨20公斤,尿素8-10公斤,硫酸鉀8-10公斤。馬鈴薯喜鉀,鉀肥要夠。

5.施農藥殺地下害蟲。選用谷秕或穀糠、麥麩子、玉米碴2-3公斤,炒熟,拌50%鋅硫磷乳油(殺蟲劑)50-100克,開播種溝時均勻撒施在溝內。


6.播種,根據選擇品種、地力水平、栽培管理條件確定適宜密度,一般株距20-25釐米,芽眼朝上,等距按芽點播。


7.做床

帶距:一般一床(75-80釐米)加一溝(45-40釐米)為一帶,即120釐米。

行距:床內兩行之間為小行距40釐米,兩床之間為大行距80釐米。

床高:一般5-10釐米,應視地勢而定,易澇則高,易旱應低。

做床:播種後用木犁距兩苗壠外20-25釐米處開溝,覆床面土,隨後用耙子找細,使床面平、細、淨,中間稍高呈平脊型,做出床肩角。

8.噴施除草劑:選用48%氟樂靈,畝用量150-200毫升,或72%都爾,畝用量120-130毫升,加水50-60公斤稀釋,將70-80%藥液均勻噴施在床表面和側面上。剩餘20-30%藥液待覆膜壓實後,再噴施在覆膜後的床溝內。


9.覆膜:地膜應選擇90-100釐米寬,0.008毫米厚的超薄膜,畝用量4-5公斤,覆膜時要拉緊,壓實防止風颳壞。(先覆膜後播種法,即覆膜後選用打眼器按設計行距、株距,打眼深10-15釐米,深淺一致,播種後封土壓嚴。)

10.破膜放苗在先播種後覆膜的地塊上,當子葉出土展開後要 及時破膜放苗,否則幼苗緊貼地膜高溫層易被灼死,失去再生能力, 造成缺苗。


放苗時間以上午8~10時、下午4時至傍晚為好。放苗時 可用一刀在播穴上方對準苗劃“十”字口,劃口不宜太大,以放出苗 為度。

劃好後將膜下小苗細心扒出,然後在放苗部位把破口四周的膜 展開,並用細潮土封嚴放苗孔,防止揭膜降溫和草荒。在先覆膜後播 種的地塊上,若因缺苗彎曲生長而頂到地膜上,亦應及時將苗放出, 以免燒苗。


播後要經常到田間檢查,發現地膜破損或四周不嚴,用土 壓實壓緊,以防止草荒和確保地膜覆蓋的增溫保墒效果。


12.查苗補苗:在缺苗處及時補苗,可在臨近多株苗的穴中選擇 生長健壯的植株,帶根掰下,在缺苗處坐水補栽。


13.追肥在施足基肥和種肥的情況下,生育期間一般不再追 肥。如果基肥不足,可在幼苗期追施速效氮肥,結合灌水每畝施腐 熟糞肥、硫酸銨,發棵期每畝施草木灰、 糞肥,促進結薯,結薯期再施一次草木灰、過磷酸鈣等, 可噴一次1%的硫酸銅+硼酸混合液或1%的硫酸鎂+硼酸混合液作 根外追肥。

14.灌水在出苗前結合追肥少量灌水,保持土壤疏鬆透氣,保 證土溫適宜和消滅雜草,出苗後注意澆水,保持土壤溼潤,早中耕, 發棵期至結薯期不能缺水,結薯盛期後保持土壤溼潤為宜,到收穫前 應停止澆水。如果是足墒覆膜,由於地膜的保水作用,出苗後1個多 月不會缺水,如果播後久旱不雨,有灌水條件的可在寬行間開溝 灌水。


15.防寒春馬鈴薯出苗後如遇6°C以下低溫易凍害,可用礱糠灰 培土覆蓋幼苗,低溫過後將幼苗輕輕扒出。如幼葉受凍,天氣轉暖後及時追肥一次,每畝用化肥或人糞。


16.中耕除草生育期間在寬行間中耕除草培土,以達到疏鬆土 壤、保墒、滅草效果。

17.去櫱摘蕾苗高6~10釐米時,及時去除幼弱分櫱,每窩留 1~3個壯枝。對開花結果的,在現蕾時及時去除花蕾,以減少養分 消耗,改變營養分配,促進薯塊膨大。


18.及時去膜春薯地膜覆蓋時間一般為40天左右,當地溫達 25°C時,應及時去膜。


19.激素處理為控制秧苗徒長,促進早熟增產,花期葉面噴施 0。2%矮壯素1~2次,或於初花期葉面噴施15%多效唑可溼性粉劑 溶液。

總結: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具有保溫、保水、保肥等特點,對促進植株生長、開花結果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馬鈴薯的種植過程中推廣地膜覆蓋栽培技術,能增產20-70%,並且使得大薯率增加25%左右。


關注農資十萬個為什麼,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指正討論馬鈴薯覆膜技術。

農資十萬個為什麼


地膜種植馬鈴薯保溼、保溫、防草的效果比較好,受到越來越多的歡迎,特別是北方、西北產區的半乾旱、乾旱地區,幾乎都是地膜種植方式。地膜種植方法,選擇良種、合適土壤等技術大家都知道的,也是必須的,我在此就不說了。我主要來重點講三個方面的技巧:播種時間的選擇、先播種後蓋膜技術、先鋪膜後播種技術。



一、播種時間的選擇。播種馬鈴薯的時間,要避免雨中播種與雨後立即播種,儘量選擇晴朗天氣進行。因為天氣下雨或雨後不久,土壤很潮溼,容易造成土壤板結,不利於種薯發芽。另外,一般播種馬鈴薯的時候,都需要底肥、種肥,雨天或雨後施肥效果不好,還容易灼燒薯種。所以最好是選擇晴朗天氣,9~16點比較合適。



二、先播種後蓋膜技術。播種順序是先開溝或挖穴,施入種肥,並與土壤混合均勻後下種,如果需要預防地下害蟲,則需噴施藥劑,然後起壟蓋土,蓋膜完成。注意蓋膜的時候,一定要拉緊,兩邊、兩端用土蓋住,壓實,避免被風颳起。這種方法能掌握播種深度一致,播種深度適宜,後期可以不用培土。



三、先鋪膜後播種技術。播種順序是先起壟、鋪膜,經過幾天太陽照射,膜內溫度升高後再播種。播種時打孔器打破地膜後,打孔播種,孔深8釐米左右,儘量保持一致深度。種薯播下後,用覆土蓋住,封好膜孔。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地溫高,能使馬鈴薯出苗快。如果打孔深度一致,還能出苗整齊。



我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地膜種植方式雖然好,但如果土壤中出現雜草時,雜草生起來,拱起地膜,還不方便除草,這就造成了困難。怎麼辦呢?這就需要在覆蓋地膜之前做一道重要工作了,那就是噴施除草劑。注意選擇除草劑時要選擇對薯種傷害小的或無傷害的類型,嚴格按照說明書,掌握噴施濃度,避免產生藥害。如此下來,地膜種植馬鈴薯就有增產保障了。


貴州山妹妹


馬鈴薯一般的種植方法是露地種植,使用上地膜本身就是馬鈴薯種植的一種技巧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來看下馬鈴薯地膜種植有哪些優點。

種植馬鈴薯的地塊覆蓋上地膜後,隨著天氣的溫度的變化,地膜覆蓋的位置會隨著溫度熱脹冷縮,使土壤更疏鬆,透氣性變好,利於根吸收營養和呼吸,從而促進馬鈴薯莖葉的生長。

覆蓋地膜可以提高地溫,可以早播種早生長提前成熟,地膜對陽光的反射可以給馬鈴薯中下部的葉片提供光源,增強光合作用,延長馬鈴薯的生長期,減緩衰老。

覆蓋地膜後可以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尤其是在比較乾旱又不方便澆水的地方,土壤能保住水分,也能使地塊不那麼忽幹忽溼,大大節省了澆水的成本,減少了勞動強度。

如果種植馬鈴薯的肥力不夠,地膜也有保肥的作用,施的化肥被地膜覆蓋不易揮發,也就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對使用的農家肥也有加快分解,增進吸收的作用。

既然馬鈴薯地膜覆蓋的種植有這麼多優點,那麼怎樣才能最大發揮地膜覆蓋的優勢,或者說,地膜覆蓋馬鈴薯種植有哪些小技巧呢。

馬鈴薯不耐連作,喜歡生茬地,不是技巧卻是常識,但是好多都不太重視這一點。馬鈴薯種植應該向中香菜的學習,地塊一年一換。如果常年一塊地種植,會造成養分失調,中微量元素缺乏,常常會看到連年種植的地塊,馬鈴薯棵子小,生長不良,長得馬鈴薯塊莖整體偏小,而且大小不一。

深耕是馬鈴薯高產的基礎,土層深厚有利於根系下扎減小阻力,有利於馬鈴薯塊莖的提前膨大,一般翻耕的深度必須達到25釐米翻耕覆膜之前對土壤還要進行消毒,以提前防治病蟲害,用50%辛硫磷乳液劑1000倍液,在傍晚的時候噴施。

覆膜採用超薄膜,寬度一般為75釐米,我們這覆膜的時間大約在4月底到5月中,趁土地水分較多的時候覆膜,這樣可以保住更多的水分,有人工覆膜還有機器覆膜,間隔2米的距離蓋給膜蓋層土,防止風大吹跑,間距在50釐米左右,保證以後馬鈴薯枝蔓間的通風透光,也有利於中耕除草。

用來種植的馬鈴薯稱為種薯,選擇脫毒優良品種,種之前需要對種薯進行處理。先把種薯放在陽光不直射的地方催芽,4天左右翻一次,10天左右芽眼就能萌動,挑出壞了的種薯。將兩把刀在高錳酸鉀溶液中消毒進行切塊,要從種薯的頂端豎著切,要保證每切下來的一塊有2到3個芽,小的不用切直接留用。如果切的時候發現內部有腐爛黴變的,將切過爛薯的刀放到高錳酸鉀溶液中消毒,更換另一把浸泡中的刀繼續切。最後還要提供一個小技巧,薯塊切完後,導入編織袋中,按25公斤薯塊配1斤草木灰的比例拌勻,在農村草木灰既是種肥,又能防治馬鈴薯病害。

播種的方法需要一個深12釐米左右,粗跟礦泉水瓶差不多的種穴。可以自制工具,找大小合適的鐵質圓筒,焊上操作的把就行,操作時用力下插種穴就能出現,放入薯塊澆入200毫升的水覆土即可,也可以用播種機。種植的株距在45釐米,行距50釐米左右為宜,平行交錯種植,兩行種植的馬鈴薯呈“之”字形前進。

最後就是田間管理方面,除了常規的肥水管理外,還要注意出苗後被膜壓住的要及時放苗,中耕除草及時追肥,在開花末期要揭開覆膜進行培土,防治覆膜溼度大不透氣影響薯塊腐爛。培土3到5釐米給薯塊的生長增加空間,有利於塊莖的膨大。

以上就是馬鈴薯覆膜種植的一些措施或者說是技巧,相比不覆膜,我自己的經驗一畝地多收200來斤不成問題。如果您種植馬鈴薯還有什麼技巧可以下方評論,一塊探討共同進步哦。

我是情耕農,在農村,種家常菜,嘮家常話。發掘不一樣的農村素材。

情耕農


大家好我是小崔,很榮幸能回答關於馬鈴薯地膜覆蓋的種植技術和如何管理這個問題。

一說到馬鈴薯,大家就再熟悉不過了。因為它是很多農村的主產。同時呢它也會被做成各式各樣的產品出現在我們面前,薯條、薯片之類的特別多。當然現在要說的是馬鈴薯地膜覆蓋的種植技術以及管理問題,先說地膜覆蓋的種植技術就有以下幾點。

一.深耕整地 深耕可使土壤疏鬆,透氣性好,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抗旱的能力,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為馬鈴薯的根系生長和薯塊膨大創造好條件。深耕是保證馬鈴薯高產的基礎。耕深一般在18~20cm,做到土地平整細碎。

二.選用良種 良種是增產的內因,覆膜是高產的關鍵。覆膜要與良種結合,良種要與脫毒品種結合,才能達到穩產高產的效果。

三.適時播種 這個各地的播種時間不同,播種量因種薯大小而定,一般每畝200公斤左右。

四.起壟覆膜 馬鈴薯地膜覆蓋種植一般採取寬壟雙行密植,壟寬60~80cm、壟高20~25cm、壟距15~20cm是為標準距離。壟面要平整細緻。鋪膜時要將膜拉緊、鋪平、蓋嚴,使薄膜緊貼土壤,這樣才能達到土壤最佳增溫效果。

莊家是種上了,接下來的管理分為以下兩點,一.田間管理 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最重要的是放苗。出苗期要隨時檢查,及時放苗,避免幼苗接觸地膜而燒傷或是被燙死;並對缺苗穴孔及時補種,確保苗齊。


二.病蟲害防治。各地的氣候條件不同,治蟲藥物大致相同,用量按藥物的說明。

最後的當然是收穫和貯藏的問題了,收穫:當植株達到生理成熟期即可收穫。生理成熟期的標誌是大部分莖葉由綠轉黃,達到枯萎,塊莖停止膨大容易與植株脫離。早熟品種在正常年份可達到生理成熟,中、晚熟品種直到霜期莖葉仍保持綠色,可在莖葉被霜打後收穫。

貯藏:貯藏是馬鈴薯生產過程中最後一個環節。貯藏前要清掃和消毒存薯窖,入窖時嚴格剔除病、傷和蟲咬的,防止入窖後黴爛。關於馬鈴薯地膜的種植技術和管理呢也就是些了,歡迎評論,謝謝大家。


蜜自蕊上


馬鈴薯地膜覆蓋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可以解決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存在低溫、乾旱等不利自然條件起到重要作用,為了保質保量就要認真搞好地膜馬鈴薯生產技術。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什麼是地膜種植馬鈴薯?

一、地膜覆蓋原理、作用

馬鈴薯對溫度的要求極高,所以地膜種植技術可以起到增溫的效果,可以有效的促使作物早生、迅速生長、提高產量。地膜覆蓋後通過太陽直射薄膜,把光能轉化為熱能,使地面溫度升高。薄膜的氣密性強,能顯著地減少土壤水分蒸發,使土壤溼度穩定,提高土壤的利用率,並能長期保持溼潤,有利於根系生長,從而提高馬鈴薯的產量。

二、地膜覆蓋種植技術

1、田地選擇

要選擇地勢平坦、排水灌溉便利、土壤肥沃,選擇疏鬆的沙質土壤地塊為佳。前茬要沒有種植過茄子、辣椒、番茄等茄類作物,選擇種植過小麥、水稻、玉米等,可以減少病蟲害和土壤養分不協調。

2、種子選擇

選擇抗病能力強的馬鈴薯品種,外觀要完整、表面皮要細嫩光滑沒有病蟲害。

3、種子處理

把種薯放在陽光下曬,選出壞薯和病薯。選用完整種薯,但是如果種薯塊頭比較大,就要切塊來種植,切塊後的種薯要用多菌靈拌種,施一些草木灰,這樣可以消毒,加速切口的癒合速度。

4、合理密植

因為栽培方式、土壤條件以及品種不同,所以種植馬鈴薯的密度也有所不同。馬鈴薯種植密度主要還是取決於土壤的肥沃程度。如果土壤肥沃力低,就要提升種植密度;如果土壤肥沃力高,就要稍微降低種植密度,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地上部分徒長,浪費養分和水分,促進莖塊膨大。

5、適時播種

地膜覆蓋馬鈴薯要選擇春季土壤溫度達到5度左右開始播種。播種時要在原來施肥溝兩側開溝,把處理好的薯塊放進溝內,蓋上土噴上除草劑後蓋上地膜。

6、田間管理

在出苗期要經常檢查出苗情況,及時放苗,避免幼苗長高後碰到地膜被燙死。當幼芽長出時要及時扎眼,及時破膜。

7、病害蟲防治

馬鈴薯的病蟲害有晚疫病、螻蛄、地老虎等,要加強病蟲害防治才能保證產量。

晚疫病可以採用58%甲霜靈錳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噴灑馬鈴薯葉面,連續噴三四次。對於地老虎、螻蛄可以採用3%甲拌磷顆粒劑噴灑到土壤之上,這樣可以有效殺死這些蟲害。

總結

地膜覆蓋馬鈴薯是一項可提高地溫、蓄水保墒、改良品質、促進早熟、增加產量、提高經濟效益。種植技術要注意整地、選種、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適時收穫等方面。


水鄉小蝌蚪


馬鈴薯的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早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已經實行,儘管那時候還並未普及,但大部分人都已經看到了地膜覆蓋的好處,對農業發展的積極作用。比如提高土壤溫度、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增加土壤養分積累、改善土壤理化性質等,能夠促進作物早齊苗、全壯苗,加快生育,從而達到早熟高產。

那馬鈴薯的地膜栽培方法,具體有哪些種植技巧呢?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聊聊!

1.選地和整地:栽培馬鈴薯的地塊應儘量滿足土層深厚疏鬆、肥力較高的要求,不可重茬種植,可實行3年輪作,種養地結合。

2.施足基肥:地膜覆蓋後生育期內在進行追肥較為麻煩,應在覆蓋之前結合整地一起將肥料施入土中,翻耕入土,每畝施腐熟的農家肥2000-3000公斤,也可增加適量有機肥改土。

3.覆蓋地膜:播種前十天左右,整地基本完成後就可以進行了,可以及時鎖住墒情。覆蓋方式主要平畦覆蓋和壟作覆蓋,這就依據具體種植方式而定,但都要做到“平、緊、實”,即鋪平、拉緊、壓實。

4適時播種:地膜主要是為了避免冷害,所以播期一般比當地露地栽培要早上半個月左右,交叉打點播種,並要及時封嚴溼土,目前大規模的地區基本都是機械完成,比較方便快捷。

5.日常養護:播種之後要經常去田間巡視,以防地膜出現破損,隨見隨補,出苗頂膜後要及時破膜放苗,並中耕除草、開溝增墒。

大概的過程就是這樣,目前的地膜覆蓋技術也比較成熟,地膜的品質也比較好,而且機械化的程度較高,確實省時省力,有條件的可以安排使用。

對此,大家如果有什麼不瞭解的地方,可以留言和我們一起分享討論哦!

想要了解更多三農種植方面的知識,那就請多多關注我吧!


冒藍火的小農民


馬鈴薯也叫土豆。

大規模種植馬鈴薯的種植戶基本上都有覆蓋地膜,覆蓋地膜有什麼好處。

1地膜覆蓋的原理

溫度對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使用地膜覆蓋可以起到增溫的效果,可使作物早生、快長、增產。覆蓋地膜後,把光能轉化成熱能,地膜上凝結的露水珠阻隔上波通過,使地面升溫。同時,地膜還會將水分蒸發帶走的一部分熱量保存下來,向下層土壤輸送,從而使地膜下面土層的溫度高於地表溫度。夜間,膜下地面溫度的下降速度減慢,膜內溫度都要高於地面溫度,以達到早熟、優產和高產的目的。

2地膜的作用

馬玲薯地膜蓋可以增加土壤的溫度,促進馬鈴署的生長髮育,在播種後可以保證馬鈴薯早發芽、早出苗、使其生長期提前,可促進早熟。覆蓋地膜后土壤條件發生了改變,可促進馬玲薯根系的生長,使吸收水分和養分的增加,從而為早熟增產奠定基礎。





地攤周么妹


馬鈴薯地膜覆蓋種植方法技術

在早春採取地膜覆蓋馬鈴薯是一項可提高地溫、蓄水保墒、改良品質、促進早熟、增加產量、提高經濟效益的技術。現介紹地膜覆蓋馬鈴薯的原理、總結該項技術的作用,並從整地、選種、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適時收穫等方面介紹馬鈴薯地膜覆蓋種植方法技術。

1、地膜覆蓋的原理

溫度對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使用地膜覆蓋可以起到增溫的效果,可使作物早生、快長、增產。覆蓋地膜後,白天陽光透過薄膜直射到膜下地面,把光能轉化成熱能,地膜上凝結的露珠阻隔長波通過,使地面升溫。同時,地膜還會將水分蒸發帶走的一部分熱量保存下來,向下層土壤輸送,從而使地膜下面各土層的溫度高於露地溫度。夜間,膜下地面溫度的下降速度減慢,膜內地面溫度以及各土層溫度也要高於露地。利用這一原理,地膜覆蓋可為馬鈴薯創造一個良好的土壤溫度,以達到早熟、優產、高產的目的;土壤水分影響著作物的生長,還影響土壤本身的性質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地膜覆蓋可直接阻擋水分的蒸發,使土壤水分無法與近地層的水分交換,使水分在膜下循環,減少了土壤水分的蒸發速度,提高了土壤水分的利用率,為馬鈴薯根系吸收水分和養分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土壤覆蓋地膜后土壤的水熱狀況得到改善,且土壤不再受到風吹雨淋,可促進土壤養分的轉化,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從而提高馬鈴薯的產量;通地覆蓋地膜可加快馬鈴薯的生育進程,縮短了病蟲害的危害時間,減輕了危害的程度。另外覆蓋地膜后土壤表面通氣不良,可抑制雜草的生長。

2、地膜覆蓋的作用

馬鈴薯地膜覆蓋可以增加土壤的溫度,促進了馬鈴薯的生長髮育,在播種後可以保證馬鈴薯早發芽、早出苗、使其生育期提前,可促進早熟;覆蓋地膜后土壤條件發生了改變,可促進馬鈴薯根系的生長,使吸收水分和養分的能力增加,從而為早熟增產奠定基礎。利用地膜覆蓋的增溫原理可為馬鈴薯塊莖膨大提供適宜的溫度,促進了塊莖的膨大;另外,採用馬鈴薯覆蓋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