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悠然見圓山


不算,翁同龢最差也只是一個庸臣,不能說他是一個奸臣,瞭解過一些翁同龢的問題後,就更加認為翁同龢不是奸臣,他的長處是處理內政,對於兵事完全是外行,若是在太平盛世也可為一代名臣。

縱觀翁同龢的一生,我覺得他配得上清朝臣子,作為同期的軍機大臣,很多人做的比翁同龢差遠了。翁同龢身處晚清混亂的廣場,秉持正統,用你光緒皇帝,不依附慈禧;在一個為官皆貪的朝廷,做到戶部尚書而堅守清貧;與強國談判被李鴻章暗算,依舊主動承擔責任,有君子之風;不畏強權,不懼報復,依舊堅持徹查“楊乃武案”,還他們一個清白,秉持心中的正義。

翁同龢一生,我有專門的文章寫過,感興趣的可以看看。說翁同龢為奸臣的人,很多會將甲午之戰的責任推卸給翁同龢,所以就將翁同龢與李鴻章的鬥爭扒一扒。

翁同龢和李鴻章最大的矛盾在與翁同龢擔任戶部尚書期間沒有及時給北洋撥款,這件事情要從1886說起。

從1886年開始,海軍衙門除了每年要撥付四百萬兩銀子用來海防和協防。還把各個省的捐款、造船的存款以及借的錢一共幾百萬兩銀子,全部當做北洋水師的軍費。在十年之間中,海軍衙門一共為北洋水師籌措了2000多萬兩銀子,對於當時的清朝來講,這麼多錢已經是非常不少了。但是這些錢卻一半被拿回去討好慈禧太后了。

首先是為了保障慈禧歸政後頤養之地的環境,慈禧發佈懿旨勘修三海既北京的南海、中海、北海。李鴻章從北洋艦隊軍費中挪了四百多萬兩銀子。後來為慈禧太后重修頤和園的時候,海軍衙門又掏錢,一共掏了300多萬。再加上從其他地方了逼捐,以及從糧餉里扣出來的,一共有700多萬的銀子直接流到了頤和園。

這些銀子的損耗是李鴻章自己將北洋軍費給消耗了,這樣一來北洋就沒有錢買軍艦,所以在1890年的時候李鴻章上書要求戶部撥款用來購買軍艦。但是在1889年的時候光緒皇帝舉行大婚,排場極為奢華,花費了四百萬兩銀子。這些銀子把戶部的家底全給消耗完了,戶部根本拿不出錢來購買國外的船炮。

在1890年發生黃河決堤的情況,戶部的家底都被用來救災,朝廷在1890年的時候根本沒有足夠的錢來支付李鴻章所需要的軍費開支,在翁同龢面前能選擇的只有一點點的費用,是用來救災還是用來買炮彈 作為受過儒家思想教育的翁同龢當然會選擇救災。

翁同龢也確實在擔任戶部尚書期間減少了北洋的軍費,1891年戶部沒有支付錢給北洋,並要求南北兩洋購買洋槍、炮彈、機器事,暫停兩年,所省銀子解部充餉。戶部減少了對北洋的軍費支出,但是北洋不是沒有錢,甲午海戰過後,北洋海軍在各個外資銀行的存款還有700多萬兩,這些錢李鴻章並沒有拿來訂購軍艦,也沒有更新炮彈。

根據1883年2月17日中德兩國簽訂的定遠艦採購合同,定遠鐵艦是清政府向德國克虜伯公司訂造的“薩克森”級裝甲戰列艦改進型的首艦。1883年底建成,造價為3117000馬克(約閤中國銀62萬餘兩),分6期支付,限14月將艦造成。也就是說北洋剩餘的錢足夠買下10個定遠,若是除去相應的花費,買下5個也夠了,所以在1883年到1895年的十多年的時間裡,中國沒有增一艘艦艇,炮彈也是奇缺。定遠艦上的巨炮炮彈只有一枚,鎮遠艦也只有兩枚,其他小口徑的炮彈也沒多少,而造成這個的直接負責人是李鴻章。

翁同龢與李鴻章的第二個爭論,也是關乎國家存亡的北洋之戰,翁同龢主戰、李鴻章避戰,而以最終的結果看,李鴻章是正確的,翁同龢誤國。這便是翁同龢不知兵的結果。

然而當時和翁同龢一樣主戰的人不在少數,身在朝鮮的袁世凱也要求李鴻章增兵,牙山葉志超部也要求李鴻章迅速增兵,李鴻章重要幕僚盛宣懷也主戰。如此同時光緒皇帝一力主戰,翁同龢作為中樞重臣只提出“主添兵,調東三省及旅順兵速赴朝鮮”,並提出以整頓朝鮮附屬國內政的名義平息事端。翁同龢這樣的處置並無不妥,也不存在妄自菲薄,自大無知的情況。

相反在甲午戰爭期間,李鴻章為了邀功聲稱牙山大戰日本死亡上千我軍僅死傷百餘,後來北洋又電報朝廷稱牙山軍隊第二次大捷、殺敵兩千餘。但是實際的情況是清軍慘敗,在朝鮮沒有取的一次勝利。由於李鴻章錯誤誇大了清軍的戰果,將大敗說成大勝,勢必造成中央對局勢出現錯誤的判斷。

翁同龢本來不知兵,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也表現很樂觀,成為了主戰派一員,光緒此時的想法和翁同龢一樣,都被北洋上報的戰績所矇在鼓裡,所以一心想找日本決戰。而李鴻章深知此時戰場的具體情況,他清楚的知道日本的戰鬥力遠超北洋,所以選擇避戰。

中日戰爭最終在七月一日正式宣戰,到七月十日劉葆楨找翁同龢談話時,翁同龢才知道葉軍已經全軍覆沒,但是此時已經宣戰,清朝已經沒有退路,只有奮力一戰。

甲午戰爭最終以清朝落敗而告終,而被廣為談論的“黃海海戰”只是甲午戰爭的一部分,雖然海戰是很慘烈的一部分,但是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場依舊在陸上,而北洋陸軍的慘敗才是甲午之戰失敗的主要原因。

甲午戰爭爆發之後,翁同龢找到了李鴻章,詢問退敵之策,李鴻章對翁同龢咆哮帶指責,認為是翁同龢剋扣北洋的軍費,致使北洋戰鬥力下降,李鴻章說的不是全無道理,但是李鴻章更多的是想推卸責任。因為中日之間的戰爭從陸軍的作戰情況已經可以看出來,實力差距太大,清朝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情況,深諳官場之道的李鴻章自然是早早的就想到退路。

北洋失敗了,但是翁同龢和李鴻章的爭鬥並沒有停止,膠州灣事件時,在翁同龢同德國人已經進行了一定的交涉的情況下,並由英國的介入,基本同德國達成了議和的傾向,李鴻章為了使翁同龢不能成事,竟然私自代俄國索求膠(李鴻章受賄俄國300萬兩),聲稱俄國即將插手,使原本明朗的局勢又變得混亂,結果俄軍以此出兵佔領了大連和旅順,而德國也割掉了膠東半島。李鴻章最終使翁對德交涉失敗,翁同龢承擔誤國罪名,中國也因此被西方列強國開始了瓜分的狂潮。

翁同龢與李鴻章的爭奪很多人都以為是翁同龢小心眼,一直怨恨李鴻章陷害其大哥,其實李鴻章才是小心眼的那一個。據說李鴻章只要一想到翁同龢就會異常激動,並且李鴻章進行的很多事情,都是以拆翁同龢的臺為主,翁同龢越是順利,則李鴻章就越不爽。

翁同龢與李鴻章的鬥爭其實並不是簡單的鬥爭。翁同龢膝下無子,但是做了光緒帝24年的老師,兩人之間的關係自然不一般,所以翁同龢所代表的清流,都是支持光緒帝;而李鴻章作為慈禧的大紅人,自然是支持慈禧。所以翁同龢與李鴻章的鬥爭,實際上是光緒和慈禧的鬥爭。

國家高層的鬥爭,最終傷害的還是中國的利益,隨著甲午戰敗,李鴻章被罷免,而翁同龢繼續擔任戶部尚書,併兼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在1897年他支持李鴻章的幕僚盛懷宣創建中國通商銀行,並由戶部撥款100萬兩做為官款。

後來在戊戌變法中,翁同龢先初推舉康有為得罪了後黨,而現在又得罪了康黨,為朝局所不容。又由於翁同龢對變法態度前後不一,被光緒帝所嫌棄,所以在戊戌變法的第四天,翁同龢被光緒皇帝革職。

翁同龢被革職回家,“後黨”自然也趁機落井下石,這樣既可以除去朝中的一個心腹大患,又可以斷掉光緒的一隻臂膀,而光緒皇帝並沒有看出其中的陰謀,依著自己的性子將翁同龢罷免。結果在“戊戌變法”100天后,慈禧聯合榮祿發動了政變,一舉蕩平了光緒帝的勢力,慈禧重新當政。試想一下,若是翁同龢依舊在朝,慈禧想剷除光緒帝的勢力就不那麼容易了。

8月份發動的“戊戌政變”,後黨重新掌權,但是慈禧並沒有放棄對翁同龢的打壓,在當年十月又下詔書,將翁同龢革職並且永不錄用,可見慈禧對翁同龢的忌憚和怨恨。

翁同龢執掌戶部十幾年,但是為官清廉,在晚期貪墨成風的官場,也算是一股清流,相對比李鴻章私人財產達幾千萬兩以上。翁同龢做為清流領袖,然而終究有些書生意氣,在處理內政方面是一個好手,但是應對軍事則只會紙上談兵。

被免職回家的翁同龢由於一生清廉,而膝下無子,最後只有靠賣書畫為生。1904年7月4日晚清一代名臣、兩朝帝師翁同龢在憂鬱和淒涼中去世,去世前留下了“六十年中事,傷心到蓋棺;不將兩行淚,親向汝曹彈。”的絕筆詩。

近代史是一個分歧很大的歷史,也是在網絡上會有很多訛傳的歷史,但是歷史到底是怎麼樣,只能說“非我所見者為真,亦非我不見者為真”。


帝國烽火


說翁同龢是奸臣,未免也太高估了他。充其量,翁同龢也就是個書呆子。

常有人說,甲午戰敗,敗在北洋艦隊;而北洋艦隊,又敗了翁同龢之手。

此話怎講呢?早在清朝還沒滅亡時,就有個段子是這樣說的:

大東溝海戰失敗後,慈禧太后令翁同龢赴天津面見李鴻章詢問對策,後者李鴻章見了死對頭後怒目相視,半晌才質問道:

“翁師傅總理度支,平時請款動輒駁回,現在事急才問兵艦之事,試問兵艦果可恃乎?”

翁同龢只好陪著笑說:“我等主管戶部,總節約為盡職,如事誠急,何不復請?”

李鴻章恨恨地說:“爾等平日疑我跋扈,那些清流們又動輒參我貪婪,我若是再嘵嘵不已,還能活到今天嗎?”



從這個意義上說,戶部下達的禁止外購軍械令對北洋艦隊大概是最為致命的。

從1889年開始,北洋艦隊即停止購買新軍艦,而日本卻以每年至少增加一條新軍艦的速度快速擴張,至甲午年時,日本艦隊已經全面超越了北洋艦隊,勝敗已分矣。

也有人說,翁同龢阻擾北洋艦隊的發展其實是與李鴻章有著私人恩怨有關。

原來,在剿滅太平軍時,翁同龢長兄、安徽巡撫翁同書被曾國藩彈劾“縱賊、失城”等大罪,結果翁同書褫職戍邊,其父翁心存一氣身亡。

事實上,曾國藩的這一彈章,不是別人,而正出自李鴻章的手筆。

由此,無論李鴻章搞海軍還是修鐵路,處處都受到翁同龢的掣肘,“李公困疆畿二十年,疑謗紛紛,終不獲行其志。”



當然,僅以甲午之事評價翁同龢當然並不公道,畢竟翁同龢為兩朝帝師,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翁同龢的毛病在於,他這輩子沒有經歷過事,尤其致命的缺陷是:

他沒有在基層做過官(哪怕做上兩年知縣),而是一直浮於上層,對民風政情實無親身經歷,所以其認知、眼界、實務都有很大的缺陷。

如此,在他的影響下,光緒皇帝親政之後,在甲午和戊戌問題上一錯再錯,這不能不說和他有莫大的關係。

老實說,翁同龢學問人品尚可,如果做個太平宰相倒也馬馬虎虎,但碰到晚清這種時期,他這樣的書呆子可就要栽跟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