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呂布“輕狡反覆”辨析:呂布背叛丁原有哪些難言之隱?

呂布“輕狡反覆”辨析:呂布背叛丁原有哪些難言之隱?

東漢末年,王室解扭,各路諸侯紛紛擁兵自立,悄然掀起了一場亂世之爭。放眼諸多梟雄,呂布既是名將,又是諸侯,還對漢末局勢造成了一定影響,故而《三國志》、《後漢書》皆為呂布立傳。但陳壽卻說他“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范曄也直言“布亦翻覆”,可見呂布已被史學家當成了“反面教材”。

縱觀呂布一生,他背丁原而投董卓、殺董卓以降王允、投袁紹卻秘結袁術,最後奔徐州而反劉備。正因如此,陳壽雖稱其有“飛將”之勇,但仍舊不喜其品行,以“輕狡反覆”為評價,致使呂布的小人形象就此蓋棺定論。南朝梁蕭介便曾上書:“臣聞兇人之性不移,天下之惡一也。昔呂布殺丁原以事董卓,終誅董而為賊。”

呂布“輕狡反覆”辨析:呂布背叛丁原有哪些難言之隱?

不難發現,基於“輕狡反覆”這個論調,呂布的很多行為便自然順理成章了。不過以筆者觀點:“呂布反覆,故而幾度叛主”,這在邏輯上雖無問題,但卻是陳壽的“以偏概全”之舉。故而筆者便以呂布首叛丁原為例,探究呂布性格中的“輕狡反覆”,是否與他背叛丁原有著直接關聯。

一、背叛丁原讓呂布得益

呂布首叛丁原,是其反覆開端,亦是人生最大汙點。不過,《三國志·呂布傳》卻只是一筆帶過:“卓以布見信於原,誘布令殺原,布斬原首詣卓,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為父子。”董卓用何物誘惑的呂布?如何引誘的呂布?史書中語焉不詳。但不難發現,呂布在殺死丁原之後,的確是獲益良多。

首先,呂布正式接管幷州軍。丁原在入京時,曾任騎都尉一職。而丁原死後,呂布又接任騎都尉,由此開始負責幷州軍中的諸般事宜。《三國志·張遼傳》亦記載:“卓敗,(張遼)以兵屬呂布,遷騎都尉。”呂布殺死丁原後,執掌幷州軍依附於董卓麾下;呂布殺死董卓,被王允再次升遷後,張遼又主幷州軍歸附於呂布麾下。由此可見,幷州武將對騎都尉一職是一脈相承的。

呂布“輕狡反覆”辨析:呂布背叛丁原有哪些難言之隱?

其次,呂布得到董卓青睞,獲得政治地位上的提升。何進謀誅宦官失敗後,董卓率先一步進京,在收攏何進殘部之後,又採取雷霆手段穩住朝堂局勢。呂布倒向大權在握的董卓,得後者親待,更是以父子相稱。事實上,董卓、呂布二人有共同之處。他們皆出身邊僻之地,不受中原名士待見,故而能順利聯合。呂布率幷州軍來投,董卓實力大增,從而有底氣廢立少帝,最終將大權獨攬。

在此過程中,呂布以及幷州軍發揮出重要作用,因此他“稍遷至中郎將,封都亭侯”。

二、丁原為何被呂布拋棄?

先前,丁原作為幷州軍的話事人,其麾下主要有張遼、張楊與呂布三員大將。呂布殺死丁原後,張遼也隨他一同倒向董卓。而張楊當時駐紮在上黨,聽聞丁原遇害,並無半分舉動,反而帶兵依附在袁紹之下。不難發現,幷州軍此時已經將丁原拋棄,而呂布則是幷州軍推舉出來的“劊子手”而已。以筆者觀點,丁原必會被呂布拋棄,是因為以下這兩點:

其一,丁原與幷州軍毫無交情可言。東漢時期,為避免地方長官在職期間結黨營私,朝廷往往會採用異地就職政策。因此丁原雖出任幷州刺史,但他卻是兗州人氏。裴注《英雄記》提到:“(丁原)為人粗略,有武勇,善騎射”。丁原有勇有謀,他初到幷州之時,採取“以夷制夷”的手段,對“以驍武給幷州”的呂布、張遼等人多加拉攏,這才將幷州內患順利平定。

呂布、張遼等人出身寒微,在得到丁原賞識後,如願將身份“官方化”,由此提升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可見丁原與幷州武將之間,是利益聯合的關係。

呂布“輕狡反覆”辨析:呂布背叛丁原有哪些難言之隱?

其二,董卓比丁原更加出色。大將軍何進掌權時,曾召丁原和董卓入京,共同謀誅宦官。何進辦事不密,慘遭宦官毒手之後,董卓率先進入洛陽。《後漢書·董卓傳》記載:“初,卓之入也,步騎不過三千,自嫌兵少,恐不為遠近所服,率四五日輒夜潛出軍近營,明旦乃大陳旌鼓而還,以為西兵復至,洛中無知者。”這個例子,足以證明董卓勇略過人。與董卓相比,丁原的反應則過於遲緩,導致幷州軍失去了一個絕佳的上升契機。

丁原靠利益籠絡幷州武將,因此當更加出色的董卓給出了更加誘人的利益時,幷州武將便自然會拋棄丁原而選擇董卓。

三、呂布“輕狡反覆”辨析

上述可見,呂布背叛丁原的主要原因,是後者無法滿足幷州軍的總體利益需求,與呂布個人性格無太大關係。誠然,呂布性格中的“輕狡反覆”,也是促使他做出該決定的一個因素。但在漢末亂世當中,其實有不少人都曾侍奉過數位主公。曹魏著名謀士賈詡,便曾投效過牛輔、張繡、曹操等多位主公;而以“仁義”標榜自己的蜀主劉備,更是投奔過六七位主公。與他們相比起來,呂布的“反覆”之舉其實也沒什麼。

呂布“輕狡反覆”辨析:呂布背叛丁原有哪些難言之隱?

唯一不同的是,別人只是背棄主公,而呂布卻是棄而殺之。《三國志·呂布傳》記載:“布自以殺卓為術報讎,欲以德之。術惡其反覆,拒而不受。”呂布殺死董卓,大可站在國家大義面前,故而他殺之有理;可千不該萬不該,呂布不該在首叛丁原之時,也將其殺害。丁原不同於董卓,他沒做過罪大惡極之事,呂布將其殺之,完全沒有道義可言。東漢名士奉行忠義,如果呂布僅僅是背叛丁原,還能像劉備那樣,尚有“洗白”的可能;但呂布直接將丁原棄而殺之,這就讓他的名聲一朝盡喪,再無轉圜餘地。

綜上所述,陳壽稱呂布“輕狡”,是極為貼切的;但稱呂布有“反覆”之舉,的確是以偏概全了些。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後漢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