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同樣是開山立派,為什麼張三丰收了7個徒弟,而郭襄只收了一個弟子?

百年樹妖


郭襄與張三丰開山立派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次華山論劍,郭襄與少年張三丰第一次會面,可是郭襄內心極為傷感,因為神鵰俠楊過即將離開,可能終生都不會再見;張三丰初遇郭襄就被這個小姐姐所吸引,雖然當時楊過也傳授他三招擊敗尹克西,但是張三丰並未對當時的頂級高手有諸多印象,反而是在意郭襄的神情,殊不知這是金庸在安排兩大絕世高手交接。

兩年後,郭襄尋找楊過無意來到少林寺,再次遇到覺遠大師和少年張三丰。可是,因為崑崙三聖引起的諸多事端導致張三丰被認為是在少林偷學武藝,要接受少林的重罰,覺遠大師護徒心切,就帶著張三丰和郭襄逃離少室山。最終,覺遠大師力竭圓寂,在他臨終前誦讀《九陽真經》,讓在場的無色禪師,郭襄和張三丰都記住一部分,而這也成為後來郭襄張三丰開山立派的重要內功依據。

十年後,襄陽城破,郭襄未在襄陽得以保全性命,此時她手裡拿著倚天劍,內心卻充滿了苦楚,眼看山河破碎,到處殘垣破壁,父母兄弟殉城而亡,自己漂泊不定。思念之人未曾相見,立志復仇卻又武功未成。

此時,二十九歲的郭襄就開始勤練武功,她自己也無比後悔,當初自己總是在外寄情山水,父母的絕學都未曾好好修煉,而現在自己想要修煉武功時,父母都已經離世。而她也是唯一一個知道屠龍刀倚天劍秘密之人,於是她必須要將這個秘密傳承下去。

郭襄畢竟聰慧,雖然前期修煉的武功不多,但是她見識極廣,於是她將所見過的各種武學招式進行整合,然後藉助覺遠大師所傳的部分“九陽神功”提升自己的功力,武功也竟然突飛猛進。

四十歲時,郭襄看破紅塵,在峨眉山出家,隨即她就自創峨眉派,收了一個弟子,取名風陵師太。

郭襄之所以創立峨眉派,是因為武林格局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江湖上不再是一人獨當一面的局面了,而是需要一個門派和幫派才能保全自己的勢力。畢竟,此時武林與朝廷的關係是絕對的對立,沒有一定的實力很容易被朝廷所剿滅。當然,郭襄也想要將自己的武學傳承下去,為此她收了一個弟子,卻也僅僅是收了一個弟子:

第一,她要傳承倚天劍的秘密。

倚天劍的秘密唯有郭襄一人知曉,此時倚天劍在她手中,而屠龍刀還未曾在江湖上露面,她不能夠保證自己在有生之年找到屠龍刀,那也就不可能得到刀劍中的秘籍。可能這個秘密就要委託下一代人,如果她收了很多弟子,這個秘密註定是守不住的,為了讓秘密能夠守口如瓶傳下去,她就收了一個弟子,避免秘密被公開。

第二,她心中永遠記著風陵渡口初相遇。

在郭襄一生中,她最美好的印象就是在風陵渡口遇到神鵰俠楊過,而楊過也帶著她排難解紛,僅僅三天卻讓她一生難忘。她心中永遠裝著楊過一人,再也裝不下第二人,即便是張三丰,那也是此生無緣。於是,她就收了一個弟子風陵師太,也是證明自己內心只有在風陵渡口遇到的那個人。

第三,她精力不夠,難以培養更多弟子。

郭襄一生也是多愁善感,這也是她四十多歲就離世的原因,可見在她生前她的身體狀況也已經不好,收一個弟子就足夠勞心費神,如果再收其他的弟子,郭襄更沒有精力去培養了。即便精力旺盛的張三丰,最後的兩個弟子也是讓宋遠橋和俞蓮舟去傳授武功,他自己也沒有精力再去親自傳藝。

當然,郭襄的早逝也說明她一生承受的悽苦,正所謂:慧極必傷,情深不壽。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

張三丰在少室山與郭襄分別之際,前路茫茫,不知該去哪裡,而郭襄讓他去襄陽找自己的父親郭靖,也可以幫助鎮守襄陽。於是,張三丰就聽從郭襄前往襄陽,可是在武當山下突然被別人一語啟發,男人就應該頂天立地,自己創出一番事業,才能不被人看不起。張三丰如同醍醐灌頂,就上了武當山,自行修煉,十年之後武功小成,這也是在襄陽城破以後。

張三丰自立門戶應該是在七十歲以後,因為在他百歲時,宋遠橋俞蓮舟也才四十多歲。而七十歲以後的張三丰已然擊敗百損道人,成為天下第一人。

此時,郭襄離世將近三十年,峨眉派也在江湖上具備一定的勢力,張三丰武功大成,就想著將自己的武學傳承下去。所以,張三丰收徒的目的就與郭襄不一樣了。

第一,開宗立派,傳承武學。

張三丰在武林被稱為張真人,影響力可謂極大,他一身武功應該傳承下去,於是他開創武當,收徒傳藝,這一收徒就連著收了五個,後來又收了兩個,張三丰對於他們都是盡心盡力的培養,因為他希望弟子們能夠在江湖上行俠仗義,在武林中作出表率。

第二,多收徒才能擴大影響力。

張三丰年近七十開始收徒,他武功天下無敵是毋庸置疑,那就開創一個門派與少林並立,而門派的影響力也與弟子的整體實力有關聯,於是他就想辦法把每個弟子都培養成人才。

第三,張三丰內力精深,具備培養多位弟子的精力。

張三丰得益於“九陽神功”,功力之深也是江湖中人所不能比,具備一副好的身體,他就能夠多培養弟子。當然,到了晚年他收了殷梨亭和莫聲谷,卻並沒有親自傳藝,而是讓兩位大弟子代師傳藝,因為此時張三丰要閉關。鑽研更為高深的武學。

張三丰一生致力於武學的發展和創新,算是一位承前啟後的武學大宗師,而武當派的崛起也是與張三丰的培養息息相關,所以張三丰這方面的成績,又是郭襄所不能比的。


忠肝義膽嶽老三


青年弟子江湖老,嬌女紅顏剎那芳華。郭襄在十八九歲騎著小毛驢仗劍走天涯,尋覓神鵰大俠楊過的蹤跡。忽忽數年,郭襄經歷了國破家亡,父母殉國,兄弟姐妹離散,在四十歲那年,大徹大悟,上了峨嵋金頂,落髮為尼,創立峨嵋派。

郭襄創立的峨嵋派,從後世的“倚天”來看,均為女子掌門,第一代郭襄,第二代風陵師太,第三代滅絕師太,第四代周芷若,門徒也多為女子。看來是一個類似《笑傲江湖》中“恆山派”一類的組織。

題主所問:為何峨嵋派沒有同武當派一樣,大收門徒?

武當派也是倚天江湖中新創立的門派,張三丰身為掌門,坐下七大弟子,個個武藝高強,英勇不凡,每一個出去都可以開宗立派。在“倚天”的江湖中可以說僅次於少林。

答主以為,峨嵋派之所以門徒凋零,沒有大肆擴大人員,主要有以下原因:

峨嵋武功主要以女子為主,適合男子的武功並不擅長。以郭襄來說,其父郭靖走的是剛猛的路子,而作為女兒,她沒有繼承父輩的衣缽,而是採百家之長,創立適合自己發展的武功,例如輕羅小扇等。這樣的話,有天賦的男徒不容易走到峨嵋門下。

峨嵋派收徒走的是精英路線。郭襄年輕之際,見識了天下最精英的一群人物,後來者哪能輕易入了她的法眼!在當時之亂世,名師難尋,高徒亦南覓,幾經篩選,能夠進入峨嵋視線的也就不多了,更何況峨嵋大都是女子,封建社會的女子一般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那些具有武學天賦的女子也許一生就老死香閨,更是弱小了峨嵋派選擇的範圍。

武當派則不同,張三丰出身草根,歷經千辛萬苦終成大業,他能夠感同身受那些底層人的艱辛與困苦,時逢蒙元鐵蹄統治下的中原地區,民不聊生,流離失所的男童們更是數不勝數,他收至門下好好教導,有教無類,開枝散葉,光大武當派。

故,這就是峨嵋派人才一直不敵武當的原因。








北望大坡灘


郭襄的一生,鋪墊了神鵰一書的結束和倚天一書的開始。從北到南,自東至西,數十年間,郭襄騎青驢尋覓楊過不得,四十歲頓悟出家為尼,創立峨眉派傳下倚天劍,又讓張君寶(張三丰),何足道為她傾慕一生,這三份情愫慢慢沉澱,成峨眉,武當和崑崙三派,一部倚天徐徐展開。

在倚天一書中,張君寶因緣際會學得三分之一的《九陽神功》,悟道之後,開創武當派,收徒七人,為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巖,張松溪,張翠山,殷梨亭,莫聲谷。郭襄收徒一人,風陵師太,法號取自郭襄與楊過大俠在風陵渡初遇。彭彭以為,張三丰收徒七人,而郭襄收徒一人的原因可從史籍和小說故事情節兩個角度來分析。

史籍記載:七人上山拜師學藝

從金庸老先生的原話中可以得出張三丰七名弟子的來歷:

金庸:據舊籍記載,張三丰七名弟子為宋遠橋,俞蓮舟,張松溪,張翠山,殷利亨,莫聲谷七人。殷利亨之名取義於《易經》中的“元亨利貞”,但與其餘六人不類,茲就其形似而改名為“梨亭”。

所謂的舊籍,很大程度上是指《太極拳勢圖解》,其中有關宋遠橋七人學藝的故事,宋遠橋七人同往武當山拜訪一個名為“夫子李”的得道高人而不遇,機緣巧合之下碰到了得道的邋遢真人張三丰,拜其為師,學習了“十三式”的太極拳。這是從史籍中推論出張三丰共有七名弟子,在小說故事情節中,張三丰收徒七人,是一個門派成型發展的必要條件。

故事情節: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出於《左傳》,是世人為人處世的最高標準。立德,就是做聖人,做社會認同的“活雷鋒”;立功,即做英雄,心繫天下,拯民於水火之中;立言,就是做文章,著書立說,傳承後代。

這三立的標準極高,這也使得無數的人士以此為奮鬥目標。江湖世界也不例外。相比較郭襄的率性而為,張三丰更為期許“立德,立功,立言”。

江湖世界中,“立德”是在江湖中樹立武俠榜樣,威儀天下,在道義方面引領天下。張三丰正氣稟然,為人寬和從容,江湖豪傑,黑白兩道,無人不信服,他收徒七人,皆是忠肝義膽,心性正直之人,令他們行走江湖鋤奸懲惡,這是立德。

“立功”是心繫天下,自然也容不得江湖中藏垢納汙。不同於射鵰和神鵰,倚天一書中鮮有惡貫滿盈的絕頂高手出現為禍江湖,很大程度上是張三丰的震懾和出手清剿。曾經為禍江湖,創立玄冥神掌的百損道人便是斃命在張三丰手中。武當七俠在江湖中擁有赫赫威名,也是源自他們行走江湖,行俠除惡,這是立功。

“立言”是指傳承武學。張三丰是當世無出其右的武學奇才,習得了三分之一的《九陽神功》,又自創武學頗多,技擊之術,冠絕天下,他收徒七人,正是要將一生所研武學傳承下去。

同是開山立派,張君寶(張三丰)期許“立德,立功,立言”,故而收徒七人,精心教導出江湖中赫赫威名的“武當七俠”,代替自己行走江湖,行俠除惡,維繫武林公平。郭襄本性灑脫,率性而為,對開山立派之事並非十分在意,徒弟數明顯少於張三丰,座下弟子僅風陵師太一人。

身世背景:複雜的江湖環境

一方勢力的興起,必然要損害到老牌勢力的江湖地位和資源,這也是為何張三丰收徒的人數多於郭襄的一個重要原因,開山立派通常是祖師選址昭告天下,應對來自各方主要勢力的關注和壓力,甚至武力挑釁。在祖師張三丰以雷霆手段獲得各方勢力的肯定之後,便由二代弟子宋遠橋等人去江湖中行走傳教,開拓人脈,打造門派聲望。

相比較張三丰的苦心經營,郭襄出生名門,父親尊為“天下第一俠士”,江湖豪傑人人尊崇,外公黃藥師同為五絕之一,顯赫家世,江湖人脈,為她無形中奠定了開山立派的背景,在她四十歲頓悟開創峨眉派時,想必江湖中更多的是道喜,面對友好的江湖環境,加之情殤之後的淡泊,有人來傳承衣缽便好,無需太多的門人弟子去苦心經營這一方勢力。

彭彭不禁感嘆,一見楊過誤終身,一見郭襄誤百年。若是沒有風陵初見,也就沒有郭襄的數十年的江湖尋覓經歷,也不會有一個性格完整的郭襄,便不會有峨眉派;張三丰源於對郭襄的感情,遠離俗世,收徒七人,成為一代宗師,成就了他的輝煌一生。究竟是誰誤了誰的一生?還是誰成就了誰的一生?各位看官以為呢?


彭彭噴


作為同時出現在金庸兩部小說,一起出現過的兩個人物,一位是歷史真實人物,一位確是文學形象,原本是無任何關聯,但在金庸的筆下卻同時成了兩位傳奇人物,彼此的命運也有交錯,成了中國民間武術門派的兩大創始人,讓人真假難辨。

在《神鵰俠侶》中,郭襄曾是後半部小說中貫穿眾多事件的人物。也正是她,在鳳凌渡,一見楊過終身誤。

書中描寫,在宋理宗開慶元年,風陵渡的安渡老店,初聞郭芙講述楊過曾經事蹟時候,郭襄滿臉喜色。然後低聲自言自語:“我生下來沒到一天,他便已抱過我了。”

實際上,這裡“抱過”言辭已經頗有了感情色彩。那是一種如納蘭詞中“人生若只如初見”中的美好,而金庸筆下,各種郭楊之間的事件交錯,偏偏又不斷出現在正是情竇初開年紀的小郭襄的年紀,自此情根深種,鍾情卻求之不得。

之後楊過尋小龍女不見,從斷腸崖前一躍而下,而被郭襄試做珍寶的三枚金針最後一枚竟被郭襄用作勸阻不可自盡之用,隨後也是一躍而下。此種隨心而發,不由自主的深情,才真是體現出郭襄對於楊過之戀,也絲毫不遜色於楊過之與小龍女的情深。

這一來郭襄只嚇得魂飛魄散,當時也不知是為了相救楊過,又或許是情深一往,甘心相從於地下,雙足一登,跟著也躍入了深谷。---《神鵰俠侶》

郭襄張三丰收徒各有其意

隨後,楊、龍襄陽大戰後隱去,郭襄在此出現在《倚天屠龍記》中,此時郭襄已是十八九歲了,雖然是雙十年華,為情所困,卻無計可消除。

她腰懸短劍,臉上頗有風塵之色,顯是遠遊已久;韶華如花,正當喜樂無憂之年,可是容色間卻隱隱有懊悶意,似是愁思襲人,眉間心上,無計迴避。---《倚天屠龍記》

即便之後尋楊不見,忽然大徹大悟,創立峨眉派,收了徒,卻是名為風陵,可見其即便遁入清淨處,卻還是為了卻塵緣,而之後的滅絕師太,也說明了她的情滅卻不絕的狀態。如此,有一個徒弟已經足夠承擔起她的衣缽和思念。

至於張三丰,俗名尚且為君寶的時候,本是覺遠和尚的徒弟。雖然年少,但自小便受佛法薰陶,對於男女情事雖有嚮往,那是出於天然,而對於郭襄雖然也有暗戀萌芽之象,但畢竟他們並沒有多少患難真情,只是處於少年天性的時期,自小的佛法修為已經讓他的心變得更容易變得恬淡無為。

而張三丰七個徒弟的道號名稱也可看的出,遠橋、蓮舟、岱巖、松溪、翠山、梨亭、聲谷,莫不與山水相關。如此說,他是真看破了凡塵,進入了清靜無為的境界了。

結論

張三丰即便他與郭襄同曾受單相思之苦,但情路各不同,最後的看破紅塵,開宗立派收徒,張三丰收徒七個,傳武傳道,最終成為武林傳奇。而對於文學人物來說,郭襄收一個徒弟已是極限了,其本無心,一代更不比一代,聲勢在武林中卻是遠不如武當了。


流光手記


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當時已經對女性有了一定的限制,而且女性習武本身就是少數,能有天賦的更是寥寥無幾,所以郭襄能夠收一個徒弟,已經是很不錯的了,並且郭襄是在四十歲以後才創立的峨嵋派,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照顧到更多的徒弟,張三丰則不然,男性本身比女性在武道上更有天賦,而且在三四十左右,正是一個男性武道成就最高的時候,有精力也有能力來找徒弟。

從創作背景來看,基本上武當的背景就是按照道教來設定的,而且七這個數字更是有著非凡的意義,正好象徵著陰陽加上五行,並且北斗七星也是一個重要的象徵因素!


大貓熊君


首先來看,張三丰和郭襄的共同之處:

張三丰喜歡郭襄,愛而不得;郭襄喜歡楊過,愛而不得。同是天涯傷情人,各自天涯各傷心。而且二人都選擇了繼續遊歷江湖,寄情于山水之間。

郭襄在40歲的時候,大徹大悟,落腳峨眉,創立了峨眉派;而張三丰某一日在山間閒遊,仰望浮雲,俯視流水,若有所悟,在洞苦思日夜,猛地裡豁然貫通,領會了武功以柔克剛的至理,後遊至武當山,創立武當派。

簡而言之,就是傷情不得--遊歷江湖--開山立派。

但是,二人創派的根基不一樣呀,也就導致了為什麼二人收徒數量不一樣。

張三丰,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草根一枚。開山立派,不是說在一個山頭佔山為王就算了,得打出自己的名號,吸引弟子前來,而且還要銀子開道,不管是修建大殿住所,還是吃喝拉撒,無一不要銀子呀。

所以張三丰既要充分利用自己在遊歷時結交的人脈,還要為武當派的進一步發展拓展資源,所以,就要多收幾個弟子。弟子既要有練武的資質,不然武當派的開山弟子出去就被別人撂趴下了,那不是大笑話嗎。又要有經營管理的頭腦,不然武當山各種人,物雜事,都需要有人料理,只靠張三丰一人是遠遠不夠的。

看看武張三丰的幾個弟子,除去殷梨亭和莫聲谷,他們入門太晚,那個時候武當已經發展起來了,不需要他們出面有所擔當。所以殷梨亭和莫聲谷一直到最後都和個孩子一樣。但前五名弟子,各個出去都可以獨擋一面,尤其是大弟子宋遠橋,可以說內外皆修,把武當派管理的僅僅有條,武當派日益壯大,名聲顯赫。

郭襄,富二代一枚,不需要為俗事操太多心,所以只要選擇一個稱心的徒弟就可以。

郭襄的名頭來歷太大,黃藥師是其外祖,且在三個外孫中最喜歡的就是郭襄;父母是郭靖黃蓉,駐守襄陽,即使戰死襄陽,襄陽人民及江湖人士也是大大的敬仰。姐姐郭芙雖然有點草包,但架不住姐夫厲害呀,丐幫幫主;只要郭襄有需要,那些小叫花兒樂的去跑腿。還有大哥哥楊過護著,郭襄16歲生日,楊過傾半個江湖勢力給其祝壽,包括少林寺羅漢堂的無色禪師後來都和郭襄交好,這樣的人脈資源,在江湖上獨一無二。

郭襄應該是在風陵渡口撿到女孤兒一名,取名風陵,既幾年她與楊過的初次見面,又暗含孤兒的出生地。然後在峨眉山開山立派,江湖人士聽說之後,肯定是有銀子的送銀子,有丫鬟的送丫鬟,有技術的上門免費造房子修宮殿。一應俗事都有人專門打理,不需要郭襄操心。

而郭襄喜歡的是什麼?和別的江湖人士喝酒,談論江湖軼事,或者暗中思念大哥哥楊過。教了徒兒風陵師太后,應該不會有閒心再費心教授徒弟,所以她只收徒一人,而且她肯定也沒有把本派發揚光大的意思,因為江湖上沒有人敢隨便招惹峨眉派呀。

總而言之,張三丰是枚草根,多收徒弟,發展武當派;郭襄是富二代,任性,只收一個徒弟,精心培養,其餘不用考慮。


我是百年樹妖,資深書蟲,分享不一樣的閱讀視角,雖有“妖言”卻不“惑眾”。歡迎大家留言和我探討武俠金庸小說。您的關注和轉發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百年樹妖


張三丰是武當派的創始人,郭襄是峨嵋派的創始人,當初張三丰在武當山創下了武當派,郭襄也是在峨嵋山開了峨嵋派。

為什麼張三丰收了七個徒弟,而郭襄只有一個徒弟風凌呢?請聽我下面道來。

郭襄

郭襄喜愛楊過,在宋朝期間,郭襄從東向西,從南向北,幾乎穿過了大半個中原只為得知一點楊過的消息,但是事事難料,始終沒有楊過大蝦的聲訊,在北宋滅亡後,郭襄想通了40多歲時,便剃度出家,精心修煉武功,收風凌為徒。創下了後來的峨眉一派。

當初郭襄是大徹大悟後,過得是歸隱生活,當時峨嵋派還沒有像滅絕師太當掌門時有名氣,郭襄也並沒有想把峨嵋派作為一個江湖上傳奇的門派,所以只有一個徒弟,更有趣的是,郭襄給風凌取得這個名字,時郭襄第一次與楊過相遇的地方(風陵渡)而取得名字,郭襄一心只愛楊過。這也好解釋風凌師太后收的徒弟並沒有幾人的原因。

峨嵋派是在滅絕師太當掌門時,而與少林,武當相及的六大門派之一。

張三丰

張三丰愛慕郭襄,求之不得,但是張三丰並沒有因情而傷性,張三丰的心態很好,當時張三丰在武當山創辦了武當派,張三丰的第一位徒弟宋遠橋為武當七俠之首,張三丰的弟子俞蓮舟,張松溪燈。

張三丰當時創下武當派,是因為她知道郭襄不會對他有什麼心思,遂模仿峨嵋派同時創下武當派,張三丰潛心練武,最終武當派發揚光大,並與峨嵋派關係友好。

這就是我自己的理解,大家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易學書法


張三丰與郭襄都是金庸武俠中的人物,其生平事蹟以及徒弟名字都是作者演繹的,其中定有關聯。



作者為張三丰安排了七個徒弟,這七個徒弟的名字每一個都是美好的畫面,合起更是美不勝收,但細想起來,卻是張三丰情感的歷程。也是張三丰感情的安放。



宋遠橋,諧音送遠瞧。回想《倚天屠龍記》開篇,郭襄辭別無色禪師時,張三丰還是一個初鍾情的少年,“在她(郭襄)身後,相距五六步,不敢和她並肩而行”。蓮舟,岱巖,松溪,翠山,梨亭大約曾是分別時所見景色,而最後的莫聲谷,我覺得可能是張三丰想放下卻放不下的一種表現:不要再似谷中回聲一樣影響自己了。



郭襄一生只有風陵師太一個徒弟,書中對這個人的介紹很少,但僅僅看一個名字,我們就開始心疼郭襄,就會想起郭襄對楊過的一片痴情。郭襄就是在風陵渡口遇見楊過而誤了一生的。也許,作者讓郭襄只收一個徒弟,又命名風陵,就是暗示郭襄痴情一人,孤獨一生的結局吧。


萍風竹雨123


不是張三丰想收,而是金庸想收……………

張三丰修煉文始丹法,創立道家丹鼎三豐派,而於武術上,教傳十七支脈支多,但是呢………所謂武當七子,其實也只有張松溪是真傳,其他的幾個只是跟張三丰學過,至於學了幾天,沒見過多少明確記載的,我記得好像說一個月。

關於張松溪,還有一個拳壇事蹟,說是張松溪武功大成以後,名氣頗大,一群少林寺的和尚氣不過,於是一個老武師帶著幾十名弟子去挑戰,但張松溪巍然不動,就坐在那裡,這些人最終是無法近身,落魄而歸。

每次見張三丰的問題,我都想進來澄清一下,張三丰和少林寺沒半毛錢關係,是金庸為了頂天下武功出少林之說,在宋以前,峨眉山還是道教名山的時候,還有天下武功出峨眉之說呢(金庸信佛),金庸硬說張三丰出自於少林,張三丰有明確師父的,就是火龍道人,傳他隱仙文始丹法。

所以呢,有些有心人,請你們止止你們的言論



破雲曉


這是因為:

郭襄始終沒有從對楊過的苦戀中走出來,她最初創立峨眉派,還是為了轉移注意力,屬於玩票性質,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所以,她只收了一個弟子,還取名為“風陵”。

可見,她還是對和楊過在風陵渡口的那次初遇念念不忘。

可想而知,如果郭襄還收徒弟,肯定把法號取為“金針”、“煙火”、“斷腸”等。

正因為如此,比張三丰大不了幾歲的郭襄很早就過世了,所謂“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啊!

張三丰不同,他後來不但徹底從暗戀中解脫了出來,還把開宗立派當做一項偉大的事業來幹了。

所以,他才會廣收門徒,前前後後共收了七個葫蘆娃做徒弟。畢竟門派的傳承,發揚光大還是要人多啊,集思廣益嘛!

這七個人脾氣秉性,優缺點,各不相同,張三丰因材施教,兼容幷蓄。這使得武當派在短短几十年內就迅速崛起為一個可以和少林分庭抗禮的大門派,而且經久不衰。

這其中,有武當山山腳下那個農婦話語的刺激作用,讓張三丰明白事業才是男人實現個人價值所在。

但更多的還是由於老張生性豁達,把滾滾紅塵看得更通透了。想想,他可以幾十年隨身攜帶著那一對鐵羅漢,不時把玩摩挲,而能不陷入自艾自怨的憂傷境地中,這說明什麼。說明老張已經物我兩忘了。


再者,郭襄屬於既有資源又有天賦的H二代,創業,成功這些字眼對她來說已經沒有什麼吸引力了。

從小到大,她周圍都是什麼人啊,什麼大場面沒見過呢?

她所做的都是遵從當時的內心,她創建峨眉派並不想揚名立萬,而是自身眾多天賦中一個方面的體現。

就像美女作家劉索拉,本身是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但隨便寫本書就獲獎,並被一代人視為偶像,王朔都認頭,劉索拉不走,我們這幫人都出不來。

但她本身並不想在寫作上深耕,成為大師。

而張三丰屬於鳳凰男,事業成功對他的誘惑太大了。

他需要這個證明自己的價值,他會拼盡全力把這個事兒做好。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他的天賦也不比郭襄差。

有天賦再加上肯努力,還專注,不火才怪了。

所以,他的武當派一直是人丁興旺,風生水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